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210-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

第10节

5210-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第10节

小说: 5210-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咸丰帝似乎没有弄清楚曾国藩奏折中的曲折用意,只是对“日讲”一事发生兴趣,让有关部门“察例详议以闻”。曾国藩由此上奏“日讲”规章十四条 ,结果部议不予采纳。曾国藩并不气馁,继续上奏言事,尤以汰冗兵省国用一折切中时弊。然而,所有的建议都是不了了之,良苦的用心换来四处碰壁。以忠臣自励的曾国藩对此不免失望,愤懑的心情在私信中无保留地泻出:    
    自客春求言以来,在廷献纳,不下数百余章,其中岂乏嘉谟至计?或下所司核议,辄以“毋庸议”三字了之,或通谕直省,则奉行一文之后,已复高阁束置,若风马牛之不相与。    
    1851年5月24日,广西的局势已经不可收拾,心急如焚的曾国藩鼓足勇气,上有一折,直接批评咸丰帝注重小节而忽略大计,惑于虚文而不求实学,刚愎自用而不能知人善任 。疏上后,曾国藩屏息以待雷霆,在给朋友的信中称:“忝窃高位,不敢脂韦取容”;在其家书中又称,为了“尽忠直言”,“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    
    咸丰帝看到曾国藩这番教训他的话,果然怒气大作,将奏折扔在地上,即刻召来军机大臣,要求立即下旨加罪之。军机大臣们再三劝阻,咸丰帝也自觉失态,便下了一道表面上是优容实质上是斥责的上谕。箒箠 很可能是曾为曾国藩房师时任军机大臣的季芝昌,将内情透露给曾国藩 箒箣。曾国藩消沉了,诗中出现了“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之句 箒箤。    
    京官的生活对曾国藩来说是越来越乏味了,自觉得满腹才华无处使去,原来这堂堂二品京堂就是这么不当用的。    
    1852年7月26日,咸丰帝放曾国藩为江西乡试正考官,并准其在考差完毕后返回已离别十三年的家乡省亲。这一好消息使曾国藩如释重负,打点行装后离开京城南下。此一去,直至1868年才有机会再叩宫阙,那时,咸丰帝已去世七年。    
    1852年9月8日,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县境内,突闻其母病故,孝子之情使他当日折往湖南,回家奔丧,准备按儒家的礼制,在家丁忧守制三年。    
    回家的路,很不好走。太平军在两湖的攻势,使曾国藩切身体会到清王朝的颓势。10月6日,他回到湘乡老家,又亲眼目睹了当地乡绅在太平军攻击之后的惊弓之鸟状。然而,其母的丧事尚未办完,又于1853年1月21日接到湖南巡抚转来咸丰帝的谕旨: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指湖南巡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看到这一份谕旨,着实使曾国藩犯难。如遵旨出山,既有损于孝道,且诸事綦难,多年的名声难保;若抗旨不出,听说太平军已破武昌,势如破竹,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不仅自己的名声,即连身家性命都必毁之。犹豫的心情整整折磨了他四天。在朋友一再劝激下,他终于以忠君卫道保乡的信念,驱向长沙,慷慨赴大任了。    
    咸丰帝让曾国藩帮办团练,并非是对他的重用。团练是不远离家乡的民间武装,一般由乡绅捐资,由乡绅控制;个别情况下亦由官府发饷,听官府征调,但性质也转变为雇勇。自嘉庆朝镇压苗民起义后,团练又成为清政府惯常的手段,与保甲制度相配套,保境安民,平息当地小股反叛,以补官军之不足。咸丰帝命曾国藩出山,是在他得知太平军已占岳州并开向武昌之时,恐湖南在太平军过后地方不靖,而湖南巡抚一个人又忙不过来,便让曾国藩出来帮帮忙而已。而且,在此前此后,咸丰帝共任命45名在籍官员办理团练,最多的一省为山东,共有13名团练大臣。谕旨中“帮同”“团练乡民”的用语,更是明确限定了曾国藩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范围。    
    咸丰帝此时丝毫没有想到,他的这份纯属一时之念的谕旨,成就了曾国藩此后数十年的大业。    
    曾国藩到达长沙后,其最主要的敌人,并不是已经北上的太平军,也不是本省活跃非常的天地会,而是自家人——湖南本省的军政各大员。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裕贰〉谌糠挚鞯孟嫒嗽2)

    曾国藩深知小打小闹的团练成不了气候,不用说是太平军,就连山堂林立的天地会也对付不了。于是,他挖空心思在“团练”两字上做文章,曲解其意思:将由乡绅控制的保境安民的武装,即本意上的团练,称之为“团”,而将集中雇募离乡作战的雇勇,称之为“练”。结果,他在乡团雇勇中发展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成为其日后湘军的基础。咸丰帝交待的“搜查土匪”的工作,几乎没有花曾国藩多少力气。他以“团”为耳目,以“练”为机动部队,随时开赴各地镇压。不消几个月,湖南境内的局势大体平定下来了,而他与湖南地方官的矛盾却已如水火,无法相容了。    
    在平定各处反叛中,曾国藩拿获了大批“匪首”,他自设刑堂,自定罪名,大开杀戒,被乡人呼为“曾剃头”。然按清代制度,一省刑名由按察使负责。被架空的按察使自然不满,而欲从审判中捞取种种好处费的大小胥吏,更是骂声不绝。    
    按当时的一般做法,地方平静之后,练勇应立即遣散,至少得缩小规模,而曾国藩的部众却有补充扩大之势。由此引起的巨额饷银,也使有理财之责的巡抚、布政使苦累不堪,凭什么拿自家的钱养别家的兵呢?    
    团练也罢,雇勇也罢,以往都归于官方的军事长官节制。可曾国藩把持的这支“练勇”,就连巡抚都难以过问,执掌一省兵权的湖南提督更难染指。若此也就罢了,曾国藩还利用其下属插手于地方官军,竟然命令长沙的绿营随同这种不上台面的练勇一同操练!这些平日不事操演却有种种恶习的丘八老爷拒不从命,被激怒的军官更是挑起事端。最后在湖南提督的怂恿下,乱兵冲进曾国藩的公馆,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    
    若以当时的官场游戏规则来讨论,应当说是曾国藩违旨,他本是“帮同”地方官办理“团练”,可他却利用昔日“二品京堂”的余威,专折奏事的权力,让地方官“帮同”他来筹建一支“练勇”。以此观之,地方官的不满是有“道理”的,但曾国藩心知肚明,正是这些“道理”使清王朝陷于如此之深的危局。要办成事情,只能自己身体力行,决不能沾上那早已腐烂的政权机器。    
    逆来顺受,带血吞牙,曾国藩一切都忍了。他不想告御状,在大业未成之际花力气打一场没完没了的笔墨官司。长沙再也呆不下去了。1853年9月29日,他忍气吞声地带着三千人的小部队,南下衡州(今衡阳),对咸丰帝汇报说,要去镇压那儿的土匪。    
    太平军的凌厉攻势,使咸丰帝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湖南的曾国藩。曾国藩从帮办“团练”到自办“练勇”的角色转换,他稀里糊涂地认可了。曾国藩要求拨饷购炮造船,他也不假思索地批准了。他似乎只认一条理,只要对镇压太平天国有利,只要不从中央财政中拿钱,怎么办都可以。他不清楚细节,也无时间无心思作具体的策划。就是这么一条缝隙,使曾国藩在湘南一隅,从清朝的军政体制之外,不受干扰地完全依照自己的设计,编练出一支迥异于清朝各类武装力量的新军——湘军。    
    曾国藩的新军,新在哪里呢?    
    军官 曾国藩万分痛恨清军各级军官的腐败,私信中称他们“丧尽天良”。他由此以理学精神为号召,寻找那些具有“忠义血性”的儒生来带兵。一时间,众多有志有才的湘籍士子围聚在他的身旁。湘军军官中,儒生过半,成为其主要特色之一。    
    士兵 为了防止溃兵滑勇把种种恶习带入湘军,曾国藩强调募集边僻地区的山民。他还让带兵官自行回乡募兵,以一地之兵集中于一营,用乡谊故交维系部队内部的情感,以求在作战中互助互力。此种方法使湘军兵源很长时间内集中于湖南,尤其以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为最多。    
    编制 鉴于清朝国家军队平日兼负大量的警察职能,战时只能抽调,临时命将率领,结果兵将不习,兵兵不习,胜则相妒,败不互救;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到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又可收指臂之效。    
    火器 由于清朝国家军队战时临时抽调编组,各部携带的火器往往不一,且因远程调派运输困难而缺乏重火器。曾国藩在营制中注重轻重火器与冷兵器的恰当比例,并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了“长夫”(类似于今日运输部队),这使得湘军的火力比各处清军皆强。    
    水军 清朝水师多设于沿海,长江各省绿营所编战船甚少。为对付太平军的水军,曾国藩亦相应建立了水军,以水制水。这使得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场上,湘军是唯一一支可以水陆协同作战的力量。且水军的建立,也为湘军陆师的快速机动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    
    训练 清朝国家军队训练废弛久矣,以致对付揭竿而起的农民皆纷纷败北,而曾国藩先前派所编练勇外援江西失败的教训,使之格外重视技战术训练。衡州的营地,实际上就是一个训练基地。也因为如此,湘军后来出战时,对付因作战频繁而训练欠足的太平军时,往往能以少击多。    
    饷俸 清朝国家军队饷俸低下,兼士兵多有家小,难以维持生计,需作别项经营 。湘军实行厚饷制度,所募士兵多为青壮,无家小之累。在当时农村破产的湖南,厚饷吸引了众多苦于生活的山民,使湘军有可靠、充足的兵源。    
    湘南衡州的建军练兵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四个月。曾国藩在此期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力。他只是一名丁忧在籍的官员,严格说起来还算不上朝廷正式命官,上奏时自称“前礼部侍郎”,处于“非官非绅”的尴尬地位。他的这一支部队,也不是国家正式军队,官方文书上有“湘勇”、“楚勇”、“勇营”等多种称谓,属于既非团练又非官军的模糊性质。这种特殊性,虽有利于曾国藩放开手来创造,但要合“法”地取得清朝上下的承认、支持,尤其是获得军费,又是太难了。在当时一般官场人士的眼中,湘军只是一个怪胎。对它的非难以致刁难,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曾国藩以他坚毅的性格,逐一克服来自清朝内部的种种困难,其目的,就是为了保住大清。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又开始了英勇的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以精兵两万直指北京;西征军溯长江而上。    
    此时咸丰帝最最头痛的是手中无兵。南方各省可调之兵,除已溃散外,尽归于向荣之江南大营,北中国的部分兵力集中在琦善的江北大营。两大营的任务是攻克“发逆”巢穴,咸丰帝自然不能过分削弱。尽管从日后太平天国的发展来看,西征的意义重于北伐,但对咸丰帝来说,北伐的威胁大于西征。于是,他将北方各省精兵强将尽行用于对抗太平天国北伐军。至于西征一路,他找不到生力军,也未任命统兵大员,只是酌调些微兵弁命各省保全地方。    
    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漏着。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裕贰〉谌糠挚鞯孟嫒嗽3)

    长江中下游各省清军,已被太平军扫荡过一次,地方官手中的兵力少得可怜。他们拼尽全力虽保住了南昌,但九江、安庆、庐州(今合肥)先后易手。太平军由此建立起皖赣根据地,并以一部兵力攻入湖北。    
    太平军在西战场上的胜利,使咸丰帝拿着放大镜遍地寻找可用之兵。曾国藩的部队引起了他的注意,接连三次让曾国藩率部出省作战。    
    第一次是增援湖北。    
    1853年10月29日,因武昌危急,咸丰帝命曾国藩“选派”练勇,随同湖南的绿营兵赴鄂。紧接着又于11月3日和5日,再次下旨命曾部出动。 此时湘军刚刚开到湘南整训,根本不具备远征作战的能力,数日之内的三道金牌着实使曾国藩犯难。好在此时太平军解围东归,武昌军情稍解。曾国藩便以形势有变为由而拒不从命。    
    咸丰帝命曾国藩部出援武昌,并不是认为其部足当大任,而是拣到篮中就是菜,以配合官军助攻。曾国藩的一番遁词也使咸丰帝很满意,朱批道:“汝能斟酌缓急,甚属可嘉。”    
    第二次是救援安徽。    
    1853年12月12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