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31节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31节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栗子、核桃仁、杏仁、红枣、松子、榛仁、葡萄干、青红丝等。立春日
吃萝卜,俗谓“咬春”。伏日,“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挑鸡蛋”。立
秋日吃“韭菜篓”或烧羊肉带汤拌面,俗谓“贴秋膘”。夏至吃面条,冬至
吃馄饨。老人生日寿辰,至亲好友要送寿桃、寿面、寿糕。满族人特别崇敬
祖先,每年秋冬有杀猪祭夭、祭祖之俗。
     在衣饰上,旗袍是满族的主要服装,男女皆宜,并都喜欢在旗袍外套上
坎肩。女服讲究纹饰,男人好穿皮叉裤、欤B鞋,并喜欢用布条打“算盘疙
瘩”做纽扣。
     在居住上,满族人爱住四合院。门口盖门楼,进门有影壁墙,后立2米
高“锁龙杆”。主房坐北朝南,进门即是厨房,也叫外屋。东西屋为卧室,
亦称里屋,睡火炕者居多。
     在婚育上,媒人先带女方到男家“相门户”,若姑娘留下吃饭,即表示
同意这门亲事,否则为不同意。迎娶时半夜出车,新娘在炕上端坐一日,称
坐福。生育带有浓郁狩猎民族古风:产妇把炕席卷起,铺上谷草,坐在草上
分娩,并给婴儿“枕以硬枕,务平其脑后”。在丧葬上,满族人把年逾70
岁去世的称为喜丧,曰白喜。清初便盛生火葬,偏远农村仍有土葬习俗,葬
后三日“圆坟”,七七则以肉供祭之。
     在礼仪上,满族人崇尚礼节,敬老之俗尤甚。相见礼俗为请安、间好、
打千儿、半蹲、抢见礼、顶头礼等。“八旗旧家,礼法最重”,媳妇必须规
规矩矩,姑娘却不受礼法约束。
     满族人不仅能骑善射,而且喜歌好舞。生活在青龙县的白、蓝旗满人,
尤好闹秧歌。青龙的满族秧歌基本保留着传统的庆隆舞原型,即“举一袖于
额,反一袖于背,盘旋做势,蟒蛇舞状……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
舞姿男女有别,形式昼夜不同。自日踩高跷,以女舞为主,锣鼓轻点,啦呐
悠扬,数十名女子动作舒缓典雅。齐扬水袖,微扭柳腰,身轻如云,依韵飘
渺。一名男子领唱吉颂之词,为族中老者敬福祝寿。夜里多以男舞为主,不
踩高跷,锣鼓重,唢呐急,舞姿粗犷热烈。在一名主角带领下,数十名男子
平抬双臂,边跑边抖,长队跑成图案,俗称“跑斗子”或“挂斗子”。舞者
多模仿古代狩猎和行军布阵场面,如八卦阵、五角阵等。三通鼓为一场,尔
后围成圆圈,由二人在圈内表演棒棒鞭对打。棒棒鞭又名金钱棍、花棍,用
竹子或细木做成,外饰花纹,两端有长孔,内装铜钱。二人舞毕,数十人排
列成阵,按套路上下左右摆动敲击,声响清脆,节奏铿锵。最后以男女对唱
 《十二月》、《十二针扎》等民歌直至子夜尽兴方散。
                                  吃血肠
     地处燕山腹地的兴隆县,在饮食风俗上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吃血肠”了。
所谓“吃血肠”,实际是请人吃肉的谦词。血肠,就是将猪血灌在猪肠里的
一种吃法。“小寒大寒,宰猪过年。”杀猪的时候,务必保持猪血的纯净,
并放入五香粉、花椒面、香油、葱花儿,咸盐等各种佐料,搅拌均匀,不使
其凝固,然后扎肠口、煮烧。整个过程很有讲究:放入的成盐必须适量,煮
烧时要掌握好火候,时间短了,切不成节儿;煮烧老了,失去其鲜嫩。此地
衡量一个宰猪人的手艺,除了看他动作麻利、猪毛刮得干净外,再就是看他
灌肠的技术了。谁被人请得多,就证明谁的手艺高,人缘好。
     此地百姓纯朴而慷慨,没有虚情假意和言过其实。谁家宰了猪,要把整
条猪的里脊肉、排骨、猪肠都下锅,招持客人,谓之“吃全猪”。主人老早
便让自家的孩子去请邻里亲朋。长辈是必须请到的。被请的人如果说了一声
 “不去了”,去请的孩子就要哭,苦苦哀求,又拉又推,使尽一切办法请他
赴席。当客人到齐,主人开筵,端上去的第一盘菜便是切好的血肠。一般都
是主妇先开口:“把婶子大娘们请来,没什么好吃的,尝尝我们的血肠吧。”
紧接着,炖肉、排骨、煮肝等等,大盘大碗,一齐端上,热热乎乎的。吃得
尽欢而散。如果在这一年里有什么口舌之争,席间一提念,有人便会开口道:
 “谁也不是圣人,难免做错事,过去的就过去吧。”就此了事。吃血肠往往
使山村的邻里之间更加亲密团结。
                               六、塞外掠影
     塞外山城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南麓、洋河北岸,周围山川环抱、群峰
突兀。相传它是明朝建筑的城堡,后因守门人姓张,抵御外敌有功而得名。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这儿为幽州之地,战国时期为燕国北境,秦属上谷
郡,汉归广宁县,至明始筑城堡。1928年设察哈尔省,为省府所在地。这儿
是北京通往大西北和内蒙古的咽喉要冲,且历史悠久,故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市区北面有作为张家口象征的长城要塞“大境门”,雄伟的城楼扼两山之
间的峡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楼上有前人所书“大好河
山”四字,苍劲有力,显示出张家口雄伟壮阔的英姿。在北山脚下,有风景
秀丽的避暑胜地水母宫和依山傍水建筑于赐儿山的云泉寺。在宣化,建于明
代的宏伟建筑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至今仍成一条主轴线,被列入国家
或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宣化区下八里村的辽墓壁画,其中的星象图为古代巴
比伦观星法,恰与我国古代二十八宿观星法相吻合,在天文与绘画方面具有
极其珍贵的价值。其南的琢鹿,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与量尤交兵之
地,有轩辕黄帝城、桥山、龙泉等遗迹,在其北部和东部,有驰名中外的“妈
妈山”、“关外第一泉”等山水名胜。此外,还有宣化葡萄、口蘑和发菜等
多种土特产。
                                口蘑与口皮
     张家口北部的坝上地区,是风光秀丽的天然牧场。这里的土壤腐植质层
肥厚,盛产蘑菇。每当夏末秋初,绵绵细雨之后,一束束蘑菇便破土而出。
人们赶在日出之前,蘑菇伞未开时,将其采收起来。其品种有白蘑、青腿子、
马莲杆、杏香等,人们统称为“口蘑”。其中,以白蘑菇色、香、味最佳。
新鲜的白蘑,菌盖洁白,菌褶黄白,褶细,盖大,肉厚,柄短,口味极为清
香。每当夏秋产蘑季节,一场毛毛细雨过后,十里之外就可以闻到白蘑菇的
清香。说起口蘑的香味来,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从前有
一位口蘑商,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仍带着上等白蘑,坐轮船从天津港出发南
行。一路上蘑香四溢,引得海中鱼虾成群结队绕船而游,船老板和旅客面对
这罕见的鱼群,惊叹不已。船老板担心鱼群围聚过多,造成翻船事故,遂愿
出重金在旅客中求得驱赶鱼群的良策。口蘑商一见发财的机会来了,便将口
蘑清香诱鱼的事儿告诉船老板。为了航船的安全,船老板以高价买下口蘑商
所带的全部口蘑并抛入海中。果然,鱼群都追逐随波漂流的片片口蘑而散去。
事后,口蘑商大讲鱼群围船的故事。许多阔人听了他的宣传之后,当场同他
签订了购蘑合同。口蘑商从此发了横财。这段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口蘑香
气袭人却是人所共知的。口蘑不仅是许多名菜的重要配料,而且营养价值很
高。据化验,每百克口蘑含蛋白质20,3克,脂肪1。5克,粗纤维2。7克,
碳水化合物49克,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抗坏血酸、多种氨基酸以及大
量维生素B、C等,有“高级蔬菜”之称。长期食用,可降低人体血压,抑制
血清和肝脏中血清胆固醇的上升,增强对肝炎、软骨病的防治能力,因而被
誉为“没有写入《本草纲目》中的一味补药”在国际上还被称为“健康食品”。
     口蘑的食用方法很多,清炖、红烧、吊汤均可,味道清香、鲜美
     可口。如荤素烹炒,风味更佳,历来为席上珍馐。如与鱼、肉一起炖烧,
可使满锅增香,令人垂涎。张家口生产加工“口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这里就有数十家加工“口
     蘑”的作坊。它们加工的各种“口蘑”色泽分明,白蘑如雪,黑蘑如炭,
形如伞盖,个大肉肥,规格齐全。地方官吏每年选最佳者纳贡入皇宫。本地
及外地的蘑菇商用驴驮、挑担、推车等方式把口蘑远销他乡,多达万担。
     张家口市自古以来还以皮毛业兴旺发达而闻名中外,素有北国“皮都”
之称。其所产毛皮具有皮板洁白,皮毛舒展、丰满柔软、富有弹性等特点,
国内外市场通称“口皮”。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连接坝上、内蒙古和西北的
交通枢纽,自古成为“百货之所以灌输、商旅之所以往来”的蒙汉贸易商埠,
早在东汉时期该地就有了皮货贸易,唐朝中兴之时,这儿已成为北方的毛皮
贸易中心;至明代,这里已是世人皆知的中国皮毛集散地了。皮毛贸易促进
了张家口毛皮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裘皮(细皮)、白货(口羔皮)、粗
皮 (羊皮)为主的皮毛工业。“口皮”花色品种现已发展到百余种,有山羊
皮、绵羊皮、口羔皮、兔皮、貂皮、狐皮、黄狼皮,灰鼠皮、獾皮、旱獭皮
等。其中,“口羔皮”是一颗闪亮的明珠,皮板质地轻柔,色泽光润,绒毛
舒展,毛被以“一口花”著名,并且有细致的配路、水花、剪花等工艺特点,
是制做高级裘皮服装的上乘材料,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
      “皮都”艺人们高超的裁制工艺,还创造了毛皮制品的新产品,如栩栩
如生的仿虎,仿豹挂毯,富丽堂皇的二龙戏珠大挂毯,花样翻新的兔皮拼花
图案褥子,小巧玲玫的毛皮靠背,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裘皮服装等,在国
际市场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很多产品远销英、法、美、日、独联体等十儿
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口皮”中的口羔皮褥子、山羊皮褥子、羊剪绒皮、
络鞣绵羊皮、山羊皮、羔皮、草兔皮等产品曾被评为优质产品。到张家口旅
游的人大多以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毛皮制品而十分欣喜。
                            坐席——婚宴礼俗
     张家口地区娶媳妇办喜事,俗称“坐席”。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过去农
村大都是土炕,炕上铺着席子,人们习惯在炕上盘腿坐着吃饭;二是指菜的
数量,所谓吃席,至少12个菜。摆酒席一般在贺喜日,即婚后的第二天,是
日,亲戚朋友最多,在本村的亲戚和街坊朋友,都要来祝贺喝喜酒,所以要
在这天摆席。席有大席和小席之别。一般富裕户所摆小席的12道菜是:“四
蒸”、“四炒”、“四冷荤”,一个汤。坝上张北、沽源、崇礼、尚义等几
个县的一些地方摆席,最后还要加个杂烩菜,俗称“胡勒片”(“没正经”
之意),而坝下琢鹿、怀来、蔚县、万全等县则讲究”火锅子”,里边的菜
比杂烩菜高级一些,多是肉丸子、油炸豆腐、细粉丝等,“四蒸”即四大件,
一般为肉丸子、爬肉条、爬肉块和鸭、鱼之类。但不少地方忌讳吃鸡,因“鸡”
与“饥”同音,不吉利。“四炒”是四盘炒菜,一般为黄花(俗称金针)、
木耳、鸡蛋、口蘑等细菜。而山药 (土豆)和豆制品,如豆腐、绿豆芽、豆
角、豆腐干等则不能上席,因“豆”与“斗”同音、不吉利。“四冷荤”就
是通常的猪头肉、酱牛肉、肠、肝、肚等。汤一般是鸡蛋汤、海带汤、苜蓿
汤、蘑菇汤,还讲究放少量虾仁和青菜的“清汤”,民谣称”大米饭泡清汤,
新媳妇吃了不想娘”。为调剂口味,桌上还要摆四小碟小菜,如韭菜花、辣
椒、豆瓣酱、咸菜等。所用的酒、大多是白酒,也叫烧酒,少数也喝青梅酒
和黄酒的。近年除白酒外,啤酒、色酒、小香槟等饮料也上席了。
     大席比小席多一倍菜,是24个菜,除“四蒸”、“四炒”、“四冷荤”
外,还有“四海菜”、“四干果”、“四水果”。“四海菜”包括麒麟(龙
须菜)、凤尾虾仁、海蜇、海参等。“四干果”是瓜子、花生、栗子、红枣;
这四盘其实不算菜,过去是来凑数,是在饭前喝茶时吃的。“四水果”是苹
果、葡萄、蜜桃、香蕉或西瓜,但不能上梨,因“梨”与“离”同音。水果
大多在饭后端上,为的是解酒助消化。这种闹排场的大席,过去只有有钱的
财主家办喜事才有,而现在,不论城市或农村,喝喜酒一般不下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