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温州评判 >

第19节

温州评判-第19节

小说: 温州评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酰⒅亓送盘宓男形盐轮萑俗魑桓銎放疲宓叵蛭鞑康厍涑觯蛭鞑康厍故荆蛭鞑康厍度搿6笙裼肆驯渌频模派涑銮О俑鑫鹘睦习澹斡肭蚋鑫鞑康南钅俊!   �
    这是由个人而群体——当年的大潮流。    
    还有由群体而个人——今天的新趋势。    
    由个人而群体,由群体而个人。群体,个人;个人,群体。如今在中国西部,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群温州人。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创业的温州人。即使没有的,很快就会有起来,人少的,很快就会多起来。各个地方一个又一个的温州老板小军团,组成了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军团。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2)

    千辛万苦“只等闲”    
    来到新疆创业的温州人,是来到西部的温州人的一个出色代表;他们所走的艰辛之路,则是西部温州人的一个缩影。    
    新疆之大,曾令一般温州人难以想象:1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足足有160个温州地区那么大。    
    新疆之远,曾令一般温州人望而生畏:当年坐汽车再坐火车,至少要坐上整整一个星期,才能从温州来到乌鲁木齐;如要从乌鲁木齐到南疆和田,还得坐上一个星期的汽车。    
    温州人来到新疆,就开拓到新疆。无论是在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在北疆南疆的哪个城镇,都必定要在那里闯出一番事业,在当地的舞台上演出一本又一本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商剧”。能当主角就努力担纲起的主角,当不了主角就当好配角。即使在舞台上仅表演几个身段,甩出几句台词,也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乌鲁木齐有关人士曾惊叹:温州商人在主演当地外贸。温州在新疆的八万商人,差不多有三万人在做外贸生意。乌鲁木齐最大的边贸市场边疆宾馆,从事经营的多数是温州人。新疆最大的霍尔果斯口岸边贸市场,最近承包给了一个温州人。新疆温州人经营的进出口额,多达上百亿元人民币。    
    一批名不见经传的“生意人”成了当地的知名人士。    
    陈克平,现任温州商会会长,新疆喀什陈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他被喀什市政府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喀什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刘伟安,第三届温州商会会长,本届商会名誉会长。2004年当选为乌鲁木齐沙区政协常委。    
    付必华,新疆德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新疆新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MBA研究生。他先后当选为乌鲁木齐市首届十大外来杰出青年、乌鲁木齐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李安畴,这是一个敢于以自己名字为商标的人,新疆东风电力电缆制造公司董事长。另一号头衔是乌市东山区人大代表。他在阿克苏投资2。3亿元,建立温州商业步行街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的高度评价。    
    黄宣钱,这位来自乐清的儒商,现任商会秘书长、新疆新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新疆温州港酒店企业集团董事长。黄宣钱毕业于浙江大学,毕业后,在经济浪潮的涌动下,他弃文从商。他首先创办乌鲁木齐温州港大酒店。随着经营的成功,又决定以新疆温州港大酒店为龙头,在新疆在全国开设温州港大酒店连锁店,实现他的“餐饮帝国”的梦想。他还和商会其他副会长联合组建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旅游业,进军位于新疆的“人类最后一块净土”,投身北疆的喀纳斯景区接待基地建设,现已奠基开工。    
    据了解,温州在新疆共有8万多人,投资经商遍布全疆各地,创建各类大型市场20多座,兴办有限公司1千多家,开设各类分公司、专卖店、代理商1万多个,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涉及国际贸易、市场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电力投资、矿产、农业开发、医疗经营等领域。    
    德汇国际广场、小西门批发市场、世纪百盛、汇嘉时代、新华品经商厦、世贸中心、新奇广场、新时代贸易广场等大型商城的开发和建设,在新疆成功地延伸和发扬了“温州模式”。由他们经手的大量销往中西亚独联体国家的温州产品,以新的渠道拓展和发展了温州的对外开放。    
    开拓,再开拓,这就是今天的新疆温州人。    
    钱金耐的经历,则更能显示在新疆的温州人,那种敢于排除万难开拓进取的精神。    
    钱金耐是温州乐清人,今年39岁。他是在1984年,刚刚20岁时,口袋里仅仅带着300元钱,只身来到新疆闯天下。所做的第一笔生意,是向一个钢铁厂推销了932元的电器产品。经过10多年的奋斗拼搏,他先后办起了3个公司,并在1995年与人共同投资2500万元,创办乌鲁木齐电缆厂。正当钱金耐准备大干一场电缆市场时,一个上市公司收购了新疆电缆厂,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同乌鲁木齐电缆厂竞争。    
    回天无力,无可奈何之下,钱金耐只得转让股权,把自己所辛辛苦苦创办的工厂转让给了别人。当他最终做出转让的决定时,他哭了。他哭的是,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所怀抱的希望一下成了泡影。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那种心情:“那是一种极端复杂的泪水,有无奈的委屈,有沉重的内疚,有失去光泽的暗淡,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责。”他哭的是,几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所怀抱的希望一下成了泡影。    
    但巨大的挫折并没有使钱金耐趴下。此后一年间,钱金耐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为期两年的学习。在经过了对市场的一番重新认知后,他把自己原来的3个公司进行重新组合,成立了亿通集团公司,开办了亿通集团温州大酒店。更重要的是,他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尽快把亿通做大,办法是主动和人联合。他看准全国有名的德力西集团公司,以甘当老二的态度,由德力西出资56%控股,亿通出资44%参股,于2001年7月,共同成立了新疆德汇置业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2亿元。    
    正确的决策,带来了空前的飞跃。钱金耐自成立德汇置业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后,他的第一个大动作,是由德汇置业兼并了乌鲁木齐宾馆和乌鲁木齐饭店;第二个大动作是投资3。8亿元,在乌鲁木齐建造面积达10平方米的德汇国际广场,打造自己的品牌。2003年初,又兼并了双安商贸城,成立德力西新疆双安商贸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商业圈建设一个26万平方米的综合大型商城;今年8月份,又出资8000万元,成立新疆吐鲁番葡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世界闻名的吐鲁番葡萄,要把吐鲁番的优质葡萄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几经曲折,几经奋起,如今钱金耐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以自己的骄人业绩,成为温商大军在新疆的代言人,出任乌鲁木齐温州商会首届会长;他先后被评为全国5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新疆十大杰出青年和温州在外十大优秀创业青年。他还先后被推选为乌鲁木齐市政协常委和新疆自治区政协委员,以及新疆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随着新疆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温州人参与新疆开发的事业也越做越大。即使如“老虎吃天”般的项目,也有胆量有智慧去搏一搏。    
    黄银荣的成功,则是温州人在新疆、在西部的一个出色代表。他被人称为“钢铁大王”。他在乌鲁木齐开办了一个公司,在阿拉山口岸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个销售网络。把国际钢铁贸易生意做得很大,年交易额一般都有四五万吨,也有七八万吨的,最多的一年超过十万吨,贸易成交额超过两亿元人民币。    
    像黄银荣这样的民间国际贸易大户,在新疆和浙江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是少有的。不仅在新疆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同哈萨克斯坦等国高层领导人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001年4月,他当选为第二届新疆温州商会会长。同年11月,又当选为新疆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会长,被聘为浙江省政协特约委员。    
    古人曾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温州人知道:吃得苦中苦,方能去经商;吃得苦中苦,方能去西部。西部的开发,吸引着他们;西部的经商之艰辛,也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3)

    千眼万耳觅商机    
    有人说,温州人有一千只眼睛,犹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样,能捕捉到别人尚看不清的商机。    
    有人说,温州人有一万只耳朵,犹如《封神演义》中的顺风耳那样,能捕捉到别人还没觉察到的商机。    
    有人还说,温州人有无数只手,犹如苏州的千手观音那样,能在别人伸不到手的地方捕捉到商机。    
    人在上海,能捕捉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的信息。    
    人在温州,能捕捉到乘飞机也要转几次的世界屋脊的信息。    
    温州人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人有别——眼睛特亮,耳朵特灵,往往能够“无”中生有。    
    请看温州人对昆明旅馆业的看法——“五十米内有酒店,百米之内有宾馆。”这是有人对昆明旅馆业的一个描述。昆明众多的酒店和宾馆,大多是为1999年世博会而建的。世博会一过,淡季也就跟着而至,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据当地媒体报道,有的酒店有时一位客人都没有,有的一天只能开出两三间房。官方的统计数字是:1999年12月平均住房率为30%。当昆明人为这一现状而困惑时,温州人却从中发现了商机。昆明温州商会的李先生说,面对空前的淡季,昆明人纷纷以低价出租宾馆酒店的经营权,一家有着近百间客房、配套齐全的二星级饭店,年租金仅需百万元。这正是低成本进军昆明旅游宾馆餐饮业的最好时机。他相信随着西部开发号角的吹响,昆明的旅游业将日益火爆。他对商会的温州同乡建议:乘机进军旅馆业。一、承租经营;二、买断改建。    
    再看温州人对陕北打油井的看法——“县县有石油,乡乡有石油。”这是有人对陕北地下有石油的一个形容。可到处有石油,又到处难找到石油。在哪里打井,井打出来有没有油,却谁也说不上来。况且打一口井的投资又大,不是以十万元计,而且是要以百万元计。因而对陕北的石油,说的人多,看的人多,真正动手的人少。可是在陕北跑久了的温州人却说,风险大,动手的人少,说明商机很大。打得准打不准是技术问题,只要打井前有充分的准备就不怕。即使打不出,就当一次付学费,付过了学费总会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到时候就能抱个“金娃娃”。因此,尽管有的温州人在陕北打井已付出了很大代价,仍然有一批又一批温州人前往投资。2001年,仅仅瑞安眼镜商会属下的,就有三人在陕北等地投资搞石油,已打了多口井,还准备打几十口井。    
    温州人捕捉信息的能力与人不同——下手特快,脚步特快,抢在前面,一抓到底。    
    广西桂林是中国和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温州瑞安陶山镇人潘益宽,是个从事塑料编织袋生产的企业主。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销售编织袋的过程中,发现桂林市的需求量很大。有人告诉他,桂林没有人生产编织袋。这句不经意的话,却钻到潘益宽的耳朵里去了。他马上赶到桂林做实地调查。瑞安是一个全国性的编织袋生产基地,生产厂家数以千计,竞争异常激烈。桂林有市场又没有生产厂家,正是投资办厂的好地方,也是发展自己企业的好地方。潘益宽抓住这个商机,毅然离家入桂,在桂林投资几百万元,开办了一家名叫“瑞丰”的塑料编织袋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力地开拓了市场。    
    温州人说,西部地区大,信息也多;西部要发展,商机也多。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在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流淌着不知数以万计还是数以十万计、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在网络里,在媒体上,在市场里面,在饭桌之旁,甚至在街头巷尾,也有对一个人有用的信息,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因此,只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耳朵伸得长长的,再注意仔细用鼻子嗅一下,就能抓住最适合于自己可用的信息。抓住了,就要去开发,尽快去开发,大胆去开发,善于去开发。那样的话,西部的众多信息和商机就能为我所用,就能变成自己的金钱和财富。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4)

    千军万马显身手    
    哪里有了第一个温州人,那里过后就会有一群温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