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评判-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的企业就有382家,征地最多的一家已有1200亩,纳税最多的已成了当地有数的大户。
1999年5月,来自乐清的天正集团,在浦东康桥工业园区,投资1。2亿元,征地155亩,建立自己在上海的开发和生产基地,成立了上海天正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电气成套设备。
来自永嘉的红蜻蜓集团,在浦东征地180亩,一期投资5000万元,建造厂房15000平方米,在上海构筑一个红蜻蜓鞋业的大基地;二期工程是在浦东建设一个大型的物流中心,投资可能要超过一个亿。
人民电器集团在浦东创建“人民上海工业园”,也是生动之举。集团董事长郑元豹,是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嘉定区政协委员。该集团已兼并或控股了上海国有(或集体)企业44家。1999年,该集团斥资1亿元,在浦东征地200多亩,建立一个上规模上水平的生产基地“人民上海工业园”
生产低压电器的德力西集团、三信集团,生产服装的报喜鸟集团,生产皮鞋的奥康集团;一个个都到上海浦东来了,征地一般都是几百亩,至少也是超百亩,投资在一个亿以上。上海浦东各个地方,出现了一个个温州人开办的大企业,温州人开办的私营大企业。
其中一个打造“行业王国”的故事,更是一个近乎天方夜谭般的“神话”。
时间:不过短短八年。
变迁:令人眼花缭乱。
“神话”的主人名叫林凯文,上海凯泉实业集团总裁。
八年前,他在上海只有一个700平方米的租赁来的旧仓库;八年后他已在上海组建了集团,下有7个公司,两个工业园区,共计40万平方米的厂房。
八年前,他在上海没有生产一个产品;八年后,他集团已在生产第四代多种新型泵,共有八大系列2万多种规格,年销售额已超过4。5亿,成为中国泵业之王。
八年前,他在上海没有一个销售网;八年后,他已在全国建立了27个分公司和200个办事处,为国内泵业最具规模的直销体系和最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并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八年前,他在上海普通得无人知晓;八年后,他已成为上海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成了中国泵业界无人不知的泵业之王。
林凯文是温州永嘉瓯北人,1966年出生。瓯北是中国的泵阀之乡,林凯文在泵阀之乡的氛围里长大,虽然做过汽车装配工,办过摩托车修理行,最终的人生选择还是选择了做泵。1990年,他在销售水泵赚了一笔钱后,就办起了永嘉瓯北水泵厂。
林凯文与《新民周刊》的记者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永嘉现在已是全国最大的泵阀生产基地,号称“中国泵之乡”。那里环境也不错,原来你在温州也有工厂,即使你一直呆在温州,现在发展势头也应该挺好,为什么非要在上海从头做起呢?难道您在永嘉混不下去了?
答:“混”是“混”得过去的,但想要有更大的发展,绝对是没有空间了。你也知道,“水泵”是工业产品,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高。1993年的时候,我办的永嘉瓯北水泵厂出现了销售业绩的停滞,我分析下来,主要是因为技术上无法再出现新的飞跃了。虽然我们是赚到钱了,但是钱再多又如何,总不见得走路的时候都把钱贴在自己身上。要体现自己的身价,只有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可以这么说,从1990年到1994年,是我们企业(在温州)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很简单,就是赚钱;我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壮大企业”,但是要技术、要人才,在温州肯定是没法如愿了。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上海滩的当代传奇(3)
林凯文曾虎虎有生地对人说:“我要借上海的优势,打造我的生产基地,把我的‘泵’像导弹一样发射升空,辐射全国甚至全球。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1994年10月,林凯文只身一人到了上海,在当时上海尚还偏僻的汶水路860号租了一间700平方米的仓库,作为自己在上海发射“导弹”的立足点。公司的名字叫:上海凯泉给水工程有限公司。
2000年,“凯泉”,拿下了3。5亿元的销售额,跃居全国第一。
虽然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一个中国泵业之王,但他却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自我陶醉。他比照的坐标是世界泵业巨子——不是排名世界第四的丹麦格兰夫,也不是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荏原 ,世界第二的美国费朗索瓦,而是排名世界第一、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ITT。他让员工人人都明白,ITT的年销售额是100亿。
林凯文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是世界泵业的最强者。”
打造行业王国的,自然不只林凯文一人。邵联勤,上海斯尔丽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打造了一个自己的“王国”,被人称为中国的“大衣王”。他从打出品牌到登上“王位”,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邵联勤进入服饰似乎是偶然的。1988年,他在温州任一家教学仪器厂厂长时,到上海吴宫饭店召开业务会议,吃饭后送客人出店,只见福州路上在排长队争购人立牌茄克衫。这幕情景让他久久难忘:看到了上海服装生意的红火,也看到了上海服装市场的巨大。随后的一切就极为自然:1989年,他辞掉了厂长,办起了家庭服装厂,把所做的服装运到上海批发。1990年,他在九江路以一年12万元的租金,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店面,把自己的一只脚伸进了大上海。1993年,外地人在上海还不能注册办厂,他就以一位朋友的名义,在上海注册了一个工厂,把另一只脚也伸进了上海。1995年,他在浦东买了两套房子,把全家户口迁到了上海,把工厂的法人代表也改了过来。
尔后的发展就让人目瞪口呆——
1995年,注册“斯尔丽”商标,定位于生产女装大衣。
1997年,销量跃居上海第一。
1998年,登上全国“王位”,销售额从500万元猛增到1。9亿元,年销大衣61万件,占全国大衣市场12%,位居第一。
斯尔丽在民营企业中的排名是——
上海100强,位居40;
全国500强,位居137。
邵联勤最风光的动作,是在国庆50周年庆典仪式时,斯尔丽牌西服在天安门城楼国庆大典礼仪服饰的竞标中,从全国60多家服装厂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被指定为国庆大典的“国服”。
邵联勤现在最大的目标,是进军国际市场。他说在国内当老大不是真本事,在国际上打出品牌才是真本事。人们祝愿,邵联勤能早日成为世界的“大衣王”。
参与国企改革 是温州人在上海制造的又一神话。
有兼并大型棉纺厂的。
有兼并大型电缆厂的。
有兼并大型电表厂的。
金福音更是瞄着上海而来。
金福音现在的身份是上海人民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温州乐清人。他1978年就在老家乐清投资开办工厂,生产低压电器产品,是当时乐清开发低压电器的先行者之一。经过多年的商海奔波,他决定选择一个新地方,作为拓宽事业新基地。
比较来比较去,经过反复和衡量,得出的结论是:上海是最佳选择。
1997年2月,金福音联合上海24家知名企业,以自己所创办的上海大华机电设备总公司等企业为核心,组建了上海人民企业集团并出任董事长。
自1997年以来,金福音的企业先后兼并了9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如上海高桥电器厂、上海沙绳五金商店、上海江达电器厂等,在老真北路、外高桥和南汇等地,买下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三处厂房,不仅使集团固定资产净增5000万元,而且将国有企业创立的优质品牌和无形资产也全盘接收了过来,实现了资产的又一次大扩张。
2001年,他斥资2800余万元,收购了浙西地区首家三星级涉外酒店——龙游大酒店,把手又伸进了旅游餐饮业。
2003年,他斥巨资2亿元,又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
他手中的“人民牌”电器产品,成了中国名牌。
金福音在上海成了企业家,也成了学者。
他在大学攻读了三年MBA课程,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硕士头衔的老板。
他参与了一本学术著作的写作,书名为《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他与人一起撰写了其中的第一章,内容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上海滩的当代传奇(4)
温州人“教导”上海人
温州人在上海,决不是来当客人,也不是来当游人,而是要当主人。
温州人进军上海滩反响最大的,当数周星增在康桥办大学。这是温州人在上海的一个创举,也是温州人在上海的一个壮举。
周星增个子不高,貌不惊人,但做的事业惊人——1999年下半年,由周星增牵头,和几位朋友一起,联合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浦东康桥开发区兴办上海建桥学院。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大学。学院占地438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0万平方米,招生总规模为8000人。1999年10月25日奠基,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4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主体工程和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等辅助配套工程,并成功地进行了首届招生,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周星增出自大学,回到大学,实现了空前一跃——1983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在贵州工学院工作,后又调回老家温州大学任教。1992年,他辞职下海,把企业从温州办到杭州、办到省外。1999年7月,他又决定弃商办学,到上海办一所大学。从大学生到大学老师再到大学董事长,他从一个温州小青年变成了上海教育家。
周星增办大学是未批先建的,他只同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意向书就干起来了。这使很多人都想不到,问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量,未经同意就先搞起来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胆量的问题,更有一个思维方式问题。
周星增敢于创办未批先建,是他“许可证”理论的生动实践。周星增介绍说,自己在工厂里干过,搞的是低压电器。国家对低压电器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没有许可证就不能生产,可是要取得许可证,又必须有生产做基础,没有生产永远也拿不到许可证。他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办大学上去,先不问好办不好办,而是先买地、先基建、先盖楼,把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都搞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审批。若是不先搞办学的必备条件,他说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
办大学要有一定的规模。上海已有的民办大学占地面积最多的是56亩,周星增一下子就征用了200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办大学要有足够的资金。周星增就和南汇康桥开发区签订了投资2。5亿元办学的协议书,并马上回温筹措了几千万元,一手把500万元打到上海市教委的指定账户,一手把钱投入到征地基建。
办大学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周星增就在上海请办大学的专家,经过努力终于把刚退下来的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育管理专家黄清云请了过来。
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听说有个温州人在上海办大学,感到有些吃惊,也感到有些新鲜,就和市政府几个领导一起到现场考察。他看了工地,听了汇报,甚为满意,也甚为佩服。
龚学平关心地问:你没等批准就动工,万一市里不批,这上亿的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周星增回答极好:市里不批,一定是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坚决改正还不行吗?相信上海的领导是通情达理的。
龚学平再问:第一年准备招多少学生?
周星增答:1000人。
龚学平笑道:民办大学第一年招生,中国没有超过一千的,上海没有超过三百的。
周星增妙答:等我超过一千,请您再来恭喜。
周星增的基建,率先创造了上海民办大学的四个之最——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设施最好,速度最快——不到一年就在空地上造出了一所上规模的高校,有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和综合服务楼,以及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等等。
周星增的招生,同样创造了上海民办大学的四个之最——2000年9月首次招考,报考人数5300人,录取了1352人——报名人数最多;招生人数最多;招生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