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实证纪实小说学生恋爱报告-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场的男女学生听完代雨老师的讲述,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什么都明白了。”
代雨老师目送学生们离去。她在想,他们中有没有那个深夜打电话的女生呢?
言犹未尽
代雨老师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那个深夜打电话的女生。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潮”虽在局部范围内还有点起伏,但总的看还是平静多了,学生中争吵少了,打架少了,丑事少了,校园内男女生之间的不雅行为也明显减少了……那个深夜打电话的女生大概也已平安无事了。
代雨老师向校党委写了个思想汇报托党办主任转呈给了党委书记。
尊敬的校党委:
我非常钦佩学校党委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未雨绸缪;同时更是感谢校党委给了我与学生大面积接触、交流与了解的机会。这次报告虽然在客观上做了一点有益于学校稳定的工作,但这也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通过这次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锻炼了我,提高了我,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掌握了大量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使我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为他们解疑释惑,同时也使自己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了自身素质。
出于一个政治理论教师的本能和职责,我不愿辜负领导的厚望,真心实意地为了稳定学校的大局;同时也以一个母亲关爱自己子女的真情实感,对于青春期正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年轻人,对于他们的思想困惑和无助,对他们那一双双充溢着期盼的眼睛,作为教师和母亲的我,愿为他们分忧解愁。我说了他们爱听、想听的话,用心去与他们交流,起到了一些点拨的作用。其实这是校领导通过我在为学生雪中送炭,把领导的关爱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学生对此十分感激!
第二部分倾情抚慰受伤的心灵(24)
无论如何,报告对学生的触动和冲击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最大最深,毫无疑问,它教育、扭转或挽救了站在悬崖边上的部分学生,同时也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
晚上下课后,约有五六次,有学生与我谈话到夜晚11点左右;预约和电话预约的学生约数十人,对此我是有求必应,一一与他们畅谈,不让学生失望;对于学生来信和写来的心得体会,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从中发现不少学生盼望与我谈心,而且有的存在严重的思
想或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信中给我留下了电话号码,为此,我分别打电话找学生约定时间(下午、晚上),进行交流,还有的学生不愿透露姓名而与我进行电话交流。
在这些学生中,女生约占到2/3,低、高年级几乎对半,各专业皆有。但我注意到,文科生居多,他们思想行为开放、复杂,或自由和随便;理工科学生思想行为较为正统,比较循规蹈矩。
最为震撼的是,部分女生将自己灵魂深处最隐秘的私情向我和盘托出,她们通常以泪洗面,我尽可能给她们以慰藉,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将她们揽入怀中,抚摸着她们的头发,让她们一次哭个够。此时此刻,我惟一的感受就是感激她们能如此地信赖我,我愿付出我的爱去温暖她们的心。
在有问题的学生中,有的女孩子对男性充满了仇恨,原计划要实施报复;有的已玩世不恭,准备和正在走下坡路,已放弃了一切理想和追求,看破红尘,准备混过剩下的时光。有时在上课过程中向我当面递上纸条,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对此,我都给了他们较为满意的解答。昨天下午,我电话与一女生预约,在办公室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谈话。
还有部分学生(多为男生)是听课以后谈感慨的,谈他如何学业、恋爱两不误,谈他要做如何有责任感的男子汉,谈他未来的学习计划,等等,我都高兴地一一接待。
目前,与学生的谈话仍在继续中。
谢谢。
代 雨
2004年6月30日
校党委书记读完代雨老师写给党委的信,两眼湿润了。
这分明是一个德育老师捧出的一颗心哪!
这场报告,不是一个“无奈的报告”,而是一个必要的报告,适时的报告,就其内容和效果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报告,警世的报告,一个震撼人心的报告。
事实已经说明,这既是一堂生动的大学生婚恋教育课,也是一堂展示我们的德育教师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更是一堂表现我们的德育老师倾注真情、付出心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心灵的思想道德建设课。这种教育的力量,已经冲出了课堂,走进了大学生中间,走进了青年人的心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亡羊补牢”的初衷。
而此时的代雨老师深知,党委交给她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一头雾水”、心怀杂念、满身创伤的青年大学生还存在,而且还会层出不穷,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德育教师们,总感到言犹未尽,心存忧患……
第二部分后记
这是一部记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恋观教育的纪实小说。我作为较长时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余作家,本不想“家丑外扬”,但当我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深入调查、深入探究之后,越发感到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男女大学生,对爱情本质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有的甚至是混乱的、荒谬的;而在爱情的行为选择上则更是出格的、离经叛道的。
按说,这些大学生们,由高中到大学,从教科书上把爱情的本质属性都应学得清清楚楚的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爱情本质论中明确指出了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就是爱情产生、维系和发展具有不能脱离人的生物本能的性质。正常人在生理发育成熟之后,都会产生性的要求,这是人类追求爱情的原始动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爱情产生、维系和发展具有的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人生存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者,人的所有活动当然也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只有这种社会属性才使人类在爱情上超越性本能,成为一种高尚无比、优美诚挚的情感。
而如今有些男女大学生,把爱情的本质属性搁置一边,把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割裂开来,在爱情的表现方式——恋爱上,出现了形式繁多的失调、失衡、失控现象,亵渎了“爱情”,玷污了“高尚”,蹂躏了“优美”,毒害了“善良”,想来,真乃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一个“悲剧”,尽管他(她)们是一部分,但正如书中所析,他(她)们可是不少的一部分哪!
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教师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婚姻、恋爱指导课,性知识传授课,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等等,都纷纷出现在大学的讲坛上,这些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的措施,无疑都能起到或防患于未然或亡羊补牢的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里,始自去年、续至今日的这类辅导报告,在不间断地进行,其影响力有增无减,它为保持高校稳定从一个方面立下了“战功”。在我和教师、学生们的座谈、采访中,听到的典型事例确实让人激动。而且我也走出校门,涉足于其他兄弟高校;而且我还通过各种渠道、媒体广采信息,所得情况,同样让人兴奋。义之驱使,情之所至,我便提笔蘸墨,撰写此书,想以文字永久记载下这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一幕。同时,也想为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份备课参考资料,为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读本。但能否达此目的,只有靠实践检验。
由于启笔匆匆,停笔草草,更由于自己过去尚未更多地涉入过这一敏感话题,对男女之情研究不多,所以文中难免有肤浅、粗陋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多多品头论足,批评指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是一部反映高校德育教师和学者关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情况的纪实小说,这些教师在讲稿中或者在讲授时,都从报刊、书籍和网上摘引、借鉴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在撰写中如实记载、据实摘引。同时,有的还根据本书整体需要作了一些改写和删节,不便一一证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敬请谅解。
撰写过程中,有部分章节参阅、引用了李伟编著的《如何调节自己》、王剑冰主编的《精短散文·校园情丝》、邮婷著的《北大女生》、张宇著的《表演爱情》、肖仁福著的《位置》以及从网上和一些杂志、报纸上摘取的有关文章的某些段落和情节,这里不再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的引文还根据本书整体需要作了一些改编和删节,敬请原作者谅解。
为博采众长、典型集中,我以我校德育课副教授张巧梅老师为原型,并将众多德育教师授课及研究之精华集于一身,塑造了一个“代雨老师”形象。
最后,我尤其要说到的是,这部书稿在送审、就教的过程中,著名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俞启定教授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先生均在百忙中认真审读了书稿,并欣然提笔作序;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于秀溪教授也劳神审读了书稿,给予许多中肯的点拨和评析……这一切都使我获益匪浅,感动由衷,在此,我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04年8月28日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