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则不能很好地培养能力。其实,在力的知识的教学中可以挖掘出不
少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但这种因素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常常要和教
学过程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比如在讲授力的概念时,先举出一些实例,
如两个学生相距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计,拉弹簧拉力器等,
并从这些推、提、压、拉产生力的不同动作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
即都必须有物体,而且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用。这样通过力的概念的学习,就会逐步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物理实
验中分析、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能力。如果教学中还注意让学生运用
得到的力的概念来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就可以使学生逐步
学会运用物理概念来分析各种具体现象的能力。在注意发挥知识的能力
价值的时候,除对知识本身的能力因素深入挖掘外,更要注意提供知识
转化为能力的条件。因为能力是一种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动态中形成
的,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运用环节。如在实
验课中,如果不是让学生作实验,而是由教师讲实验,或者给学生提供
详细的实验册,只让学生按空填数,毫不动脑,这样就不能提供使知识
转化为能力的条件,把培养能力的过程简单地变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可能培养学生能力的。
(三)思想教育要求
如何通过物理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我们分析教材时的另
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提高自觉性,认识到它是物理教学自
身的一项要求,每个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还要掌握进行思想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思想教
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来讲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辩证唯物
主义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在教学中渗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发
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也应该很
好地体现在物理教学中。这种教育应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反映我们中
华民族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增强我
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凡是把科学献给祖国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
是外国人,他们把科学奉献给自己祖国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成为爱国主义
教育的内容。还要注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精
神,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
是在初中就能养成这种态度和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一生的事业都
是至关重要的。
五、重点及突出重点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重点知识以及如何确定重点在前面讲述“知识要求的确定”
时,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多重复。知识是否是重点,是由知识本身和教
学情况双方面来确定的。就知识本身来说,重点知识应该是那些主干的、
基本的、有生命力的、应用广泛的知识。就教学情况来说,则需考虑整
个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基础和教学时间是否允许等诸多条
件。
下面着重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对如何确定重点作一点补充。
根据整个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要求,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
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教材能力因素的分析也应成为确定重点教材的一个
依据。由于长期传统教学的影响,对这一点往往认识得不够,因而在我
们进行教材分析时就更应加以重视。如电磁感应一章教材是从介绍电磁
感应实验开始的。这个实验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磁感应的规律
要从这个实验得出,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重要
的作用。学生平时的观察往往是静态的观察,而这个实验是一种动态的
观察,只有导体运动,而且是切割磁力线运动,才能有感生电流。这对
学生认识场的概念很有价值。对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抓住本质概括得出结
论的思维能力有好处,做好并分析这个实验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不少
教师只把教学重点放在电磁感应规律本身的表达上,对规律中的字句反
复讲练,并不在现察分析实验上下功夫。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
的知识可能不少,但都是静止的孤立的,并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
而也就不可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分析教材重点时,重视对知识能力价值
的认识是很重要的。
(一)突出重点的基本方法
1.教学过程要以重点知识为中心来展开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浮力这一章可分为两
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阿基米德定律,第二个单元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材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定律,它是全章教材的核心。各节教学活动都应
该围绕这个中心课题来安排。要做好阿基米德定律的演示实验,演示前
要交待清楚实验目的,表演时应层次分明,每演示一步都应让学生既有
思想准备,又能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规律。要讨论并纠
正学生对浮力的一些错误看法和糊涂观念。在浮沉条件的教学中要注意
复习、巩固阿基米德定律。这样,阿基米德定律的重要地位自然在全章
中就突出来了。
2.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对于重点内容应该有较高的教学要求。要强调它的应用,并通过运
用知识使学生达到牢固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学生只是记住所学的知
识,并不等于掌握。必须把概念和规律运用到具体问题上,在解决具体
问题的过程中,来加深理解和掌握概念及规律。只有在反复应用过程中,
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才能具体、丰满起来。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
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具体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要学
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使所学的知识
活化,最终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所谓应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解计算
题。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有关的知识,用
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等都是应用。应用的形式要多样化,单纯
地理解为计算,甚至拼凑类型,并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重点内容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重点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
中,常常要以重点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思维的引爆点,使学生的积极思维
活动以重点的知识为核心或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
题。如初二讲测量时,长度与质量的测量方法是全章的重点,有的教师
采用下述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铅笔的长度,
如测出为13.1 厘米。再让另一个学生测量,并强调要测得准确些,于
是可能测出为13.13 厘米。再让一个同学测量,并要求测得更准确些,
测得的结果可能是13.131 厘米。那么三个人谁测得最准呢?让学生们
判断,多数人会认为第三个同学测得最准,因为他们已测到小数点后的
第三位了。这时再让大家分析米尺的最小量程,说明用最小量程为毫米
的米尺来测量,上述测量的小数点后第一位可以准确地读出,小数点后
的第二位就是估计的了,那么第三位同学竟然读出了小数点后的第三
位,显然是乱说的。这样长度测量这个知识点就自然突出了,而且成了
启发式教学的引爆点,同学们的积极思维就从这里开始了。
(二)要处理好重点教材
与非重点教材的关系
教材分析要明确教材重点,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学重点,但这决不是
说课堂教学只能重视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就可有可无了。如果是那样
也就看不出重点教材的地位和重要性了。课讲得一大片,胡子眉毛一把
抓,听不出哪些是重点内容,当然不好。但如果只讲重点知识,只讲有
限的那些概念与规律,看不到重点知识和其它知识间的关系,把物理知
识讲得很枯燥,很孤立,学生也绝然不会学好物理。突出重点知识可以
带动其它知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全面知识。因此教学中不能平均
使用力量,但又不能轻视其它非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也是学生应掌握
的基础知识,对重点知识有巩固、扩大、加深的作用。因此处理好重点
教材和非重点教材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该做到以重点教材为中心,以一定数量的非重点知识做外围,形
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整体,同时体现出知识的不同层次。当今物理新
知识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又要求扎扎实实地学好
基础物理知识。因而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知识,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六、难点的形成与突破
(一)形成教学难点的基本原因
1.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
物理学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一环扣一环
的。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注意前面学习的物理概念
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
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往往
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如浮力一章在研究物
体所受的浮力和浮沉时,就需要大量地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基本
概念和分析方法,如密度的概念,重力G=mg=ρVg,二力平衡和平衡条件,
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等。学生在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时,
常常由于前面某个环节上的准备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使浮力
的学习受到了阻碍。因此,在分析教学难点时,不能只注意产生困难的
知识点本身,还要看到准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2.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向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
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思维定势引起的负迁移却干扰对物理概念与
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给物理教学带来困难。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
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在学生学习物理以前就已经形成,
尽管学物理时再三告诉他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
关,但一碰到具体问题,思维定势仍然在起作用。如认为车子开得快不
容易停下来,开得慢容易停下来,是由于两种情况下车子的惯性大小不
同造成的。他们很难于真正理解惯性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物理公式之前,已经学过大量的数学公式,因而习惯于
用数学公式代替物理概念。如学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问学生这样一
个问题:“一艘轮船停在海面上,船上放下一个悬梯,梯子露在水面上
的长度是1 米,如果海水开始上涨,每分钟上涨5 厘米,10 分钟后悬梯
在海面上的长度还有多少?”相当多的学生认为10 分钟后悬梯露在水面
上的长度还有0.5 米。这就是因为不少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
心理倾向,见到数字就想到运算,很少再从物理意义去思考问题。这就
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本质的理解,造成一系列的思维障碍和
困难,形成教学的难点。
3.概念相通,方法相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某些相近之处,掌握这些概念如
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联系所迷
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致使学生感到掌握这些概念很困难,甚
至有的长期困惑不清,影响到后续课的学习。如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ρgV,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P=ρgh,两个计算式
很相似,容易混淆,而且浮力和液体压强有某种联系(浮力大小等于物
体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的压力差),因而造成学习上困难。有的学生常
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而且总是
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浸得越深,受到
的浮力就越大。
4.思维过程复杂而感性认识欠缺
初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往往需要从具体的感性知识入手,但如
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思维过程再稍微复杂一些,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困
难。如学生对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