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修炼秘籍-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人天通道,天人合体之要路头也。果能天人合发,能不万变定基乎哉?若果神息相依于此,可比米和水放入锅中煮饭一样,能不煮出好饭,炼出好丹乎?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仅四句话,已说尽外玄关,后天鼎之要妙矣。
我再举个例子,《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自有一阳来复”之说,立论清楚,简单明了。虚即虚无空,鼻孔外径寸之地也。从何以致,神以致之,守点什么?守此气也。即神息两定于此外玄关无鼎中也,至于虚之极与静之笃,则大定矣。实即明示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为产药采药归壶之要旨。是从外玄关,打开内玄关,假玄关变成真玄关的秘奥诀法。字字都有着落,安可等闲视之,岂后天搬运所可企及哉!神气合一,便是性命双修,由此可明矣。
此处外通天地万物;内通人身万机;天人交通之要道;呼吸阖辟之枢机。为搧动风箱之把柄,牵制蛮牛之鼻孔也。非此呼吸不起;非此念头不生;非此动作不灵,百体失控;非此回风难合,性命难留。故若舍此虚玄妙道之根源,而别寻有形有象之根源者,是皆缘木求鱼之法也。上山捉鱼龙,入水捕鸡兔,安可得乎!
第六节 外身易形之法理
外身者,即离开身体,到虚空中去做工也。如运瓮者,必立于瓮外,方能运转自如。易形之道亦然,必先舍此色身,到外边虚空中去凝神调息(但千万不可误会,离身很远,到天地中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去找,莫忘古人之切戒:“离了此身不是,着了此又错”之训,试问很远处,神怎么凝、息怎么调,又如何能推得动瓮)。方能无中生有,虚里成真,获七返九还之妙。《道德经》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参同契》曰“化形为仙,论寂无声。”寒山子曰:“益者益其精,可名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为有易,能益复能易,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西王母曰:“行益易者,为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亦即气也。以上皆心息依虚,外身易形之直指也。
是故性命双修,必须神气相注,齐头并进,最初从身外虚空下手,最后即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至终,步步不离虚空,尽在外边运用(千万注意不要离得太远,太远是推不动的)。而一切效验,则尽在色身显得。如易发,易齿,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为微妙法身。根身世界,步步密转密移。泊乎脱胎神化,飞升冲举,神通自在。故能外其身者,即能易其形矣。
《参同契》曰:“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又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为仙。”此即无派双修性命之正轨,天人合发之高效也。
张三丰曰:“若是学人,知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了然无碍,方去操持涵养,则还丹功夫,至简至易,终日采吾身外之黄芽,以候先天之琼浆,真是饮酒载花悟长生之妙诀也。
身外虚空一着,在道为无名天地之始,在易为伏曦先天八卦,乾南坤北;身内坎离,文王后天八卦之象也。吾人学返还之功,必须向身外虚空下手,忘形尽虑,方能先天而勿违。若只向色身内求之,则仅能后天而奉天时,不过治病强身而已;作丹,则不易为也。故当以乾坤为主,坎离为宾,法身为主,色身为宾。《悟真篇》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也。此内外宾主,先后二天界限,必须明白辩清,谛信无疑,然后可行返还之工。大用现前,不致被色身所误。《西游记》以猪八戒喻之色身,只因唐僧误信其言,以至招来种种魔障,受其大累,此即示人着在色身做功之害也。
《神仙纲目》载:“玄帝舍身岩下飞升”,此示人离色身修炼之效也,苟离色身,便入虚空彼岸,可以防危虑险,救治偏颇,鬼神莫测矣。舍身云者,径入虚无,功夫深进,大定真空,身心不动,无论色身如刀割火灸,钻锯肢解;或美快麻木,酥软跳动,我总定在外面,不去理它,不去着它,毫不动心返顾,方可谓之舍身,永嘉《证道歌》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张虚靖云:“任从他,不理他,莫管他,他是他(各他皆指色身),其奈我何。”果能如是,离去色身,丝毫不着,方是真正先天,是谓先天窍里炼先天矣。即唐僧能步步听孙悟空之言,不依猪八戒之语,则一切魔难皆无从发生,可以顺利前进,咫尺西天矣。
谭紫霄《化书》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薛道光云:“若人空此幻化身,亲受圣师真轨彻。”皆示人虚空一着,乃丹法最要之秘键也。
古今丹书,发泄虚空一着,最妙莫过《西游记》。孙悟空自号孙外公,是修行者悟空色身,到身外做功之标帜也。身孙谐音,功公亦谐音,明示孙外公为身外功,暗含到身外去做功之意。试观唐僧一离悟空(便着身矣),即遭魔难。悟空外出,每于地上画一圆(0)圈,请唐僧等安处其中,谓一出此圈,即生危险。实即示,只有到身外虚空一着去做,方能防危虑险之意。恐读者不会其意,故此现身说法耳。以明丹道始终须在外面虚空运用,不可丝毫起意着身也。
丹道所以强调防危虑险,即是防其不能舍身,虑其不能忘形耳。果能步步忘形舍身,虚无自然,更何危险之有,又悟空每战,必须先向妖精致问:“你认识孙外公吗?”无如这类妖精,只想吃唐僧肉,延年益寿一万年,皆不认识。此实讥笑抱着色身做功,开关展窍,后天搬运,以求长生的人。唯有一九头狮子,默想片刻,笑道,原来是他,我玄孙,你错惹了他也。”连说二个他字,能体会身外虚空一着之他,故师祖(狮子)。(盖狮子与师祖亦谐音也)。意谓果是真师,必教人从身外虚空下手做功,而妖精邪妄,亦自无法惹之矣。
柰何世人,贪恋心重,以假作真,身外财物,尚不肯舍,何况此身。先师伤之,为著《三教一贯》,处处教人舍此色身,向身外虚空中养神调息。《一贯总说》云:“金丹大道,尽是身外虚空一着,倘有一毫着在后天色身,即是差毫发不成丹。”又曰:“若究极而言,说与此身无涉,尚属皮毛。工夫必须做到与心知意识毫无交涉,方是真正先天。”是不但色身须舍,心识亦须舍矣。必到大定真空,身心两空境界。方契外其身而身存玄旨。白玉蟾云:“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在大罗仙。”此与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亦何异乎?盖学道最怕着在色身。更明告之。凡是下功,但觉身中有丝一毫跳动,急速向外心息相依,此即舍身二字之真诀也。万卷丹经,皆言要防危险。如何是危险?凡下功,但觉身中有一丝一毫一忽之跳动,如不急速向外心息相依,即是大危险,急速依之,即无危险矣。余如游思,应随起随灭,或觉身中有一丝一毫阳物举动,不论刚柔,都要急速向外心息相依。行之三月,身心自然静定,气血自然和畅,走漏自然无有,真有神速之效验也。先师又云:“濩二十余年之辛苦。求师口诀,即是求此口诀也。
清迦陵音禅师《宗鑑要》云:“参破工夫须是疑,破疑之后,工夫须舍。一切见闻觉知,乃至智慧德相,一事不舍,一事不圆,一物不舍,一物不周。”宋圜悟勤禅师云:“作家宗师,唯许人舍知见,胸中不留毫发,荡然如太虚空,悠久长养纯熟,即此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以上禅玄两家知识,开示舍字工夫,皆极绵密,符合本派宗旨,故玄宗凝神于虚,与息相委蛇,而相见于无形,相融乎太虚。实为降心之妙法,舍身之秘旨,成真之捷径也。
第七节 外身虚静是大定
外身者,即神离色身,而入于虚无之域也。故谓之虚玄大道,无着真宗,惟虚能玄,堪为大道;惟无不着,始是真宗,故除此鼻孔外虚无一窍之外;即非大道,非真宗矣。
道由虚玄而入,无着以持,静定以得,方能一灵独露不落窠臼。惟一虚一静而已矣。虚为虚心,静为静气,合之即为安静虚无,乃性命双修之玄要也。
心不虚则气不静,气不静则息不和,息不和则神不凝。必神气两静而至大定,返于虚无,方为归根复命之实义也,故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将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陆潜虚云:“夫道本虚无静一。静极而动,游气纷扰,生人物之万殊,而道始落于后天名相之中,故体道者,原本返始,以致虚守静为本焉。常观清净之中,一物不着,何其虚而静也。少有物焉,则虚者实而静者挠矣。太虚廓然,片云生而障碍。渊泉湛若,微风起而波动。焉能复其本然之体哉。故体道之时,时时打叠此心,内者不出,外者不入,使其胸次洒洒,一尘不挂,有以复其天空渊湛之本体。是则可谓非致虚之极。非守静之笃者,其孰能之哉。”又曰:“所以复归其根者,乃道之动极而静,故物随机以入也,故归根曰静,静则复归于无物,而有以还造化矣。故静曰复命,复命则真常之道也。”玄静云:“虚乃乾象,静乃坤象,能虚静则体夫乾坤之德,我之身心融入于乾坤大造化之中,而后可参赞夫化育。”邵子云:“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是也。
《庄子·天道篇》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亦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净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净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满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刻意篇》云:“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人间世篇》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列子曰:“莫如静,莫如虚。”以上庄列所述,全祖述老拢滦槭鼐仓家病
虚静之要,庄列揭之于前,历代诸仙述之于后,伯阳云:“内以养已,安静虚无。”紫阳《四百字》云:“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李道纯《炼虚歌》云:“虚极又虚元炁凝,静而又静阳来复。”潜虚《参同契疏》曰:“安静虚无者,乃养己之要诀,千圣万真,同此一旨。”司马真人《坐忘论》云:“心安而虚,道自来居,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欲矣,则耳淫于声,目夺于色,口爽于味,真性既迷,元精元气因以耗失而大命随之,故养已者,以安静虚无为本焉。”虚靖天师云:“要得心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解使元精归炁始,冲虚静处得云梯。”吕祖云:“先天一炁是真玄,玄里玄机须静专。”
再看佛家的虚静之旨,奢摩他《园觉经》云:“若诸菩萨悟净园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又云:“若诸菩萨惟取寂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华严·十定品》云:“住奢摩他最寂静,恒住一相。所谓无相。”庞居士云:‘静见真如性。”《阴符经》云:“自然之道静。”庄子云:“正则静,静则明,明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知道释同源,皆由虚静而复其本体也,今之抱色身上做工夫,劳形按引,通任通督者,与道释所论虚静之旨,不亦远乎?
说到工夫,只是在身外心息相依,而得大定耳。诀曰:“玄宗初功,凝神于虚,即是虚心之要旨。息与心谐合,乃静气之真诀。息调心凝,乃至大定,身心湛寂,如如不动,浑如太虚,则致虚守静之旨得矣。”
第八节 心息相依的理和法
姿势:本功法名为心息相依,重在神气合一之妙,神气于卦象为离()坎()。是人身的姹女婴儿,婴姹配合,捐恋于中央戊己之宫,戊己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