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多在饭后端上,为的是解酒助消化。这种闹排场的大席,过去只有有钱的
财主家办喜事才有,而现在,不论城市或农村,喝喜酒一般不下20个菜。上
席时主食较单调,多为大米饭和白面花卷儿。
坐席首先要“安席”。安席即安位子,谁坐正席,谁坐上席和下席(即
主桌和副桌),谁先吃谁后吃,先给谁敬酒上拜,都有一定规矩。如搞错位
子,不光让人笑话,还会引起宾主不愉快的事情。过去,农村是五人一桌,
因为“五”在民间是个吉利数字,寓意“五福捧寿”“五子登科”、“五福
临门”等。在张家口、宣化一带,过去坐正席的是新郎的姑舅。新郎的姨夫
姨姨和本家的大爷 (伯伯)、叔叔、大娘、婶子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外
公外婆)分别坐上席和下席(桌左右两旁)。其他亲友和本家的人,按辈份、
年龄和关系远近,以次往下排。如姑舅都有,而且不只两位,就再安排几桌,
好坐正席,或让长者坐正席。如无姑舅,则从亲友中请最亲近的长者坐正席;
如亲友的年龄、辈份相等,关系也差不多,就根据“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
按“男左女右,男上女下”分别入席。隔辈人不同桌,小孩不入席(入席不
算数,由大人带着)。
上菜讲究次序,先上炒菜,后上大件,最后上丸子 (“丸子”表示“完
了”)。上饭时再上汤和杂烩菜或火锅子。当上完炒菜或上了一半菜时,要
暂停片刻,由司仪领着新郎新娘,按次序给亲友敬酒上拜。敬酒时新郎新娘
有分工。新郎往杯中斟,新娘双手捧杯齐眉,恭恭敬敬地按坐位给客人递酒。
敬完酒后,要挨大轮小地给亲友行礼 (过去是作揖磕头,现在是鞠躬),接
着亲友们掏腰包,给新人喜钱。如亲友与新人是平辈或是小辈,只敬酒不行
礼。完拜后,再上另一半菜。此后,新郎的父母或哥嫂挨桌敬酒、致谢。
张家口地区过去坐席时还有一个习俗:菜中肉丸子、爬肉条和爬肉块,
每盘10块(个),每人只能吃两块(个),不能多吃;吃不了或不吃者可以
带走。去坐席的人,尤其是妇女,往往要带一个小罐子,把剩下的肉块放进
罐里,散席时提回去,“吃不了兜着走”的习俗,在这一带民间很是盛行。
轩辕黄帝城
轩辕黄帝城又称“涿鹿古城”,位于琢鹿县城东南40公里的矾山镇西,
南靠三堡村,西邻古城村,北与五堡村相望,东临古城水库。城呈方形,南
北长约800米,东西长约500米;城墙底宽10米,上宽2。5米。《中国上古
史演义》云:“千古文明开涿鹿。”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史记·五帝本
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在涿鹿
活动的记述,广见于古籍之中。古往今来,此地游人如织。唐代大诗人胡曾、
陈子昂,宋代文天祥,元代解于枢,清代刘必绍等都曾前来瞻仰、凭吊,留
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章。胡曾《涿鹿山》云:“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
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淌流。”文天祥《瞻涿鹿郡》云:“我
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近人孙中山亦曾唱吟
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
文明,唯有我先。”那么黄帝为什么战蚩尤呢?传说蚩尤是南方九黎族人首
领,牛身子,人脑袋,力大无比,争胜好强,性情凶狠,哪个族人若不服他
支使,或惹他生气,他就活活地把这个人烧死吃掉,全九黎族的人都惊恐万
状,为躲避蚩尤,就仨一群,俩一伙地不断逃进深山野谷。蚩尤眼见自己的
族人越来越少,为了壮大力量,扩充势力,就带领着一拨亲信去攻打北方的
民族首领黄帝。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调兵布阵,日夜操练,并用石灰土
掺合黄土烧制出了许多拳头般大小、非常坚硬的“飞手铁蛋”作为武器,最
后消灭了蚩尤。近年国家文物考古部门在黄帝城里发现了许多文物,其中属
于生产工具方面的有石刀、石斧、石狮、石杵、磨用器及陶纺轮等属于生活
用具方面的有陶豆、陶鼎、陶杵、陶缸、陶盆、陶甑等。黄帝城有许多名胜
古迹:黄帝泉,又名“灌龙池”,位于黄帝城东500米处,因黄帝常在此泉
“灌浴龙体”而得名。此泉系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冬不结冰,
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传说,当年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时候,累了,就在泉
中洗洗身子,一洗立刻恢复体力。在泉中泡泡,便马上头脑清楚,能想出打
败蚩尤的办法。再就是桥山,俗名透窟窿山,位于今涿鹿县城东南20分里处,
海拔918米,以山顶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史载“黄帝崩,葬桥山”
即为此地,现存有黄帝庙遗址。此外,尚有传说蚩尤当年屯兵扼守与黄帝抗
衡的“蚩尤三寨”等。
晨钟暮鼓
宣化古称上谷郡,后称宣府,近代定名宣化,以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闻
名遇选。“晨钟暮鼓”,说的是宣化城内的著名建筑物清远楼和镇朔楼的故
事。
俗称“六里十三步”的宣化古城垣,固若金汤,基本保存完好。城之正
中,一宏伟建筑若鹤立鸡群,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远楼。清远楼
又称钟楼,楼高17米,面阔5间,进深3间,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清代重修,别看它是三重歇山式建筑,却似长江边上黄鹤楼一般气度
不凡。城楼上悬挂古铜钟一口,高2。5米,直径1。7米,重约万斤,用手轻
轻一拍,便发出宏亮的声音,可传数十里之遥。传说这是一口神钟,一有战
火狼烟,便鸣钟报警,其声音可直达京城。这座钟楼堪称一位历史老人,饱
经沧桑: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苗栽在这儿,李克用从这儿发兵攻打黄巢,李
自成的义军也曾在这儿留下赫赫声威……
从清远楼往南200米处,便是镇朔楼。据《宣化县志》载,始建于明正
统五年(1440年),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楼高15米,建在占地952
平米、高8。4米墩台之上的两层建筑,台下有贯通南北的拱形券洞;面阔7
间,进深5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布瓦顶。楼上南面悬有清乾隆六年制的“镇
朔楼”匾额。楼内原有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故有“鼓楼”之称。楼上现
存的“神京屏翰”匾额系乾降帝御笔。
宣化府谓京都之屏障,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晨钟暮鼓”,镇朔楼与清
远楼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成为南北之通衙。
黄帝故都的九曲阵
涿鹿,古称冀州。《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在涿鹿活动的记述,广见于古籍之中。1982年
4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地质地理研
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侯仁之、徐兆奎、王北辰等10余人至涿鹿矾山实地考查,
确认这一带是黄帝进行重大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地方。1987年7月河北省
文物研究所组织人力到涿鹿普查,在“黄帝城”(遗址在今涿鹿县矾山镇水
磨村)附近拣到石 两枚,经鉴定是5000年前的遗物,正是黄帝时代的兵
器,为古战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史料的记载,今人的考证,出土文物的证
实,无不表明涿鹿为轩辕黄帝伟大业绩的发祥地。因而,涿鹿县境内有许多
黄帝的传说,还有许多同黄帝有关的故地,民众中也有许多祭祀黄帝的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大清早,人们就从黄陵故地迎来黄帝灵牌,随后进入黄河阵。
相传,此阵是按照当年黄帝战蚩尤的模式传承下来的。
“九曲黄河阵”一般设在广阔的平地——打谷场或河滩。阵图很有讲究,
由图的传人画地为图、插杆为阵。每根杆高约1米,粗约直径2厘米,杆顶
置一块圆木板,板周围以彩色纸围成敞口灯笼,板上安放一个陶瓷灯碗,注
入香油点燃。全阵共是361根杆,进出口处扎一个柏枝牌楼,悬灯结彩,两
侧槛柱上张贴春联。阵中央树一根粗而高的直杆,杆顶悬一巨形灯笼,严然
如古代军营帐篷前的灯柱。有一首谜语诗,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阵”的雄伟
气势:“四四方方一座城,住着三百六十兵,天夭晚上来操点,个个头上甩
红缨。”从正月十五夜开始,十六日进入高潮,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入阵,
笑语琅琅,一派欢乐喜庆气氛。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一年内皆可消灾祛
病。
“九曲黄河阵”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群众传说是按照黄帝战蚩
尤的模式沿袭下来的。黄帝是一位为正义而战的英雄,蚩尤是一个凶残暴戾
的侵略者。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进行了三年多,分不出输赢胜败。于是天上
西王母专管人间不平事,派九天玄女下凡,帮助黄帝打蚩尤。黄帝的军队共
有熊、罴、貔、貅、虎、豹、鹿、牛、马共9路,九天玄女按照西王母给的
兵书战策,在一个方圆数百亩的场地上,日夜演习,调兵布阵,终于练成了
“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方鼎足”、“四面埋伏”、“五合定中”、
“六壁合围”、“墨斗七旗”、“金锁八卦”、“九天轰雷”等9种阵法,
使用后终于战胜了蚩尤。
关于“九曲黄河阵”的由来在涿鹿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是起
源于商周时期。那时赵公明下山,帮助闻太师伐西岐,被姜子牙手下的燃灯
道人打败,又被陆压用“钉头七箭书”的法术射死。赵公明的三姊妹闻讯离
开三仙岛,来到西岐找燃灯道人报杀兄之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许多
玉虚门人被拿入阵内,削去了顶上三花,失了道果。变成了凡夫俗子。后来
元始天尊下界,才破了“九曲黄河阵”,消灭了赵公明的三姊妹——云宵、
碧宵和琼宵,救出了遭劫的玉虚门人,让他们回去各自重新修行,以求返本
回元。人们为了纪念玉虚门人绝路逢生,便模仿古人摆起“九曲黄何阵”来,
认为能从阵内转出来,就能像被困而得救的玉虚门人一样,解除患难,得到
平安。
再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孙庞斗智”。相传,庞涓嫉妒孙膑
的才华,处处与孙膑为难,孙膑无可奈何,就摆下了一座“黄河阵”,对庞
涓说:“你若是能破了我的‘黄河阵’,我就拜你为师;你若是破不了我的
阵,以后咱师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好不好?”庞涓不知道“黄河阵”的深
浅,一心想压倒孙膑,就满口应承、大摇大摆地进了“黄河阵”。没想到进
阵之后,正转、倒转、左转、右转,一直转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能转出来。
庞涓被困,最后只好认输。
附《九曲黄河阵》图:
葡萄城
宣化以盛产葡萄驰名中外,自古享有“葡萄城”之称。每年金秋八月是
葡萄成熟的季节,客商纷沓而至。“葡萄节”已举办数次,一年比一年红火。
这里的葡萄品种很多,各具特色,而其中之佼佼者,要数“白牛奶”了。这
种葡萄呈椭圆形,象奶牛的乳头,且色白,故有此称。
据史记载,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从大宛(位于今俄罗斯中亚西亚)
带回了葡萄(汉书上写作“蒲陶”)。据《史记》记述,葡萄最初在汉朝皇
宫别馆里栽种。到了元朝,元太宗“令于西京宣德(即宣化)栽种,并花费
金银万两,雇人到宣德培育。”
宣化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多粘沙土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合
葡萄生长,加上当地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精心培育,故白牛奶葡萄成为宣化的
特产。如果你拿上一颗牛奶葡萄,剥去它的皮,用小刀切成薄薄的片,果汁
含在肉内而不出,故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说法。这种葡萄粒大皮薄,肉
厚而脆,汁多而甜,每斤约92—95粒,含糖量高达20%左右,其味道鲜美,
甜酸适度,有一股特殊的清香。1905年,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上,获荣
誉奖,成为国宴上的高级果品。经有关部门化验,宣化的白牛奶葡萄除含有
大量葡萄糖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钾、钙等矿物质,有很高
的营养价值,是老少咸宜的营养佳品。此外,它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果实
可做治疗贫血的辅助剂。藤及根可以入药,具有镇静、止吐、止痛之功能。
白牛奶葡萄还是酿酒、制葡萄汁、蜜饯、罐头、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