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舞蹈史 >

第7节

中国舞蹈史-第7节

小说: 中国舞蹈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了。综合化情节化是这一时期舞蹈发展趋势,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
曲艺术相互印合,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潮流。

13 世纪,北方崛起的蒙古族政权,攻灭了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疆域
辽阔、国势强盛的元朝。元朝时期,南北方艺术得到交流发展。元代宫廷舞
蹈,虽承宋代旧制,但结合蒙古族习俗和特点,加以变化发展。元代宫廷仍
有队舞表演形式,叫“乐队”。如,元旦时用《乐音王队》,天寿节时用《寿
星队》,朝会时用《礼乐队》,宣传宗教思想时用《说法队》。元代宫廷队
舞有不少面具舞和佛教人物形象装扮,是蒙古族风俗以及所信奉的佛教思想
的反映。元代宫廷著名的舞蹈是《十六天魔舞》,是元顺帝时创编的赞佛乐
舞。舞人身披缨络,头戴佛冠,手执法器而舞。史籍记载,此舞只许受秘密
戒的宦官才得观看,统治者曾下令禁止民间表演此舞。元人张翥《张蜕庵诗
集·宫中舞队歌词》描绘:“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
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元人张昱
《辈下曲》描绘,“西天法曲曼声长,璎珞垂衣称艳妆”“西方舞女即天人,
玉手昙花满把青”。可见,《十六天魔舞》是具有鲜明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格
的舞蹈。另一著名舞蹈《倒喇》,舞人口衔湘竹,头顶燃灯,随乐而舞,如
风似雪,极其优美。《海青拿天鹅》则是反映蒙古族狩猎生活拟兽舞蹈的遗
迹。元代舞蹈比起宋代,其势更加衰落了。戏曲在这时已经成熟,成为社会
主要的欣赏娱乐形式。舞蹈尤如已近黄昏的落日。

14 世纪后期,元朝政权被推翻,汉族政权——明朝建立。明朝时期,宫
廷主要娱乐形式是戏曲,礼仪宴乐舞蹈只是形式摆设,应付典礼仪式的例行
公式。明代宴享所用乐曲皆是杂剧的音乐曲调填词。明代宫廷乐舞有《寿星
队舞》《赞圣喜队舞》《百花圣朝队舞》《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
舞》《万国来朝队舞》《抚安四夷之舞》(包括“高丽舞”“北番舞”“回
回舞”)。除此之外,皇帝娱乐时,有大量民间百戏歌舞杂技进入宫廷表演。

17 世纪,满族政权——清王朝建立。清代宫廷礼仪宴享乐舞也叫“队
舞”。清代宫廷有《庆隆舞》,包括了“扬烈舞”“喜起舞”“德胜舞”等。
清代宫廷还有外国乐舞:《瓦尔喀部乐舞》(女真部落)《朝鲜国俳》《蒙
古乐》《回回乐》(新疆地区)《番子乐》(藏族)《廓尔喀部乐》(尼泊
尔)《缅甸国乐》《安南国乐》(越南乐舞)。这些外来乐舞汇演,实际上
是隋唐宴乐的遗风。清代宫廷娱乐形式是以戏曲为主,宫廷队舞也只是一种
摆设而已。

明清时期,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然而,从西周以来的宫廷雅乐舞传统,在封建社会后期阶段,还一直保
留着。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们,仍然把文武舞看成是“一代之乐,宜乎立
名”的统治象征。如,宋太祖时,宫廷郊庙殿庭通用《文德》《武功》之舞,
文武舞是“式遵旧典”“依据六经”。元朝宫廷太庙祭祀用文舞《崇德之舞》
和武舞《定功之舞》。明代宫廷郊庙祭祀中,依然搬演《文德之舞》和《武
功之舞》,以标志“武功定祸乱”“文德致太平”。清代统治阶级仍然“搜
召名儒”“考定斟酌”,力求“成一代大典”,郊庙、朝会和宴享仪式中,
皆搬演文武舞和队舞。清世祖有《文德之舞》和《武功之舞》。从舞蹈的角


度看,这些雅乐舞,只是一些呆板枯燥的仪式,完全失去了舞蹈的意义。然
而值得注意的是,从西周建立的雅乐舞体系,经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
后,虽然衰落了,但并没有消失。从秦汉以来历代宫廷中,仍将其沿革保持。
尽管艺术活力已经丧失,但作为统治象征,它却与一定的国家政体共存亡。
这是古代舞蹈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条脉络。

封建社会后期阶段,随着舞蹈的衰落,女乐队伍也发生变化。唐代末年,
在社会战乱动荡中,大批宫廷艺人流失到民间。随着戏曲艺术对舞蹈的取而
代之,依附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而生存的女乐队伍也逐渐衰落下来。宋代贵
族阶级文人雅士蓄养歌舞艺伎的风气仍然存在,仍有一些能歌善舞的官伎和
家伎,活动在统治阶级上层社会。但整个形势已不抵前代了。宋代以后,各
类著名舞人更是稀少。元代以后“善舞者”大多是能歌善舞的戏曲演员,而
且多具有“歌舞谈谑”的本事。很明显,歌舞艺人向戏曲艺人方向发展。元
代上层社会私养家伎的风气已不盛行了。贵族之家培养歌舞伎人的数量也大
大减少。明代豪门贵族虽有养家伎之风,但主要是表演戏曲的艺伎,甚至是
一些私人戏班,偶有歌舞表演。清代少数文人雅士养一些能歌善舞的女伎或
婢女。由此,盛行两汉、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的女乐队伍,在舞蹈艺术
的衰落中,也逐渐败落下来,仅以“家伎”余波而存在了。

封建社会后期,乐舞机构规模远不如汉唐时代的气派。宋朝以来,国力
衰微,宫廷虽然设置了教坊等乐舞机构,也集中了各地优秀艺人,但规模范
围已不及唐代。宋朝宫廷教坊按专业和乐部分为:筚篥部、大鼓部、琵琶色、
舞旋色、杂剧色等。部,有部长负责,色,有色长领衔。宋代城市中有营业
性演出场所,叫勾栏瓦舍。其中有不少优秀艺人以卖艺为生。宋代宫廷曾把
民间艺人编入军中,称“左右军”,宫廷有演出活动时,即召回宫中。另外,
还有一些以表演散乐杂剧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叫“路岐人”,他们活跃在广
场、婚宴和酒馆之中。可见,宋代社会已无力撑起庞大的乐舞机构了。元代
宫廷设置仪凤司和教坊司,管理乐工艺人和宴享娱乐以及祭祀仪式等事宜。
由于,元代的国力比宋代强盛,所以,元代宫廷乐舞机构设置比宋代完整。
明代宫廷设置了教坊,掌管宴享娱乐之事。明太祖时,曾制定乐舞制度,制
作各种乐器和乐曲。清代顺治时期,内宫行礼宴会废除教坊女乐,改用内监。
封建社会后期阶段,乐舞机构的衰败印证了舞蹈历史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舞谱发展略有成果。宋代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辑
录了宋高宗退位后,居住德寿宫时,宫中艺人为他表演歌舞而使用的舞谱—

—“德寿宫舞谱”。此舞谱比“敦煌舞谱”的舞蹈术语,更为形象,反映了
宋代舞蹈的一些情况。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所编制的雅乐舞谱,则是兼具文
字、歌词、音乐、舞蹈动作术语、场记图等多种成份的舞谱。并附有古曲谱。
内容完备,舞图精确,至今可依图排练。可称得上是“拟古舞谱”。朱载堉
的拟古舞谱保存在其著作《乐律全书》中。
这一时期,舞蹈文物较少。宋元时代舞蹈文物,有河南焦作出土的舞乐
俑和散乐童俑,山西洪桐广胜寺水神庙中的乐舞壁画,山西新绛出土的伎乐
图,西藏拉萨夏鲁寺壁画舞伎,西藏阿里出土的乐舞壁画,西藏桑鸢寺主殿
杂技壁画,山西芮县永乐宫童子舞蹈壁画,山西繁峙县岩上寺婴戏图等。由
于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戏剧俑和戏剧壁画出现并逐渐增多。如,江西鄱阳
出土的戏剧俑,山西新绛出土的杂剧图,山西稷山出土的杂剧演出图,山西
侯马出土的戏台和演员表演形象等。明清时期,舞蹈文物以民间乐舞内容为


特点,戏剧俑仍有出现。如,山西右玉县宝灵寺水陆画中的艺术众和散乐伶
官,安徽徽州民居祠庙的舞龙灯雕,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龙舟盛会,云南丽
江大宝积宫的乐舞,江西南城县和山东邹县出土的乐俑等。这些舞蹈文物反
映了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状况。

总之,在封建社会后期,舞蹈发展大势已去。明清时,古代舞蹈发展走
近尾声。

二、异族政权对汉族乐舞文化的接收

宋朝时期,全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统一。沿着长城内外的契丹族政权辽和
居住在青海一带的党项羌政权西夏,一直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公元12 世
纪,女真族建立政权金与南宋对峙。辽、西夏、金三个政权都属于奴隶主国
家。在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宋朝的征战中,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过渡
到封建社会。

辽建国后,辽代宫廷礼仪制度多模仿中原汉制,同时,对本民族乐舞文
化也十分重视。辽代宫廷设有国乐、雅乐、大乐、散乐、铙歌、横吹乐等。
其中一部分是汉唐历代宫廷所保留的节目,一部分是本民族歌舞。如,《国
乐》是“犹先王之风”的契丹族传统乐舞,《雅乐》继承了西周以来宫廷用
乐规格,《大乐》是唐宋歌舞,《散乐》是民间杂技节目等。辽太宗时,曾
攻进后晋都城开封,将后晋宫女、宦官、方技、百工、太常以及乐谱石经等
运走。辽代宫廷将从汉地得到的乐舞编入《大乐》,有“景云乐舞”“庆云
乐舞”“破阵乐舞”“承天乐舞”,用于宫廷礼仪宴享之中。辽代宫廷宴饮
时,有各使臣起舞祝酒的规定,这是唐代祝酒之风的存留。辽代雅乐舞设置
也是仿唐旧制。辽代宫廷宴会典礼时,还引进了宋代以来兴起的杂剧节目。
此外,辽代本民族的巫舞较盛行,在许多仪式中,如“祭山仪”“瑟瑟仪”
(求雨仪式)中,均有歌舞相伴。史籍中,辽代尚无代表性的或著名的舞蹈。
辽代乐舞文化主要综合吸收了汉族乐舞文化,同时也综合了本民族歌舞成
份,呈比较简单的发展状态。河北宣化出土的辽墓壁画“散乐图”,北京房
山云居寺辽塔和石幢上的乐舞人形象,是了解辽代舞蹈情况的形象资料。

西夏政权一直在宋、辽之间周旋。西夏建国后,仿照宋制建立官职,创
制西夏文字。西夏曾派臣到北宋,请求给予伶官、工匠以及戏剧服装和化妆
用品等。宋嘉祐7 年,西夏上表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典籍。
由此可见,西夏重视汉族中原文化。在出土文物中,如敦煌壁画,榆林石窟
西夏壁画,安西千佛洞西夏伎乐壁画,均可看到西夏乐舞形象资料。史籍正
史乐志中很少提到西夏乐舞情况。

金代建国后,对辽、宋都进行征战掠夺。后北宋被金所灭,南宋偏安江
南。在与南宋对峙时期,金进一步南下,发动对南宋的掠夺。金人灭北宋进
入汴梁(今开封)时,将宋朝的法物、仪仗、图籍带走。金朝的礼乐制度,
依照唐宋旧典审议制定,直接吸收宋代乐舞文化。金代宫廷宴享朝会时,按
中原传统作文武舞,设雅乐,有文武舞《保大定功之舞》《万国来同之舞》。
金朝宫廷乐舞机构设太常管理雅乐,设教坊管理铙歌、鼓吹等。另有“散乐”
“本国旧音”等。金代重视并欣赏汉族文化艺术。金代戏曲已经很兴盛了,
宋代杂剧发展到金代,称“院本”。金院本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戏曲艺术
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金代还有一种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连厢


词”。金代舞蹈文物,如河南焦作出土的邹琼画像石墓中的“乐舞图”和金
墓中的舞俑,山西襄汾金墓中的散乐俑等,反映了金代舞蹈的状况。至今尚
存的满族民间歌舞,也是了解金代舞蹈的线索。

辽、西夏、金政权时期,除了吸取汉族乐舞文化之外,舞蹈并没有更多
的发展。但是,辽、金时代的戏曲发展却引人瞩目。辽、西夏、金作为异族
政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辽、西夏、金对中原乐舞文化的吸取接收,使汉族乐舞文化传播进一步扩大。

三、蓬勃兴起的民间舞蹈

唐代灭亡,大批艺人和乐舞作品散失在民间,辉煌唐舞落下帷幕之后,
舞蹈走在衰落直至消失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从更宽的范围来看,这种舞蹈
发展的衰败,只是在宫廷舞蹈的线索上。因为,宋代以来,城市发展,商业
繁荣,行会制度兴起。在这样新生的社会土壤中,民间舞蹈如异军突起,展
示了舞蹈发展的另一景观。

宋代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叫“舞队”(或“社火”)。这
种表演队伍将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技艺节目综合一起,以游行队
伍的形式,展出表演。这种民间舞蹈演出活动,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清明
节、中秋节等日子举行。这时城市中已出现了专门表演场所“勾栏”“瓦舍”。
民间舞蹈活动一般在“勾栏”“瓦舍”或广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