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零炮楼 >

第29节

零炮楼-第29节

小说: 零炮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天后,书娘神不知鬼不觉将架子鼓支在了咱二大爷的床头。咱二大爷醒来,见了那鼓,眼前一亮。他急忙下床,用手摸着还散发着牛皮香味的鼓,不由操起鼓槌咚咚咚连敲了几下,又拿起快板啪啦啪啦一合,真是天籁之音。快板清脆,鼓音袅袅,一种震撼之力穿透人的五腑六脏。咱二大爷连连赞叹:“好鼓!” 
  咱二大爷的鼓声一响,吸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村里人好久没听到鼓声了。有人随音而来。在院门口问:“咱二大爷病好了!俺可好久没听他说书了。”书娘连忙搬凳子让座。说:“才起来。” 
  来人说:“让他在屋里,俺不进去了,不打扰他。” 
  书说:“俺爹的病是用鼓医好的。” 
  来人取笑书,说:“你懂河虾是从哪头放屁?” 
  书不服气还嘴说:“你知道河虾是从哪头放屁?” 
  书娘瞪了书一眼说:“没大没小的,小心掌嘴。”书便不敢吭声了。 
  咱二大爷病好了,家里热闹了起来。村里人喜欢到咱二大爷家里坐坐,听咱二大爷讲外头的事。走了几年,能不见多识广。人家在部队里好赖当过团长,就是那满肚子的黑水就够你爷几个喝一壶的。 
  有人问书娘,书爹不走啦?书娘昂起头骄傲地回答,不走啦,俺也该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咱三大娘吃了晚饭也来串门,坐在咱二大爷身边纳着鞋底,听咱二大爷讲外头的事。咱三大娘问:“凤英他大爷,恁见过火车没?” 
  咱二大爷说:“不但见过,还坐过呢!” 
  咱三大娘问:“那火车是不是火龙一样在地上奔,人咋近身呢!烤着了棉袄咋办?” 
  咱二大爷哈哈大笑,说:“凤英想得怪,那火车就像十几间房子那么大,沿着铁轨走。一个团装进去连影没有。车厢里黑糊糊的,也不知是走还是停,只听到叽叽嘎嘎的声音。一觉醒来便走了几百里地啦。” 
  咱三大娘说:“那叽叽嘎嘎的声音,是不是有点像在炕上打滚压高粱秆的声音……”说着自己便哈哈笑了。 
  咱二大爷便窘在那里,再看咱三大娘,觉得咱三大娘虽几年没见了,还是那样,没变。咱二大爷便想起年轻时的无数不眠之夜听到的那种床上声音,不由脸热。咱三大娘一直是个耐看的女人,老三有福。相比来说书娘变化就大了,自己走这几年书娘咋弄得满脸黑疤,成了丑老太婆了。算起来书娘和咱三大娘大小年龄差不多,俩人咋不能比呢?书娘比咱三大娘比不上,比杨翠花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可就这么个女人却死守着自己,缠着自己,活生生把一生的前途毁了。咱二大爷想着不由叹了一口气。   
  三十六 咱二大爷之八(3)   
  咱三大娘说:“俺这辈子要是能坐一回火车死也闭眼了。” 
  咱二大爷说:“那火车老远老远就昂昂叫,像母猪叫,叫了就开。火车开着时,人不敢站得太近,火车有吸力,一下把人就吸进车轮下了。车开过去,铁路上只有一摊血。” 
  咱三大娘骇得就白了脸,说:“火车会吃人,吃人不吐骨头,俺这辈子是不敢坐了。能坐一次汽车就中了。” 
  书娘便说:“汽车俺见过。俺送书他二娘走时见的。跑汽车的路笔直笔直的,那路不沾水,也没泥。不怕刮风下雨,叫柏油路。俺当时就想,这辈子够了,走了一回柏油路。”村里几个女人便投去羡慕的目光。 
  咱三大娘说:“恁这辈子有福呀!这不,把凤英他大爷也熬回来了。” 
  咱二大爷却向书娘投去不屑的一瞥,觉得书娘土得掉渣,自己今后不知怎么和她过日子,想着心里便隐隐绞痛,也不知杨翠花怎么样了。     
  零炮楼第四部分   
  三十七 村里人之八(1)   
  咱二大爷的围点打援的作战计划一直没有实施。开始主要原因是鬼子在镇上和县城的驻军太多。据咱二大爷侦察,镇上有三四十鬼子,加上伪军有近百人。县城据姚抗战报告,鬼子有几百人,伪军不记其数。姚抗战说伪军不断在发展,无法统计。这样黑马团白马团的兵力就显得不足了,加上咱四大爷开始又拒绝参加,这几乎使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流产。咱二大爷只有等待鬼子兵力不足时再打。咱二大爷所能做的就是每到逢集到那大槐树下支场子说书,说着书眼睛却盯着鬼子驻守的原镇公所大院。大院门前两个站岗的鬼子兵虽然不断轮换,但对咱二大爷的说书场子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咱二大爷逢集便说书,像回到了过去,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说书艺人。可是,化装成叫化子的姚抗战,日子就不好过了。姚抗战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叫化子。有人看到他经常靠在城门口晒暖,时不时从棉衣的领口内抠出一个虱子往嘴里扔,一咬还“咯嘣”一声。姚抗战在心里恨死咱二大爷了,骂咱二大爷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抗战胜利后,在姚抗战写给组织上的汇报材料中就用上了这句话。说咱二大爷工作没有魄力,消极抗战。姚抗战的汇报材料直接影响了咱二大爷的前途,这从后来咱二大爷和姚抗战在解放后所担任的职务可以看出。姚抗战曾担任大队书记,咱二大爷只担任过贾寨的支书。 
  后来,村里人都说,这两个人也算老革命了,为啥当不了大官?姚抗战是上面的毛病;咱二大爷是下面的毛病。这意思是说姚抗战坏在嘴上,好吃;咱二大爷坏在球上,好日。当然这都是后话。 
  姚抗战从一个化装的叫化子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叫化子在县城行乞,这件事不能怪咱二大爷。后来连不是叫化子的村里人也成了叫化子了,因为当时河南遇到了大灾荒。黑马团白马团别说打仗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贾寨和张寨已经养不起黑马团白马团了。黑马团白马团的人不得不到外地活动,围点打援的作战计划只有搁置,这一年是在民国三十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就是1942年。1942年这个年份对中原大地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日本鬼子,最可怕的是灾荒。在沦陷区日本鬼子又是这个灾荒的推波助澜者。据史料记载: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灾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据当时的《大公报》报道:河南是瘠民贫省,抗战以来三面临敌,人民艰苦,偏在这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又遭天灾。今春三四月间(旧历),豫西遭雹灾,遭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遭蝗灾。入夏以来,全省三月不雨……河南已恢复了原始的物物交换时代。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食。麦子一斗九百元,高粱一斗六百四十九元,玉米一斗七百元,小米十元一斤,蒸馍八元一斤,盐十五元一斤…… 
  贾寨人认为民国的大灾害其实和日本鬼子突然疯狂的征粮有直接关系。本来贾寨和张寨人守着那风水宝地即便是受了点灾,也还不会到饿死人的地步。入春无雨,贾寨人和张寨人通过抗旱,引河水浇麦,还是有点收成的。由于抗旱过度用水,又不下雨,上游已无来水,那河水最后都干枯了。贾寨和张寨人都有些慌,这河水干枯是绝对少见的。 
  解放后据村里的老人说,那河底淤泥裂得如小孩嘴一样。贾文柏好运气在干涸的河里抓到了一个大乌龟,这个大乌龟救了贾文柏一家人的命。 
  那大乌龟壳在咱二大爷家窗棂上挂了好多年,像一个神物,保佑咱二大爷一家。据说咱二大爷晚上在干涸的河里走,突然见不远处有一个犁铧大的东西在残月下闪光,咱二大爷偏走过去看个究竟,过去一看是个大乌龟。 
  由于用河水抗旱,麦子还能有五成收成。过端午节的时候,贾寨人还家家户户都煮了鸡蛋,照例抓了不少活蹦乱跳的癞蛤蟆,在嘴里塞进个大蒜头,挂在灶屋的窗户上,风干了以备将来治病。村里人有一句俗话叫:癞蛤蟆躲端午,躲一天是一天。指的就是端午节是癞蛤蟆的苦日子。 
  贾寨人抹抹嘴打发走一个节,便急着磨镰压场,清库扫仓,准备割麦子。 
  麦子当然是歉收,麦子割了摆在地里稀稀拉拉显得格外寒酸。贾寨和张寨人将割的麦子还没有来得及往场上拉,县城的鬼子突然开到了贾寨和张寨,还带来了记者。 
  贾寨和张寨都是龟田上报的中日亲善的模范村。鬼子宣传他的中日亲善,在河南大灾之年在日军占领的地区,居然获得了丰收。鬼子也树典型,鬼子要树贾寨和张寨为典型。龟田连夜把维持会长贾文清找去开会训话,龟田说:“贾寨小麦虽有收成,可离典型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是,典型还是要树的!怎么办?就要想想办法,每亩地再增产几百斤。” 
  咱三大爷贾文清望望翻译官张万银说,皇军在说梦话,麦子已割到地里了怎么能增产。有日天的本领也没用。龟田对翻译官说了一阵什么,翻译官笑了,对维持会长贾文清如此这般地一说,咱三大爷听了一拍大腿说:“这狗日的小日本干事也会掺假。中!不就是为树典型嘛!不要命就中,我回去弄弄。”   
  三十七 村里人之八(2)   
  咱三大爷找人带了绳,赶着车,在地里干了一夜。把北地的麦子移到南地里了。第二天,咱三大爷在地头树起一个“丰收示范田”的牌子。龟田的增产计划终于完成了。 
  不久,鬼子来了参观团,在田头开现场会。贾寨人惊得出来看。“天,这一亩有多少斤!” 
  但见那麦捆子挨着挤着连地皮都看不见了。不怕你不信,眼见为实嘛!贾寨人也蒙了。大家都喜气洋洋的,反正多了比少了好。于是,连自己也信了,觉得真的丰收了,脑门上热气冒,头顶上紫气升,脸上放光芒。 
  村里人说:“看贾寨人能的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还说不准这麦捆子从哪弄来的呢!不该自己的别硬往头上戴。贾文清那货会算计,维持会长越来越会当了,会讨鬼子欢喜了,这没错,只要鬼子少杀咱贾寨几个人,咋样都中。” 
  贾寨人把麦打了,正想从场里往家拉,蒸几锅白馍吃,鬼子征粮的车来了。一下来了十几辆大车。 
  贾寨人这下慌了。眼见那黄灿灿的麦子全都拉走了,按估产算还差得远。贾寨人连种子都没留下。贾寨人红着眼找维持会长贾文清,咱三大爷红着眼去炮楼。翻译官说:“按龟田队长上报的粮食估产,还不够呢。龟田说还要找贾寨要粮。” 
  咱二大爷说,要屁,都拉走了。 
  最后鬼子挨家挨户又清了一遍,把贾寨陈年的麦子也拉走了。村里人紧紧裤腰带盼秋季。可秋季大旱。豆秧子摊在地里不开花,红薯不结蛋。秋季颗粒无收。 
  贾寨人没粮,连红薯叶都吃完了,红薯地又被翻了一遍。最后,去挖草根,剥树皮。有人商议着去要饭的,贾寨人还没有出门呢,外面要饭的饥民都到贾寨来了。 
  杨翠花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贾寨的。当时杨翠花回来还带回了咱二大爷的儿子贾胜利。 
  在杨翠花回到贾寨的前一天,书娘夜里做了个梦。她梦见杨翠花身穿黄军装别着盒子枪满身是血地向她走来。杨翠花突然掏出枪指着书娘说:“你害得我好苦,把胜利爹还给我!”书娘吓出了一身冷汗,便醒了过来。这时已天色大亮,书娘想起那梦便心惊肉跳。最后,书娘得出一个结论,胜利娘肯定要回来了。她回来要抢走书爹。书娘早晨洗脸的时候又去擦挂在墙上的镜框。那镜框里有杨翠花和咱二大爷在部队时照的合影照片。擦镜框是书娘每天早晨洗脸时的老习惯。书娘总是一边擦一边和镜框中的杨翠花唠叨些家常话。那些家常话自然是关于咱二大爷的。 
  书娘在那天早晨又去擦镜框时,不想那镜框却哗啦一声掉下来摔得粉碎。夹在镜框里的相片散了一地。书娘连忙在那碎玻璃堆里捡相片。“咦,俺咋把你摔下来了!对不住,对不住,你可别生气,便觉得手一阵刺疼,有鲜血从手指流出来,血将杨翠花的脸都染红了。书娘连忙用手擦,越擦血越多。书娘便细瞅那相片,见杨翠花过去的微笑没有了,正满脸是血地怒目而视。书娘看着眼泪便流了下来。 
  书娘在锅里煮了一把红薯叶算早饭,然后出了门往那松树岗走去。村里人问:“书娘,你这是上哪呀?大清早的。”书娘说:“俺去松树岗!胜利他娘要回来了。”村里人听了直摇头。说,“都说天生娘脑子不够用,书娘怎么好好的也迷三倒四的了。胜利他娘走了咋会回来呢!净说胡话。” 
  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