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舞蹈史 >

第12节

中国舞蹈史-第12节

小说: 中国舞蹈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表演,是那一代解放者留在心里的永恒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晓邦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创
办过天马舞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先后担任过中国舞蹈
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吴晓邦于1995 年7 月8
日在北京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舞蹈艺术,享年89 岁。

吴晓邦,是一位舞步不曾停歇的艺术家,他不愧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伟
大先驱!

二、中国舞坛一朵亮丽无比的清荷——戴爱莲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被中国历代文人雅士誉为
“花中之君子”。在中国近现代舞史上,也有一位品性若荷的“花中君子”,
她热情刚正、为人坦诚,心似莲花般明净无瑕。她,就是舞坛一代奇才——
归侨舞蹈家戴爱莲。

戴爱莲,1916 年出生在美丽的特立尼达岛上。她家为三代华裔,祖籍广
东新会。从小就喜爱跳舞的戴爱莲,童年就是在特立尼达岛上的树林和海滩
上度过的,大自然这个神奇的艺术之母,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起对自然和
艺术的挚爱之情,也使她拥有了一种原始状态的活力和节奏感。12 岁时,戴
爱莲考入当地由白人办的舞蹈班,在班里戴爱莲是唯一的有色人种的孩子。
14 岁时,她跟着母亲和两个姐姐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伦敦,穿上了她一生
都不曾脱掉的“红舞鞋”。

学舞之初,戴爱莲先后进入著名英国舞蹈家安东·道林芭蕾舞教室和玛
利·兰伯特芭蕾舞学校,在名师指导下学习欧洲古典芭蕾舞。不过,在学习
了一段时间后,她逐渐感到当时的古典芭蕾还缺乏表现力,不能适应于现代
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新的美学观念。有一天,她在伦敦看到德国表现主义舞
蹈家玛丽·魏格曼的表演,顿感耳目一新。魏格曼那极富现代意识的舞蹈,
像一股电流一样强烈地撞击着戴爱莲的心。正赶上魏格曼舞蹈团演员莱斯里
在伦敦开办了一个舞蹈工作室,戴爱莲便于1936 年考入该班,潜心研究现代
舞。但逐渐地,戴爱莲又发现现代舞虽有诸多长处,但缺乏系统的技术。她
希望有一种能集二者之长的舞蹈形式,于是,她大胆地提出了现代舞和芭蕾
舞在技巧上要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然而这种设想显然在芭蕾和现代
舞当时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前被视为异端,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她被学校开除
了。尽管如此,戴爱莲并没有屈服,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理想的舞蹈形式。两
年后,她在伦敦看到了尤斯芭蕾舞团的演出,顿时大喜过望,开始迷恋这种
把人体动作与内在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技术,又有丰富的表现


力的理想舞蹈形式。

1937 年,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这件事深深
地触击着戴爱莲的心,她为同胞所遭受的苦难而深感痛楚,为中华民族的生
死存亡而深感焦虑。她像许多爱国华侨那样,想方设法为祖国分忧解难。在
伦敦她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的募捐活动
演出。为此,她编演了《惊醒》、《前进》等舞蹈,以唤醒更多的民众奋起
投入抗日的斗争之中。

1939 年,戴爱莲的心早已与燃遍抗日烽火的祖国连在一起,回归祖国之
志日益坚定。1939 年底,戴爱莲终于登上了中国当局接留学生回国的轮船,
实现了她多年的梦想。1940 年1 月,戴爱莲到达香港,受到宋庆龄热情的接
待。珍珠港事件后,戴爱莲与一些文学艺术家绕道澳门到达广西桂林,最后
到了重庆。当这位年方 24 岁的舞蹈家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她眼含激
动的泪花,兴奋得不能自已。从此,只要有机会,戴爱莲就积极参加义演募
捐活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奔走。

1941 年7 月,为欢迎戴爱莲回国,由吴晓邦、戴爱莲、盛婕三位舞蹈家
在重庆举行了舞蹈专场演出。他们的精彩表演,被报界誉为“新舞蹈的先锋”。
此后,戴爱莲努力开拓耕耘着舞蹈这块新兴的园地,她创作和演出的舞蹈作
品主要有:《惊醒》、《前进》、《东江》、《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
《卖》、《空袭》以及芭蕾《森林女神》、现代舞《拾穗女》等。她创作的
《朱大嫂送鸡蛋》,在学生和社会青年中广为流传。

戴爱莲在重庆生活的5 年,常有机会与周恩来、邓颖超接触。他们经常
关心和鼓励戴爱莲要为发展中华民族的舞蹈而努力。戴爱莲开始致力于中国
民族舞蹈的寻根。经过有心人的搜集和整理,在慢慢的积累中戴爱莲逐渐开
创了一个崭新的舞蹈局面。1946 年3 月6 日,她在重庆青年馆举行首次“边
疆音乐舞蹈大会”。表演的舞蹈有:《瑶人之鼓》、《嘉戎酒会》、《羌民
端公跳鬼》、《哑子背疯》(见图9)、《倮倮情歌》、《巴安弦子》、《春
游》、《青春舞曲》、《坎巴尔汉》等10 余个舞蹈,其中表现了汉、藏、维
吾尔、彝、瑶、羌6 个民族的舞蹈文化。一些著名的文艺界人士纷纷称赞她
开了整理、加工中国民族舞蹈的先河,感谢她在挖掘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
中所做出的贡献,称她为“边疆舞蹈家”。

1946 年8 月,戴爱莲又带着这台晚会移师上海,在上海逸园一连公演了
四场,在上海引起了很大震动,它像一股清风,吹散了上海艺坛被靡靡之音
所污染的恶浊空气。很快在大、中、小学中风行起来。1946 年9 月,戴爱莲
赴美考察、探亲。她把中国边疆舞介绍给美国文艺界,改变了外国人以为中
国除了梅兰芳的剑舞外,再也没有其它舞蹈的错误概念。

图9 戴爱莲表演《哑子背疯》

1948 年,戴爱莲在北京各大学教授边疆舞。1949 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
她在迎接解放军入城大会上,表演了《青春舞曲》。2 月27 日,在北平艺术
专科学校举行舞蹈专场演出,她表演了9 个舞蹈作品,郭沫若、周扬、田汉、
艾青等观看了她的表演,并祝贺她演出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爱莲先后担任过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及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创建
了中央芭蕾舞团。戴爱莲在解放前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民族舞蹈,创


作了《荷花舞》、《飞天》等一系列优秀舞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舞蹈人才。

1995 年末,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金秋风韵”舞蹈晚会上,年近八
旬的戴爱莲又英姿勃发地登上了舞台,跳起了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人人
跳》。1996 年,中国舞协在北京为她举办了80 岁华诞的生日会,会上她被
舞界称赞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的确,在中国现当代舞蹈事业的发展
中,戴爱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舞蹈,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中,带有鲜明的进步意
义的革命舞蹈活动,始终都在伴随着这一艰苦卓绝的过程。

自1927 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之后,如火如
荼的革命活动又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展起来。就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之
上,一种新型的歌舞沐浴着一轮东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鲜明的进步色彩,
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人们称它是“苏区歌舞”或“红色歌舞”。

1。苏区歌舞——革命舞蹈的萌芽
苏区歌舞的产生,还当追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北伐时期,那时在
革命军中就已经建立了宣传队,它对鼓舞部队士气、提高战斗力起着重要作
用。1926 年,在汉阳铁厂俱乐部就曾演出过歌舞作品《红旗再起》,它以当
时流行的《少年先锋队歌》及《国际歌》为伴唱,表现革命者高举红旗奋勇
斗争,一人倒下,后人接过红旗继续前进,革命队伍在斗争中逐渐壮大,终
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苏区歌舞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空。当时,红军
一方面要战斗,一方面要向群众宣传党的革命方针。为形势所需,红军中开
始有了化装宣传。为加强宣传效果,先敲锣鼓吸引群众围起场子,然后化装
演讲、教唱歌及编演简单的活报(融歌、舞、诗、剧于一体的通俗艺术形式)。
如教唱《国际歌》、《工农兵联合歌》、《红军纪律歌》及山歌等,在表演
唱歌时加上简单的动作。宁冈、永新、莲花和遂川县的人民,为抒发自己当
家做主的喜悦和拥护共产党、红军的感情,开始用传统民歌、山歌填上新词,
加上自己熟悉的本地区民间舞,或配上灯彩边歌边舞。

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成立大
会上,少年先锋队员们舞着梭标,表演了歌舞《朱德来会毛泽东》。

1929 年12 月,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一举占领了县城。1930 年,商城
苏维埃政府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准备庆祝会节目,根据群众所熟悉的当地
民歌《八段锦》,改编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由于内容紧密结合形势,
节奏欢快,群众对曲调比较熟悉,又加上儿童团边唱边舞,在大会召开期间
当台上唱完,台下也学会了,于是台上台下一起唱起来。这就是鄂豫皖苏区
的第一个革命歌舞。这个歌舞不仅传遍了鄂豫皖及川陕苏区,也传到中央苏
区,是红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

赣东北工农剧团为配合“扩红”运动,在周坊演出了《送郎当红军》、
《武装上前线》、《扩大红军》、《红色五月》等歌舞,同样是演出一结束,
就立刻有数百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其中,《送郎当红军》广泛流传在苏区。
尤其是1933 年在苏区中央政府发出“扩大百万红军”的号召下,各进步剧团
纷纷演出此歌舞。剧团演到哪里,哪里就掀起一片参军热潮。苏区歌舞就是


这样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前提,为革命斗争服务,在红色土壤中扎稳根
基并迅速发展起来。

1931 年夏,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
剿”,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以赣南瑞金为中心,建立了中共
革命根据地。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成立了红军学校。该校成立时集中了一些
文艺骨干,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主任危拱之是较早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女同
志,能歌善舞,有较好的理论修养。俱乐部设立文化、体育、戏剧管理委员
会,每周举行一次文艺晚会,演出革命戏剧。1931 年秋,李伯钊、沙可夫、
刘月华等先后加入到戏剧组,经常在晚会上表演苏联舞蹈,如《俄罗斯舞》、
《海军舞》、《乌克兰舞》等,由于苏联舞蹈活泼健美、热情奔放,从而深
受苏区军民喜爱,并在红军中得到普及。后来李伯钊又编演了《国际歌舞》。
这些舞蹈对繁荣苏区舞蹈创作,起到指导性作用。这一时期,红军学校俱乐
部成为瑞金远近闻名的文艺活动中心。

1932 年春,在“红校”政治部直接领导下,苏区成立了第一个剧团——
“八一”剧团,大多数演员能歌善舞。由于“八一”剧团演出影响很大,中
央政府为加强和推动苏区戏剧的发展,决定在“八一”剧团的基础上成立工
农剧社总社。该社于1932 年9 月2 日宣布成立,社员不脱离生产和工作,其
中大多数社员在红军学校工作。少共中央局为发展文化运动,征调40 名共青
团员组织蓝衫团,主要歌舞节目有《海军舞》、《马刀舞》、《团结舞》、
《农民舞》、《送郎当红军》、《军事演习舞》、《庆祝红军胜利》、《工
农团结起来》、《台湾草裙舞》、《黑人舞》,以及每场必演的《国际歌舞》
等。

苏区歌舞伴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
真理,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因而使得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从此进入了一
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发挥了它的功不可没的历史作用。

2。舞蹈在长征路上
长征是一次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壮举,是一个正义之举必胜的有力证明,
而两万五千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无法忘却红色歌舞活动的历史性功绩。
长征途中,红军一方面要与敌人作战,一方面还要经受来自大自然的考
验。雪山草地,是红军当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宣传队员们在这个挑
战面前显示出罕见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时时刻刻不忘鼓动宣传的任务,敲响
小竹板,说快板,呼口号,唱歌,给部队加油。到了山下,宣传队员们把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