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

第63节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63节

小说: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里遣使来朝;1413年秋陈诚首次出使西域(亚)。在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
  当然;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天下稳定;没有让朱棣得到一个帝王的满足;他渴望走出蔚蓝色的国海域;去探访西洋世界的究竟。1405年;他派郑和下出洋。这是国历史上的一壮举。郑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很受燕王赏识。朱棣即位;赐他郑姓。因他又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是一生都受到明成祖重用的地位特殊的内臣。
  明成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让海外西洋各国纷来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成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规模的海外贸易;是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对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原来;当年朱棣的军攻入南京建文帝皇宫里时;发现奉天殿火光冲天。原来朱允炆为了不落入朱棣之手;同自己心爱的奉天殿同归于尽了。士兵们从废墟扒出了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并不能辨认出哪具是朱允炆的尸体。朱棣还假惺惺地流泪说:皇帝呀;我是为你扫除奸臣来的;你为什么要自焚呀。
  朱棣如愿以偿地作了皇帝;但其实朱棣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他一直都不相信那几具焦尸真的有建文帝朱允炆;为了自己顺利即位;朱棣匆忙以天子礼仪下葬了几具焦尸。其实;朱棣在位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建文帝的搜寻;先是派户科都给事胡滢遍行全国各地长达16年;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后来;派郑和赴海外寻找。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有一天晚上;朱棣已睡下;突然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至于具体谈的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滢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并且事隔多年后;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终于放心了;从此再也不究问建文帝踪迹了。
  当时许多人也认为建文帝没有烧死;而是逃到了其他地方。据说;朱棣军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杀;被翰林院编修程济拦住;程济说与其自杀;不如逃走;这时少监王钺拿出一个箧子;说是朱元璋临终时留下;如临难就打开它。建文帝见到祖父留下的东西;悲鸣不已;连忙让人焚烧宫殿;皇后心甘情愿地跳入火替皇帝去死。铁箧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箧内袈裟、帽、鞋、剃刀;应有尽有;还有10锭白金。应文便指未允炆了;在场的还有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便是应能、应贤了。箧内还用红颜色写着两行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建文帝等人剃了发;穿了袈裟;假扮和尚;从密道逃出皇宫。从此以后;建文帝一行人过上了流亡苦旅;云游到云南、湖北、四川、广东、贵州、浙江;终无消息。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他重建了被烧毁的奉天殿;但在这座宫殿里;朱棣并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魂魄以及众多怨魂似乎一直在殿内环绕;让朱棣寝食不安;他觉得死后也无脸见葬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的想法;所以迁都北京从他一登基时就开始考虑了。
  因为朱元璋晚年时突然发现南京皇宫北面地基下沉不少;整个皇宫的地势变成了南高北低的状况。这在封建年代;是一种很不吉利的风水;会不利于后代传承;甚至会绝后。朱元璋此时回想起当年选择宫址的时候;搞了一系列装神弄鬼的活动;并命刘基占卜适合之地。刘基花了六年时间在南京到处查看;可最终占卜的新宫;竟在一片低洼的湖水;且偏于整个城垣的东部。而国古代皇宫择址的传统都应该是方正规则;居于城心;且更不应择低洼之地了。因此;刘基为朱元璋所卜的新宫宫址;至今另人费解。据说这里是钟山龙脉的龙头;风水极佳。为了填湖造宫;工匠们在湖底铺垫巨石和打桩;然后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经过一系列艰巨的填湖工程;地基问题才算基本解决。最残忍的是朱元璋为了图得吉利;竟将当地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投入湖;取其名字的谐音作为填得满的吉兆。
  可是填得满没有带来吉兆;反是报应。对于洪武末年皇宫下沉的状况;朱元璋无奈的说;他本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再迁都;可是已经年老体衰;已经办不到了。这座花费了无数钱财和人力修建的南京皇宫;朱元璋仅享用了六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在南京乾清宫内死去;这位明开国皇帝最终也没找到最满意的都城。
  再加上永乐年间;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了。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他深知;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作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千方百计地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都;但是它在经济上却远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是想方设法使北京繁荣起来。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同时又迁往北京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也就逐渐发达繁荣起来。从而;北京初步具备了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特派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名臣陈圭'右加王旁';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正式启动的营建工程;就一直进行;从未断。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北京定为国的首都;这是明成祖的历史贡献。
  65岁的明成祖;突然病故在北征蒙古的行军途。死后;他被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长陵。此陵是在他54岁时建成的。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加起来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英宗。
  他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历史上被蛮族掳走的天朝皇帝;除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外;概也只有明英宗这一位了。而北宋徽、钦二帝的被俘是因为在军事上明显弱于对手金国;但明帝国相对于也先的部落;却是在军事上占优势的一方;因此;明英宗竟然会被异族掳获;令人跌眼镜;所以明英宗可以在历史教科书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一个皇帝;死后又居然被谥为英宗;使许多深感不解。因为所谓英宗;顾名思义;指这个皇帝生前很英明。英这个谥号好象没有隐含不好的意思;不像谥惠表面上是说很有恩惠施与人;但多指白痴或是智障皇帝;或是谥襄表面上是说很威风壮盛;但多指穷兵牍武而一事无成的皇帝。一个因为宠信太监而被外族所掳的皇帝;居然被认为很英明而谥为英宗;好象是一个讽刺和笑话。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英宗被也先俘虏多年;竟然不死而能生还;说明他这个人是颇能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的。而英宗返回故国后;皇帝已经由他的弟弟来做了;自己变成了太上皇。皇太子虽然还是英宗的儿子;但现任皇帝的党羽随时都在设计陷害他;以便让现任皇帝的儿子继位;事实上;皇太子后来也的确被拉下了东宫的位置。这一切都十分不利;但英宗居然安全地活了下来。不但如此;支持他的臣子们还趁英宗的弟弟病重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并摘去了他弟弟皇帝的头衔。由此;我们可以想见的;在经历了这么风霜的洗炼后;英宗的头脑、阅历、手段、眼界、胸襟必然远超一般从生长于皇宫内的皇帝;在漠物质匮乏的痛苦;恶劣气侯的考验;寄人篱下的忍辱负重;乃至于做太上皇时期明哲保身的智慧;凡此种种;使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英宗已经从当初那个糊涂的皇帝蜕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帝王;而历史上的事实上也相去不远。所以英宗之所以为英宗;得来非虚。因此;后来的明英宗已经不是那个早年在土木堡被俘的无能皇帝了。
  谁是生母
  谁是英宗的生母?在这关系到皇家龙脉的事上本不应成为问题;但英宗的生母的确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孙贵妃所生。《明书》、《明实录》等书持此说。《明书》记载孙贵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另一说是宫女所生;即孙贵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养宫女之子为己子;而那个宫女却销声匿迹了。《明史稿》记载孙氏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重。查继佐《罪惟录》也说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明史》也认同这种说法。
  原来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孙贵妃。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
  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副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孩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贵妃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太后和诸臣同意宣宗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以子贵。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点上了一个很的污点。
  当时的《寓圃杂记》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废胡为仙姑。……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为太后。胡每事谦让;不敢居孙之右。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凡六宫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与太后之列;惟与诸嫔妃同事。孙太后知而有见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阁下诸臣议治丧之仪;时杨士奇卧病于家;诸臣往问;士奇曰:当以后礼殓;葬景陵。问者曰:此非内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后世骂名。诸臣因议以嫔御礼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八年;英宗渐;后泣诉曰: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行尊崇之典。
  据这部书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的;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