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身、气功驱病便是锤炼内质,别看有的人精瘦,阎王来催还不走呢!此话说得自有道理。举一反三,可咀嚼的地方还很多。
我们常说“外表气壮如牛,实则胆小似鼠”,这种反差,说明了实际上气不壮,神不扬,“表面好,烂稻草”,又说明这是锈铁上面涂油漆的角儿,迟迟早早要黄出来的,可见内质多么重要。君子坦荡荡,表现在光明正大,还要有“肚里有货色,不怕没人识”在撑腰,这是实实在在的靠山,不是太阳一出就要化的冰山。由此感觉内质的东西,实在于我们大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进步早读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方面的素质作血液,没有知书达理的内涵当神经,没有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为脊梁,那么就遑论做一回人,做一个好人了!
外表的东西,其修整往往只需半个小时的打扮,如女人的涂脂抹粉,一经包装,再加时装,便很像样了。而内质的修炼,没有多年“修功”,怕是难成“正果”的。“道大心胸阔,才高胆气雄”。打掉假我,修得善心,锤炼内质,实现真我,才是最大的“道”呵。褪尽红衣是淡装,扫除浮华显真淳。这个过程,说不上脱胎换骨,洗面革心,谈不上西天取经般烦难,但较外表的装点却有天壤之别,前方分明写道:当用心去锤炼,用意志去修炼。
种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清人的主张,很在理。但在现代社会,我感到还要加一句,即“识万种人”。
“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
这学习的意义是不用赘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陆放翁的实践之道,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识人之举”,却往往被人所忽略。虽然说“识遍天下人,知己有几人?”
殊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识人”也是一种学习,可谓是读生活这部“无字之书”。处于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注重广泛的人际交往,开展你、我、他的“横向联系”,这种不是互相利用共谋私利的“关系学”,值得我们读一读。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式式”。在我们周围不乏有识之士,开拓之人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朋友,我们去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们,通过他们这面镜子,不是可以感知不足之处和前进方向么!即使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对假、恶、丑的切切痛恨,也能够形成人际之间的媒介和融洽。当然,我们周围往往都是平常的人,就像原始森林一棵树,昆仑山上一根草,但“平凡的人常使人感动”,他们有俗得真实的本真,却无雅得发虚的做作,常常是穷了不倒志,富了不张狂。与他们相识,“识”得他们胸襟中金子般的东西,大补风云之养呢!
自然,今天的社会处在大浪淘沙的变革中,无可否认,还会在碧波万顷的青水中,看到残渣、碎片、枯枝、败叶。我们在“识万般人”中间,肯定会看到一些虚伪、狡诈和奸滑影子。对这我们也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以致可从积极的沉思中,得到反省和升华。从而鼓起我们去帮助他们向着进步、无私、忘我这个境界迈进。这种识人,不是圆滑,不是世故,并非为了刁钻售奸,并非为了八面玲珑。读人如读书,博大又精深。可以说,这种认识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的完成阶段。歌德在他的《格言诗》中写道:“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而在“认识人”中,我们得到的不是充足和转变人的力量么!这是给世界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和推动力。朋友,愿你真正认识生活中的“万般人”。
给人力量
看了一点书,我知道:历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业者,多是心地坦荡、襟怀坦白之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他人,又是如何欣赏别人。一个人如果视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风轻燕子翩翩飞”般和谐的人际环境。
欣赏他人,实是一种真本相,一种高境界。在这方面,名人的作为就是一面明镜,一根标尺。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肯定与欣赏:“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写小说的,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标,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他人,需要具有一种宽广的胸襟和一种无私的勇气,也可能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和一种普渡的艺术。欣赏他人,可以是出自爱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难、解人之惑。有的时候,这种欣赏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人的命运。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率真率性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小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是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劝人悟道的魅力!
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是一种知性的壮美,是一种激励的本领,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一切力量本身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们产生着迟早将和它同等或超过它的力量。欣赏他人则简单地始终在起作用,它不产生阻碍它的对立关系。
它制造一种平和、平等的关系,它排除误解和不信任,通过呼唤真诚与宽容,从而以人性的暖色、人文的关怀,强化了他人,升华了自我。因此,欣赏他人始终是一种动力和活力。
这种力量的源泉在于一个人“心中有光”,有一颗仁慈、宽容、博爱之心,有一份热诚、坦荡、无私之情。在这一点上,先哲培根的话最是经典:“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这对于不少人获取人格的力量,确立价值的标准,树立向上的自信,鼓起前进的勇气,有时候真有“功夫在诗外”的作用。林肯有一次在信里说:“每一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威廉·詹姆斯则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不少人在欣赏中建立自信,茁壮成长。如果一个人能由衷地欣赏别人,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怀,自然也就会感到幸福,这便如同一个人经过不断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样。在此过程中,因欣赏他人而换取的纪念,远比那些在牌楼碑塔上徒受日晒雨淋的哑口无声的颂文可赞。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于人于己重要着呢!
职称与称职
我常调侃:中年是夹着尾巴做人、挺起胸膛赶路,不敢言老、不能装嫩的年龄;是用力把小的拉上山来,费心将老的扶下山去的岁数。但在今年春节前傍晚所见一幕,使我震痛地感到:中年有时也是含悲倒出鞋里的砂石,继续艰难跋涉;忍痛抚摸受伤的心灵,匆匆赶路要紧的辰光。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阴阴如刁德一的嘴脸,阴阳怪气的。晚饭后我从一家店里买牛奶出来,听到有人在招呼我,一看,原来是老友阿黑,只见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夹着一只皮包,推着一辆“铃儿不响,处处都响”的老爷车,大有“古道西风瘦马”的样儿,颇有范进赶考的味儿。
问他此番何处去?他竟有些悲悲戚戚地告诉我:读书去。读啥个书?读英语。作为老友,我知道他继两年均与副高职称擦肩而过,去年总以为好事多磨之下,苦心终将变余甜了吧,殊不料风云突变,又是一枕黄粱再现。因为只管三年的英语又得重新考过了。
想想我为这位朋友的执著而感奋,为自己的懒散而汗颜。再想想我又为这位朋友多蹇的命运而感叹和不平。想想他罗汉豆一把的年纪了,差不多到了“老眼昏花雾中看”的岁数了,此刻应该去搞些与业务十分密切的东西才是,应该去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一点华章才对,竟还和女儿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岂不让“读书人一声长叹”!
而问题还在于我的这位阿黑朋友,和我日常接触到的一些人,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实际所担负的工作本是十分称职的啊!有职称的未必称职,称职的未必有相应的职称,事情就是这么怪!对那些有真才实学而职称总是向远方的人儿招招手的朋友,也不是几句“看淡一些”、“想破一点”就能够抚慰其心灵的。世人的白眼,社会的不屑,老婆的不满,待遇的不公,是常常“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而最让人不平的是,混在队伍中吹竽的南郭先生倒有了“吹竽大师”、“声乐专家”的职称,那才真让人看不淡、想不破呢!
说来我还有一位在技术部门任职的朋友,在业务上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的。但两次职称评下来,竟被有的主评职称的人以“骄傲自大,爱发牢骚”而拒之门外,把评职称当作评先进人物来进行,当然很使我这位看重职称、看轻职位、认准文道、斜眼官道的朋友真伤心、空悲切了。
应该说,评职称不是工厂用游标卡量产品这么容易,显然绝对公平的事也是没有的,况且还有个名额问题。但职称是对一个人的学识、才能和贡献的评价,定职称的关键是要称职,要货真价实,不是“驴粪蛋,表面光”;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果定学位,评职称也要徇私情,开后门,看“情绪”,搞“恩宠”,弄得名实相乖,搞得非驴非马,闹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笑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人生是什么?恐怕就是负重前行,挑担赶路吧!有的人栉风沐雨,一路兼程,眼看就要翻上一座高峰,但却落下了,为何?不是山高翻不过,而是鞋中掉进了砂子甚至被人塞进了碎玻璃。有的人翻岭赶路,星夜跋涉,但总是步子不大,甚至踉踉跄跄,又是为何?原来担子中分明放着沉重的名利。
对于没有相应职称但称职,社会认可、群众买账的朋友,显然不被名缰利索所缚是重要的,有时提防有人使坏下绊也是必要的。总之,还是圣保罗经说得好“忘却身后,努力向前!”当然,我这种安慰对于有真真当当的才能,却没得到实实在在的职称的朋友,也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说教,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之势,但毕竟也是一种好心的劝慰吧!情同母爱我本善良,也算得上嫉恶如仇。因而看到一些诸如老师责打学生、体罚孩子血淋淋的“社会新闻”,在气愤之余常常想:我们的求学时代虽然物质匮乏,没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但我们有淳厚的师生之情,我们有质朴的师生之谊,我们有值得骄傲的老师
虽然他们很平
凡、很普通。他们的教书育人生涯真正是: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他们实践的是: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他们付出的是: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位和蔼可亲、充满爱心的女教师令我今世难忘。
打开尘封的记忆,拂去岁月的风沙。
足足30多年前吧,那时我刚升入小学四年级,因为父亲在长沙工作,母亲忙着挣工度日,根本没法子管我的学习。新来的女班主任叫张珏,一位很端庄很有风度的年轻老师。她知道我的情况后,几次放学后来到我们家里走访,还常常放弃休息给我补课,使我在学习上一下子就跟上了趟。当她知道我爱读课外书时,一次放学把我叫到她家里,拿出一本长篇小说《红岩》给我看,要知道这是我小学时代第一次读这么沉甸甸的书呀,心中感动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