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一个人开始很自觉地拒绝大众媒体,拒绝时下最流行的意见和看法,或最当红的话题或事件时,他的生活将大大提升,并且能持续维持高档。相反的,不断追逐趋势、追逐流行的人,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花钱、很疲惫,而且还会变得信息贫乏。有勇气敢跟别人不一样的人,不但能省钱,还能一窥自给自足的幸福感——在大家的步调越来越一致、社会标准越来越单一的时代里,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变得奢侈而遥不可及。
那些真正执着于专业、有所成就的专家或高手,他们都反对集体行为,反对强加于身的消费文化而且对集体行为有很强的免疫力。
不必天天为了怕遗漏某种流行话题而战战兢兢,也不必再因为媒体的大肆报导!今天被狂牛症吓个半死,明天因为基因改良苹果的问题担心得几乎精神错乱。能独立于媒体之外,有自己一套看法的“专家”或“内行人”,他们才是真正富有的人,那是一种知识上的富有,以及独立性的富有。跟那些只会从众随俗,实际上却什么都不懂的八卦高手刚好相反。
若要享受,就必须先学会如何放弃。德国哲学家阿诺·格伦(Arnold Gehlen)认为,人类持续承受着一种压力,让人去追求大异于能满足他当前欲望的东西。这种压力,亦即一直想要拥有更多的心理状态,格伦称之为“动机过剩”。格伦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动机过剩”,人类绝对没有办法达到目前的成就,也绝不可能这么彻底的改变了地球的样貌。
想要更多、更好、更新的欲望,跟一心追求享受的欲望其实一样,纵使不懂格伦的人也会这么做,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天性。若想要反其道而行,一定会变得很不快乐,因为人本来就无法违抗天性。所以,让自己赢得享受的真正秘诀就在:先认识我们的欲望,然后适度地满足、纡解它——绝不能像苦行主义者那样去对抗它、否定它。
拉丁文里面有个很棒的字眼“适度”(Temperantia)。“适度”乃是一种基本道德。
不要变成受媒体宰制、愚蠢幼稚的消费白痴。强化自我意识。
“拥有欲”绝对不是性格上的缺陷,反而是一种人性的需求,我们应该要认清自己的欲望,不应该压抑,更不应该想要消灭它,而是要适度的纾解它、满足它。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为,教导他拥有独立性,就等于是教导他拥有自由。我们要把目标设定成:让孩子有能力根据他自己的信念去做对的事情。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不会教我女儿说,妳要刷牙是因为妳“必须”刷牙,或者跟她说,因为“别人”都刷牙,所以妳也要刷牙。我会让我女儿了解,她之所以要刷牙,是因为不刷牙会蛀牙。
当一个人习惯做正确的事情之后,并且当他觉得做正确的事很容易之后,他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多!
人有能力不跟从别人,不必去随波逐流。
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抵抗力。
未来的消费者就像是透明的生物,在商人面前无所谓。商人将使出浑身解数,推出更先进、更精致的手法来叫消费者掏钱。唯有把孩子教育成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让孩子了解到,享受不一定就等同于接受诱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富足!不管他口袋里有没有钱。
消费不仅不能带来快乐,甚至还会让人变得麻木愚蠢。实验告诉我们,真正让人感到兴奋的,是整个期待过程中的快乐,一旦愿望被满足了,反而只有失落感。
我们的期望越高,就越难获得快乐。享受本身并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只有事前的期待,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兴奋感。
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著名理论“达成后的忧郁”,早在大脑实验还没有问世前,就已经明白指出:“期待”与“渴望”的情绪在跨过“实现”的门坎后就会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把钱花在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上,或花在一些消磨时间的无谓活动上。
变穷真的有其值得庆幸的一面,因为我们终于有机会摆脱四处充斥的富裕垃圾。
人们要买的,绝不是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要买的是一个梦想、一份希望!他们希望你们的商品能实现他们的愿望。
物质泛滥很少能为人们真正带来享受。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坦·维伯伦曾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以下论点:“会赚钱”代表的意义是强悍、聪明,但相反的,“贫穷”代表的却是没用、失败者。维伯伦提出来的看法,一直到最近都还有很多人认同。只要有能力换新车,这个人肯定是社会的中坚份子,既勤劳又值得敬重。相反的,开着一部破旧老爷车招摇过市的人,肯定是又懒又笨的窝囊废。
在资本主义信徒的世界观里,消费是社会上每个人的责任,唯有“消费得起”,才代表这个人很认真、很努力,消费是勤奋的具体象征。因此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物质泛滥代表了市民阶级的本分和荣誉。幸好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今天如果还有人沉溺在物质浪费中,一定会遭人侧目。(莫非他是俄国暴发户? 小白脸?还是诈领保险金的有钱寡妇?)如今真正奢侈的反倒是,你能不能自觉地拒绝强迫性的消费行为。就像前面分析过的,消费行为不但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反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所以,置身在这个经济景气持续下滑的时代里,我们反而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买的东西,其实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反而是我们精打细算、考虑再三才买的东西,才是真正需要的。
千万别贪小便宜!别看到特价就乱买,这样浪费掉的钱绝对不亚于挥霍。只要一经济不景气,市面上就会出现各种教大家怎么省钱的书。
少买一点
“拒绝购买多余东西”的观念并不新颖。在十九世纪时,约翰·罗斯金义愤填膺地指责同胞们只看到经济繁荣与进步,全然丢失了生命意义与真谛。他说:“真正的富裕是善用生命对爱、对快乐、对好奇永无止境的力量,除此之外别无富裕。”
只要生存不受威胁,就无须苦哈哈地过日子,只要付得起房租,买得起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人就可以心满意足、幸福快乐地过日子了,甚至还能过得充满格调!——除非他还有个梦想:“我要变成有钱人!”这将成为他永远的恶梦,因为存在于实际和梦想之间的落差,将让他永远无法满足。所以,想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快去买乐透!
摆脱掉物质泛滥的纠缠,过“简单生活”。经营出一个不受物质泛滥戕害的纯净生活。
“有钱”会让大多数人变得吹毛求疵、整天怨天尤人,既麻烦又罗嗦,而且还特别喜欢追求完美。
向往过“简单生活”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期盼,这种期盼大多还带着一点绝望的心情,亦即期盼摆脱“富裕的诅咒”,纵使不能永远摆脱,至少暂时逃避一下也好。
主人应该要让客人宾至如归。
我们真正要学的是:懂得去感受自己的富足,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心怀感激,正因为我们拥有这些东西,我们才不必对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感到遗憾,更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贫穷。
“我也要和别人一样”的欲望,是让自己不快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一无所有,却拥有万有
耶稣的门徒使徒保罗大约在二千年前,曾提出这样的生活原则:“似乎一无所有,却拥有万有。”如果你能将生活水准保持在低于你的经济能力之下,你将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头一项好处:你的品味将大幅提升。
谨守保罗生活守则的好处:一个人若能一无所有似拥有万有,纵使有朝一日失去所有财富,生活方式也将完全不受影响,也不会有适应不良,或痛苦挣扎的问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越奢侈,行为和愿望越任性,那么当他变得一无所有时,就会感到越痛苦、越无法适应。
穷人才懂得享受
或许只有两袖清风的穷人,才能真正过得像一个亿万富翁。因为唯有穷人才能拥有敏锐的感受力,才能真挚地感受到“奢华”——这些有钱人来说都是多余的,甚至会觉得充满压力和负担。唯有从来吃不起高级餐厅,从没见识过好菜的人,受邀到高级餐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佳肴美酿的顶级风味。
钱就像是一种毒品,会让人跟现实生活渐渐脱节并且还可以让人变得虚有其表只会炫耀。这些人可以拿来炫耀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出国旅游或穿高级的订做礼服都行。
这种人不管到哪里还是一样不快乐。若想获得快乐,其实必须懂得“适度谦卑”,但对有钱人而言,谦卑却是最困难的。大部分的有钱人都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能力,而且在和人交往时!不管对方有没有身分地位——也无法单纯地尊重一个人,这些就是让有钱人屈居劣势的原因。
或许天底下只有一种人比有钱人更可怜,那就是——一心想要变成有钱人的穷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欲望无穷”的时代里。
我们要弹性一点,用合乎个人的方式来定义财富,达到“富有”就不难。只要可以实践自我价值,藉此发挥个人影响力,那么我就可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你是否富有”的关键就在于“你有些什么样的需求只有当你认清: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其实都是别人塑造出来的,而这些需求经常是妨碍我们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主因!唯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会突然省悟:原来富有真的是唾手可得!这跟喜欢玩宣传花招的商业经济要我们相信的那套确实不一样。
我们之所以会对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欲望,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被灌输了某种观念,若想修正这些错误的观念相欲望,就必须先认清,这整个“创造需求”的过程与手段有多卑鄙无耻。
只要你愿意严以律己、勤奋打拼,每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
学会“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要把那些负面的、无法改变的事实通通忘掉,一心一意只想着那些正面的事。从现在起我要一直告诉自己,我一定有办法让自己在目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依然活得快乐,甚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快乐。透过自我欺骗,成功地让自己不丧失勇气。
“鲁宾逊法则”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提倡的“正面思考”并非陈腔滥调,而是一种愿意接受生命“崎岖不平”的能力:不自怨自艾,不自认为倒霉鬼,愿意主动去掌握生命的主导权。至于那些一天到晚鼓吹“每个人都办得到”,但事实上只是在制造错误观念、让人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励志书,只在为读者编织不切实际的梦想和快乐,到头来只会害得读者自食恶果。生活本来就不完美。如果想要获得快乐,唯一能够帮你的办法,就是认清事实并且接受它,而非盲目地追逐不切实际的愿望。接受人生的崎岖不平,接受你我存在的不完美,反而有机会过得比别人快乐,至少一定比一心追求永远健康、完美之两性关系,以及顶级物质享受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比我们想象的还不受外在条件左右。有许多非常富有、健康、备受家人呵护。向往永恒快乐,一心追逐乌托邦的人,注定要不快乐;穷毕生之力追求有形财富的人,也保证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很穷。
遇到绝境时不怨天尤人,从不放弃对情势的主导权。
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够很轻易地放弃许多我们原先以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在我们变穷、变得克勤克俭后,那些我们不管买不买得起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反而显得既珍贵又奢侈。现在我们每户人家所拥有的电器产品虽然比保加利亚一整个中型村落所有的还多,但是情况很快就会改观。有些我们一直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未来的我们将深刻体认到,原来它是这么奢侈:例如那些无用的装饰品、全套的卫浴设备、洗碗机、旅游。正因为变得弥足珍贵、高不可攀,我们反而有机会再次赢回我们的感受力,懂得如何去珍惜、享受。
虽然我们现在拥有的金钱明显不敌往日,我们反而有机会过得非常有尊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奢华的生活。被迫割舍反而有机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宋巴特在《爱、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曾说道:“所谓奢侈,就是一种超出必要之外的浪费。它显然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唯有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必要’之后,才有办法给它一个能明确掌握的具体内容。”
社会救济的任务,就是要让受救济者能够过着符合人性尊严的生活。
生活被物质塞爆不仅会令人感到疲惫乏味,还会无可避免地变得俗不可耐,而且毫无时尚感可言。
一个人的内在独立性从来就跟他的收入没有关系,或者一个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