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战役到抗美援朝-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蒋军秘密撤离舟山
仅次于台湾的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
解放,给台湾当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安定
人心,国民党的宣传机构竟把这一惨败说成是
“从海南岛向台湾转移兵力顺利完成”。但明眼
的人都清楚,对战略和经济利益都仅次于台湾
的这个大岛若能守得住,何用“转移”?不过翻一
翻国民党几十年的报纸就可知道,所谓“转移”
从来不过是败逃的代名词。
然而,人民解放军并没有就此罢休。早在第
四野战军积极准备攻击海南岛的同时,第三野
战军就在积极准备渡海攻击舟山群岛,中央军
委和第三野战军还计划在舟山作战成功后,再
乘胜以船队南下攻占金门(舟山位于北航线要
冲,不攻下舟山北方的船队难以南下)。
大陆失败后,对蒋军来说,舟山群岛的战略
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自1949年年底,蒋介石
将在金门的第19军和台湾守军中战斗力最强
的一个军——第52军(这是第一批进入东北,
在辽沈战役中唯一逃出来的一个军)调去增援
舟山。至此,舟山群岛上的国民党军已达6个
军,连同海空军共12万人,部署的军队数量超
过了海南岛。
从1949年年末起,国民党空军根据蒋介石
提出的“攻势防御”的要求,加紧了对大陆城市
特别是港口和船只的轰炸。由台湾起飞的作战
飞机到舟山的定海机场加油后,其航程可达到
华东乃至武汉一带的各要地。国民党空军利用
定海机场作为基地,在1950年1月和2月间对
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轰炸8次,同时又对
华东沿海、长江下游各港口连续进行轰炸,以破
坏大陆的国民经济恢复,并阻挠人民解放军向
华东沿海集结船只。2月6日的“二六大轰炸”
中,国民党空军出动17架飞机分四批轮番轰炸
上海市区的电力公司、沪南和闸北水电公司,一
次就炸死炸伤上海市民1400人,使上海电力丧
失90%,多数工厂停产。国民党海军还利用舟
山基地封锁长江口,运送武装特务袭扰江浙沿
海地区。因此,攻占舟山,拔去定海基地这根钉
子,已成为华东军区最重要的任务。
根据金门、登步岛失利的经验教训,人民解
放军对舟山作战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接到
毛泽东1949年11月14日致三野的关于准备
未周宁可推迟时间的指示后,第三野战军决定
将对舟山的攻击推迟到来年的1月或2月,11
月22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给中央军委
回电,分析蒋介石有可能因金门、登步两战斗受
到鼓励,将台湾兵力增强舟山、金门诸岛。这样
虽然增加了我们攻占舟山、金门诸岛的困难,但
如能在这些岛上尽歼蒋军,则对将来攻台行动
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属有利。因此,粟裕要求延长
攻击舟山的准备时间。12月上旬,中央军委、毛
泽东同意栗裕的意见,并强调进一步研究海空
军配合的问题,同时还决定从新建的海空军中
抽调部分部队配合陆军作战。于是,攻击舟山的
准备工作改由陆、海、空三军一起进行。
5月1日,四野部队解放了海南岛的消息
传来,使准备渡海的部队十分振奋,而台湾和舟
山的国民党军万分惊恐。这时,国民党军已经了
解到人民解放军将以陆海空三军发起舟山群岛
的攻击,其打击力量势必大大超过海南岛作战,
而国民党军仅剩的陆军部队有三分之一在舟
山,如再遭惨重损失守卫台湾就更困难。5月上
旬,蒋介石决定从舟山撤退,并在撤退前佯称
“反攻”。5月13日撤退秘密开始,守岛的国民
党军12万人分批登船,同时把岛上2万多名青
年男女强行拉上船运往台湾,并炸毁了岛上的
重要设施,连花费了4000万银元修筑的定海机
场也在一阵阵爆破的巨响中被彻底破坏。
(2)毛泽东决定粟裕指挥
早在1949年5月下旬,毛泽东就责成华东
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组织三野部队进行攻台准
备,因当时上海战役刚刚结束,华东许多地区还
未解放,已占地区又需要分兵剿匪,所以只能抽
出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的4个军部队进行攻台
的训练,并兼任上海地区警备。
金门和登步失利后,华东野战军首长对渡
海作战艰巨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台湾战役的计
划也一再被修改。
1949年秋天制定的台湾战役计划是投入8
个军的兵力,其中以第9兵团的4个军(第20、
第23、第26、第27军)为第一梯队。1949年末
华东野战军首长经研究决定增加投入战役的兵
力,三野部队除担任剿匪和地方警备任务外,主
力12个军全部参加攻台。中央军委马上同意了
这一意见。当时,因为美国公开表现出和台湾国
民党当局拉开距离的政策,所以一般估计攻台
时美军不会介入。栗裕副司令员在《华东军区一
九五零年政治工作指示》中曾解释说:
直接参战在政策上、军事上都是
对美帝不利的,所以美帝只能间接参
战,如动员日本的“志愿兵”去帮助蒋
匪。
基于这种估计,华东野战军在研究台湾战
役的计划时,曾设想了同日本援蒋军人作战的
可能性,并有信心消灭这些“志愿兵”。根据当时
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军委认为应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完成台湾战役的准备,早日完成解放
全中国的任务,以实现祖国统一。
为争取尽可能先在沿海岛屿歼灭国民党军
主力,人民解放军在准备对舟山、海南岛和金门
实施攻击时,都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确保登陆
后能够有把握打歼灭战。经中央军委同意,在第
四野战军攻击海南岛的同时,华东野战军决定
调集第7、第9兵团共6个军(第20、第21、第22、
第23、第26、第27军)20万人发起舟山战役;
并调第24、第25、第32军入闽,接替第10兵
团(辖第28、第29、第31军)的剿匪及修筑道
路、机场等任务,以腾出该兵团用以攻占金门。
华东野战军还准备将对舟山、金门的攻击作为
攻台的实战演习。
为了更细致地筹划台湾战役的具体事宜…
1950年3月11日新任海军司令员的肖劲光同
粟裕会商了攻台的准备工作。中央军委同意华
野领导和海军会商的意见,设想投入50万部队
用于渡海攻台,分两次运送。
当时作出这一设想,是对东南沿海国共双
方军事力量进行对比分析后作出的估算。国民
党陆海空军总共还有50多万军队,其中在舟
山、金门和海南岛的部队随时又有撤回台湾集
中力量防御的可能,再加上少量日本“志愿”人
员的协助,还有一定的战斗力。解放军进行的又
是背水的登陆作战,按照一般的登陆作战规律,
第一批登陆部队要有能突破防线并向纵深发展
的充裕力量,而最忌“添油”式的逐次增兵。所以
预定第一梯队要有足够的兵力,再待第二梯队
上岸,总兵力至少应和台湾守军大致相当。当时人
民解放军各部队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同等数量的
国民党军,有50万部队登陆就可以确保在短期
内不间断地发展胜利,以占领全岛。根据这一设
想,华东野战军准备在舟山战役结束后,以第
7、第9兵团担任攻台的第一梯队,第10兵团和
入闵的另外3个军担任第二梯队。这祥,华东野
战军的12个军部队连同后勤支援人员,投入台
湾战役的总兵力将达50万人。在大陆内地,第
四野战军以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
军)担任全军的战略预备队,西北野战军抽出第
19兵团(原华北第2兵团,辖第63、第64、第65
军),作为中央军委可以随时调动的机动力量。
当时,要实现这一登陆作战的设想,最大的
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只,二是海
空军掩护问题还有待解决。
解决渡海船只问题,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
是一大难题。要运送50万部队渡海,连同装备、
粮弹、饮水、燃料、马匹、车辆等,所需船只甚多。
根据金门作战的经验,第二梯队不能依赖第一
梯队的船只返航接运,而必须自备船只。因此,
中央军委估计需筹集几十万吨位的船只。台湾
海陕海宽浪大,渔民的小帆船难以航渡,需用轮
船或较大的机帆船。近代中国海运一直不发达,
沿海地区机器动力的船只很少,国民党军从大
陆撤退时又将大多数轮船带走或加以破坏,所
以要靠从沿海现有的船只中筹集几十万吨位的
机动船是办不到的。
解决海空掩护问题,也是保证渡海攻台成
功所必不可少的前提,而人民解放军当时确实
不具备这种条件。台湾距大陆最近距离也在8O
海里以上,平均距离则有100多海里,解放军对
金门、海南岛发起进攻时,航渡距离只有5-15
海里,以帆船航行几小时即可到达,完全可以在
一夜间起航并完成登陆,从而能大大减少国民
党空军的攻击和海军拦截的威胁,向台湾航渡
则完全不具备这种夜航登陆的条件。解放军当
时拥有的舰船时速大多只有七、八海里,向台湾
航渡需要一天一夜时间,庞大的船队一旦没有
夜幕遮蔽,在完全暴露的海面上必然会遭到国
民党海空军的全力拦截攻击,没有海空军掩护
的船队将会遭到极惨重的损失,根本不可能达
成登陆成功的目的。因此有了渡海的船只后,还
必须建成一支能够较敌方具有优势的海空军,
才能保证台湾战役这种规模的渡海作战的胜
利。
中央军委在筹划台湾战役时,鉴于上述的
这两个主要困难,决定在不影响恢复国民经济
的前提下,筹集财力物力修造船只,并尽快建设
海空军。但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技
术设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筹集修造大量船只
和建设海空军都非短期所能完成。
沿海地区解放后,人民海军征集到可用的
商船、渔船仅有169艘,总吨位6.48万吨。解放
初期我国沿海的造船工业一般只能制造内河小
船,修船能力也十分有限。当时国民党空军又以
沿海的造船厂和较大的船只为主要轰炸目标,
如1950年1月25日对江南造船厂一次轰炸,
就炸毁炸伤“常州”号、“万寿花”号等26艘舰
船,严重影响了修造船的进度,鉴于这种情况。
中共中央在加强对港口上空防护的同时,要求
沿海地区各造船厂抓紧修复被破坏的轮船,并
大量赶造投资少、工期短并有一定抗风浪能力
的机帆船。此外,中共中央利用英国已承认新中
国,想建立关系的有利条件,在香港购买到旧船
48艘,总吨位2.54万吨,并向英商继续洽商购
买。不过既便如此,至少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
能达到筹集几十万吨位船只的数量要求。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
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栗裕请
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
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栗裕指挥。中央军委、毛泽
东作出这一决定,是由于粟裕在解放战争的多
数时间里实际担负了华东战场的主要指挥责
任,1948年陈毅调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
粟裕还担任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在华东解
放战争中显示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台湾战役由
粟裕担任指挥员,在当时是最合适的人选。
(3)危殆中的台湾出现了转机
1950年春夏之交,是台湾国民党当局最为
恐慌的日子。自海南岛被攻占、舟山撤守后,许
多人预感到下一个目标就是台湾。当时相当数
量的“党国要员”对守台湾根本丧失了希望,而
争相逃往海外。蒋介石在大陆的两个最有力的
经济支柱都远飞而去——孔祥熙去南美洲经营
橡胶园,宋子文去美国当了寓公。在国民党内位
居第二的李宗仁更是在美国称病不归。蒋介石
嫡系的军事将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自奔海外
或寓居香港,其中特别有趣的是原徐州“剿总”
司令官刘峙竟不顾自己的上将之尊,跑到印度
尼西亚当了一个华侨中学的教员。
然而,危殆中的台湾,出乎蒋介石的意料降
临了转机。这转机到来的如此及时,真使蒋介石
惊喜交集。
1950年6月25日,蒋介石正在吃早饭,负
责给蒋介石递送情报的蒋经国,送来一份简报,
所获情报零星混乱,只知朝鲜南北发生战争。直
到深夜10点,始接到国民党台湾政府驻南朝鲜
大使邵毓麟的首次报告,才了解大致的战况。
令蒋介石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似
乎终露端倪。他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大致与邵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