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15节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5节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意吗?卖浆人于是回答:“对不起,没有零钱好找。刚刚开市,你还是第
一位主顾哪!”顾客说道:“那怎么办?我不能白喝你的豆浆呀!”卖浆人
接着说:“请你再喝几碗吧。”顾客只得又连着喝了好几碗,鼓起圆圆的大
肚子说:“天哪,要是官府把大钱改成当百,我这个肚子岂不要炸啦?”当
时的老百姓就是这样讽刺统治阶级的。

铜钱贬值太厉害,还可以私下销熔了铸造成铜器,这是宋代常有的事。
纸币如果贬值,那就简直一点用处也没有了。然而,纸币在它刚出现的时候,
却曾经大显过身手。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
飞钱,它们都具有接近纸币的性质。五代十国的楚国,曾经在长沙铸造过含
铅的“乾封泉宝”大铁钱。这种钱又笨又重,只得垛成堆。市场交易的时候
用契券支付,契券在谁的手里,钱垛就属于谁。这种契券,其实也就是一种
货币符号。四川最早使用铁钱。大的铁钱每千钱重二十五斤,携带起来非常
困难。宋初单单买一匹绢,就要二万个小铁钱,重量达一百三十斤。在这种
情况下,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早期的
交子是一张两面都有印记的纸,加上密码花押,跟契券差不多。后来,许多
富商联合发行交子,为了防止人们假冒,上面还印有图案。准如果交付现钱,
谁就可以领到交子;凭交子兑换现钱时,每贯扣去三十钱,作为手续费。又
薄又轻的交子当作货币使用,比起铁钱不知轻便了多少,大家都觉得非常方
便。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是货
币发展史上又一个进步。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1_1。bmp}


公元1024 年(宋仁宗天圣二年),北宋政府发行了官交子,面额分好几


等。考虑到纸币用旧了容易模糊、破损,所以以三年为期,到期以后用旧的
换新的。1105 年(宋徽宗崇宁四年)又实行币制改革,把交子改称为“钱引”。
从此,纸币就在全国广泛流通了。

钱引是领钱的证书,就是兑换券的意思。它后来也叫作“钞引”,其作
为纸币的含义比交子更加明确了。它用黑、青、红三种颜色,分六次印制成
功,上面有图画,有文字,可以说是我国多色印刷术的开始,在世界印刷史
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交子和钱引流通的同时,各地区还产生过关子和会子。它们起初也是
民间的,后来改为官办。从它的用途及交、关、会三字词义相近看,毫无疑
问都是纸币。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2_1。bmp}


会子盛行在东南各地。半壁江山的南宋,会子最为通行。会子跟钱引一
样,用三色套印,艺术性略逊一些,但发行制度更进步。钱引的金额是临时
填写的,会子却印在上面,并且有会子名称、发行机关等。尤为特别的是,
它在上部突出的地位印着“勅〔chì斥皇帝的命令〕伪造会子犯人处斩”,以
及检举告发的赏格。伪造纸币比铜钱方便,而且几乎不要成本。在纸币上明
白公布法律,为的是使人触目惊心,不敢伪造。

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当它发行数量过大时,就会产生通货
膨胀。南宋统治者为了应付对金人的作战,满足“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荒淫
糜烂生活,曾经滥印会子,造成币值猛跌。到了后来,应值二百贯钱的会子
还买不到一双草鞋。纸币的信用完全遭到了破产,南宋王朝的末日也就来到
了。

六、几种货币平行的时期

从周秦到唐宋,货币一直是以铜钱为主的。但是,元朝开始,白银成了
价值尺度,并渐渐发展成为流通的主要手段。这一改变,是由于受到北部少
数民族——主要是女真族(金人)和蒙古族的影响。

金人一向是用白银当作货币来流通的。近年在内蒙古的墓葬中出土一枚
砝码形的银锭,重约三百五十四公分,约合当时十两。上面有“龙江饷银天
会年造”八个字,隶书,分两行。另一面也有八个字,似西夏文或女真文,
其文义大约与正面相同。一端有“阿扭记”三字,可能是银匠的名字。

南宋时,金人占领了中原一带,在汉族纸币交子、会子和钱引的影响下,
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是交子与钞引的合称。开始发行时以七年为限,期满
了以旧换新。它先后换了五期,到1189 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无
限期流通。这就使纸币的地位愈加巩固。但后来,军费开支过于庞大,以致
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尽管一再更换新钞,并先后改名为宝券、通宝、
宝泉、珍货、重宝、宝会等等,但币值越换越小,信用也越换越低。军事上
素称强盛的金人,终究在经济上落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最后在蒙古和南宋
军队的夹击下灭亡了。

蒙古人也是很早以白银当作货币的。公元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
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
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元宝为什么两头翘起呢?这是因为,


中国古代携带钱财不放在衣袋里,而是缠〔chán 婵〕在腰间的,所以古人有
“腰缠万贯”的说法。元宝的式样正是为了便于缠在身上。

元代铸过一些铜钱,但它比历朝铸的都要少。当时政府为了维持纸币,
还曾禁止过使用铜钱。可是由于纸币不断贬值,老百姓在私下仍旧通用铜钱,
于是铜钱又逐渐恢复了合法的地位。元代的铜钱上,有的铸蒙古文,也有的
并铸汉文和蒙古文。有一种“至正之宝”,直径达八厘米,是中国历史上直
径最大的钱币。它叫做“权钞钱”,性质有点特别。一般说来,只有用纸币
来代表金属货币,而权钞钱是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货币来代表本身没有价值
的纸币。因此当纸币实在不值钱的时候,有人就把纸币换成权钞钱来熔化为
铜。

元代的纸币比铜钱造得早,数量多。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治的时
候,蒙古人就学习宋朝办法,印造过会子,后来又发行过交钞。在元世祖忽
必烈即位的当年,又发行了中统钞。中统钞是一张一张的,可是单位却用两,
每两相当白银五钱,这显然是由于元代流通白银货币的缘故。由于金人币制
失败的教训殷鉴不远,元朝政府对于纸币起初是比较谨慎的,有多少现银准
备才发行多少纸币,因而币值比较稳定。当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
国,见到小小的一张中统钞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大为惊叹和羡慕。但
是好景不长,本来凭中统钞可以向政府兑换白银,后来由于中统钞的发行量
太大,白银根本兑换不出。尽管忽必烈采取了禁用铜钱的办法,中统钞的购
买力仍然江河日下。

元代在使用纸币时,伪钞问题也很严重。公元1270 年(元世祖至元七年)
元朝政府规定:伪钞造得象,能流通的,处死刑;造得不象,不能流通的,
则流放远地。但后来不管造得象不象,都判处死罪。然而冒禁私印的还是很
多。元顺帝时,有人因造伪钞而致富,怕人告发,就派遣四五十人设法打进
政府做官,作为内应。

为了挽救币值,元代统治者在1287 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发行了
至元宝钞,以一换五收回中统钞。1309 年(元武宗至大二年),又发行至大
银钞。一两至大银钞名义上当白银一两,实际上是换不到的。1350 年(元顺
帝至正十年),又发行至正钞。这时的物价,比元代初年涨了近千倍,纸币
跌得几乎一钱不值。民谣唱道:“堂堂的大元,奸臣在擅权,开河、变钞祸
根源,惹红巾万千。”“红巾万千”,说的是至正钞发行第二年爆发的红巾
军农民大起义。元代货币制度的又一个特点,是实行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
以前的纸币,总是一种兑换券的性质,代替金属铸币流通。政府从来没有公
开宣告纸币不能兑现。即使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还用铸币和实物来回收
纸币,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制度,是元代开的头。

与元末纸币成为对照的,是农民起义军铸行了各种铜钱。如张士诚铸天
佑通宝;韩林儿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陈友谅铸大义
通宝;朱元璋铸大中通宝,等等。农民起义军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在政局动
荡的年代,铜钱比纸币要更加稳定。到后来,各地农民奋起响应,连官军也
纷纷投奔红巾军去了。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6_1。bmp}


公元1368 年,红巾军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明代开始的
时候,仿照元代初年的办法,用钞不用钱。明的年代比元长久得多,纸币却
始终只用一种,即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这种统一性是前代


所没有的。

钞额为一贯的大明宝钞,长三十六厘米多,宽二十二厘米,是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行世不久,由于朱元璋连年用兵,不得不多印纸币
以充军费,从而导致币值下跌。不到二十年,一贯大明宝钞只值铜钱一百六
十文。于是,政府先是禁止用铜钱,过了三年,又禁止用金银。然而这些措
施并不能稳定物价。不久,铜钱又恢复了使用。

1621 年(明熹宗天启元年)曾铸造过一种天启小钱。初铸的时侯,每文
有一钱三分重,以五十五文折银一钱;天启二年秋天,每文就减为七分许。
以后,由于铸局人员的舞弊,铸的钱就更加轻小,铜的成色也由铜七铅三降
为铜铅各半,有些地方铸的钱只有两三成铜,其余尽是铅砂,掷到地上就会
碎掉。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苏州一带的人民就倡议不用天启钱,许多州县跟
着响应,以致官府积存了许许多多天启钱。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个月之久。它
是人民对封建政府滥铸钱币的反抗。

明代的铜钱,从洪武通宝起到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等,一律称通宝,没
有称元宝的,那是避朱元璋名字的忌讳。

明代在铜钱与纸币并用时期,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可是,到后来纸
币成捆地使用仍买不到东西,加上铜钱也大大贬值,结果民间流通的大多是
白银。白银用得多,样式也多,有银锭、银钱、银豆、银叶等等。银锭多数
铸成元宝的样子,老百姓不忌皇家讳,照样叫它元宝。

明朝末年,当局横征暴敛〔liǎn 脸〕,权臣严嵩父子及宦官魏忠贤贪得
无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举旗起义。明朝末代
皇帝崇祯为了应付困境,铸行了崇祯通宝;在有的通宝背面还铸上个奔马,
俗称“跑马崇祯”。尤其可笑的是,在明朝政权灭亡的前一年,崇祯特地设
立了“内宝钞局”,日日夜夜地印造宝钞,并且招徕商民;谁只要付九钱七
分白银,就可以买一贯宝钞。结果谁也不愿上当,商人听到了这个消息竟然
卷起铺盖逃出京城。有个大臣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说:“老百姓虽然愚笨,
但有谁肯用金银去买一张纸片呢?”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8_1。bmp}


公元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
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尽,明朝便灭亡了。就在这一年,李自成铸了永昌通宝,
张献忠铸了大顺通宝。人民群众非常喜欢这两种铜钱,男的把它缝在帽子上,
女的把它簪〔zān〕在头发上,表示对起义军的拥护。

中国历史上以朝代的年号为钱名的有过好多次,可是都不在国势强盛的
时候,往往铸于王朝的末年,如唐代以后,五代十国的南唐,铸造了大唐通
宝;半壁江山的南宋,铸造了大宋通宝;元代在币制出现危机时,铸了大元
通宝;明以后的清朝,也是直到最末的两代皇帝,才出笼大清铜币。在快要
完蛋的朝代名称之前,还人为地加个“大”字,这恰恰显出了统治者虚张声
势、自欺欺人的心理。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末一个皇朝是清朝。清代实行的是银钱平行本位,大
数目用银,小数目用钱;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

白银在清代的地位相当重要。起初,铸成锭形,交易的时候按重量计算,
样式有元宝,有锞子(形状似小馒头),也有的是碎散银子。后来,外国银
元深入到中国内地。这种银元在交易时都不必称重量,使用起来很方便,因
此人们很喜欢使用。我国也铸造过一些地方银币,如福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