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评判-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万,每人一年产出1万元,一年就是20个亿,若以5万元计,那就是100个亿。
温州人,北京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最早到北京从事手工业的,当推永嘉弹棉郎。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征北京,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走街穿巷,弓声不停。
最早到北京做小商品生意的,应是桥头纽扣商。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把桥头市场的纽扣直往北京推销,大包小包,来回奔跑。
最早到北京接业务的,是金乡标牌户,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印刷业务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也把手伸到了北京,胆子特大,业务特多。
最早到北京办实业的,是乐清裁缝师,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亲带亲友带友地到北京做服装,租房一间,办厂一个。
随着这些拓荒者在前开路,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北上京城找活、赚钱、创业、掏金,什么业都干,什么门都进。现在,这个20万人的温州大军,在京做的可以说有几千行几万行,只要是国家法律允许的都有人在做,当然做的情况是各各不同的。有做得很大的,也有一直只做小的;有做成了富翁的,也有做赔本生意的;有做进了北京主流社会的,也有一直做不进去的……在他们身上,人人都有一个故事,天天都有一个故事,喜怒哀乐,千姿百态。
最早北上去闯北京城的,王永铮应算一个。
王永铮是永嘉桥头沈绛人,当年是东方第一纽扣市场里的“纽扣大王”,温州第一代农民企业家,1940年出生。他当兵退伍后,干过13年的弹棉郎,又当过多年村办厂的供销员,走遍了全国31个省市——西到拉萨、乌鲁木齐,东到鸭绿江,南抵中缅边界,北达内蒙草原。沈绛原属白云乡,紧靠桥头镇,随着桥头纽扣市场“轰”的一声崛起,王永铮也跃入了经营纽扣的洪流——到桥头办了个白云鞋服纽扣厂,并从事纽扣长途贩运的生意。连续几年的纽扣热,使王永铮尝到了甜头,也使他看出了问题——桥头市场一年销售纽扣几十亿粒,共1400多个品种,尽管目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但单靠“手提小篮”外出“打游击”,势必有一天会走下坡路。这使王永铮萌发了一个念头:以桥头为依托,以自己的工厂为基点,到大城市里承包柜台去。
到哪里去先试呢?王永铮语惊全家:到北京去!到西单!他到北京西单商场卖过几趟纽扣,知道西单是全国最大的商场,知道那儿的纽扣品种不多。假如在西单承包柜台成功了,就可以挟西单之威而“包”向各地。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经过王永铮的不懈努力,坚持再坚持,争取再争取,恳求再恳求,保证再保证,终于感动了上帝,也说服了上帝。他投资17万元,把场里原有的纽扣都“吃”了下来,把柜台上的纽扣从几十种猛增到1000多个品种。其时是:1985年11月1日。三个月下来,情况特好。半年一算,营业额创西单纽扣史上新纪录,引来了首都一家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王永铮在北京站住了脚,就又按他所预定的目标,拿着北京的协议,挟西单之威,走向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东南西北的纽扣销售“王国”。王永铮和他的兄弟在北京打出了一爿纽扣的新天地,尔后又转入皮鞋、袜子和西装的经营,如今在王府井大街上,就有一家他家族经营的西装店。
王永铮和他家族的事业,而今已不仅仅是花开国内各地,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等大城市,而且还走向海外,闯进了世界第一大都市纽约。他们不再是仅仅限于中国的商品经营,而且还开展了国外名牌的品牌经营。到了2003年6月,一个遍布全国的品牌经营代理商,可以说已经全面建立。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皇城根下的“草根层”(2)
百座商城
温州人办市场名闻天下,不仅把市场办遍了全国,也办到了外国。温州模式的一大标志,就是专业市场众多。温州人北上京城创业,也自然把市场办到了首都。北京的大大小小市场,就有一批是温州人创办的。不能说北京最早的市场是温州人办的,但温州人办的市场肯定比较早;也不能说北京最大的市场是温州人办的,但温州人办的市场也肯定比较大。
温州人在北京最出名的是办市场,写温州人进军北京,就不能不写温州人在京办的市场。
温州人在北京办市场最为轰动的是在“浙江村”,写温州人在北京办市场,就不能不写“浙江村”的市场。
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远不限于“浙江村”,写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就决不能只写“浙江村”。
温州人在京到底办了多少个市场,目前尚无一个权威的准确数字,有说几十个的,也有说一百多个的,还有说几百个的。不过这个数字,肯定不只两位数。仅仅在大红门一带,就有20个之多。其实,温州人办市场应该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市场由温州人投资兴办,一个是市场由温州人负责经营。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比较客观地说,在100个左右,可能多一些,也可能少一点。
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最早是哪一个,恐怕一时难以说清楚。大家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比较公认的,应是大红门马路服装市场。时间是1984年。但这不是哪个人创办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官方参与的第一个市场,则是京温服装市场。这是一个由北京丰台区和温州市工商局牵头,由温州经营户共同集资兴建的。当然,如今该市场已变成了由温州人买断经营。
如今,北京人没有哪个人不知道城南有个京温服装市场。
中国的服装商也没有哪个人不知道北京有个京温服装市场。
从天安门广场往南,沿着前门大街,从永定门外大街穿过三环路,进入南苑路,走上个三四百米,右侧一座五层大楼,就是大名鼎鼎的京温服装市场。经常有人说京温服装市场在木樨园,但这话并不那么确切,应该说是在本樨园之南的大红门。
京温服装市场启动于1992年,开业于1994年。
这是一个声名远扬的市场,不仅辐射到华北、东北、西北,而且辐射到华东、华南以至东南亚。
这又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市场,有过纠纷,有过官司。
这更是一个勃勃向上的市场,年年红火,年年繁荣。
2000年,经营额达20多亿元。
2001年,经营额又达30多亿元。
2002年,又是一个30亿元。
如果说南苑路是个服装市场街,那么大红门路就是服装配套市场一条街。
这如同众星捧月。
北京丰台区南苑路东首,就是有名的大红门路。它是一条弧形路,北南两端都和南苑路相交。如果说南苑路是一条服装街,那么大红门路就是面料辅料街。温州人办的最大面料市场在这里,最大的辅料市场在这里,最大的纽扣市场也在这里。如果要数市场个数,就看你怎么个数法了,说有十多个可以,说有几十个也可以,反正是一个市场群,一座商城是一个市场,一个店也是一个市场,怎么个数法都可以。
温州人在北京兴办的市场,如今已不再局限于一个行业,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多行业展开,在整个北京城展开。
闹市区有温州人办的市场,近郊区也有温州人办的市场。
有生活用品市场,也有工业材料市场。
有家庭装饰市场,也有办公用品市场。
市场多多,类型多多。只要有机会,温州人就会异军突起。
温州人的大手笔,就这样又造就了一个个北京大市场。
三百巨商
温州人在北京经商办厂,如今已进入了打造品牌的阶段。
商家,打造公司品牌。
厂家,打造产品品牌。
老板,打造个人品牌。
温州人在北京有20万之多,不要说一个人办一个企业,即使是100个人办一个企业,所办的企业也有2000家。其实,温州人在京所办的企业,远远不止这个数目,有人称有七八千家之多,甚至可能超过一万家的。这些公司和工厂,可以说都在积极实施品牌经营的战略,千方百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奥豹、赛美和京豹,已成了北京十大知名皮衣品牌。世纪京洲和东方百盛等,已成了北京很有名的家具品牌……
温州人在北京的成功品牌,至少已达千个之多。每一个品牌的背后往往隐隐约约藏着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
可到底这个巨商的人数有多少,谁又是巨商之最,富翁中的富翁,却是谁也说不上来。因为有的是显山露水,有的却是深藏闺阁,何况谁都不好直问别人。这就使温籍京商大贾之数,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不过经与一些温籍老板交谈,在北京的20万温州人当中,若是把巨商的标准划在五千万元资产,那么就不止几百个人,有可能在千个以上;若是把巨商的标准划在一个亿以上,也会有几十个之多,少说也有四五十个。根据比较可靠的分析,把档放在5000万元,说有巨商300个恐怕是问题不大的。
资产已被权威杂志公布超过一个亿的,如赵章光。
又如,“西京”网印的掌门人叶茂西,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丝网印刷工厂。欧洲网印器材协会会长斯帕里森先生说:中国的网印年龄那么轻,发展那么快,没有想到。
又如温州人在京服装业中影响最大的卢必泽——著名的皮衣大王。旗下的“赛美”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三,成了跨世纪的“皮装巨头”。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皇城根下的“草根层”(3)
一个“京村”
说起北京的“浙江村”,名闻中国,名闻海外。
北京人人皆知,全国各地大名鼎鼎。
一般的百姓知道,中央高层也知道。
说它好话的众多,赞语不绝。
讲它坏话的也有,贬斥甚多。
它曾被“扫荡”。它又被“催生”。
它是京城一绝,也是京城一谜,还是京城一景。
浙江村之谜——曾令众多学者苦苦思索。
浙江村的报告——曾让不少记者呕心沥血。
其实,“浙江村”不是一个村,远不是一个村的范围所能包括。
“浙江村”也不是一个市场,远不是一个市场的含义所能概括。
北京“浙江村”的地理位置极佳,地处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紧靠前门商业区,主体是在丰台区南苑乡(或者说大红门办事处),北连南三环的木樨园,南至南四环的大红门桥,西至马家堡东路,东抵成寿寺。从天安门到那里,一直朝南即可,只有6公里的路程。
“浙江村”最早是由北京媒体叫出来的,意即那一带活跃着大批来京做生意的浙江人。说其为“村”,是指这些人都聚居在那里,比那一带的北京人还多。北京在“浙江村”之外,还有“新疆村”、“河南村”和“四川村”,意思也是一个样。名为“浙江村”,实应为“温州村”,因为“浙江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温州人。不过“新疆村”是以清真饮食业为主,“河南村”是以废旧物品回收、拾荒及运输为主,“河北村”则以经销粮食土特产为主,只有“浙江村”是以生产、加工和经营为主。他们当年闯入北京时,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都说自己是浙江人,而不说自己是温州人,致使货真价实的“温州村”变成了“浙江村”。
北京“浙江村”的确切含义,应以一个民间自行开发的经济社区为宜,既是一片加工区,又是一片市场区,还是一片生活区,说“村”肯定不准确,只说市场也是以偏概全。说是“经济社区”,意义自明,不需再多作解释。讲“民间自行开发”,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民间自行开放,当地的北京老百姓自行向温州人开放;二是指民间自行投资,进京的温州人自行在那里投资创业。它的启动绝不是政府行为,而只是民间行为,到后来才由纯粹民间之为发展到也有政府之为。丰台区政府在一份上报北京市的文件中也写道:本地人1。4万,外来人口近10万,几乎均为浙江温州人。京城不知大红门南苑乡者有之,不知“浙江村”者几无。
“浙江村”的过去极为五彩斑斓,今天的“浙江村”一片兴旺一片繁荣。
温商越聚越多,温味越来越浓。
市场越办越多,规模越来越高。
企业越办越多,档次越来越高。
“浙江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