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新四军征战实录 >

第27节

新四军征战实录-第27节

小说: 新四军征战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奔向蜜蜂洞。
    他们看到:项副军长、周副参谋长已牺牲在血泊中。警卫员黄诚身中三枪,一枪穿透右
膀,一枪擦伤左臂,一枪击中后脖,子弹仍留在肉里。他已爬出洞口,身后留下一条血迹,
抚摸他的胸部,发现心脏还在跳动。
    在大家的惊呼中,黄诚慢慢地睁开双眼。他看到血泊中的军首长,痛不欲生,恳求大家
再补给他一枪。
    大家流着悲痛的泪水,用两条毛毯将项、周的遗体裹好,掩埋在蜜蜂洞西边的一块石崖
下。为了便于辨认,项英的遗体埋在石崖的右半部,头西脚东,与石崖呈垂直状态。周子昆
的遗体埋在石崖的左半部,头北脚南,与石崖呈平行状态。
    据幸存者和当事人回忆,当时大雪纷飞。
    阴沉沉的天空雪花飞舞,掩盖了烈士的血迹,赤坑山上的一草一木乃至整个大地都披上
银装,天地间一派肃穆。这天,正好是清明节。
    黄诚由刘奎护送到当地群众徐老三家养伤、隐蔽。其他同志立即转移。黄诚伤愈后一直
留在皖南,随同刘奎坚持游击战争,直至全国解放。
    12年后,即1953年7月,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刘奎,受南京军区的委派,与项英
之子项学成等一起到皖南,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找到了项英、周子昆的遗骨(那条裹尸毛
毯仍在,但已破烂),又找到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袁国平遗骨。
    三位烈士遣骨移迁南京,后人在雨花台望江矶建造了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烈士墓。
    1985年3月,周子昆遗孀,七十二岁高龄的何子友与已是六十有三的黄诚执意谒访蜜
蜂洞。俩位老人拄着拐棍,相互搀扶,步履艰难地来到了这里。
    四周静极了,石壁上滴水依然,恰似泪珠点点。
    何子友迈着沉重的步子,缓缓走进洞中,站在周子昆当年睡卧的地方,悲声不已……
新四军征战实录
1
    1
    1941年1月18日,刘少奇、陈毅致电中共中央,提出皖南事变后的工作部署,建议在
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提议陈毅为代军长。
    1月19日,中共中央复电:“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逆,似有与我党破裂决心。我们
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采取必要步骤。”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
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同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成立新四军军分会的任命通知,刘少奇为军分会书记。邓子恢在
安徽工作,以饶漱石为代理政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陇海路以南的部队统一编为新四军。
    苏中地区部队编为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
    淮南地区部队编为第2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
    盐阜、皖东北地区部队编为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
    淮北豫皖苏边区部队编为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
    鄂豫边区部队编为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
    苏南地区部队编为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
    皖中、皖南地区部队编为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
    全军共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计9万余人。
    苏北。
    《江淮日报》发行量骤增,如雪片漫舞,散落江淮大地,飘向万里山河。通栏标题,大
字醒目:陈毅代军长发表就职演说:
    ……1月25日应本军将士之推选,本人就任代理军长,克日于苏北盐城复建军部,统
帅全军九万之众,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战斗到底……
    陈毅站在华中地图前,眉头紧锁。新四军军部恢复了,而华中的形势也十分严峻。
    敌中国派遣军总部为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和水陆交通线,巩固华中占领区,加强
了在华中的作战力量。日军在华中的总兵力已达26万余人,正面与新四军作战的有11万
人。此外还有伪军15万人。
    国民党在皖南事变后,反共气焰虽有所收敛,但消灭华中新四军的初衷未改。在蒋介石
的旨意下,以第五战区指挥三个集团军分别进犯淮南、淮北和鄂豫边区等抗日根据地;以盘
据苏北车桥、曹甸地区的鲁苏战区韩德勤部,伺机向淮海区进犯,以接应汤恩伯部由淮北津
浦路以西东犯皖东北和盐阜等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三战区一部,向苏南抗日根据地进
犯,并准备渡江北上,配合汤恩伯部东犯。
    陈毅心中很清楚,华中敌后抗战面临着敌顽夹击的严重形势,开始进入严重困难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挑起统领新四军的重担,陈毅不禁想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
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
    临危受命,收拾残局,对于陈毅来说已不止一次了:1927年秋冬时节,南昌起义失
败,他与朱德一起把这支英雄的起义部队带出了危险境地;1934年至1937年,在极其艰苦
的情况下,他与项英一起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现在,他又与刘少奇一起并肩携手,力挽危局。
    他的目光融于华中地图里,仿佛看到新四军在敌顽夹击中奋力拼杀……
    “陈军长”,随着一声浓重的湖南口音,刘少奇走了进来,“中央来指示了,对我们新
四军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说着,把一份文件递给了陈毅。
    陈毅认真地看了起来:
    中央军委明确,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打破敌
    顽夹击,着重巩固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的基本根据地,并大力经营苏
南,发展皖中和
    鄂豫边区的游击战争……
    陈毅放下文件,自言自语道:“看来,在敌顽夹击中奋斗,将是华中我党我军今后斗争
的特点。一切军事上、工作上的计划,都须根据这一特点来布置。”
    “我的意见,立即召开会议。”刘少奇说,“研究一下如何贯彻中央为新四军制定的战
略方针。”
    经过研究,新四军各师的具体任务为:
    2师、4师分别在淮河南北,巩固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加强对西防御,随时准备
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5师独立坚持鄂豫皖边阵地,并以一部沿江而下,与7师打通联系。
    7师发展皖中,坚持皖南敌后游击战争,积极打通与2师、5师、6师的联系。
    6师坚持苏南,打击敌伪并阻止国民党顽固派北渡,保卫军部的南侧安全。
    1师、3师坚持苏北,建设巩固好苏北根据地,建立强大的地方武装,以便作为主力机
动作战。
    泰州。
    国民党军鲁苏皖边区游击军副总指挥李长江斜靠在太师椅上,从他醉意朦胧的双眼中不
难看出其内心深处在进行着激烈的矛盾斗争。
    ……黄桥战役打得正猛时,李明扬和李长江隔岸观火、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韩德勤
被打得狼狈不堪。兵败黄桥后,韩德勤密告蒋介石,言黄桥之败,罪归“二李”,并言“二
李”私通新四军。蒋介石遂下令调“二李”去襄西与日军作战。李明扬耍了个滑头,撇开李
长江,打着中立旗号去打游击。李长江仗着手下一支劲旅,拒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赖在泰
州不走。韩德勤无奈,只好巧立各种名目,压缩李长江部编制,克扣军饷。李长江忍气吞
声,在艰难中渡日。
    恰在这时,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团南浦所部由泰兴进占黄桥,看准了李长江的实力,
加紧威逼利诱,劝其投日……
    李长江在犹豫。
    他很清楚,投日后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汉奸,新四军是不会放过他的。在他艰苦度日的时
候,新四军的粟裕慷慨解囊,多次送钱送粮,并多次做工作劝李长江投奔新四军。
    李长江在徘徊。
    如果投降新四军,自己花天酒地、妻妾成群的日子就到了头。况且日本人、蒋介石都不
会饶了他。
    李长江烦躁地大口喝起酒来。
    这时,王副官悄悄地溜了进来。他见四处无人,便压低嗓音说道:“副总指挥,扬州日
军南浦大佐派人捎信来了。”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封信交给了李长江。
    李长江顿觉脑门上冒汗,醉意骤减。
    南浦大佐在信中说,李副总指挥人才难得,现在却在受闲气。如果能投奔皇军,前途无
量。并许诺两个条件:一、李长江部改编为和平军第1集团军,由李长江任中将总司令,一
切费用武器装备由日方供给;二、在日军解决苏北新四军及韩德勤后,由李长江任江苏省主
席。
    李长江看罢,心中大喜。他仿佛看到自己率领一支清一色日式装备的集团军在苏皖大地
耀武扬威……
    1941年2月13日,李长江在泰州率部公开降日。
    “无耻!”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得知李长江公开投敌后,怒不可遏,“他最困难的时
候,是新四军救济了他,可他现在却投靠了日本人,真是无耻!”
    粟裕话音未落,作战参谋送来了情报:
    日军陆军独立混成第12旅团南浦旅,拟攻击我新四军军部及中原局机关。其作战部署
为:分兵两
    路,一路从泰州向兴化进攻;一路从黄桥向如皋、东台进攻,然后合击盐城。李长江率
伪第1集团军配
    合行动。
    “来得正好,”粟裕决定乘机教训一下李长江,于是拿起电话,向军部请示。
    军部对李长江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一贯坚持两手准备:对李长江大力进行争取工作,争
取团结其共同抗日;同时,在军事上也强调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李长江公开投敌,即抓住时
机,予以歼灭。
    得知李长江投敌后,新四军军部立即决定予以严惩。刘少奇指出:此贼不除,后患无
穷,望集全力迅速解决之。陈毅亲赴东台,与粟裕一起研究讨逆作战方案。
    2月17日,陈毅在讨逆战役誓师大会上作了战斗动员,并正式颁发军长、政委签发的
《讨伐李逆长江命令》,任命粟裕(当时为苏北指挥官)为讨逆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
刘炎为政治委员。叶飞的一旅为左路军,王必成的二旅为中路军,陶勇的三旅为右路军。
    2月18日,新四军战史上著名的讨李战役拉开帷幕。
    1师主力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进攻。在取得姜堰和苏陈庄等战斗胜利后,19
日拂晓,三路大军向泰州猛进,傍晚直逼泰州城下。
    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泰州的夜空如同白昼。李长江惊魂四散,急令部队凭借工事拼死
抵抗,等待皇军增援。
    第二天凌晨3时许,王必成的中路军破东门而入泰州,陶勇的右路军从西门突入城内。
锋芒直逼李长江司令部。李长江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便衣,潜出泰州,落荒而去。拂晓,
战斗结束。是役共俘李部官兵5000余人,并争取李部两个支队战场起义。
    上午,陈毅、粟裕得到情报:日军为援救李长江部,分别由扬州、高邮、如皋等地出
动,乘虚侵占海安、东台,并向泰州急进,准备对新四军一师进行“扫荡”。
    为争取主动,陈毅、粟裕决定全师于21日撤离泰州,转入敌后进行反扫荡。3月中
旬,陈毅返回军部。
    延安。毛泽东得知讨李战役的胜利消息后,即于2月24日致电重庆的周恩来:李长江
叛变,陈毅率新四军讨伐,20日占领泰州,俘获人枪数千,李率数百人西窜,逆部有两个
支队反正。望广为宣传。
    南京,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
    号称“中国通”的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把目光聚焦在华中版图上。
    在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两侧,东濒大海的苏北、苏中、皖北、皖中地
区,活动着新四军的粟裕第1师、罗炳辉的第2师、黄克诚的第3师和彭雪枫的第4师。这
一地区是日军华北、华中两大战略集团的结合部。纵贯其间的津浦路与大运河是日军的交通
命脉。新四军四个师像一把大铁钳,紧紧地掐住日本帝国军队的脉管。苏中、苏北、皖东、
皖北,形成犄角之势,虎视江陵,扼控长江,威胁徐(州)蚌(埠)。对于这一地区的共产
党军队来说,北与山东毗连,背靠八路军115师;西北与鲁西南接壤,和八路军129师呼
应;南面有苏南、皖中根据地,与新四军第6、第7师携手。在这一地区中,苏北至关重
要,它是联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纽带,是中共华北、华中两大解放区战场的走廊。同时,苏
北又是皖北、皖东、苏中三区的侧背依托,成为全区的支撑点和战略后方,新四军军部就设
在这一地区。
    畑俊六眉头紧锁。这时又传来令他十分气愤的情报:
    新四军第1师灭李长江一部,继而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及老庄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