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云雨 >

第1节

云雨-第1节

小说: 云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


  在本书中,我曾认为,中国人在性观念的解放道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结论放到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依旧是正确的。事实上,这十年我们又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毋庸讳言,继续进步的余地还是很大的。这里仅拿手边一件小事为例,以见一斑。


目录(1)



  新版前言/1
  自序/1
  第一章性张力: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与试用 1
  (一)从奇文奇事《河间传》说起/3
  (二)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的同步兴盛/5
  (三)“性压抑”理论及其困难/5
  (四)性张力/8
  (五)性张力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可能性/11
  第二章多妻、人欲、子嗣与房中术 15
  Ⅰ。中国古代之多妻:概念与实质/17
  Ⅱ。人欲:早期儒家所持开明态度/22
  (一)色与德/23
  (二)欲与礼/29
  (三)及时婚姻/40
  Ⅲ。子嗣——一个堂皇正大的理由/42
  Ⅳ。房中术:多重功能的秘术/44
  (一)房中术要旨:基本概念/44
  (二)和乐闺房的性爱技巧/50
  (三)去病延年的养身之道/51
  (四)追求多子的真伪方术/53
  第三章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 59
  Ⅰ。上层社会中的性自由/61
  (一)先秦淫风/61
  (二)持久的观念与实践/66
  Ⅱ。妇女们/72
  (一)贵族妇女之放荡/72
  (二)婚姻:选择的自由/76
  (三)女冠风流/83
  Ⅲ。流动的性关系:几种故事类型/87
  (一)以妾赠人/88
  (二)夺人妻妾/90
  (三)“蛾眉买死”/91
  第四章礼教:张力的另一极 95
  Ⅰ。源头——理论与观念/97
  (一)男女大防/97
  (二)所谓“妇德”/100
  (三)“理、欲之辨”/102
  (四)处女贞操/102
  Ⅱ。难解之谜——礼教的勃兴/ 104
  (一)宋儒大倡礼教/104
  (二)疑问与思考:礼教与政治集权之关系/107
  Ⅲ。礼教的禁欲之网/110
  (一)“万恶淫为首”/110
  (二)自觉禁欲·“功过格”/113
  (三)“色能伤身”/119
  第五章强劲的张力 123
  Ⅰ。礼欲之战:节、烈与“旌表”/125
  (一)从宋儒提倡以前说起/125
  (二)“节”、“烈”成灾/127
  (三)灵肉煎熬——性张力的集中表现之一/129
  Ⅱ。微妙的平衡/132
  (一)虚伪之途/132
  (二)“奔女情结”/135
  (三)“意淫”/138
  (四)孝与淫/140
  Ⅲ。遮掩之下的女性人体审美/142
  第六章色情文艺:缓释性张力的途径之一 149
  Ⅰ。滥觞与繁荣/151
  (一)若干误解/151
  (二)讴歌性爱——色情文艺在唐代的发端/153
  (三)晚明:臻于极盛/158
  Ⅱ。色情文艺的主要表现形式/163
  (一)色情小说/163
  (二)春宫画/165
  (三)诗歌、性谜及戏剧中的段落/168
  (四)其他各种形式/170
  Ⅲ。中国色情文艺所反映的性观念与性心理/ 172
  (一)享受性爱/172
  (二)两性之战/173
  (三)性活动公开化/174
  (四)少量的变态/178
  (五)“壮伟”之荣/181
  (六)催情手段/183
  (七)女性性饥渴/186
  Ⅳ。色情文艺为何始终无法禁绝?/187
  (一)查禁/187
  (二)欣赏与支持/189
  (三)人性与色情文艺的功能/193
  第七章娼妓业:它的演变与社会功能 199
  Ⅰ。起源与演变/201
  (一)圣娼:中国的情形是否特殊?/ 201
  (二)官营:中国娼妓的早期情形/204
  (三)官妓是否以赢利为目的?/205
  (四)妓女的义务究竟是什么?/207




目录(2)



  (五)私妓的产生/209
  (六)家妓及其特殊功能/212
  Ⅱ。上层社会与娼妓/216
  (一)妓女:上层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体/216
  (二)狎妓的动机:精神还是肉欲?/219
  (三)文人眼中看妓女/222
  Ⅲ。长存的原因究竟何在/227
  (一)妓女与文艺/227
  (二)关于妓女在性爱方面的职业训练/229
  (三)赞成或容忍:另一种言论/232
  第八章冲击礼教:从晚明到清代 237
  Ⅰ。放荡行为——有意的冲撞?/239
  (一)李贽:“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239
  (二)李贽并不孤立/242
  Ⅱ。讴歌情欲以冲击礼教/244
  Ⅲ。理论批判——向礼教作出致命一击/248
  (一)戴震和他的《孟子字义疏证》/248
  (二)戴震的同盟军们/251
  第九章古已有之,今日将如何? 259
  (一)十九个与性有关的话题/262
  (二)关于“沃尔芬登报告”/268
  (三)观念转变:回归与革新/269
  (四)性的社会调查/270
  (五)书刊报章与广播/272
  (六)咨询、康复与性商店/275
  (七)学会与展览:1994年的可喜尾声/276
  附录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
  有关问题 279
  综合索引 299
  后记 307




前言(1)



  本书初版于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转眼之间竟然已经十年过去,而离开我写第一篇研究房中术科学价值的文章(《中国十世纪前的性科学初探》),已经20年了!蓦然回首,真有令人十分惆怅的感觉。
  本书问世之后,十年之间,既得到过国内外真正的性学研究者的好评,也曾很荣幸地被盗版书商垂青。我迄今已经出版过三十余种书籍,有幸被盗版书商垂青的,据书业朋友告诉我,只有两种——其一就是本书,其二是2003年的《性感:一种文化解释》(海南出版社)。这样看来,所谓“双效益图书”,本书或许差能近之矣。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原有一个颇为宏大的“中国性史三部曲”研究、著述计划。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已经写了十余万字,而本书的主要内容则是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由于写作顺序颠倒,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让每一部都可以独立阅读,我在本书中对前面两部的主旨也有简要论述。今后另两部也打算如此安排。
  然而,由于性史研究毕竟不是我的本业(本来是业余的,至多也就如朋友们所美言的算是“第二专业”),所以尽管20年来我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并且随时将它们置于详细的分类之中,也不时写一些有关性史的文章,甚至还出版过尝试“时尚写作”的《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一书,但是我经常苦于拿不出大块时间来用于性史著述,以至于弹指间十年过去,计划中的前两部始终未能写成。而国内性学界及有关方面依旧对我十分关爱(我至今仍尸位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副会长等),每念及此,既愧对友人,也愧对自己——日日陷溺红尘,蹉跎岁月,近几年尤为严重。
  在本书中,我曾认为,中国人在性观念的解放道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结论放到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依旧是正确的。事实上,这十年我们又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毋庸讳言,继续进步的余地还是很大的。这里仅拿手边一件小事为例,以见一斑:
  在本书完稿后,上海有一家杂志向我约稿,命题作文,要我写张竞生。热心的编辑还向我提供了有关的资料。于是我写了长文《张竞生其人其事》,不料交稿后杂志却不敢刊用了,据说是“怕出问题”——其实后来该文多次在别处发表和转载,从来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可见对于开放的程度,不同的人认识是大相径庭的。
  前些日子,很意外地接到张竞生哲嗣(次子)张超的来信,告诉我台湾大辣出版社征得他的同意,出版了《性史1926》(即张竞生当年《性史》第一集的新版)。张超要求一定要将我的《张竞生其人其事》一文冠诸篇首,出版社也同意了。因为张超认为,拙文《张竞生其人其事》“是改革开放以来数百篇对家父(张竞生)的评价文章中最全面、准确和最有学术价值者”。能得张竞生后人如此推许,在我自己来说,当然深感荣幸。
  在接到此信之前,我已经收到大辣出版社送来的《性史1926》,书中收入《张竞生其人其事》一文也是事先征得了我的同意的。
  本书初版之前,曾经过全面的严格审查——由出版社将书稿全文送呈上海市出版局有关部门审读。这是审查中最严格的一种。据说是由一位女同志审阅的。但是审阅者没有要求我对书稿作任何修改,甚至连书稿中原先安排的若干幅插图也被容忍了,真是让人充分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春风。其实这些明清时代的线描插图,放到今天来看,作为说明问题的技术性插图,早就不算出格,甚至已经显得太缺乏美感了。
  因本书完稿于1995年初,其中有些信息今天看来未免有点陈旧落伍(主要表现在最后一章),但是为存其真,我决定不作补充或更新。只是极个别错误之处作了改正。
  至于这些年我在性史方面的文字,除了《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一书之外,还可以散见于我的几种文集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2000)、《江晓原自选集》(2001)、《走来走去》(2001)、《年年岁岁一床书》(2003)、《交界上的对话》(2004)、《小楼一夜听春雨》(2005)。内容包括随笔、书评、文化评论等等。这也算是一个将性史当做“第二专业”的研究者在无奈之中保持“参与”的一种形式吧。




前言(2)



  江晓原
  2005年11月2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自序



  我在80年代末写了两册关于中国性问题及其历史情况的小书之后[1],又转而埋首于几部天文学史著作的撰写中——天文学史毕竟是我的“主业”。不过在此期间,我仍在前一领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参与。如今当我终于又能够调用一部分主业之余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先前设想已久的课题上来时,很高兴看到国内在这一领域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就中国性文化史而言,近几年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高罗佩(R。H。vanGulik)两种著作的中译本以及大陆学者几种格局相似之作的出版(参见本书附录,特别是其文末注17)。
  几年来,随着对中国性问题及其历史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之进一步深入,我常常会有一种“时间停滞”之感——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竟没有太大的不同。其实这也不足为怪:无论经历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巨变,今天的社会毕竟是从昨天演变而来的,传统的“根”是不可能彻底一刀斩断的,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又是如此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人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表层极容易变,深层几乎不变”,确实有其道理。而性心理、性观念、乃至广义的性生活等等,显然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不太容易变的。在这一出以千百年计的长剧中,人物衣冠固屡异于昔时,基本剧情却大体上依旧。
  在一些以当代情况为论述主题的著作中,追述一些历史材料,是常见的做法。但是反过来,在以历史情况为主题的著作中,怎样适当安排对当代情况的论述,并且不至显得生硬突兀,就不太容易措手了。因为前者哪怕仅以历史材料聊作点缀,也显得顺理成章——至少需要交代一些来龙去脉;但对于后者而言,当代情况并非必不可少的内容。
  现在,本书的主题和我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使我陷入必须勉为其难的境地:我的立足点在很大程度上将放在历史情况的研讨分析之中,但同时将引入对当代情况的观察和思考,或者说对当代情况保持某种“观照”。这种做法与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历史方法”(指用追溯历史的方法去理解或分析某些现存问题)可能稍有相似之处。不过另一方面,在对历史情况的论述中,我更愿意适度使用文化人类学的目光和着眼点。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为本书所论主题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或者说新的分析思路。“性张力”的概念在我脑际盘桓了四五年之久,逐渐在此基础上浮现出一个看起来较为可行的“工作假说”。按照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工作假说”和客观实际不是一回事;客观实际(或历史真相)是尚待探索认识的对象,而只要有助于增进对这一对象的理解,或者能导致新的发现,就可以是一个有用的(成功的)“工作假说”。将此“工作假说”之法用于人文学术,在现代学术史中也已经极为常见。对于本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