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日本人的“忍”更多来自于对上级的听命和服从;是“忠道”;中国人的忍则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体谅和宽容;是“恕道”。
关于中国人的耐性,古代还有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听来让人咋舌。它说的是,唐朝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将要上任前,娄师德特别对他说:“我没有多大才干,已当上了宰相,你现在又当上代州刺史,我们所得和占据的位置已经过份了,这是让人嫉妒的事。如果万一有人向我们挑衅,我们该如何保全自己呢?”娄师德的弟弟立即回答道:“从今以后,就是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敢有所怨言,只是把口水默默地擦掉也就算了,我会这样强制忍耐,以免大哥为我担忧。”娄师德说:“你所说的,正是我所担忧的啊!人家朝你吐口水,即是对你发怒,如果你把口水擦掉,就是表示你厌恶他、对抗他、顶撞他,这无异是火上加油呀!不如不擦掉它,让口水自己干掉,用笑来承受这一切。”
恐怕我们实在想不到,中国人的耐性和涵养竟能好到这个地步,无怪乎常言道,“宰相肚里可撑船”了。其实,西方的《圣经》里面不是也提倡“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么请把右脸也给人家打”吗?
当然,唾面自干的做法实在过分,大可不必学它。但是无数先例表明,在人生旅途中,逆境、困苦、艰辛总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人们学会忍耐,就会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个人的宏愿。可以说,中国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具有格外坚强的忍耐力,这恐怕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的原因之一。但是正如俗话所言,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忍让退缩,那就成了软弱可欺了。不过今天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变了很多;血气方刚、好勇斗狠的年轻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
第三部分 中国人管理的基本能耐第16节 中国人维护面子的能耐
面子差不多算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东西。英文中并没有确切的“面子”一词,有人把“面子”翻译成英文的“face”(脸面);但在外国人看来;“脸面”就是“脸面”;并不涉及其他。也有人将面子译成“reputation”(名声、名誉);但好像也不到位;因为欧美人往往把“名声、名誉”理解为由于个人的杰出才能和伟大贡献所赢得的荣誉。而中国人所谓的“面子”与“名声、名誉”是有极大不同的,下面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人的“面子”的概念。
比如A介绍B到C公司工作,C公司因B本身的才干而录用了B,这本来与介绍人A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中国人会说:“C公司是看A的面子录用了B。”反之;如果C公司将B辞退,本来与介绍人A也没有什么关系,但中国人会说:“C公司不给A面子”。所以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对外国人而言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在中国人看来,不仅个人有个人的面子,而且一个家庭、企业乃至国家,也有自身的面子。如果家里的晚辈不争气,长辈就会教训他,“真是丢了家里的面子”。可见,中国人是一个对“面子”非常介意的民族;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自古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一直是搞“面子”外交,而不是利益外交。只要外国人派个使者到中国来“朝拜”一下,满足中国人面子上的需要,中国就可以“下赐”给外国人许多物质上的利益。当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确实满足了统治者的虚荣心,使他感受到统治一个天朝大国的无上荣光。
外交场合上的争斗事关国体,当然要极力维护自身的面子,至少要保持一个和大国地位比较相称的形象。至于中国的家庭呢,也一样看重面子。中国人历来提倡“孝道”,而“孝”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光宗耀祖”,即为父母、长辈争面子。如果一个人表现好,从小处说,那是“光耀门楣”;从大处说,那就成了“为国争光”了。总之中国人做事,都肩负着很重大的意义。
此外,越是辈份高、地位高的中国人,就越得讲面子,因为我们向来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一般来说,晚辈不应当当面指出长辈的错误,否则就是不给长辈面子,那将是极大的不孝。晚辈即使发现长辈犯了或正在犯错误,也要考虑到长辈的面子问题,不能直接指出长辈的错误,顶多转弯抹角的提一提。同样下级对上级也要出于面子的考虑,不便或不能提出直接的批评。因为要顾忌别人的面子,所以中国人的忌讳也特别多,说起话来也往往言不由衷,这使得外国人总认为中国人多少有些虚伪。
既然面子这么重要,那么自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它,不能让自己的面子受到任何损害。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保全面子是最重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一旦出了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而不是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的对策。于是这些问题最多“内部”处理一下,外人根本无从知晓,以图把影响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中国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这就是一种中国式的“面子至上”的思维模式。但此种情况;由于逃避了外界的监督,使得人们很难吸取教训。
既然面子问题是个大问题,那么中国人当然要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脸面。一般来说,当他春风得意、引得他人艳羡的时候,肯定是很有面子。那什么时候才用得着维护面子呢?自然是当他犯了错误、有可能使面子受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不能使面子受损;为保全面子计,有些中国人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推诿、抵赖、搪塞、转移视线,甚至栽赃,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由于面子意味着人的威信、尊严乃至价值,所以一般是不容国人轻易丧失的,为此不少人都具有文过饰非的能耐。例如三国时的曹操,就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奸诈、多疑、从不肯自动认错的人。曹操很聪明,但也很自负。年轻的时候,明明错杀了好友吕伯奢,却整出一套“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歪理;直教天下人齿寒;赤壁战前明明中了周郎妙计;错斩了蔡瑁、张允,却被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因为杨修比曹操更聪明,好几次让他没面子,所以曹操也不能相容,终于找个借口给除掉了。其实曹操的心理,正是一些中国人的心理,所以也难怪在历史上曹操的言行能赢得如此多的共鸣了。
不过曹操毕竟雄才大略、才识超群,他的行事都有自己的道理,并没有胡作非为。但是有的国人并不具备曹操的才干,却有着曹操那样的心理。这样一来,难免使得这些人本身刚愎自用;却又极好面子。这样的人如果多了,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其实中国的先哲们提出过好多于我们非常有教益的训诫,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等等。这就是要求大家对错误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哪个人不会犯点错误呢,如果认为犯了错误就等于没面子,就抬不起头来,那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此外,有的人还有一种手段用以维护自己的面子,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无论人的内在已经如何孱弱不堪,但他在外表上还得维持得很光鲜、很体面。国人操办任何仪式,都喜欢风风光光地,大肆铺张、讲排场。场面越热闹,就表明自己越有面子,也不管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得了。因此;这也难免造成场面上的诸多繁文缛节,热闹是热闹了,但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在中国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朋友之间聚会,比如吃个饭什么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肯定都抢着付帐,甚至常常乱作一团,倒叫店家为难。其实这里面有几个人是真心实意的呢,多数人未必不是假惺惺地故作姿态。这实际上都是国人爱面子的心态使然,说到底正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这样一来;倒是便宜了那些只讲实惠、把面子不当一回事的人。与其这样争来争去;还不如干脆实行在国外通用的“AA制”;这样可以保证大家谁都不会没面子。
所以对管理者来说,也不妨利用中国人爱面子的心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从正反两方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只要能让员工觉得,他的工作是光荣的、有面子的,就肯定比单纯的物质激励管用得多。
第三部分 中国人管理的基本能耐第17节 助人成功的五大能耐(1)
能耐可不是凭空说有就有的,如果没有机会展示的话,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能耐!中国人痛恨的就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他人的本事要眼见为实。在旧中国,时常可以见到擂台赛,擂台上比的就是人们的能耐。
等到上了台,大家的能耐孰高孰低顷刻便见分晓。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见,一个人有没有能耐,拉出去遛遛就知道了。可惜社会上多的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的人。
那么,中国人的能耐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也要结合具体的事来看。其实中国人一向信奉的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是他想干的事,就一定要想办法干成,而且要干好。为了把事情办得圆满,中国人自有一套主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些方面的能耐,使得中国人具有了成功的底气。
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志和坚忍意志的民族,中国人民勤劳朴实、不畏艰险。“愚公移山”虽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愚公精神却代表着大批中国人的精神,也就是一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而一度颇为甚嚣尘上的所谓“移山不如搬家”论,其实是很荒唐可笑的,因为这一论调没能领会到这则寓言的内在寓意和深刻内涵。其实故事里的“山”,有一种内在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什么自然界的普通山脉,而是象征着困难;困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不搬走它,它照旧存在。如果愚公选择“搬家”的话,倒也轻快,绕着困难走,不费吹灰之力,但终究只能是一事无成。
困难总是客观存在的,做任何事情不可能不会遇到困难。困难就是这样,你不去征服它,它就会征服你;要想绕开它?办不到。如果在困难面前两眼一闭,自然眼不见心不烦,但那岂不成了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式的行为了么。一味在困难面前回避、忍让,迟早会使自己四处碰壁、一筹莫展。当年毛泽东主席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因袭传统、并在战争年代铸就的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发扬的。凡事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水滴尚能石穿,更何况人的恒心和毅力呢?
当然事情也不要太过分,如果愚公精神发扬过了头,恐怕未必是好事,那就成了刻板固执的钻牛角尖式的行为了。中国人不赞成一条道走到黑,也很鄙夷那些“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中国人欣赏的是“苦干加巧干”,而不是一味的蛮干。
顺时应势,通权变达
既然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那么当“此路不通”的时候,自然就得另寻别途了。中国人做事情,从来就不死心眼;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劲,赶紧掉头。当然;中国人为了达到目标,还往往喜欢走捷径。正因为没有循着前人的老路前进,结果常常收到曲
径通幽的效果。这一切,都是因为国人具有灵活权变、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致。
我们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对人的日常行为提出过“权变”的思想。而在这一点上,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走得更远。他认为管理之道是要随时间的推移而经常变化的,“时移则事易,事易则备变”。唯有不断变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然,先哲们的这些大而化之的道理,且不必过多深究。还是来看看具体的管理问题吧。管理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总会碰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凭的不是现成的方法,也不是书本上的教条,更不能通过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得出结论来,它靠的是什么?是人的经验与智慧。一方面靠人们从过去的实例中归纳提炼,另一方面也要动用自己的头脑,对局势进行判断,然后决定如何应对,并能选择合适的时机。在这种时候,千万固执不得。
所以说,中国人有一大特色,就是“不固执”。本来“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