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后妃当国 --帝制中国的至尊红颜 >

第14节

后妃当国 --帝制中国的至尊红颜-第14节

小说: 后妃当国 --帝制中国的至尊红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年:慈育孝文(2)

     
    另外,还有一个动因,是当年那本小书出版后曾经得到过不少读者的错爱,其中承载了我当时作为一个学术“新兵”太多的写作体验。当年那本小书杀青之时,正是我研究生毕业走上大学讲台的第五个年头。书出版后,竟然意外地得到读者的欢迎,还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有的还是通过出版社转来的。其中,一位来自广西灵山的姓唐的中学生的来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们都有书信往来,直到我1998年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以后,当时这位中学生也快要毕业的时候。这一经历,极大地触动了我此后的教书工作和读书生活。我一直想,自己的小书居然能够得到中学生的喜欢,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极大奖励,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我更加仔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著述。从此,我对所谓“敬惜字纸”的古训多了一层更深刻的体味。我越发相信,“用心”是多么有意义的字眼。 

    这次修订,本来想基本保持旧貌。但是,最终删除了原来书中写有的女皇武则天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两篇。之所以删除,一是由于武则天由皇后、皇太后而称帝建国成为一代女皇,她的事迹我在《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中有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果这里再收,稍嫌重复,为了节省篇幅,就忍痛割爱了。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号称名君“良佐”,对唐太宗一生事业尤其是贞观之治助益良多,但是,长孙皇后在政治上的作用从来没有超出后宫的藩篱。无论是把持皇权还是左右皇权,长孙皇后都谈不上对朝廷政治的干预。所以,考虑到本书的主题,也就没有保留这一篇。十八位后妃中,只有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既没有垂帘听政也没有临朝称制的一位。本书仍然将其收录,是因为独孤皇后确实是一直参与朝政、经常和隋文帝讨论政事的。她不仅以“奇妒”干预着皇帝的后宫生活,在关乎皇统国运的继承人问题上也居中用权,所谓“废太子立晋王广,皆(独孤)后之谋也”;而且,在实际的朝廷政治中也形成了“二圣”格局,这一格局是隋代宫廷政治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可称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族门阀政治的余音续曲。换句话说,这也正是独孤皇后“当国”的奇特方式。这样的处理,不一定完全合适,但也反映出我近年对宫廷政治、国家体制运作等有关问题的思考。全书从篇目来说减少了两篇,但是其他篇目的内容和结构得到了充实,字数有所增加,并添配了一些图片,小标题也尽可能地结合新的内容作了调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付梓之际,还有一事需要稍作交代。在中国众多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的后妃中,清朝末年咸丰皇帝的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端祐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慈禧太后)显然是很著名的一位。慈禧太后在咸丰死后的同治年间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诏旨分别尊称“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以咸丰所赐“同道堂”小玺垂帘听政。她在儿子同治皇帝驾崩后,策立光绪皇帝并再次垂帘听政。光绪成年和大婚后,她虽几次名义上归政,但无意交权,一直以“训政”名义裁决军国大政。最后,竟借口光绪皇帝有疾将其幽禁于宫中瀛台。光绪皇帝幽死,又是她策立了清朝最后一个小皇帝——宣统皇帝溥仪。她前前后后把持朝政四十多年,成为清朝末年政坛上最具权威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后妃,本书没有收入,我是考虑她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所谓“近代”中国(我们习惯上把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首先就有了偷懒的想法,所谓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再说慈禧太后时的生活虽然依旧保持了旧有宫廷的内容,但她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不仅西方的所谓“奇技淫巧”在当时已经十分盛行,由于列强入侵、邦交受侮,乃有兴办洋务、变法维新、预备立宪等发生,所谓西风东渐的熏染和“新政”的出现,导致清末皇权的运作和宫廷政治的面貌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色。虽然清朝遗老有“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之叹,但慈禧时宫廷生活的内容已有很多超出了传统帝制时代的范围。幸好关于慈禧太后的传记已有不少,有兴趣的读者自可找来浏览,这也给我的偷懒提供了借口。对此,敬请读者朋友体察鉴谅! 

    最后,再次感谢李世文先生和中华书局,也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关心支持的家人和朋友们,也诚恳地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2006年元月27日即丙戌年春节前两日之深夜,任士英记于北京木樨地南里之何意栖斋。本年因北京市人大批准“禁改限”,时于窗外响起稀疏而性急之鞭炮声云。 

《后妃当国》 机关算尽——东汉安帝思皇后阎姬
机关算尽——东汉安帝思皇后阎姬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入春以来,京师洛阳城内一连几个月都滴雨未降。到了初夏时节,城内已显得异常干燥。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妨碍四月二十一日丙午的册拜皇后大典。这一天,满朝文武齐集殿内,安帝身边正襟危坐着皇太后邓绥。太尉持节捧玺绶,由宗正卿(汉为二千石官)出班高声宣读册封皇后的策文,读罢,一位仪态万方的少女出班款款下拜,向皇帝和皇太后谢恩,太尉授给她白玉雕成的“皇后之玺”。接着,一位宫官又给她披戴彩绣制成的绶带。这位少女再一次跪倒丹墀,称臣谢恩。这时,钟鼓齐鸣,乐声奏起,大礼已成。这位盛装的少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得意,来到早已为她备好的座位上,接受公卿大臣的拜贺。这一位少女,正是皇太后邓绥为安帝选定的皇后阎姬。 
    阎姬入宫以后,骄悍多妒,倾动太子,策立嗣君,而且也曾和皇太后邓绥一样把持朝政,但最终被囚而死。在东汉安帝和顺帝时期,上演了一出惊险的政治搏杀。这也正应了一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鸩杀宫人

    阎姬,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祖父阎章,精晓国家典章制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任尚书,当时他的两位妹妹被明帝选入宫中,封为贵人。从这时起,阎章便成了皇亲国戚。但是,由于明帝对外戚多加限制,“权无私溺之授”,阎章本来应升任要职,却被明帝另任为步兵校尉,仅是职比二千石的中上级军官。 
    阎姬的生父就是阎章的儿子阎畅,她的母亲与邓绥之弟西平侯邓弘的夫人是同胞姐妹。由于这样的关系,在邓绥临朝的日子里,阎姬得到了很多照应。 

    阎畅有四个儿子,即阎显、阎景、阎耀、阎晏,阎姬是他的独生女。所以,阎姬一出生,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阎姬长大后,生得如花似玉,娇娆可爱,加之她又聪明伶俐,颇有才气,在元初元年(114年),以“才色”被选入掖庭。 

    这时候,安帝已经二十出头,是一位成年天子。由于朝政一直由皇太后把持,他便更多地沉溺于女色之中。阎姬入宫后,安帝为其出众的容貌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快,他们便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了。不久,阎姬即被立为贵人。 

    元初二年(115年),也就是入宫的第二年,阎姬被立为皇后。大典已毕,阎姬以皇后身份入居中宫,内心的喜悦自然是不难想象的。 

    安帝的宠爱使阎姬备感骄傲。但是,童年时代父母的娇惯溺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促使她在宫中撒泼使性,大耍威风。尤其是女人的妒忌之心,使阎姬无法忍受安帝染指其他妃子。她仇视嫉恨任何一位得到安帝亲幸的宫人,有时她甚至不惜置人于死地。阎姬专房妒忌,一位无辜的宫人李氏就死于非命。 

    东汉“长乐”螭纹玉璧李氏因为曾得到安帝的亲幸,生下一子,取名刘保。阎姬因此妒性大发,竟将李氏鸩杀。她肆无忌惮地行凶,安帝并没有任何反应,更没有设法阻止过她。相反,安帝倒是按照惯例,将皇后的父亲阎畅封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户。一个地位卑贱的宫人被杀,在充满血腥的宫廷之中也许微不足道,但阎姬毒死李氏,竟埋下了一系列宫廷斗争的隐患。 

    元初七年(120年),李氏所生的皇子刘保,在皇太后邓绥的主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元永宁。阎姬虽然甚得宠幸,却一直未能生养。她对太子刘保心怀不满,此时此刻也无可奈何。 

    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阎姬顿时来了精神,连忙要求安帝在对付邓氏外戚的同时,将她的四个兄弟加官晋爵。这样,阎显、阎景、阎耀、阎晏并列为卿校,典掌禁兵。事隔不到一年,到延光元年(122年),又将阎显加封为长社侯,食邑一万三千五百户,追封早死的母亲为荥阳君。阎显兄弟家的孩子都年在童龀(七八岁)之间,也全被拜为黄门侍郎。 

    在邓氏家族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阎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一场宫廷阴谋,把刘保拉下了皇太子的座位。 

策立少帝

    为了扳倒皇太子刘保,阎姬勾结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和安帝乳母王圣等人,设下秘计,联手向刘保发动攻势。他们首先罗织罪名,向安帝告发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图谋不轨。安帝对阎姬的话深信不疑,下令将王男、邴吉斩首。刘保为此数为叹息,但因阎氏势力羽翼已丰,终是无可奈何。紧接着,阎姬便把矛头指向了刘保。阎姬指使江京、樊丰与王圣捏造罪名,诬陷太子与东宫官属有异谋,阎姬自己也日夜在安帝耳边添油加醋。这番谗谮,来势汹汹,可谓内外夹攻。安帝联想到王男、邴吉之谋,怒不可遏,认为此子不足以承大统,便召来公卿大臣,讨论废黜太子刘保。大将军耿宝顺承阎姬的旨意,认为太子当废。太仆卿来历与太常卿桓焉等人则向皇帝指出:“古人云:年不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更何况王男、邴吉的阴谋,太子未必知晓。当下要紧的是应为太子选忠良之臣为之保傅,训导以礼义。至于废置之事,宏关国运,望皇上三思而后行。”安帝深信阎姬等人的话,对此劝阻根本听不进去。这样,到延光三年(124年)九月,10岁的皇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居于德阳殿西钟下。 
    废掉刘保之后,安帝尚未来得及另议立储君,就突然病死。事情发生在第二年春天,安帝率领公卿从洛阳出发南巡,当三月初三巡幸队伍到达宛(今河南南阳)时,安帝突然得了急病,数日没有好转,便急忙北返洛阳。当途经河南叶县时,32岁的安帝在乘舆之中呜呼哀哉。 

    安帝暴死于路途之中,随行的阎姬及其党羽心胆俱裂。阎姬召来兄弟阎显和江京、樊丰等人,筹划谋议。她说:“现在皇上驾崩于野外荒郊,济阴王刘保仍在洛阳,万一公卿大臣闻讯后拥立他登基,我们就死到临头了。为防患于未然,先秘不发丧,连夜回洛阳,再从长计议。”大家也没有什么良策,都依计而行。于是,阎姬对外宣称:“皇帝病重,不能亲见众卿!”并且又将安帝已经僵硬的尸体转移到卧车之中。一路上,只有阎姬一人亲侍车旁,每日上食,端送汤药,并不时地向车内的尸首问候起居,以掩盖真情,迷惑众人视听。阎姬的这番表演,果然有效,一路上,除了亲信,无人知道底细。从叶县到洛阳六百里归程,急急火火,一连走了四天,队伍才回到洛阳。 

    次日,阎姬派司徒刘熹到郊庙社稷,告天请命,假惺惺地为安帝做了一番祈祷;到晚上,才公开宣告皇帝驾崩,正式发丧。 

    按照预谋策划,阎姬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了军权。安帝死后,由于没有择立嗣君继位,帝位再次出现空悬。 

    阎姬为了久专国政,牢牢把握朝廷大权,她也仿效前世先例,贪立幼主。她召来阎显,在宫禁之内经过再次密谋,选定了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嗣君。刘懿是汉章帝之子北惠王刘寿的儿子。 

    刘懿即位,史称少帝,阎姬以皇太后身份代行摄知国政。在金銮殿上,阎姬东面,少帝西面,群臣上书奏事,皆一式两份,一份呈送身为皇太后的阎姬,一份呈送少帝。其实少帝只是个傀儡,大政全由阎姬决断。这确定了阎姬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的政治运作模式。 

    据说,被废为济阴王的刘保,听说父皇病故,想入宫哭吊。阎姬未准,因而,刘保没能亲往大殿奠拜父皇梓宫,仅在宫外悲号痛哭。刘保回到德阳殿居所,悲痛难解,不吃不喝。内外臣僚见他小小年纪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