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评判-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温州人不应再被争论,温州模式不应再被争论。
第二章 历史温州千年古城立东瓯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这是书于温州市区著名风景点江心寺门口一副对联。
岁月悠悠,就如这潮、这云。
温州,曾经是“东南小邹鲁”。
如今,谈温必言商。有人甚至认为温州是文化沙漠。
这是一个被误读的温州。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日温州之盛名已经超越温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千年温州沉淀下来深厚的人文底蕴,就没有今日温州的灿烂和辉煌。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温州,不仅仅是偏居一方的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观照。
这里本是蛮荒之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温州古称瓯越、东瓯。从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从远古时期起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在东南沿海的瓯先民告别渔猎生涯,在温州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制作石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也开启了瓯越文化史的序幕。
东瓯立国,据《史记》记载是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当时,勾践的后人无诸和驺摇率越人佐汉破楚,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军功。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汉惠帝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驺摇也称东瓯王。公元前138年,东瓯王国举国内迁,结束了在浙南的统治。公元前110年,已被闽越控制的东瓯故地又遭变故。这里遂成废墟。
几经风雨,瓯越人加强了和中原的联系。东汉末年、西晋末年,连年的战乱,又使大批中原居民纷纷南迁。这些都无疑带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323年,晋明帝分临海立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四县,郡治设在永宁县。原永宁县的县治在瓯江北岸贤宰乡一带,建郡时,也想把郡城城址建在那里。而这时,以精通卜筮之术闻名于世的大学者郭璞正寓居永嘉。人们便请他“为卜建郡”。
郭璞过江登西郭山为永嘉郡选址,看群山错立,好似北斗星座,便提议跨山建城。同时在城内开凿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的二十八口水井,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郭璞还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断了饮水,还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最后注入瓯江。
相传建郡时,有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人们以为是祥瑞之兆,又名城为“白鹿城”。那昂首奔驰的白鹿形象,便成了温州城的图腾。
永嘉建郡,时至今日已整整1680年。虽经无数兵戈灾变,但城址位置及范围始终未变,创下了中国建城史上的一个奇迹。距离郭璞七百多年后,北宋的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挡,起义军三个月内接连攻陷今建德、歙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而后挟其声威,围困温州四十余日,却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我沿海各地,攻陷城池无数。期间温州六遭倭寇侵犯,但都未能被攻入城内。这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郭璞的预见性设计,恐怕也有很大功劳。
当代建筑专家认为,郭璞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来规划建设郡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正吻合了当今学术界提倡的“深生态学”,不愧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堪舆佳作,对现代城市规划设想仍有借鉴意义。
永嘉建郡后,这片蛮野之地开始和文明社会接轨,瓯越文化也真正和中原文化融合。
东晋南朝时期,出任永嘉地方官员的大都是南下的士族,他们把中原的风俗和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一时间,人文荟萃。当时,在永嘉当过太守或客居永嘉的名流就有王羲之、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陶弘景、郭璞等。他们不仅带动了当地社会发展,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和人文轶事。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每次出巡五马齐驱,驰骋于道。今温州五马街就是纪念这位潇洒的大书法家的。还有墨池坊,也是王羲之在温州的遗迹,据说王羲之“临池作书,洗砚之此”。
出身于豪门世家的谢灵运在温州更是妇孺皆知。这位中国山水诗歌的奠基人,任永嘉太守时间虽短,但他发现了永嘉山水之美,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至今温州各地还保留了二十多处纪念谢灵运的遗迹,这是历代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都不曾享有的待遇,可见当时老百姓对他的爱戴。
正如任敬序《永嘉郡志》所言:“永嘉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若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向学,民风一变。”
第二章 历史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
温州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在唐朝。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永嘉人李行抚到京师请求设州,朝廷析括州(今台州一带)的永嘉、安固二县置州。因这两个县地处温峤岭以南,“虽隆冬恒燠”,故取名“温州”。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但“温州”这个州名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意识形态环境宽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温州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之下,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当时,温州的纺织业、造船业等非常发达,温州和海外的交流也开始形成。李白、杜甫虽未曾踏上这片土地,但因慕永嘉风土,也留下了表露向往心情的诗句。历代温州方志都录有李白的《孤屿诗》: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但温州真正的繁荣是从宋朝开始的。
随着当时经济中心的南移,温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加,据记载,北宋中期,温州户口总数121916户。但这里土地贫乏,人们走上了经商之路,手工业开始发展。如《宋本方舆胜览》所言:“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备用。”“海育多于地产。”“商船贸迁。”“其货纤靡,其人多贾。”
北宋哲宗绍元二年来温州任太守的杨蟠,将市区划为三十六坊,还写下了《后永嘉百咏》,生动记载了当时繁华的商业市场和江南水城风光——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当金兵的铁蹄踏碎北宋王朝的安乐窝时,南宋高宗赵构几经周折逃至温州。后来,金兵终于北去。皇帝还都临安,但随行的皇室贵族却不愿再受奔波之苦,大都留在了温州。就像当年晋室南渡一样,宋室的南迁给温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温州也开始为世人瞩目。
宋代温州普遍栽种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一年两熟,每亩年产二三石,即使在明清时期也不过如此;
温州的柑橘因味美被作为贡品;
温州所造的罗盘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温州一度年造船六百艘,和明州(今宁波)同列全国首位;
温州的漆器号称全国第一,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都设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商铺;
温州是宋朝五大造纸业中心之一;
温州的制瓷业一度兴盛,已发现的窑址有四五十处;
温州的印刷业也比较发达,现存宋版《大唐六典》、《白石诗卷》等都是温州的刻本;
温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小型作坊),其生产方式处全国领先地位;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温州就是手工业名城,温州人有长期从事手工业技艺的传统。但温州并非物产丰富取胜,而是靠手工业者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一席之地。这则是和温州地狭人多的现实条件有紧密的关系。人们为求生计,不得不另辟蹊径。所以只有依靠顽强、勤奋、开拓的精神,才能打开市场。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酒楼、茶坊、妓院、瓦舍应运而生。据《宋会元辑稿》统计,永嘉县的商业税高达两万五千多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
人们生活富裕了,在文化娱乐消费上有了新的需求。所以,在温州出现最早的戏剧——南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种种,我们已经可以依稀找到今日温州商名远扬的影子和历史渊源了。
但不要忘了,当时的温州还是人文兴旺、名流辈出之地。
南宋是温州科举考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古代温州从唐代至清代一共19人文科鼎甲,其中南宋时期就有14人;武科鼎甲25人,其中24人是南宋人。另外,宋室南渡后,中进士者更有1149人之多。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位温州诗人号称“永嘉四灵”,以晚唐诗为正宗,给当时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取得了和当时诗坛主流“江西诗派”相“抵轧”的地位。
高则诚创作出著名古典悲剧《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
黄公望,开创浅绛山水画法,最早用纸张画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转变之际的山水画大师。
……
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嘉学派,它在代表宋朝文化最高成就的理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浓浓的一笔。
永嘉学派昌盛于南宋前期,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宋中期的王开祖、林石、丁昌期三人。南宋薛季宣、陈傅良对该学派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集大成者则是叶适。他将永嘉学派发扬光大,与当时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要求“见之事功”,把物质看成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
近二十余年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温州人善于经商谋利,不能不说是与此有着某种文化基因上的联系。
第二章 历史温州“瓯居海中”话兴衰
《山海经》云:“瓯居海中。”一句话道出了温州历史和文化的本质。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最可考量温州发展的脉落。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上有这样一段诗意般的描述:温州在中元古代中期是一片汪洋大海。燕山运动中,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以及以断裂为主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区内侏罗系火山岩地层大面积覆盖和各类岩体侵入。温州除了零星地见到一些上古生界变质碎屑石及大理岩露头外,几乎全部为中生界侏罗、白垩系火山沉积岩系所覆盖。由于滨海和河流的冲积而形成今天的平原,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山区,迤东高度逐渐降低为丘陵,东部是沿海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河流交错,港湾密布,岛屿众多。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注入东海,为发展渔业、对外贸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特定的历史渊源、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温州人独特的性格。这里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又经历了海洋文化的洗礼。他们,既有山人朴实的一面,又有猎者冒险的一面。他们兼具南方人的纤细和北方人豪迈。
可以说,温州人天生是闯江湖的。温州人向往蔚蓝色的海洋文明。
从先秦的越王时代,瓯先民就开始频繁地乘风出海了,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日本、琉球等岛国,寻找属于他们的财富。
有书记载的古代温州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中,最早的是北宋年间的周伫。大约在998年左右,也就是北宋咸平元年,他随商船从海上至高丽(朝鲜)经商。在那里,周伫结识了高丽翰林学士蔡忠顺。蔡见其才能出众,就奏请朝廷将其挽留。周伫凭着一肚文才,屡建大功,后来官至礼部尚书。
在温州海外拓势的历史中,另一位有着重要意义的温州人是活动在元朝初期的周达观。1295年,他跟随朝廷使团赴真腊(今柬埔寨)。当时,真腊正值文化灿烂国富民强的吴哥时代。周达观回国后,撰著了珍贵的《真腊风土记》,对当地的山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人情、风土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