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育-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复习和搬家训练记忆和遗忘从来都是共生的。教过的字又遗忘,这再正常不过了。每天教两三个新字,提审旧字。认过的字,有机会就搬到报纸书本或者招牌上,单个地认。实际上,搬了地方,认上三五次,孩子就算永久记住这个字了。
认到200…300字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脱盲了!有一天,忽然发现她在看书,有时念念有词。——就是这样。我得出的结论是:原来教识字,不用教2000个呀!我原先树立了雄心大志,准备在这方面大大地投资一把呢。
《正在发育》 社会课上的中国大话写作天才(4)
识字魔鬼训练,事实上只进行了两个月,白天她上幼儿园,晚上才能提审,认了200来个字,我的革命干劲锐减。训练有半途而废的危险。不过担心是多余的,方舟再也不求我给她讲故事了,她自己看书,从来没教过的字,也自己认识了。5岁多的时候,对全无图画的“字书”,也有兴趣了。我个人觉得,这在孩子的阅读史上,又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是幼儿阅读的结束,可以踏进成人阅读了。
从200来字,到阅读成人书籍,这个过程是怎么演进的,老实说我莫名其妙。那年过年,我给她买了一套左边是字,右边是图的故事书。准备给她讲。一个亲戚不知道她还不会读书,就拿着书说:“方舟给我们讲故事。”她就靠自己极其可怜的识字量,把这本小书,连蒙带猜地读下来了,她没有学过拼音,就是硬认的。后来我想,这种儿童书,重复的字很多,即使是完全陌生的字,比如人名,告诉她,再重复的时候,她就记住了,并不需要专门去教的。妈妈要是耐心足够,带着孩子读完三五个故事,孩子就可以不需要大人,进入独立阅读了。
教认字的过程比较枯燥,基本上属于实战训练和魔鬼训练,我不会用什么编儿歌啊,绕口令啊那些糖衣炮弹,我不讲美观,以实用为主。在某段时间,让她成为认字狂。比如一个星期复习一次,把卡片像打扑克一样铺在床上,记住的字,一个一个往外挑,剩下不会的,再巩固几遍。这本身也是个游戏。当然形式不那么可爱。
方舟曾记叙了自己当初认白字的笑话:把“鹿回头”,念成“鬼回头”,“暧昧”认成“暖味”,“护士小姐”,认成“驴土小姐”。最近在还问呢:“前赤壁斌写得好还是后赤壁斌写得好啊?”——她爸爸名字里有个“斌”字,她就把“赋”认成“斌”了。还说了:“原来是‘轶事’,我一直以为是‘软事’呢。”
这段识字训练,给了我两个信心:一是孩子可以用少得可怜的知识,去创造学习神话。这个过程中,有我们,甚至专家也说不清楚的秘密。二是对幼儿,也是可以抛却“趣味至上”的甜蜜外衣,让他直接学习赤裸裸的知识。知识本身就是趣味,不需要乔装,把苦的改装成甜的。否则糖衣一去,他终究还是要认为:学知识好苦啊!要是对糖衣形成了“药物依赖”,那是很糟糕的。
下面就要说到,不会写字的小孩子,是怎么写书的。
一年级暑假的时候,检查她的假期作业,我对小学生课程的少慢差费(不是指老师的水平,而是课程安排),及其吃惊:居然还没学写字!汉语拼音都要学一年半!美其名曰打基础。我用两个月,抽了点空教识字而已,就一举解决了方舟的阅读问题。再问什么时候写作文,要三年级!再问要求写多少?一两行字不嫌少,二三百字不嫌多!那什么时候才能写像模像样的文章?就我的工作经验看,有的同学到高中毕业还话不成句!
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可怕!
如果方舟的作文不好,我这个语文老师脸往哪里搁?为了我自己的脸面,也算是一个实验。我就来试试,一个不会写字的小孩子,到底能不能写文章!
我偶然看到,国外一个九岁的小孩,跟他爸爸合写了一本书。我就跟方舟说:
“我们合写一本书吧。”还哄骗她说:“每个孩子到小学毕业都要出版一本书,是国家规定。不然不许毕业。你要是现在不写,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她一好强,就说:“哦,那我不跟你合写,我要自己写!”
如果打破那个外国小孩的记录。就是说,7岁必须会写字,中国字,显然比外国字繁难。她应当在写书的过程中,学会写字。
说写就写。由她偶尔的一句俏皮话开头,共同拟了个题目——《光荣传统》。
她果然不会写字,连数字和拼音都经常写反,比如b写成d;但并不是彻底不会,很多字,孩子是记得“形体”的,这部分字,就让她回忆着写,当然免不了丢三落四。我手拿字典,给她看,验证写得是否正确,正确了自然有点小小奖励。错了一般也不改,但是下次再写,就不可以再错了。完全不会的字,也是这个办法,给她翻字典。还是识字的那个规律,一个字,重复写过三次以上,她就永久会写了。当孩子不借助字典,正确地写出汉字的时候,他自己也是很得意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聪明无比。
但是,写文章的过程实在枯燥。那天我们俩表现出的毅力,简直不堪回首。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实验第二回了。也不提倡别的家长实验。处女作400来字,写了整整8个小时。那时正是酷暑,我们坐的凳子全部汗湿,中间也没有吃饭,只是不停地吃西瓜,冲凉,要不就带她出去转一圈。为什么写了8个小时?我有个固执的想法:无论如何,我不替她想一句话,也不替她写一个字。最重要的是,我不允许她用拼音代替生字。那时,老师提倡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也许是为了巩固拼音知识。但是我坚持“重复三次永久记住”的不成文的规律,这和识字一样,是很重要的关口,必须突破。否则一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扔下了,长久地不会写。何况,一篇文字和拼音错杂的文章,就是这样的:“我们yao向leifengshushu学习。”简直莫名其妙,会把孩子对汉语的语感,完全破坏掉。
《正在发育》 社会课上的中国光荣传统(1)
/方舟
我妈妈说,蒋家的女孩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思进取,你可不要继承这个……我接着说:“光荣传统。”
比如说蒋玲姐姐和蒋慧姐姐吧。先说蒋玲姐姐,我妈妈去河南之前,对蒋玲姐姐说:“你要写一篇稿子,还要发表。”蒋玲姐姐开始很好地答应了,可以她后来说:‘我太忙了”。她为什么忙呢?原来她和某某(男生的名字)玩去了。我想,原来蒋玲姐姐不是这个样子的呀。可是后来她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和我玩了。她的稿子一直只有一个题目。叫《空地》。我想:‘她大概要把她的空地,留给某某了。”
再说蒋慧姐姐吧。蒋慧姐姐上初一的时候,是班里的第七名。等到初四的时候,还是班里的第七名。我想:‘应该是学校的第七名才对嘛!班里的第七名就满足了吗?
我对我自己的现在,还很不满意。因为我期末考试,只有自然打了一百分。我要我的成绩单上,都画上一百分。我还有一个远大目标,就是小学毕业之前,出版一本我自己的书。如果蒋家的女孩,这个光荣传统,遗传到我身上的话,那我的远大目标,就会全都泡汤了。
——这篇文章,又工整又脏乱。工整的是字,脏乱的是空白地方。画满了写作的时候,逗她开心画的小漫画。我和她爸爸把这篇作文看了又看。我说:“行,就这水平,没有问题,她一定能在9岁写出书来。”
没跟周围人说。大多数人会认为我异想天开。幸亏她的爸爸不这样想。他知道我不会在自己孩子身上胡来。
第二篇,就轻松多了。她写了一篇《亲嘴大王》,写一个女生,怎么爱上美男子“洋葱”:
亲嘴大王/方舟
我认识三个人,同学们把他们叫着〃亲嘴大王〃。
第一个是W,七岁,性别:男。长得像个大胡萝卜。我只亲眼看过一次他亲别人。下了课,我在教室里看见许多同学像炒股票一样挤作一团,原来W正在亲一个男同学。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亲着了没有。
再说J吧,七岁,性别:男。长得像个圆圆的桃子。下了课,J把张雪追得到处乱跑,追她干什么呢?原来他要亲张雪呀!这件事是我听同学说的。不过他只当过一阵子亲嘴大王。
再说C吧,8岁,性别:女,长得像个穿裙子的包菜。这个包菜只爱亲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聪。一般包菜是不会唱歌的,但这个包菜就会,每次她起歌时,都要走到杨聪座位前,跟他说说话,再起歌,也不管班里是不是乱哄哄的。下了课,有的时候,C就亲杨聪一口,像一只大花蚊子咬人似的。杨聪对我说:〃C说我是个美男子。〃还说:〃C非常关心我。〃我打不过杨聪的时候,就叫C亲杨聪一口。现在,〃洋葱〃一看见〃包菜〃就吓得直躲。
大大的胡萝卜,圆圆的桃子,穿裙子的包菜,为什么要亲来亲去的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包菜看的电视剧太多了。所以才在学校了扮演女主角。桃子认为这是一种游戏,就和玩〃老鹰捉小鸡〃一样。我听老师问胡萝卜:〃你爸爸呢?〃胡萝卜说:〃没有了。〃可能是他缺少爸爸的吻,所以他要到处寻找love(爱)。
〃love〃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电视上老是love、love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上love太多了,可是妈妈却说love太少了。我还打电话问了两个姐姐,一个姐姐说:〃这个世界上love太多了。〃一个姐姐说:〃这个世界上love太少了。〃
我简直被他们的回答弄糊涂了。
——看得我哈哈大笑,她就气鼓鼓地说:“笑什么?写得不好是吧?”我就赶紧说:“写得好。就这样写。”写什么,怎么写,我完全不干涉,只要求字数,每篇600字左右。这是初中毕业生的要求,当时骗她,说每篇作文都要写600字,不然就不能及格。我有个偏见,认为一个畏惧字数的写作者,根本就没有学会流畅地表达。三年级,同学们都开始写作文时,她才发现,老师念范文,总是没有她,因为写得实在太长了。寒假里一篇作文写完了一本作文本。
孩子的潜力,如果肯挖掘,方法也正确的话,那实在是叫人吃惊的。当然如果自己不懂行,就不要瞎指导,放开了让他自己写吧!他会写得更好!
不过,写作是非常微妙的事情,技术上的东西,在这个孩子身上适用,在那个孩子身上未必有用。也和孩子的个性,思维的习惯,文章的内容有关系。总之,根本不是市面上那些“作文指导”上,几筋几条写作要领,能够解决问题的。当然我认为也跟写作者的悟性和是否配合有关。写作的大原则是有的,但细微的技术,要自己在写作的实践中领悟。不亲自练过,别人说得再好,也是耳旁风。
三天下无书不可读
“我是个作家了吗?好象半人半鬼算个作家了。现在我经常把裤子穿反成了我们学校独特的风景线,深秋了还穿了一双凉鞋滴答滴答地跑,头发嚓拉嚓拉地撒了一脸,披得像个女巫。别看我在学校里是“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但我一回家就判若两人,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出门,每当爸爸妈妈让我上街,或者当“三陪”陪吃饭,陪聊天,陪恭维时,我就求爷爷告奶奶哭爹喊娘大喊大闹表示我心中的愤怒。”(选自方舟的〈正在发育〉自序)这段话写了她不喜欢参加社交,也就是她说的“三陪”,宁愿留在家里看书。其中“往来”一句,有个北大毕业的资深记者,硬是不相信小学三年级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话来。因为她不仅要知道古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要弄懂它的意思,还要反其义而用,达到幽默效果。其实,这段话出自初中语文课本,方舟没书看的时候,就把初中课本里感兴趣的内容看了一遍。
方舟在五岁,也就是入学之前,就能够阅读全无图画通俗易懂的成人书籍了。小学一年级时,发了新课本,我骑车带她回家,20分钟的路,她等不及,就坐在自行车后面,把〈小雨沙沙〉看完了。二年级的时候,到图书室借了本〈小小说〉,比较薄,100多页,准备暑假的时候看,我到书架上找别的书,她就蹲在墙角看起来,等我回来填借书单。她说:“还了吧,我已经看完了。”那时我才知道,她的阅读速度奇快,跟我已经不相上下了。有一次,她的堂姐,是个高中生,跟她一起看书,过了一会,姐姐就跑过来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