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寻梦”,执着地追求梦中曾有过的幸福。可梦境不再,“寻来寻去都不见”
“牡丹亭、芍药栏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她泪流满面“好不伤心”。
她感到梦中欢会是“赚骗”,她“伤心自怜”“情怅然”“泪暗悬”,想以
一死来了结这痛苦的人生:“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
梅根相见。”之后,她茶饭不思,春容日消、病体恹恹;最后她自画真容,
怀着“月落重生灯再红”的希望,溘然逝去。显而易见,此时杜丽娘所遭受
的,主要不是代表“父权”的杜宝的压制,而是封建理学对她精神的禁锢。
即《牡丹亭》中与杜丽娘势不两立的直接矛盾对象是将“人欲”之一的爱情
视为邪恶的程朱理学。封建理学是杀死杜丽娘的刽子手。汤显祖这一思想是
明确的,他在剧中借春香之口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一针见血地
指出理学以理杀人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亭》对封建理学之残酷
性的揭露比以往任何爱情剧都要深刻。
剧情进展到第二十出“闹殇”,杜丽娘于中秋之夜伤春而死,作者所要
表现的上述主题已经明确。如果全剧就此结束,作品无疑就是一部震撼人心
的悲剧。但接下去作者借用已有的民间传说——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中的情节,用浪漫主义手段,让杜丽娘起死回生,与她梦中所遇书生柳梦梅
结成百年之好。这种结局固然与中华民族常见的追求团圆的心态有关。但在
这个剧本中汤显祖同时又赋予了他所参照借鉴的原有故事所不曾有的细节和
深刻思想。事实上,剧本中杜丽娘与其父——封建礼教顽固而忠实的信守者
杜宝之间的矛盾在杜丽娘死而复活后才真正展开。十八层地狱的判官尚且通
情达理,放“慕色而亡”的杜丽娘重返阳间,而生身之父杜宝却不能容忍女
儿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幸福,拒不承认柳梦梅为女婿,视女儿的叛逆行为为
“花妖狐媚”,而要“奏闻灭除”。这说明,在为礼教所牢笼的社会,一个
少女合乎人性的正常心愿,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她身心所受的桎梏 ,死后
方可解脱。一旦她回到人间,便会重入礼教罗网。梦中比现实美好,阴间比
人间更富人情味。所以,在皇帝的金銮殿前,杜丽娘感到“在阎浮殿见了些
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这些都说明,在现实的社会规范下人们要实现
正常的情感欲望是何等的艰苦卓绝!然而,杜丽娘最终毕竟胜利了——皇帝
圣旨“敕赐团圆”。这种方式虽未能免俗,并显得牵强,但也实在是历史的
局限。当稚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只在强大的封建专制社会中闪现星星之光时,
汤显祖不可能看到代替旧社会的新制度,故而也找不到实现真情的正常的、
正确的途径,只好借助于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皇帝。但我们也要看到,这里
的皇帝传旨敕命团圆结局,决非平庸的戏剧家的教化目的和对观众心理的肤
浅迎合,而是体现着作者的别一番深意:它以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梦中情人终
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来表现“人情”对“天理”的胜利,从而进一步说明人的
正常“情”“欲”具有不可抗拒的、任何“天理”都不能禁杀的巨大力量。
它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哲学伦理思想的自信。作者也正是在对杜丽娘叛逆行为
和执着态度终获胜利的赞美和讴歌中,进一步流露了他反对封建理学的鲜明
的倾向性。
第三节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首先谈一下人物形象。杜丽娘形象塑造得最为光彩照人。在她身上寄托
了汤显祖对天理人欲问题的全部哲学思考,但又不是概念化的。作为宦门千
金,受严格封建正统教育的杜丽娘,在对爱情的追求上,经历了一个由潜意
识的自发萌动到主动追求的过程,她原本性格稳重温顺矜持,但枯燥的环境、
空虚的精神生活,常常使她感到苦闷。当腐朽不堪的老师为她讲《诗经?关
睢》时,她没有盲从传统的解释,而是理解到这是一首歌唱爱情的恋歌,并
进而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成双成对的鸟儿的欢快和鸣,联想到自己
的处境竟不如无知之鸟,开始对自己乏味的囚徒般的生存环境感到不满。从
某种意义可以说这是她人性的觉醒。后花园的大好春光令她春心萌动,想起
“诗词乐府”中“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有的如“韩夫人得遇
于郎,张生偶遇崔氏? 。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 。”她
潜意识中对爱情的渴望终于明朗了。这是青春的觉醒,并且在觉醒中流露出
自己主宰自己命运自择佳偶的愿望。青春的觉醒使她感到自己“年已及笄,
不得早成佳配”,“虚度”了“青春”。这又是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为内容
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述三种觉醒决定了杜丽娘必定不能再逆来顺受地忍受
眼前境遇,而必然要有所追求、有所行动。而现实的严酷又决定了她只能在
非现实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追求如愿以偿。于是,有了“惊梦”和“寻梦”。
柳梦梅的形象,实际上是杜丽娘潜意识或意念中早已有之的意中人的模式。
杜丽娘之所以“惊梦”“寻梦”并为梦中爱人形容憔悴、缠绵枕席,以至于
香消玉殒,沉埋九泉,都来源于外部世界将她觉醒后的思维情感视为邪恶的
人欲而绝对不能容忍。然而,杜丽娘没有屈服,死亡使她摆脱了人世不人道
的道德束缚,换来了追求幸福的自由。她又借爱情之力回转到阳世,她更坚
强了,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她终于获得了胜利。如果说,杜丽娘之死,说
明了封建理学以理杀人的话;那么,杜丽娘的起死回生,一灵咬住,生死不
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则表现了站在那个时代先列的觉醒的青年一代对
封建理学勇敢的反叛态度和为追求自由婚姻幸福爱情的坚定信念、果决行
动。
当然,杜丽娘也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羁绊。回生之后,她仍想
经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统”礼教完成她与柳梦梅的婚姻;她希
望所嫁者非白衣秀才而是“蟾宫折桂之夫”,因此她鼓励丈夫参加考试以获
取功名富贵。这是杜丽娘的局限,也是汤显祖的局限。在这一点上,杜丽娘
确乎与崔莺莺不同。《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在已同尚书之子郑恒订婚的前提
下与张生偷期密约、私订终身的,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法,
崔莺莺视考状元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说“但得一个并头蓬,煞强如
状元及弟”。由此可见《牡丹亭》与《西厢记》主题及女主人公思想的差异。
《西厢记》主要反对的是无视子女意志的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及门当户对的婚
姻观念,肯定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牡丹亭》则主要抨击的是程朱理学对
人性的扼杀,为人之真情、人之正常欲望争得存在的合法地位。正因为汤显
祖没有蹈袭《西厢记》蹊径,而是去表现王实甫没有表现过的、也是自己时
代最为尖锐迫切的问题,它才能在三百多年来“几夺《西厢》之席”,与《西
厢》并誉为古典戏曲之“双璧”。
相比之下,柳梦梅形象不如杜丽娘丰满,但也是个性鲜明的。固然,柳
梦梅之爱杜丽娘乃是由于丽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并无什么思想基
础。但他一旦进入角色后,就爱得那么专一、真挚、痴情。为了爱他不畏惧
人鬼的阻隔,为了爱他冒被处死的危险开棺使丽娘重返人间;为了爱他在烽
火战乱中替丽娘探望父母,为了爱他不屈从于岳父的刀棍鞭打? 。正因为他
这种性格品质才使丽娘的爱情有所附着而大放光彩。当然,他也有缺点。他
不能摆脱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这是崇尚立功立德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
子的通病。但唯其如此,才更真实,更令人信服。
杜宝和陈最良的形象也都具有典型意义。杜宝是“标准”“完美”的正
统封建官吏形象:他严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规条:在家庭中,
他爱女儿,用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女儿,以便使她出嫁后“知书识礼,父母光
辉”;他无儿子却从不想纳宠娶妾,个人修养甚高;他唯一的女儿死去了,
他难过伤心;但女儿还魂后,他又不能容忍女儿自招女婿,认为有辱门第,
败坏家风,极其残忍地破坏女儿的幸福。他想做个慈父,但按封建规条行事,
却落得个冷酷无情。在官场上,他清正廉洁,施政仁和,公而忘私,对封建
国家忠心耿耿。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现存的封建社会秩序。但“完
美”地履行国家臣民的权力和义务的结果,却是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
由此可见,封建道德体系是多么地荒谬不合理。
陈最良是个迂腐僵化的老学究。他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在科举道路
上消耗了毕生精力。他教习杜丽娘《诗经》,只是依注解书,让杜丽娘“思
无邪”“收放心”,进行陈腐的说教,作者传神地描述了他的醋酸,迂腐。
作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实际上就是对被封建科举制所造就的正常情感被窒
息、生命活力被吞噬的众多文人精神面貌的讽刺的批判。
此外,《牡丹亭》艺术上最大的成功是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将深闺少
女心曲的情感波澜,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要眇幽深的思想发展,以及她妩
媚绰约的仪态风韵,都维妙维肖地展示了出来。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惊梦]
一出中游后花园的唱词: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
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
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
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有人论此曲文时曾说:“深闭幽闺之女孩,偶然涉迹园林,花花草草,
莺莺燕燕,都非常见之物,新感触,旧幽郁,相混而发,乃有一种无可名言
之情绪,絪緼脑中。此情绪,非愁非怨,非恨非瞋,而一切罪业魔障,皆由
此为动因。此情绪,虽以善剖心理之佛祖,以相宗百法例之,将无可归纳,
却被心灵手敏之文人,轻轻描出。然又一无痕迹,只是隐约流露于声中言
外? 。”(童伯章语)。说得对极了!这优美的曲辞中确实包容了无限丰富
复杂、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绪、意念,乃至于形象:一个旖旎妩媚、风姿
绰约、脉脉含情的妙龄少女的顾影自怜的微妙心理;她由醉人美景引起的思
春之情;及由于美(美好之景及自身之美)被轻掷被冷落的婉惜、幽怨、感
伤等等。真个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令“读之者若疑若忘,恍然与之
同情矣。亦不知其所以然。”无怪乎在当时就是老年人读之惆怅,青春少女
为之断肠了。①
《牡丹亭》的语言十分优美。除前边所引的几段曲辞外,还有一些唱段,
都或被人称做“曲曲美玉、字字珠讥”;或被人赞为“曲中绝唱”。总而言
之,它确实是妙语连珠,美不胜收,读后“满口余香”。但它又绝对不是骈
骊派传奇如《香囊记》等的滥用典故、堆砌辞藻,而是严格依据剧情需要。
王骥德说,其语言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有的曲子,华美绚丽,如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等等,有的则朴素本色,
语如说话,如春香唱的“陪她理绣床、陪她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等,总之,由于人物身份的不同,语言风格也有异。所以王骥德又说,它的
语言是“最是本色当行”。
《牡丹亭》也有缺点,个别地方有庸俗的描写,剧的结构稍欠严密,枝
蔓显多,头绪纷繁,这些都有损于它的艺术效果。
总的说来《牡丹亭》是一部成功的浪漫主义杰作。它以现实中不可能有
的“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幻想情节结构故事,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它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戕害人性的封建理学的反动本
质。正因为此,它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酷爱,唤起了极其广泛的共鸣,
以至出现了俞二娘、商小伶等受其感动而伤心而死的中外戏剧史上都极其罕
见的现象。
汤显祖在戏剧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在国内古典戏曲领域,他与关汉卿比
肩并驾,关汉卿为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