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

第12节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第12节

小说: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硕士研究生这个层次上,他们很重视写,一般说来,每周看完阅读材料后要写5…10页的小论文。如果是比较大的讨论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写两篇25页左右的论文,主要是对所读文献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理工科学生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实验完后,要写实验报告。

  到博士这个层次,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教授的作用是引导,讨论主要是让你对读过的内容提出看法,作出批评。〃

  〃日本的大学是通才教育,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到毕业,学生有一年半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高校里有90%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完成的,老师只是提供思路。日本学生在实习时,也不问什么实验目的,理论依据,而是跟着老师一块操作,几次实验做下来,什么都会了。所以,日本的学生毕业后适应性很强,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干。〃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一般是宽进严出。比如招研究生,不经过考试,只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你的大学成绩,二是导师愿不愿意带。在校内,大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选修还是必修由自己决定,但有个规定,学理科的必须选一门文科课程。〃

  一位教育学者指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对复杂的知识整合与应用的重要意义已远远超过对知识单纯的记忆和梳理;而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品格正依赖于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未完待续) 


 
他们走出了校园 


 

 
 

  当明白不能学到多少真本事时,他们走出了校园。

  每个星期,易民都要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2天班。他象那些上班族一样,一大早就起来,匆匆赶到车站去挤公共汽车。

 
  易民是某大学在读研究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他上班的地方在亚运村附近。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是从研二上学期开始的。

  易民的本科是在东北一所大学念的,学的也是会计专业。毕业那年,易民本打算找份工作,可是心里却有点虚,因为他觉得学了4年,虽然书也读了不少,考试成绩也都说得过去,但对这门专业似乎还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

  易民对自己缺少自信还因为,在大三外出实习时,他和他的同学着着实实丢了一回脸。易民的实习单位是当地一家大型企业,跟他同去的还有2名同学。他们3个人被安排在厂财务处实习。

  开始时,他们只帮忙做一些抄写报表之类的事,照葫芦画瓢,只要字迹端正就行。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们仍在干着这些简单劳动,心里就渐渐不平起来烦闷起来。

  一天,他们找到财务处长,很客气地说:〃能不能让我们做做账,我们想锻炼锻炼。〃财务处长说:〃好啊,厂里最近有几笔账进出,就交给你们处理吧。〃

  说着,处长给他们拿来了一摞报表。

  可是真正动起手来,他们却傻了眼,虽然读了不少书,但他们却从没真刀真枪地干过,对帐目流程实际上不甚了解。这些知识,老师虽然在课堂上都讲过,但都是在黑板上演习,当时都记住了,考试也考过了,可动起手来,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三人面面相觑,活儿是自己要来的,海口已经夸下了,只有硬着头皮干了。

  三人努力地按书本上教给他们的知识,好不容易将这批账做完了。第二天,处长拿着他们做的账,面色难看地走到他们面前说:〃你们这做的是什么账?怎么会犯这些常识性错误?〃最后,他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你们真是学会计专业的吗?〃

  三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从那以后,不说处长,就连财务处那几个听说连大专都没上的会计、出纳也对他们一脸的不屑。

  后来的两个月,他们仍干着抄抄报表一类简单的活,却再不敢有半句怨言。

  3个月后,他们灰溜溜地回到了学校。大学期间,这次惟一的实习,他们实际上所获甚少。易民觉得,如果就这样出去就业,即使有单位聘用他,他心里也会发虚。再说,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远不如研究生,如果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是应该去考研。而且他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研究性专业人才,在将来的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

  考研的决定是在大四上学期作出的。他说,我不想报考本校,在这所学校呆了4年,我已知道,即使在这里再呆3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那里的学术空气太沉闷,而且那些老师思想陈旧、知识老化。举个例子吧,有一位在专业领域颇有声望的老师,居然连上网查资料都不会,他给我们上课时,拿出的参考书还是八十年代的版本。

  易民决定报考北京的一所学校。他认为,北京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中心,是专家学者云集的地方,思想一定更活跃,学术空气一定更浓厚,视野也一定更开阔。

  经过几个月的拼搏,易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一所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活。

  可是进校没多久,易民就失望了。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并没有大的差别,没有应该有的梯度;老师还是那样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学生还是那样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

  让易民失望的还有带他的导师。他的导师是在这所学校一直读到博士、后来留校的新秀。按说,这样的导师应该有真学问,有真见识,应该思想活跃有创见。可是易民听他讲课,常常觉得一堂课下来所获甚少。

  导师上课时,要么是先吹嘘一通最近有哪家哪家公司请他做顾问,他最近又会见了中国经济界或金融界某某名人,或与某某名人一起共进晚餐。要么就是一上来就讲一通经济界或金融界的轶闻趣事,博得满堂笑声。往往讲完这类〃课〃,一堂课就过去了一多半,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是念教材。

  这一届,导师共带了5名研究生。开学没多久就是国庆节,导师将他们都喊到家里,师母做了一桌色香味美的饭菜,大家围桌而坐。席间,导师对他们说:〃最近我接了一个活儿,是编写一本教材,你们一人编写一章,最后交给我,由我来统稿。〃

  〃我们行吗?〃一位师妹问导师。

  〃怎么不行?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编写了好几本书。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找。〃

  易民和他的同学接受了任务后,就泡进了图书馆,他们将有关资料都检索出来,然后复印、剪贴、装订,一本所谓的新教材就编写好了。

  他们将〃书稿〃交给了导师。不久,那本书果然出版了,编写者的名字是导师和一位他们不知道的陌生人。易民和几个参加编书的同学每人拿到了300元报酬。

  按培养计划规定,在校期间,易民他们必须有2篇论文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否则不能拿到学位。研一下学期,易民想写一篇论文,确定题目之前,他很想得到导师的指导。可是他几次打电话给导师,导师都说没空。

  一天,易民拿着论文提纲终于在教学楼里堵住了导师。导师将他的提纲草草看了看后说:〃你要注意两点,论文的角度要巧妙,不要嚼别人嚼过的馍;所引用的资料要新,要去网上找。〃说着,导师将提纲塞进他手里匆匆地走了。

  易民愣愣地站在原地,想想导师说的那两点意见,是没错,是很有道理,但是,那两点意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他并没有就易民的论文提纲提出任何意见和看法。

  易民很失望,也很苦恼。他觉得如果这样学下去,到毕业时,除了一张研究生文凭,除了装了一脑袋死知识,很难有能在社会立住脚的真本事。读了研究生,他不但没有成为研究型人才,出去后,恐怕连一般的会计、出纳的事都做不了。

  易民从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口里得知,他们中有不少人一直悄悄在外面兼职,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为将来就业积累资本,因为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看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他还得知,这种在外面兼职的现象,不但他们这个专业有,其他专业也有,研究生中有,本科生中也有。这在校园里已是公开的秘密。

  一位师兄告诉他说:〃如果你去中关村找工作,那里的老板不会问你的成绩怎么样,而会问你会干什么,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师兄还告诉他说:〃大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光环,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本事,那个光环很快就会破灭,很快就会消失。〃

  师兄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易民觉得,与其在学校死啃书本,学一些没有多大用处的死知识,还不如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学习。

  在师兄的介绍下,易民去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

  开始,易民是以实习的身份去的。去了后,也就是跑跑腿、打打杂、接听一下电话什么的,虽然如此,易民却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是一家业务量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天,工作纷繁复杂,在这里工作不但需要娴熟的业务,更需要有与各种类型客户打交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易民无比惊讶地发现,他们正在学习的一些知识其实已经过时,已经被淘汰,而一些已为社会运用的新知识却迟迟未能进入大学教材,他们不但没学过,有的甚至没听说过。

  有人作过估计,大学生学完4年课程走出校园时,所学的知识有70%已成为无用的知识。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裂变的时代,新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涌现;新领域一片又一片被发现,被急速地打开。可是大学的教材却仍熟视无睹地多年不变。一位教育界人士无奈地说,现在学校用什么教材有上面管着,不但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甚至还规定统一的教材,不但教师没有权利更改,连学校也无权自己选择教材,如果想动一动教材,要经过一条漫长的审批之路。

  可是,这种僵化的大一统,这种麻木不仁的低效率,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让成千成万的年轻人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去学习一堆无用的知识。

  易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还发现,书本知识只能给人以营养,却不能给人以能力,大学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说本科四年主要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打好基础的时期,那么作为研究生,就应该是术业有专攻的时期,应该是具有动手能力的时期。可是易民惭愧地发现,读了一年多研究生课程,他仍只有本科生的眼界,本科生的水平,更别说能力。

  教育家陈衡哲先生曾就读书与人生发表过一段精辟的见解,她说:〃一个人才的造成,单靠知识是不够的;知识的获得,单靠书本是不够的;书本的了解,单靠数量的灌注是不够的;数量收入脑海中的程度,单靠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一串大小轻重的关系上,不但会考这一件事,只等于一个不足轻重的陪臣;就是读书本身,也不过等于一个爵爷罢了。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叫做'人生'的呢!〃

  而我们的大学,并没有给学生开设〃人生〃这一课。

  3个月后,易民结束了〃实习〃期,成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准职员。他说,他现在每周用30%的精力学习他不得不学习的课程,为的是那张文凭,但他却用70%的精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他还悄悄告诉我,除了去会计师事务所上班,他偶尔还去给成人大专班讲课,从研二开始,他就经济独立了,不但没找父母要钱,存折上还有了5位数的存款。

  我问他:〃你在外面兼职,上课怎么办?〃

  他一脸坦然地说:〃能逃就逃,能混就混,只要考试能拿60分就行。〃

  在大学校园里,象易民这样逃出校园的〃打工族〃并不在少数。有的人是急功近利,有的人是对学习的厌倦,有的人是想练一练工作能力,有的人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找一个多样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变相逃离校园的现象,也许并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在这个充满了诱惑,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浮躁的社会里,年轻的心很容易被校园外的喧嚣吸引,很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机会诱惑,要守住一张平静的书桌,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更需要有一种能抵挡种种诱惑的坚毅。

  但是,大学生变相逃出校园的现象,使我们不能不对目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是不是太僵化和死板?学习内容是不是太陈旧而缺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不是太落后以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激情?我们的大学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否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我是否给了学生面对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