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 >

第14节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第14节

小说: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了准噶尔蒙古部落的叛乱,第巴?桑结嘉措勾结的密谋果然败露。慑于清
廷的威力,桑结嘉措不得不向康熙上书,说明五世达赖已死,他的转世灵童
已15 岁。这年9 月,第巴?桑结嘉措被迫迎请仓央嘉措到拉萨。途中,与五
世班神会晤,仓央嘉措就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
仁钦?仓央嘉措, 10 月,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正式成为第六代达赖
喇嘛。
但是,临位后的仓央嘉措,仅有达赖之名,而无达赖之实,大权依然掌
握在第巴手中,他还是个傀儡。
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再加上原本信奉红教的家庭的熏陶和进宫前十几
年接触的平民生活的影响,仓央嘉措的精神逐渐游离出达赖之躯壳,最终异
化为一个宗教叛逆者的形象——布达拉宫的活佛,民间的荡子。他有一首自
画像诗:
住在布达拉官,是活佛仓央嘉措;
进入拉萨民间时,是荡子宕桑旺波。
心既归属自己,而不皈依佛祖,所以仓央嘉措做出了很多骇世惊俗的大
胆举动。他并不潜心参悟,锐意学法,也不争权夺利,计较名位,而是修葺
林苑,放浪形骸,到处寻芳猎艳,沉湎酒色,于出不少风流事。坊间市井,
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他私自在布达拉宫开了一个小门,夜间悄悄
出去,自称宕桑旺波,穿上平民衣服,带上假发,到拉萨民区过他的逍遥生
活。有一次他又变装易名溜出后门与情人幽会,黎明前回来时已大雪铺地。
宫中的值夜僧发现有足迹通到仓央嘉措卧室,大惊,以为有盗贼强人潜入。
一根究足迹来源,直找到城中的艳妇家中,回来再验看仓央嘉措的靴子,雪
迹犹存,值夜僧恍然大悟。秘密泄露后,仓央嘉措直认不讳,并赋诗记录: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还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他干脆
直言宣布自己的心态:“卖酒女子不死,一世都有酒喝,少年终身希望,就
在这里寄托。”
仓央嘉措放荡不羁的行为,终于引起了清朝皇帝、藏王以及蒙古王公的
干涉。而仓央嘉措对于他们的劝阻、警告进行了激烈的坚决的抵制和反抗。
他在藏王的面前拿出刀子、绳子,扬言如果谁再对他的事横加干涉,他就自
杀、上吊,弄得藏王无可奈何,只好听其自然。1701 年,清朝皇帝和蒙古部
落首领决定制裁仓央嘉措,同时宣布不承认他是真达赖喇嘛,面对这种严厉
的惩罚,仓央嘉措一点不屈服退缩。他找到他剃发受戒的师傅五世班禅,跪
在扎什伦布寺大门前,呼天叫地,大声明确宣布:“你给我的袈裟我还给你,
你加在我身上的教戒我也还给你,教主我也不当了,给我自由吧,让我过普
通人的生活吧!”五世班禅对他也无法约束和规劝,同样只得听之任之。从
此仓央嘉措的行为更加公开、更加狂放了。他的情歌写道:“人家说我闲话,
自认说的不差,少年轻盈的胸步,踏迸了女店主家。”拉萨城里有一些墙上
涂抹黄颜色的房子,据说这些黄墙屋主家都有女性与仓央嘉措有过情史,涂
上黄色以区别,略带炫耀之意。因为按当时习俗,以为有女性同达赖喇嘛这
样的活佛有染,乃是一种荣耀,会得到很大的福运。
对于六世达赖的放荡言行,藏蒙地区广大僧侣百姓给予了理解与同情,
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首歌谣:
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
他所追求的,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当藏王桑结嘉措的政敌拉藏汗得后召开三大寺(甘丹、哲蚌、色
拉)会议,企图彻底废黜藏王所拥立的六世达赖时,僧侣们不但不支持他,
反而为仓央嘉措辩解,说他行为不轨是因“迷失菩提”之故,是“游戏三味,
未破戒体”而已。此后拉藏汗以武力废位之时,很多人工为仓央嘉措鸣不平。
拉藏汗的蒙古军持皇帝诏,解仓央嘉措往北京时,哲蚌寺僧众冒死劫回六世
达赖,后来押解兵士攻破寺院才将他夺回。康熙帝废仓央嘉措之位后,另外
又立了一个名叫格桑嘉措的人为六世达赖,但教民始终未曾承认,只承认仓
央嘉措是六世达赖,把清廷所立者称为七世达赖。
关于六世达赖的最后归宿有几种说法。一种以官方记载为代表,认为仓
央嘉措于北上途中死于青海湖附近。据分析,这类记录是掩饰之辞。一种说
法源自藏文《十三达赖传》,认为仓央嘉措被送到内地后,清帝即将其软禁
于山西五台山,后圆寂于斯。因为十三世达敕到五台山朝佛时,曾亲自参观
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另一种说法立据于《西藏民族政教史》、《仓央
嘉措秘传》和现代考证材料。此说认为24 岁的仓央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一个风
雪之夜倏然遁去,历经艰险,周游了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等
地,最后坐化于现内蒙古的阿拉善旗,时年64 岁。“文革”前阿拉善旗的广
宗寺内还保存着六世达赖的内身塔,寺的主持曾出示仓央嘉措的遗物,其中
有女人青丝等物。
时逾300 年,仓央嘉措的名字在广大藏区依然家喻户晓,百余首《仓央
嘉措情歌》依然风靡全藏,僧侣百姓常将小型梵荚叶式的《情歌》携带于怀。
与其讲,六世达赖是以其极富神秘、传奇和悲剧色彩的身世留名于汉藏史册,
毋宁说,感情真挚且朴素自然的《仓央嘉措情歌》顺民情、合人心、诉人意
才是他美名永传之根本所在。
章学诚天资低下
人们常常以为成名成家的人都是天才,然而事实却不尽如此。历史上有
过许多天资不高而成绩卓著的名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就是其中之
一。他的《文史通义》和《校讎通义》被公认为史学、古典目录校雠学的两
大名著。
章学诚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却是一个天资甚低的人,尤其是他的
记忆力极差。据说,章学诚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二三百字的书,连文言
虚字的用法都记不住。这种天资在讲究读经诵典的封建社会,对于需要博闻
强记的史学研究而言,无疑是太低了。章学诚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
第,一直到40 岁时才中举人。
然而,章学诚不顾旁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
出史学家的志向。他41 岁中了进士后,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
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
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他认
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
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方法是做读书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
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
自晚年, 63 岁时双目失明,犹事著述,直至终身。
他的座右铭是:不羡慕不费功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
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功夫。
汪应铨气死新娘
汪应铨,字度龄,清代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
元,但他却因此气死了一位嫁给他的姑娘。
原来,汪应铨中了状元后,年纪已过了40 岁,他的身材虽还不错,但脸
上满脸麻子,皮肤又黑又粗,有虎背熊腰之态,无宋玉潘安之貌。而他却偏
偏想在京城娶一个小老婆。消息传出之后,有一小家碧玉,姓陆,年方二八,
容貌姣好,粗通文墨,听说新中的状元要娶妻,她受那些小说、戏曲的影响,
满以为状元都是翩翩美少年,这正是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于是托人作媒,
愿意嫁给汪状元作小老婆。
新婚之夜,洞房花烛之下,陆小姐一见汪状元的尊容,真是大失所望,
懊丧不已。但因名份已定,木已成舟,只好自认命苦,徒叹息而已。新婚之
夜有闹新房的习俗,汪状元同学同事不少,劝酒的更多,这位状元竟一点没
觉察到新娘的烦恼,犹自狂饮狂欢,结果一醉而睡,根本谈不上去温存新娘。
新娘本已心中不快,又觉新郎不解风情,一味贪杯,心中痛苦更增几分。到
了半夜三更,新郎突然大吐大呕,枕头被套皆被污,秽气弥漫,令人作呕。
新娘见此,心中痛苦万分。辗转反侧,不能成寐,越想越气愤,遂产生轻生
念头,而汪状元仍酣声大作。于是,这位陆家的碧玉,汪家的新娘,竟自缢
而死,风流未试,情债已了。可怜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姐,竟被不解风情的汪
状元活活气死了。时人听了这一消息,曾作诗一首说:
国色太娇难作婿,状元虽好却非郎。
纪晓岚“走后门”
有一天,担任直隶省的主考官突然登临纪府。一阵寒暄过后,主考官便
试探着向纪晓岚问道:“不知府上今年有没有应试的士子?”那主考官一边
说着,一边用神秘的眼神直勾勾地瞅着纪晓岚。其实用不着主考官的暗示,
纪晓岚也早就明自主考官的用心了。只见纪晓岚这时面露羞色,非常遗憾地
慨叹:“有倒是有,就是不争气,连写‘也’字都不会挑勾!”主考官听了
会意地点了点头,又闲谈了一阵就告辞了。
主考官刚走,纪晓岚立刻修书一封,告诉家里的人,凡今年赶考的,写
“也”字一律不要挑勾。大比揭晓后,纪家子弟,果然有不少高中的。好一
个“也”字不挑勾!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释危难
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经常为此书的编写抗严寒、冒酷暑。有
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书时,因天气太热,只得脱去上衣,
赤膊袒胸上阵。这时乾隆皇帝突然驾到,纪晓岚因脱得太光,想穿衣已来不
及了,便急中生智,钻到书桌底下藏起来。不料他的举动早被乾隆帝发现,
乾隆平时也爱开开玩笑,见此情景,就故意捉弄纪晓岚。他向众臣摆摆手,
示意别说话,自己悠然自得地坐在书桌边看起书来。这可苦了桌下的纪晓岚,
时间一久,已是汗如雨下,呼吸困难。
纪晓岚听到馆内寂静无声,便从桌下探出头来向众人问道:“喂,刚来
的那个老头子走了没有?”话刚出口,转眼往上一瞅,天啦!只见乾隆帝端
坐在桌旁,吓得他赶忙又把身子抽了回去。乾隆闻听此言,把书掷于案上,
面露愠色地说:“纪爱卿,休得无礼,快出来讲话。”“臣衣冠不整,不敢
见驾。”纪晓岚在桌下回答。“别的朕可赦你无罪,单单要你说明为何称朕
为‘老头子’?有因则生,无因则死。”众人一听这话,都为纪晓岚捏着一
把汗。
纪晓岚急忙从座下爬出来,接过递来的外衣穿上,然后跪地奏道:“万
岁,‘老头子’三字实属臣对您的尊称,并无丝毫无礼之处。万岁您想,世
人都称圣上为‘万岁’,这岂不是‘老’吗?圣上为万人之首”,这岂不是
‘头’吗?圣上是天子,这不就是‘子’吗?这三字除了圣上,别人无一能
亨用啊!”众大臣听了这番解释,都长嘘了一口气,无不暗暗赞叹,乾隆听
罢这通解释,怒容顿消,捻须含笑,高声说道,“纪爱卿,真乃淳于髡转世,
朕赦你无罪。”
郑板桥卖画索银两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
怪”之一。他早年家贫,后应科举为进士,任知县,因为帮助农民诉讼以及
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
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当了县今后,昔日冷落他的亲
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
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
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标明索书画的价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
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
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
谢客,板桥郑燮。
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
不过,那些口不言钱、心想厚酬的以卖技糊口的假名士们见了,都感到如芒
在背。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
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郑三怪”的怪才
郑板桥的诗词书画皆有自己的特色,处处透露出一种怪味,故得名“郑
三怪”。
他年轻时赴京城赶考,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