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59节

燕赵文化志-第59节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亲(说媒) 父母给子女择偶时首先请媒人保亲,男女双方有意后,把各自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家世情况,通过“门户帖”的形式告诉对方。然后,双方家长相亲。

  合婚 相亲满意后,再过“八字帖”,上书生人年、月、日、时,请算卦先生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阴阳,以定婚姻吉凶,如果属相吉利,把结果写在“龙凤帖”上,就是旧时的结婚证书。

  定礼 双方确定联姻关系后,男方给金戒指一枚,戴在女方手上,表示“罗敷有夫”之意。女方送去鞋帽、毛笔之类礼品作为答谢,并向男方索要财礼。小定之后,男方隔一定时间再送去大定礼,表示婚姻关系最后定局。所送礼品都有讲究,如“鹅笼”,内装活鹅一对,代表雁,雁是候鸟,取其顺乎阴阳之意。“喜果”有桂圆、荔枝、花生、栗子、红枣、苹果、藕、柿子等,表示夫妻和谐、情意绵绵、早生贵子的意思。

  陪奁 女方收到定礼后,把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除不陪送剪刀之外,必求齐全。

  迎亲 男方择定的婚期送女方家征得同意,名曰请期。娶亲的排场视家境而言,地点可在家里也可在饭庄。在家办喜事先搭喜棚,家院门口要贴大红“囍”字。喜房是新婚夫妇拜天地、坐帐用的屋子,中间设天地桌,供奉天地爷,桌上还放置桃木大弓、柳木箭、马鞍、新秤杆、宝瓶、苹果、胭脂等物,都是礼仪用品。一切准备妥当,开始发轿。旧时娶亲的主要工具是花轿,轿上绣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图案,轿前仪仗一般都有吹鼓手,富贵者增添旗锣伞扇。至女方家,大门一开,娶亲人撒铜钱于地,小孩争抢,取其热闹气氛。新娘上轿后,起轿、行路必须平稳。到男方家,花轿抬过“迈火盆”,谓之烧去不吉利的东西,并喻示夫妻越来越红火。至中堂,新娘始下轿跨过马鞍,象征平安,然后与新郎一起“拜堂”,求得天地爷的承认,才成为真正婚姻。拜罢,送神。婚毕,夫妻“坐帐”,新郎用新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盖头,俗称“露脸”,然后喝交杯酒,同吃“子孙饺子”,企盼子孙后代兴旺。窗外一男孩趁时问新郎新娘:“生不生?”回答:“生!”表示生育后代。新婚之夜,花烛之喜,亲朋好友都来“闹”新房,无老少长幼之分,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新房内长命灯一盏,一夜不熄,灯油用蜜调和,祝愿夫妻永远亲密。

  婚礼第三天是“回门”,女方家接新郎新娘,俗称姑爷认门。以后新娘还要领新郎答谢女方亲戚,送礼双份,谓之“回拜”。至此,婚礼的最后一个仪式结束。

  燕赵大地少数民族的婚俗又各有特殊习惯。辽宁满族有相亲、定亲的过程,迎亲时与汉俗有别。当日凌晨,男方备喜车与女方喜车在中途相遇,车辕并车辕,俗称“插车”,女方兄弟将新娘抱上男方喜车。到新房门口,新郎朝轿门礼仪性的射三箭,这是古代氏族掠婚之遗风。进入新房,新娘上炕当日,要面南席坐一天,俗称“坐福”。围观的亲朋好友高唱喜歌“拉空齐”,汉意即祝生活美满。回族人在订婚时要交换信物并念一段古兰经,请“真主”赐予良缘,举行正婚礼时,要请阿訇当司仪。蒙古族传统婚礼更饶有风趣。当日清晨,新郎骑骏马在娶亲队伍簇拥下,绕新娘家跑一圈,然后到酒宴席前,新郎、新娘开始唱对歌,互相表达美好的心愿。归途中,新郎新娘都争取抢先到自己的新房,你追我赶,笑语欢声满草原。新娘的面纱由男方母亲揭开,新娘手执银壶向客人敬酒,祝贺的人群拉起四胡、马头琴,载歌载舞表示祝福,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二)丧礼习俗

  古代按照周礼“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把对死者的安葬当成庄严、肃穆的大事。燕赵地区习惯土葬,其约定成俗的礼仪充分反映了对亡者的情感和意愿,但也有着迷信色彩。

  停灵 人死后到出殡前,棺木停放在家中,俗称“停灵”,一般3或5天,也可以更长,但必须是奇数。亲友们为死者作佛事、法事,请僧道诵经,恳求佛给亡人赦罪。出殡前披麻戴孝的人作辞灵仪式,棺木出堂时,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以下持“哭丧棒”。

  出殡 棺木起扛后,长子摔盆。亲友送殡者,男子在孝子前,女子乘车在灵柩后。由家宅送往墓地途中,凡经过城门、轿头、庙前、路口都要撒纸钱,迷信说法是为死者通向极乐世界撒买路钱。出殡行列包括丧葬锣鼓、纸人、纸马、花圈、挽联、僧道、孝属、灵棺及送殡的车轿。沿途有死者的亲朋好友摆设的茶桌,一为出殡队伍饮水,二为表示悼念和慰问之意。

  下葬 事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方位,俗称“破土”。然后,用大绳将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中,此时鼓乐大作、孝子跪灵,随后,焚烧花圈、挽联、纸钱,丧家及送殡者每人抓一把土洒进穴中,由扛夫填平,堆成坟头,孝子最后叩谢送殡者,至此丧礼告成。

  满族的先祖有火葬、树葬等风俗。土葬是受汉葬的影响,棺木入土以后,把供在坟前的供桌、烧纸、酒、肉食、馒头等一齐烧掉,谓之“烧饭”。回族人治丧则照伊斯兰教教规办理,实行土葬,先给死者洗身,用白布包裹,寓意一生洁白之意,并请阿訇念古兰经,停尸不过3天,让死者尽快回归安拉之处得到幸福。蒙古族人葬礼简朴,不穿孝,不祭供,也不告亲友。牧区实行野葬、火葬。所谓野葬是用白布包尸,放于野。所谓火葬是将尸体包裹后抹上油,放火焚烧。不论哪种葬法皆以3天绝迹为吉,被认为已顺利到达极乐世界。

葬礼把社会习俗与信仰杂糅在一起,既是对死者的追念,也是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个世界的祝福。



第三节 生产习俗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各地有各地盛产的物品,经过漫长岁月,代代传袭,便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习俗,是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一、特种工艺和民间工艺

  (一)北京工艺品

  硬木家具 造型优美的硬木家具是明、清传统手工艺品,以简洁、端庄、素雅著称。家具的类型、式样与居室成套配置,包括椅凳、几案、床榻、柜橱、屏风等上百个品种,用料名贵,如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铁梨木、楠木、樟木等,质地坚硬,色泽明丽,散发原木的幽香。制作十分考究,结构严密,框架式结构方法符合力学原则,装饰更富民族特色,雕有龙首、云纹、水纹、花鸟等,既坚固耐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绒鸟绢花 北京的丝绒制品包括绒花、绒鸟、绒兽等,制售铺子有“瑞和永”等10余家。主要原料是蚕丝、铜丝,工艺细腻,别在发髻上,插在帽子上,象征吉祥,京人喜爱。绢花也称“京花儿”,色泽鲜艳,姿态优美,是婚嫁、寿诞礼的必用之物。北京的花市大街以生产和销售绢花而闻名,主要原料是真丝,少量棉织品,知名艺人有金玉材,人称“花儿金”。

  玉器牙雕 玉雕自元代有南北派之分,南玉以苏州为中心,北玉以北京为中心。到清代,北京玉雕融南、北玉作之美,形成独特风格。品种有古今人物、山水花鸟、瓶炉熏鼎、仿古器皿,小件有耳环、手镯、玉佩、别针,晶莹细腻,色彩绚丽。北京象牙雕刻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仕女、花卉见长,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牙雕除作装饰品外,还制作牙席、牙扇以及木器镶嵌。

  景泰蓝 北京特有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有尊、觚、仿瓷瓶等器形,制作方法是在铜制胎型上,焊接上按花纹图案掐成的长短不等的细铜丝,在铜丝花纹内填充各种色釉,然后烧制、磨光。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在明朝景泰年间非常盛行,因而习称“景泰蓝”。由于花纹精巧、色彩华丽,是宫廷乃至士庶之家的珍贵陈设品。

  雕漆料器 雕漆以铜胎作型,在胎上涂漆数十至百余层,在漆未干之前,刻制各种装饰花纹,在技艺上讲究刺、起、片、铲等传统刀法,制作大到屏风、宝座、大瓶,小至鼻烟壶,各种盒、匣、器皿,多达上千个造型。料器古称琉璃,明末清初北京已是盛产之地,各种小鸟、小虫、小兽、花果,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其他北京特种手工艺品如画塑、泥塑、宫灯、地毯、彩蛋、葡萄常等等都各具特色,远近驰名。

  (二)河北、天津地区工艺品

  曲阳石雕 有汉白玉雕刻艺术故乡之称的曲阳石雕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北京的宫阙、园林、陵园雕刻中都有曲阳石雕的杰作。曲阳城内北岳庙的石狮、唐吴道子所画的“曲阳鬼”雕刻都是古代石雕瑰宝。

  易水砚 唐代在河北易县有易水砚,由奚超父子制作,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特赐姓李。易水砚的石料是紫灰色水城岩,质地细密柔腻,硬度适中,石质不亚于端溪,具备发墨、储墨、润笔、励笔的优良特性,成为易县传统工艺品,与端砚、歙砚齐名。

  保定铁球(健身球) 早在元明时创制的铁球原是实心,明代一位宫廷巧匠改进为带有音响的铁球,其健身功能独特,球体大小正好握于掌中,通过反复糅动,可以疏通经络,调正气血,强筋壮骨。

  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时代已负盛名,首创者张明山把绘画技巧娴熟地运用到泥塑艺术上,形成独特风格,人称“泥人张”。他的人物作品长于表现人物情感,面型塑造细腻,并善于夸张,是天津民间艺术的奇葩。

  杨柳青年画 创于明代崇祯年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清朝乾隆时期走向繁荣,其特点是继承历代传统,采用木片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出鲜明活泼、喜气洋洋、富有感人魅力的独特风格。画题以现实风俗、历史故事为主,布局丰满、生活气息浓郁,俗称“南有苏州桃花坞,北有天津杨柳青”。这里家家会点染,年画店铺各坊皆是。

  其他特种工艺品还有河北的衡水毛笔、武强木板年画、蔚县剪纸、天津的砖刻、草编、刺绣等。

  二、“老字号”商铺

  “老字号”系指有名的商业老店铺,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些“老字号”自开业以来,保持其传统的经营风格,成为北京风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一)饭 庄

  全聚德 开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河北省冀县人杨寿山,字全仁。初来京师经营鸡鸭摊,几年后买下前门外肉市胡同一家将倒闭的商铺“德聚全”,遂将铺名改称“全聚德”。光绪年间扩大营业,聘请南方名师,采用宫廷御膳“挂炉烤鸭”技术,从此以创制挂炉烤鸭闻名于世。

  便宜坊 位于宣武门外米市胡同,最早从南京迁来北京,经营“南炉鸭”。由于生意兴隆,同名饭庄先后出现30余家,经过竞争,最后仅剩一家,位于前门外鲜鱼口,开业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经营“焖炉烤鸭”为主。

  都一处 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位于前门大街鲜鱼口南,四年后新建店铺为一间二层小楼。乾隆十七年,旧历年三十之夜,乾隆皇帝微服来店,感慨于全京都是夜,仅此一处营业,回宫后,御题“都一处”三字,派太监用虎头牌匾送到饭庄,从此“都一处”饭庄闻名京师,以马连肉、晾肉、烧麦声誉全城。

  东来顺 创办于1914年,位于王府井金鱼胡同北口,是一处清真饭庄,以经营涮羊肉出名。创办人丁德山,回民,初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摊经营小吃,以后聘请名师,专购德胜门外马甸活羊为肉源,配精选调料,使涮羊肉别具风味,店名为“东来顺羊肉馆”,闻名京城,长盛不衰。

  同和居 开业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位于西四南大街,是一处山东风味饭庄,以烹制海味河鲜著称,能制作300多种山东菜。当时与之齐名的还有沙锅居、泰丰居、万福居、福兴居、阳春居、东兴居、广和居,合称“京都八大居”。

  北京的“老字号”饭庄还有烤肉季、萃华楼、白魁老号、正阳楼、听鹂馆、仿膳等名馆。

  (二)药 店

  同仁堂 开业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创始人浙江乐氏,明末来京行医,第四代传人乐尊育为清廷太医院吏目,并在打磨厂开设制药作坊,将“乐家老铺”改称“同仁堂”。雍正元年(1723年)被指定为皇宫制药,从此声名大振。其特点在于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工序严格,贵重药品要经六七十道工序,所制丸药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