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秦皇岛市滨海处,而大多学者是认为古碣石便是如今的碣石山,如明代学
者郭造卿就说过:“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他还把山顶
“有一巨石形如瓮鼓”疑为天桥柱。明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记载
说,肯定仙人台就是碣石山。所谓天桥柱,在碧云峰西北2。5公里一道山崖
顶端,有一石柱如塔高耸,其柱呈四方形,底座有一间房子宽窄,高达 30
多米。柱的上半部由三层节石垒就,巍然挺立。
今人一般将碣石山主峰碧云峰称作仙台顶,当地群众更习惯叫它娘娘
顶,其中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八仙中的张果老和曹国舅曾在这座山顶
修行过。因这里山势险峻,风景幽雅,他俩常喜欢在这云雾缭绕的山顶上对
弈。后来,封神榜上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神女云游到此,看中了这雄伟
壮丽、气象万千的碣石主峰,就想在此结庐修炼,但看到山上有出家人的丹
灶,就知已有神仙住在此地,只得惋惜地长叹一声作罢。以后,又经过一番
争执,张果老说他自打唐明皇那儿告退就隐居在此,而刚直勇猛的琼霄则说
她们姐仨从太公封神台上出来就到此了,并以深藏于山石下的碧霄的金簪为
证。仙台顶终于归云霄姐妹了。后人在峰顶建了一座名叫“碧霄宫”的小庙,
供奉起这三位“娘娘”。打那儿以后,当地老百姓就称仙台顶为娘娘顶了。
碣石山中有许多景点,除“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外,还有“山岩
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等名胜。其中“西嶂
排青”指碣石山西五峰景色,西五峰紧傍碧云峰,其东峰名“望海”,西峰
名“挂月”,北峰名“平斗”,东北峰名“锦绣”,西北峰名“飞来”。西
五峰景色秀美,是游人十分向往之处。
天马湖
天马湖位于抚宁县城北10公里处,水面辽阔,鱼肥虾美。它原名洋河水
库,建于1958年,因其两侧有天马山而得名。并为抚宁一旅游胜地,游人站
在天马湖畔,仰视天马山,只见山势雄列有如奔马,振鬣腾跃。湖坝长 1,
570米,高31。8米,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当年人工
建造的水库,如今胜过天然的山水画图。湖畔建有宾馆,辟有军事体育俱乐
部,开展射击、划船、航模、钓鱼、游泳等以军事体育为特点的旅游项目。
在此野炊,品尝天马湖鲜鱼美味和附近田园所产的豆黍等愈觉香甜。
关于“天马”的由来,当地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抗倭名将戚继光有一匹枣红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它天天驮
着主人巡视营地,督察营建防卫工程。当盛夏酷暑,它驮着戚继光行至马头
崖下,终因劳累过度而倒地不起。戚继光念它劳苦功高,将其葬于峭壁边沿
的一个天然洞穴之内。从此,这里夜间总有一道红光腾空而起。几年后,敌
兵再犯边境,董加口一战,其首领被生擒,坐骑被马头崖下的一个财主喂养。
这匹良骥全身雪白,财主很是喜欢,但他深为这马天天夜里溜缰而烦恼。一
天夜里,他暗中跟踪这马来到马头崖半山腰的神泉,这时,只见一匹枣红马
飞奔而来。望见白马便咬,白马因银鬃苫背,头缨遮月而吃了败仗。次
日,财主将白马的银鬃剪掉,以为如此便能取胜。不料,当晚白马再到
泉边饮水时,却被红马咬死。财主赶到时,正见红马腾空而去,直奔马棚状
的天然洞穴,头朝东,尾巴垂在“马棚”下面的峭壁上,俨然一幅“天马行
空图”。当地人为了纪念戚继光的这匹神马,就把马头崖易名为“天马山”。
至今,在天马山主峰的山崖上,尚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书的“天马山”三个
大字以及副将傅光宅等人书写的“天马行空”、“山河一览”等摩崖石刻。
孤竹国故地的传说
卢龙县,今属秦皇岛市辖区。它以悠久的历史和脍炙人口的故事,令人
向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卢龙称孤竹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
“元水(今青龙河)西南迳孤竹故城北,孤竹国也。”在孤竹国这块土地上,
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谦逊,互让君位的故事。被传
为佳话。在周武王吞灭孤竹国时,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以采
薇为生,直至双双饿死。临死前他们所吟唱的那首《采薇歌》千百年来一直
振人心弦,歌中唱道:“登上那西边的首阳山啊,采些野菜来填肚子。用暴
虐去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神农、虞舜、夏禹这些令人向往
的时代都飞快地过去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咳,要死去了啊,命运竟如
此衰薄!”因此,在卢龙有各种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及纪念物。卢龙城西,
原有夷齐庙一座,人们将兄弟二人奉为神明,终年香火不断,崇奉者络绎不
绝。在书院山前、城子山与牛耳山两岗相抱的山助处,有一座云居寺,寺中
有伯夷、叔齐塑像,西峰峭壁有“夷齐读书处”五个颜体摩崖大字,殿后有
一小池,被人们称作“洗砚池”。现在,寺庙虽然毁地圯,但其它古迹依旧
完好,且树林森森,云雾缭绕,庄严肃穆。
“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据《韩非子·说林》(上篇)记载,
春秋时期,孤竹国属于周朝边远地区的小附属国,不向周天子朝贡。燕庄公
为了扩大燕国的领土,便请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来帮助征服孤竹国。当年春季,
齐桓公和宰相管仲领雄兵东渡濡水 (今滦河)攻打孤竹。孤竹国君闻讯弃城
率军避入深山。齐军攻进孤竹城后,只夺得一些马匹,不见国君及将士踪影,
齐桓公便下令追赶。孤竹国君设计诱齐桓公陷进迷沟、旱海之中。这里山路
崎岖,千回百转,齐军兵马找不到出口,齐桓公为此焦急万分。这时,足智
多谋的管仲献计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放走几匹从孤竹国缴来
的老马,依其所往,随其踪迹。果然走出了迷谷、旱海,找到归路。齐兵队
伍平安返回。最后终于打败了孤竹。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申出“老马
识途”的成语,用来比喻经验丰富的人,遇事能够应付自如。
西汉武帝时期,卢龙为右北平郡。汉代名将李广从小练就一副好臂力,
箭法惊人,百发百中,人称“飞将军”。公元前128年,李广任右北平郡太
守,镇守边陲,防御匈奴进犯。当年这一带时常有老虎出来伤人,老百姓极
为惊怕。李广闻讯出去猎虎,虎碰见他,无不箭下毙命。一次李广出猎夜归,
乘着朦胧月色,从一村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且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
出没之时。李广抖起精神,寻觅老虎,忽见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他连忙
张弓搭箭,猛然一拉,“嗖!”箭正中老虎。其随从见射中,忙跑近瞧看,
发现中箭的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那支箭连头带尾都射入石中。李广不相
信自己的箭能穿石,回到原来的地方再射时,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事后有
人就此事感叹说:“至此则金石为开。”意思是说,只要诚心诚意,最坚硬
的金石也会受到感动。这一故事发生在卢龙城南的虎头石村,村东山腰,原
有黑石一块,形同虎头,相传便是李广的射虎石。随着李广箭射石虎故事的
传播,“金石为开”就作为一则成语流传下来。
粉红清香的胭脂稻
渤海岸边,冀东丰南县境内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名叫王兰庄。这小镇地
处陡河之滨,土肥水美,气候温和,盛产稻米,闻名遐迩。其中一种被称为
“胭脂稻”者,更是稀世珍品。《红楼梦》第53回写到里山村庄头乌进孝来
宁国府送礼的“胭脂稻”就是指的御田胭脂稻。
胭脂稻的米粒外形呈椭圆形,粉红色,顺纹带有紫红色的米线,用这种
稻米做成的饭,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食后回味,仍然余香满口。不仅如此,
这种稻米还具有回锅三次米质不散、色香犹存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
粒都能伸长一段。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三伸腰”。因此,这种稻米被
视为珍品,作为贡品供皇家宫院食用。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
王兰庄一带始辟营田,“王兰庄有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共地八顷五十
一亩一分,播种稻谷;北围三角淀旱田共地三十顷四十九亩,播种杂粮,此
项营田系工部侍郎王钩捐置。”
关于“御田胭脂稻”的得名,当地群众的传说颇多,一说为当地地主王
兰者,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举荐,进宫求官,皇帝及宠妃见此稻后
喜爱倍至,赐名“胭脂稻”。又一说此项营田系皇宫娘娘和后妃用胭脂体已
钱所营,专供内宫食用的贡米,因米色微红,颇似胭脂色,故名“胭脂稻”。
另有一说,因这种稻米的颜色跟娘娘和后妃的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
故被皇帝封为“胭脂稻”。
不过《康熙几暇格物篇》却别有一种说法,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
布玉米谷种。岁至九月始收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
颖。忽见一颗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
否。明岁元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
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
名御稻米。”这里所说的丰泽园,即为皇家的御苑。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遂给河北省委
写信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
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后来,丰南县粮食部门曾收购
胭脂米10万斤进京。六十年代初,又曾征集该稻米送全国农览馆展出,声誉
大振。近年,作家关仁山著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
版,问世后,南北各地钟情于这种神奇稻米者日众。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遵化县马兰峪西,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埋葬着顺治、
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个皇帝,15个皇后,141个嫔妃。其中包括慈禧
太后的陵墓,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陵寝建筑群。始建于顺
治十八年 (1661年),以昌瑞山为中心,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
20公里。东临蜿蜒起伏的丘陵,西傍山峦叠翠的黄花山。四周群山起伏,中
间原野坦荡,山清水秀,气象万千。
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的孝陵,建于昌瑞山主峰下。以孝陵为中心,其它
陵寝各依山势分列两侧。除规模不同外,建筑形式大体相似。孝陵建筑最为
完备,从正南的石牌坊起,经10多华里的神道,依次为大红门、更衣殿、大
碑楼、石望柱、石像生、龙凤门、石桥、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
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拱、方城明楼和宝顶等。这
些建筑依次排列,脉络清晰,主次分明。而其余四个帝陵则没有石牌坊、更
衣殿和龙凤门。石像生的数目也都比孝陵少。皇后陵墓普遍规模较小,但建
筑体系与皇帝类似。后妃园寝比较简单,多为坟丘式的圆砖垛子,均用绿硫
璃瓦盖顶,与帝后的黄硫璃瓦迥然不同,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清东陵神道和桥梁纵横交错,黄绿硫璃瓦相融,画栋朱垣,汉白玉石殿陛栏
杆等等,建筑绚丽宏伟。
清皇室为什么选择马兰峪为陵区呢?这里也有一些说法。相传,顺治皇
帝登基时才10来岁,一切大事由其叔叔摄政王多尔衮和额娘孝庄文皇太后作
主,选陵的事也就由他们操办了。一天早朝毕,孝庄文皇太后和多尔衮商议
好,决定从民间挑选两名钦天监组成一个班子,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去察看
风水,挑选陵址。说也奇怪,一班人马走遍了许多地方均未选中,还是顺治
皇帝在一年夏天到京东马兰峪打猎时,在遵化丰台岭一带发现了一处陵地,
并在当地找钦天监察看风水。后来多尔衰和孝庄文皇太后又差人从南方调回
选陵地的钦天监杜若预、杨宏量等去马兰峪再次察看,最后确认那是一块独
一无二的风水宝地。回京后,顺治传旨让杨宏量进见。顺治问杨宏量:“朕
自选之吉地如何?”杨宏星立刻跪下详告:“回禀皇上,此地三面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