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帝最近-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色列士兵塔勒告诉我,他最不愿意“押解”外国人去工人通道,因为那个地方“太危险”。“贵宾通道”关闭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袭击全往工人通道招呼。“所以多凑几个外国人,一起带过去,减少去那里的次数,”他解释说。
水泥掩体背后的以色列士兵遥控铁栅栏门和十字转门开关。三个士兵斜靠在掩体里,大中小三型M16,各擎一支。
一推转门A,“吱吱呀呀”作响。十字切割了一个圆,人从“四分之一圆”里通过。行李包稍微大些,就过不去,需要从转门上方递出。
过了转门A,是电磁门;过了电磁门,还有一道十字转门。出了转门B,就算到了巴勒斯坦一侧,两边铁丝网上挂满工人外套。幽长、恶臭、冷清的通道里,一个巴勒斯坦人搀扶着另一个蹒跚而行。其中一个获准去以色列医院治腿伤,呆了四天。
“通行证容易拿到吗?”我问。患病巴勒斯坦人如果确实无法在加沙医治,可以申请到以色列医院看病,但获得通行证并非易事。
“通行证不是问题,”那人说,“你看,以色列人不允许救护车过来,这样一个伤员只好走过去……”
终于看到报纸是怎么运进加沙。每一捆都要接受检查,一捆一捆从十字转门的“四分之一圆”里递进来。怨不得,每天中午甚至下午,报纸才送到我手里;怨不得,出了大新闻,报纸反而中断一出大事,埃雷兹就关闭。
一群妇女在转门前等候,挤挤挨挨。见我背相机,说:“给我们拍照吧,记录我们的苦难吧。”
(二)
3月6日的大爆炸发生后,进出埃雷玆,等候的时间越来越长。一次,等待近两个小时后,终于获准跨出铁栅栏门,达到以色列一侧。钢盔上还扣着迷彩帽“隐藏”自己的狙击手只有十来岁,秀气得一眼分不出是男是女。见我们看他,其他士兵起哄:“给他照张相!”狙击手笑得腼腆,一口白牙。
来到掩体边,还需等待以色列士兵来“押解”我们。下雨了,高个子士兵允许我们到他们站的棚子下面暂避。他背枪的身后,水泥掩体上用英文写着“welcome(欢迎)”。女兵看出我不耐烦,说:“里面出了问题。”“什么问题?”“无可奉告。”
一名巴勒斯坦父亲抱着生病的孩子跨出铁栅栏门。孩子看到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哇哇哭着叫爸爸。
(三)
那是埃雷玆最叫我愤怒的一天。
巴方检查处的三个小兵笑脸迎人,说今天通道很平静,没事。就连垃圾堆前推车送货的那个家伙都说:“畅通,非常平静。”
通道里,阳光很白,一个人都没有。过了电磁门,地下却坐着一个穿黑袍的巴勒斯坦母亲,怀里是熟睡的孩子。一只大黑包已经放在门外。“早上8点我就来了,他们检查了所有的东西,然后让我等着。”现在已是12时半。
今天连转门A都不让出,铁栅栏门上又加了道铁杠。照例是等待。又见那个腼腆的狙击手,冲他摆手,对方点头表示谨慎欢迎。一个士兵在碉堡后面抽烟,另一个倒扣帽子的士兵上来查护照,“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中国……寿司好吃,”他转脸向狙击手,“你吃过寿司吗?”狙击手摇摇头。随后他们叽里咕噜地希伯莱语对话,我只听懂“寿司”、“西红柿”两个单词。
查完护照,又等了半小时。我撞击铁门,没人理。一小时过去,我开始咆哮。抽烟的士兵过来,说在通道里发现爆炸物,现在没人可以进来,没人可以出去。又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士兵,同行的摄影师高磊恳请女兵通报一声,给我们放行。女兵答应了,但我知道不会有结果。
工人通道是“袭击多发”地区,而命中重重铁门、转门、掩体背后以色列士兵的几率很小,替士兵挡子弹的,正是我们这些等候过关的人。
黑袍母亲法帖马的丈夫在萨巴阿,埃雷兹外一个以色列阿拉伯人村庄。结婚的时候,还没有埃雷兹检查站,现在不得不“两地分居”。以色列法律规定,加沙或者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即使同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也无法取得以色列公民身份。
地上的孩子闹起来,原来是两个!一男一女,女婴尚在襁褓中。一个东正教教士模样的人在转门B呼喊,要求开门。我们替他通报狙击手:“有人要进来”。狙击手冷冷说:“我看见了。”但,门一直没开。
狙击手收到一只橘红色盒子。摆在了望口一角,不时掀起一角看看,笑得心花怒放。里面是吃的?还是朋友送来的礼物?
又来了一群人,里面有两个外国记者。根据“批量发走”的惯例,我以为看到了希望。
一个巴勒斯坦妇女带着十几个孩子靠近电磁门。水泥掩体里的以色列士兵声嘶力竭喊了半天,那妇女一摊手听不懂!我便充当翻译。妇女来自西岸巴勒斯坦城市希伯伦,要回家。“你拿的是以色列身份证还是巴勒斯坦身份证?”“巴勒斯坦……”“退后退后!”士兵又咆哮起来,他的岗楼里,有机玻璃窗已经被打碎。
士兵要求法帖马和两个孩子也全部退到电磁门后。法帖马抱起女婴,男孩扶着地爬起来,跌跌撞撞走过去。我的心都快碎了。
男孩哭起来。希伯伦女人递给他一个西红柿:“拿着吃,饿了吧。”法帖马无法再进电磁门,求我递过那只已经通过检查的大黑包,从里面撕出几块大饼,男孩和着眼泪吃。
两小时过去了。后来的两个记者问:“怎么了?”狙击手大声回答,里面出事了,但我不能告诉你细节,里面危险,不让你过去是为你好。那记者喊回去:“得了吧,还有比这里更危险的地方吗?我已经等了两个小时……”狙击手说:“我在这里已经两年了,你急什么?”一股邪风吹过通道,恶臭阵阵。
高磊开始做俯卧撑、引体向上和马步。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怔怔看着。又过了好一阵子,塔拉终于过来认领我们。栅栏门一开,塔拉马上钻进狙击手呆的掩体背后。
法帖马也终于可以走了。我帮她翻译,说要一辆推车,行李太重。
塔拉说,安检人员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公司CNN一名记者的包里发现“疑似爆炸物”,所
以不得不封锁整个检查站。后来据安德烈透露,埃雷兹的检查仪器很先进,连“炸药的味道”都能测出来,那个CNN的家伙刚从伊拉克回来,不知怎么沾上了“爆炸气味”。
埃雷兹出口,接我们的司机拉马丹已经等了很久。他说,先出来的一个巴勒斯坦商人告诉他,检查站里有个中国人对着以色列士兵耍“中国功夫”,很可怕。
(四)
2004年4月的一天,晚上回埃雷兹,离闭关还有两小时,士兵却说不让过去。问理由,问需要等多久,一概“不知道。”一个为联合国工作的意大利女记者也遭挡驾。天色渐暗,我又使出“想到检查大厅上厕所”的借口,曾经屡试不爽,这次不灵了。对面那女兵,冷冷告诉我,她已经8小时没上厕所。
意大利女记者同我一样,执意过关,至少要求知道今晚是否还能过去。一辆军用吉普开过来,里面三个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人,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手持冲锋枪、对讲机。先在车里拿喇叭喊话,要我们走人。见我们不动,其中一个跳下车,鼻子贴鼻子地对我们吼:“我是军人,不能把你们扔出去,一会儿警察来了,就可以扔你们出去!”
两个巴勒斯坦人过来向我借手机,说要给家人报信,现在进不了加沙,回不了家。
一会儿,检查站里传来几声枪响,探照灯的光束射向天空。我终于打通巴方检查处胖子兵巴士姆的电话,他说又有两个巴勒斯坦枪手钻进了埃雷兹,以色列士兵正封关搜查。
等了一阵,俄罗斯安检人员们坐大巴下班,意味着今晚不可能再进埃雷兹。无可奈何,我和意大利女记者到附近城市阿什克隆找饭店将就一晚。当晚,以色列士兵没在检查站里找到任何枪手。
(五)
2004年4月17日 “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兰提西之后,以色列加强了对埃雷兹检查站过往人员的控制。
4月25日上午9时,我站在铁丝网密布、一道又一道冰冷的十字转门前,前后左右一个人影都没有,100米开外,白花花的阳光从最后一道铁门里射进来,以色列狙击手面目模糊,只有黑洞洞的枪口直勾勾对着这边。直到我喊破喉咙,他们才从高音喇叭扔过来一句话:“找满5个记者再来!”
给埃雷兹办公室打电话,解释今天是星期六,犹太人的“安息日”,以色列一方几乎没有出租车,所以很少有外国记者挑这个时候离开加沙,凑满5个人,根本不可能。一个叫大卫的小伙子回答,我理解,但帮不了你,这是规矩。
“找满5个记者再来!”这是我听过的最荒谬的规定。现在,全加沙未必有5个外国记者,更何况要同行。一个小时过去,迎面来了个日本记者进加沙。乘十字转门为他开合间隙,我进到最后一道铁栅栏门,与以色列士兵面对面,不然喊破喉咙,他们只听见蚊子叫。
“为什么日本记者可以单独进来?”“他是进加沙,你现在要去‘以色列地’,当然不同。”“这是什么时候的规定?”“两天前刚定的,以后一直会这样……”“如果加沙根本没有5个记者呢?”“对不起,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了。”
一再给大卫打电话,他态度很好,说看看能不能请个特别批示,或者凑满5个外国人,不一定非要是记者才行。
通道里传来阵阵恶臭。铁丝网上挂着巴勒斯坦工人通过铁门、接受以色列检查之前脱下的外套。
一会儿,通道里传来沉重的脚步声。我正乱想,会不会是哈马斯扛着火箭,《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贝内特出现在眼前。以色列士兵连第一道门都没给他开。
贝内特与以色列人士更熟悉,便向以色列军方女发言人伊迪特通报了我们俩的名字。等待回话时,聊起加沙的情况。我告诉他小孩子叫卖兰提西画像的情景,贝内特眼睛一亮,说要把这个写进报道。又聊到他的加沙雇员,我的朋友女记者特赫立特。贝内特在以色列工作四年多了,他抱怨中东整体上是新闻热点,但无论埃及还是约旦还是黎巴嫩,实际上可做的文章并不多,巴以才是核心。加沙多事,但生活太苦,只有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记者天堂。
又过去两个小时。伊迪特说有“好的进展”。果然,几分钟后,大喇叭里传来声音,让我们上前去。贝内特的两只大包无法从十字转门中“转”出来,只好从顶上递进。喜洋洋跨进最后一道铁门,一个带头盔的胖子兵过来接人,他一脸腼腆地笑着说:“我就是大卫。”啊,我认识他,多次见面,只是从来不知道名字。然后,大卫说了一句话,把我的惊喜一浇到底,且打进十八层地狱:“他得到了允许,你没有。”
“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说凑满5个记者才可以走吗,他走了,我更没希望了。”“对不起,名单上只有他的名字,我只是个士兵,必须服从命令,”大卫说。
贝内特马上拨通伊迪特的电话。通话结束后,他告诉我,伊迪特先报了他的名字,刚要说我的,一个“头头”说,行了,今天给个特别许可,让他过去,下不为例。因此,贝内特得到许可,而我成了那个“下不为例”。伊迪特在电话那头一再向我道歉,说她已经尽力,但“头头”不愿再次破例。
铁栅栏门“吱吱呀呀”开了,不是为我,仅仅为贝内特。以色列士兵放进一只狼狗,东
突西奔,对贝内特的包左嗅右嗅,这意味着放行之前的检查开始了。而现在,我成了“狗不理”。
贝内特还算义气,问以色列士兵,可否把我当作他的助手带过去?大卫轻轻笑了笑摇头。这时,贝内特接到一个电话,显然是检查站另一头,等候他共度周末的家人。“有特别许可了,给我的,没有她……”
铁门“吱吱呀呀”地闭上,为我。看着贝内特远去的背影,绝望猛然扑上心头,眼泪热热地淌下来。立即转身,免得被以色列士兵看见。我的以色列朋友丹尼特说,这就是许多以色列年轻人不愿服兵役的原因,要么你对别人残忍,要么将你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铁栅栏外边就是以色列。阳光灿烂,连空气都是可爱的。而在两道铁门之间,以色列狙击手枪口之下,我扎实体会到监狱的滋味。
因为不得不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