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3正说刘墉:刘墉与和珅关系之谜(一)-纪连海 >

第1节

13正说刘墉:刘墉与和珅关系之谜(一)-纪连海-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三)正说刘墉03:刘墉与和叵抵眨ㄒ唬土! �
 
   主讲人简介:   
  
 
  纪连海,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毕业。1999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与人合著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案》、《中国古代史教案·全一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案》、《新教材典型题例详解·高中历史·全》、《高考历史总复习指导》、《高考真题精讲巧练·历史》、《高三热点测试金卷·历史》、《2005高考训练营·榜中榜课·历史》、《学习·探究·诊断》、《高二文综寒假作业》、《暑假作业·高二文科综合》、《高中历史·课外练习·选修》、《初中世界历史练习册》、《初中世界历史课外练习》等书。还是中央电教馆聘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考试》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内容简介: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道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匆匆死去,刘墉家族的一个重要支柱轰然倒塌。此时,刘墉却刚刚回到北京,在外为官多年的他对于北京已经有些生疏了,没有了父亲刘统勋的庇护,他究竟该怎样在复杂的朝廷中生存下去?而此时,比刘墉年轻许多的和钍芮〉某璋ソタ即笕ǘ览浚瞳|与刘墉究竟会不会因此有一场较量呢?还有,刘墉的那个著名外号“刘罗锅”到底是怎么来的?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真的就是一个罗锅吗? 
 
  既然真实的历史上,刘墉不可能是个罗锅。那我们就有些奇怪了,他的这个“刘罗锅”的外号会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清朝296年的历史上,就偏偏把刘墉一个人称作“罗锅”呢?这难道仅仅就是一种巧合吗? 
 
  刘墉的“进士”之谜 
 
  没想到,刘墉都这么老了,还给起了这么个名字,要不是我们追寻过真实的历史,他的一世英名差点就被嘉庆给毁了。但是看到这里,却发现一个问题,在我们追寻刘墉官场升迁脚步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他考过秀才和举人,只有考过进士的纪录,这就有些奇怪了。这究竟是史书的疏忽,还是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现在,在外地当了许多年地方官的刘墉,终于回到了北京。从此,他开始了与和谇〕惫俚亩辍D敲矗杂诹踯庋桓鲇凶派詈窦易甯⑶易龉偾辶娜死此担芸吹霉叻裳锇响璧暮瞳|吗?他究竟敢不敢与和飧銮宄谝惶肮俣钥鼓兀考热涣踯夷煤瞳|开玩笑,那么,他对于和奶拔鄹苡只岵扇≡跹氖侄危庋亩骺隙ň筒恢皇强嫘Φ奈侍饬耍瞳|一定会动用他庞大的官场关系网对刘墉进行报复,面对和纳詈袷屏Γ踯娴淖急负昧寺穑吭谡媸档睦飞嫌志烤狗⑸裁绰穑俊�
 
  皇帝似乎的确很信任刘墉,但是这话好像说的早了点儿,我们在以前的节目中知道与刘墉同一时代的和墒谴丛炝饲宄钡H巫疃喙僦暗募吐迹冉弦幌拢踯训勒娴某胶瞳|了吗?  
   全文: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匆匆死去。刘墉家族的一个重要支柱轰然倒塌,此时,刘墉却刚刚回到北京,在外为官多年的他,对于北京已经有些生疏了,没有了父亲刘统勋的庇护。他究竟该怎样在复杂的朝廷中生存下去呢?而此时,比刘墉年轻许多的和钍芮』实鄣某璋ソタ即笕ǘ览浚瞳|与刘墉究竟会不会因此有一场较量呢?还有,刘墉的那个著名外号“刘罗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要真实的历史中,他真的是一个罗锅吗?) 
 
  有的人总会问这个刘墉是罗锅吗?提起刘墉是不是罗锅着还真是一言难尽,为什么呢?按照科举考试的原则来说,刘墉不应该是罗锅。我们知道刘墉他是科举考试出身,他本人也是进士出身,那么在刘墉参加考试的时候,甭说清朝了,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出现,它就有报名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现在高考不也有体检吗?你什么样的身体不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得由医生去进行鉴定。大清朝也是一样。大清朝参加科举考试制度所有的人,所有的举子们,你要想参加会试,因为会试,你就要真的见到皇上了。那你就不能惊了圣驾不是。所以它的标准四个字:身、言、书、判。身就是身体,相貌,要仪表堂堂,五官端正,这样你既不会惊了圣驾,将来为官的时候,惊堂木一拍,也会有官威。这是“身”。言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晰,逻辑严谨,这样你在当官的时候,你断案子才能让人听得清楚。 
 
  先有一个智力测验,你想报名考试,前面先有个智力测验,给你出个难题,让你断一个案。你这个案子断出来了,合格了进去,不合格出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身言书判”。四个原则,凡是经过了这四个条件,通过的人才可以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既然讲刘墉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就应该符合这四个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谨慎一点说,至少刘墉年轻的时候,至少他在参加考试的时候,他不是罗锅,不应该是罗锅。但是呢,说他将来岁数大了以后是不是罗锅,我已经当了官了,那咱还真不保险。说他年轻的时候不是罗锅,还有一个旁证。如果我这个人连续三次考试,参加会试,也就是考进士这个考试,中央主持的,连续三次,三次就是九年都过去了,我都没考上,前提是我是举人,我是举人老爷,三次考,九年过去了,我都没考上,可以单应一科,大挑,可以单报名知道吧。这个考试简单,就是相貌,没别的条件,就一个相貌,好看就行。好看和难看的标准是什么呢?这简单。 
 
  “同田贯日”是一组,“身甲气由”是第二组。所谓“同田贯日”。您看,您这长方脸挺好看,进去吧。这也可以进去,到最后再让别人挑。很高,个子很高,虽然脑袋大,但由于身子很高,这样顶起来这个脑袋,这个人也可以进去。你长得不高不胖,不矮不瘦,正适合,进去。这四个字中,最容易考上的就是这个第四个字。如果您很不小心,这四个字,您没有一个合适的,您后面那四个字,那你就符合任何一条,出去。您就不用进去了。“身甲气由”, 
这个“身”跟那个“身”不一样,这个“身”是五官不正。头大身子小,这叫“甲”。这个不能进去。背着书包,很沉。造成一肩膀高一肩膀底,一肩膀高一肩膀底的人,就不能进去。没法当官,这后面这四个字,就对不起,您就出去了,就不能当官了。这个事您想,我考上举人了,没考上进士,连续三年都没考上。我可以通过我的相貌,可以当官。你说那个时候,就挺欣赏相貌的。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招工的地方,招聘什么岗位的地方,首先都要过这个。 
 
  当然了,乾隆皇帝也是个人,他自己的相貌好看不好看,不由他定。没办法爹妈给的。但是他身边的人的相貌,他可以进行选择。在学问同等的条件下,我为什么不能挑点漂亮的,搁我身边呢?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在乾隆皇帝身边的人相貌都应该挺好看的,都应该是仪表堂堂的。历史也恰恰证明,乾隆皇帝身边还真是好看的(人)居多。他有很多情况下就是以貌取人的。比如说以貌取人的除了咱们前面讲的和�
和琳兄弟俩之外,还有吗?福康安他们家,没一个人都很好看啊。要不然,乾隆爷干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福康安的哥哥啊?福康安他们家,每一个人长得都挺好看,此外还有吗?还有,比如说王杰,这都是因相貌(好看),当然咱不说,不否认他有才。在有才的同时,大家才学都差不多的时候,这些人能够升迁,原因就在这儿。所以乾隆皇帝身边的人啊,都应该是比较好看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墉他应该不是罗锅。 
 
  (既然真实的历史上,刘墉不可能是个罗锅,那我们就有些奇怪了,他的这个“刘罗锅”的外号会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清朝296年的历史上,就偏偏把刘墉一个人称作“罗锅”呢?这难道仅仅就是一种巧合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刘墉的当官历程谈起。当我们考证刘墉的仕途道路的时候,却发现一个特别的问题。在我们追寻刘墉官场升迁脚步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他考过秀才和举人,没有考过进士的记录。这就有些奇怪了。这究竟是史书的疏忽,还是另外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这刘墉是“罗锅”吗?关于“罗锅”,我们最后再讲。我们现在先说说刘墉。刘墉这个人,历史上比较怪,我们能考证出来的。第一件事,他是1719年出生的。第二件事,1751年那年,他参加科举考试,32岁,在他们家,咱们前面讲了,从1652年到1814年,这162年间,他们家出了11个进士,35个举人。在这11个进士当中,多一半考中进士的年龄都比他年轻。他比他的祖辈比不过,比他的孙辈也比不过。问题在于他考中进士之前,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他干嘛去了?他考过举人吗?考过秀才吗?没考过。这个没考过,他是直接就考进士去了。为什么直接就考进士去了?就是恩荫,就是因为他父亲官大。每个人的官大,你都可以花钱买。但是不是谁都可以买的?你买得有资格。你得是一品的大员的家人。你可以直接买举人的身份,可以考进士。1651年这一年,这一年诸位记着,和凰炅恕A踯飧鋈丝冀浚乙幌伦泳涂忌狭耍苯泳涂贾薪苛耍揖偷阑实勖媲傲恕5交实勖媲熬椭苯拥阕丛�
榜眼 
探花去了。当时有很多人给皇帝提建议,建议什么呢?点刘墉为状元。当时,有两个人表示反对。第一个人,就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表示,这样做不可以。第二个人,表示反对的是乾隆皇帝,这样做不行。别说他是状元了,探花都不行。刘墉这张试卷,定在十名开外。既然有人说他的卷子是很好的,应该说他的文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即使点不上状元,点探花应该没问题。但是为什么刘墉的父亲和乾隆皇帝两个人都反对呢?都不让他当这个状元或榜眼或探花呢?他们其实有自己的考虑。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是怎么考虑的呢?他就会想到我这个人今天弹劾这个,明天收拾那个。在朝中所有的汉大臣里面我是最高的。在我之前汉大臣没有一个当军机大臣的。军机大臣,咱们待会儿再说。我是唯一的一个,何止唯一的一个,所有的军机处的官员都归我一个汉族人管。我的招多大的记恨,把我儿子点成状元,得惹多少事。点成状元,将来留在北京当官。大家不看着我,人家就天天盯着我的儿子。他哪件事办得不好,拿件事办得有问题,天天借着我儿子弹劾我。得了,不行,你也别做状元,也别做榜眼,也别做探花,你就做一个普通进士。你普通进士没有留京的资格啊。这样你就到外地当官去了。到外地,天高皇帝远,这是一。第二,谁不知道我啊?我儿子你在那儿,你敢惹。你也不打听打听我是谁。乾隆皇帝也不同意,他是为什么呢?他的出发点也是与刘统勋是差不多的。他想我这么重用一个汉人,我再重用他儿子,知道的(人觉得)他儿子很有本事,文采很好,字很好,文章很好。不知道的,就是走后门啊。我再给他留京,他再照顾他儿子,将来更不利于他忠心耿耿为我工作了。不行,这个人,第一 
不能点上状元 榜眼 探花,第二 有他爹在这儿一天,他就不能在北京工作。发出去,当然了,也不是直接就发出去,他还得在北京锻炼几年。 
 
  所以,刘墉这个人在1751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直接进了翰林院了。不进翰林院,将来怎么封“文”字啊。谥号怎么有“文”字啊?刘墉的谥号是“文清”,“文清”就是在翰林院待过的。所以他先进翰林院,从最小的庶吉士翰林院的小秘书做起。后来逐渐地往上熬,结果呢,他的父亲有一件事没办好,后来借故就给他发出去了。发出去以后,他就从此一直在外地为官。关于他发出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