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27节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27节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辽宁师范大学的田广林认为,玉器从出现那一天开始,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刘国祥的见解与田广林不同,他认为,玉器的产生,是原始人类在美感驱动下的产物。只是到了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装饰功能才发生了转移和变化。而这种变化,已经体现在红山人制作的玉器中。那么,红山玉器又分多少种类呢?
  专家从造型和雕琢工艺的角度,把红山文化玉器分为装饰类、工具类、动物类、人物类和特殊类五大类型。在特殊类里,三联璧、勾云形玉佩等是主要的代表器形。
  在众多出土的红山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动物类玉器,除了c形玉雕龙和玉猪龙之外,还有玉鸟、玉蚕、玉鸮、玉蝉蛹、玉龟等等。诸多动物造型的玉器出现,说明了什么呢?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殷志强:“红山文化玉器丰富多彩,其中有很多动物的造型,尤其是描写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像鸮,就是叫猫头鹰,还有猪的形状,还有龟的形状,这一些都是生活中间、环境中间看得到的一些动物,那么,这个可能跟红山文化,就是生物、生态、生活环境的多样化有很大关系,因为周围的一些(动物)形象,对它艺术的造型实际有影响。”
  有人认为,如此多的动物造型玉器出现,说明红山人对动物的崇拜。因为红山人相信,有些动物能为他们免除灾难,带来好运。对于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的玉鹰,有的学者推测,它的出现,寄托着红山人向往着能够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达到通天接地的愿望。
  玉蝉,是红山文化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动物造型的玉器。有的学者发现,红山文化的玉蝉中有羽翼的数量较少,而大多数是蝉蛹的造型。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这样认为,蝉在红山先民的眼中,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的幼虫生活在土中,化成蝉蛹后不食不动,就像死了一样,当夏天来临的时候,它能破土而出,爬上高高的树梢,蜕变成能飞的知了。


勾云形玉佩
  红山人用蝉蛹造型的玉器为死者陪葬,是希望死者有一天能像蝉蛹一样蜕变复活。
  红山文化玉器中既有玉龟也有玉鳖。玉龟和玉鳖出土的时候时常为一对,分别放置在死者的左右手中。
  有人这样分析,在古代,龟和鳖被视为长寿的吉祥物,是人们崇拜的神。中国的民间早就有了“千年龟”和“万年鳖”的说法。红山人把玉龟、玉鳖放在死者的手中的目的,是希望龟神和鳖神在另一个世界给予死者以保护。
  牟永抗认为,红山玉器的出现,是红山人对太阳崇拜的结果。
  神秘的红山玉器,给了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的画家从它们身上,找到了中国画写意艺术观的源头。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古人对玉的笼统概念是“石之美者”。当时,人们把质地细腻坚硬、色彩斑斓的石头视为宝物。专家认为,最初发现玉的人,应该是部落里制作石器的工匠。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识别玉的本领和知识。
  围绕着制作红山玉器的玉料来源,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红山人制作玉器是就地取材。但是,在红山玉器出土的地点,却一直没有发现制作红山玉器的玉料产地。直到近几年,一些学者们来到了辽宁省岫岩县,才揭开了谜底
  岫岩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石之乡,这里出产的玉石,被人们习惯地称作“岫岩老玉”。有的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红山玉器的玉料就是出自这里的细玉沟。它的硬度经过测量之后,也已经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我们知道,这个硬度的标准,是用了十个矿物做来标准的,比如说金刚石就是十,石英、水晶这就是七,这个滑石这就是一,那么这个红山它的玉,主要是由闪石玉组成的,它的硬度应该是呢,是6到6。5这么一个范围。” 


兽面玉牌
  今天,在岫岩县,许多人仍然从事着古老的制玉行业。与红山先民们不同的是,他们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加工手段。
  根据专家分析,尽管现代人与原始人在制玉工具的使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在制作流程上却极其相似。
  于是,有人把红山人制玉分为采玉、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几道工序。
  于明:“一件玉料的开采,他呢,就没有什么铁器,也没有炸药。他只能呢,靠最原始的方法,比如说,到那个山顶上,拿一个木头撬棍子,撬下来。最多最多有可能,把木头塞进(玉料缝里)去,然后点上火,一烧,嘣,炸裂,然后把玉料,嘣下(来)一块,最多最多有可能这样。” 
  制作玉器的第二道工序就是解玉。现代人解玉,是借助电动机带动硬度极高的锯片把玉料分开。
  那么红山人是怎样解玉的呢?有的学者推测,5000年以前的红山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他们采用的方法之一,是用野兽的皮做成线来解玉。 
  根据专家推测,红山人解玉,除了使用兽皮做成的皮条弓之外、还使用其他一些用于解玉的工具。
  解玉,必备的辅助材料是解玉砂。古人在从大河旁边,精心筛选出细腻得像面粉、硬度高达7度左右的解玉砂,来帮助解玉。
  在解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水。 
  于明:“玉料很硬嘛,那怎么办呢,就需要加砂,加砂也不行,如果加砂,磨一下(皮弓)就断了,而且沙子又很干,它本身摩擦生热,一生热,可能就把这个皮子就毁掉了,就断了,怎么办,就要降温,这个降温呢,有最简单的办法,现在很通用的办法,就是加水。” 
  再接下来,就是按照预先的设计,用动物的骨头或者竹管,在玉器上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以便佩带。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多年来一直从事红山玉器的研究。他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记载和自己的试验得出结论,玛瑙、燧石的硬度都达到七度,这种石头也能成为雕刻玉料的工具。 
  据有关资料表明,鲨鱼牙齿的硬度达到8度,完全可以用来雕刻玉器。有的学者认为,5000年以前的红山人虽然不在海边生活,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得到鲨鱼牙齿,使它成为雕刻玉器的得力工具。


玉鳖 
  其实,红山人对大海并不陌生,在他们居住的遗址上,考古人员就发掘出了用海中的贝壳制成的装饰品。
  在对玉器进行精心雕刻之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抛光。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抛光呢?学者推测,古人通常是使用兽皮在玉器上反复摩擦,因为兽皮含有脂肪,脂肪在摩擦过程中会释放出来,附着到玉的表面,使玉器的表面更加明亮更加温润,直到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马蹄形玉器,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马的蹄子而得此名。它是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而它的制作难度在红山玉器中也是排名之最。
  1980年的一天,一位当地的农民走进了这座小城。他把拣到的一件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捐给了敖汉旗博物馆。
  就在收到捐献的马蹄形玉器两年之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一个叫大甸子的地方,偶然发现了红山人遗弃的一个制作马蹄形玉器的坯料。
  不过,对于马蹄形玉器,邵国田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它称作“马蹄形玉筒”。
  1987年,当地一户农民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又挖出了一个红山人制作马蹄形玉器时切割出来丢弃的玉芯。那一天,恰巧邵国田在那里搞调查,农民就把玉芯交给了他。
  这样一来,敖汉旗博物馆就拥有了制作马蹄形玉器的坯料、从坯料中切割出来的玉芯和制作完成的马蹄形玉器。那么,红山的制玉工匠们是怎样把玉芯从坯料中取出来的呢?
  邵国田在对坯料和玉芯上面,留下的切割痕迹作了分析以后得出结论,红山工匠先是用管钻在坯料的最低点,钻通一个孔,然后把野兽皮拧成的线穿进里面,在解玉砂和水的辅助下,环绕着椭圆形坯料切割出玉芯。再反复打磨抛光,直到最后完成。
  有的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用现代化的工具,在一块厚度达十五厘米的玉料上,切割出一个圆筒状的玉芯,只用十五分钟。
  有人推测,5000年以前,红山工匠要取出同样大小的一个玉芯,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红山人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一件玉器,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红山人很可能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湛、最省时的制玉技术,这些技术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可惜的是,它已经消失在时光的流逝中。
  那么,当时在红山人生活的区域里,是否每一个部落里都有制作玉器的作坊?还是存在一个受最高聚落首领控制,专门生产玉器的制作中心呢?
  于明认为,为了使玉器具有神秘性, 5000年以前,在岫岩县的细玉沟附近,存在着一个专门制作红山玉器的部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红山人制玉的作坊和工具,红山人到底怎样制玉,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红山玉器的出现,在史前的中华大地上,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焰。
 



 
附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第四集《揭秘积石冢》 

 
  红山文化自从发现以来,已经将近半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超过500多处。但是,这些遗址大都是红山人的居住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神秘的红山人墓葬却一直没有见到踪影。


第二地点祭坛
  于是,人们纷纷猜测:红山文化的墓葬习俗,是流行水葬、风葬还是火葬呢?他们是否同其他史前文化一样,是“土坑竖穴式”墓葬,还是另有别的形式呢?
  所有的这些谜团,只有找到红山人的墓葬才能得到答案。为了这些神秘的墓葬,考古工作者们,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里苦苦寻觅着。红山人的墓葬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呢?
  牛河梁是燕山支脉努鲁儿虎山南麓的一组山坡台地,在绵延起伏十几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条被俗称为牤牛河的河流穿山而过。因此,牤牛河两旁的山梁得名为牛河梁。
  在牛河梁的土山上,是老百姓的庄稼地,庄稼地边上散落着不知道什么年代留下来的石块,很久以来,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用处。有不少人,把这些石块当成当年农业学大寨修建梯田时的遗留物,还有人,甚至把它们看做是废弃了的象征着吉祥的敖包。
  有的人就把石块拣回村里,拿它砌院墙垒猪圈。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些石块底下,埋藏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1981年春天,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的郭大顺,和建平县两位考古工作人员,来到了这个县的富山乡马家沟生产队。
  郭大顺, 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厅从事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此后,他根据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课题。
  在建平县两位考古人员的陪同和带领下,郭大顺走进了马家沟生产队长马龙图的家。
  两年前,马龙图在一次犁地的时候,拣到了一个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马龙图用纸把底座封好,把这件玉器当成笔筒摆在桌子上。1981年在建平办考古培训班的时候,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大顺。


牛河梁第二地点二号冢中心大墓
  马龙图告诉郭大顺,他在发现这个玉器的地方,还挖出过一些人的尸骨。
  这让郭大顺心中一阵惊喜,他想:这是不是考古人员苦苦寻觅了多年的红山人的墓葬呢?
  马龙图以五元钱的价格把马蹄形玉器卖给了考古队,随后,在郭大顺的要求下,马龙图带领他们来到了玉器的出土现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站长朱达:“到了现场,就发现地表有很多陶片,碎石头。再问问当地的老百姓呢,就是咱们的老百姓,就是说,这里头这个盆岔子啊,什么都东西的,特别多。而且呢,大量的石头。这是,种地多少年,经常打(犁)铧子。就是在地里取了不少石头啊,拉回家去,说什么砌院墙啊,砌猪圈哪。” 
  马龙图带考古队员去的地方,当地的村民叫它“西梁地”,后来这里被考古队编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址上堆积着许多石块,郭大顺不露声色地在石块间仔细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眼前一亮,一块腐烂的人骨头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