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新宋·全 >

第167节

新宋·全-第167节

小说: 新宋·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章楶丝毫不敢怠慢。他知道这些教官虽然都是军中英杰,但是各军风格不同,作风自然不一。似王韶旧部,如王厚便深受乃父影响,虽然恩威并施,却是为人严肃;而张玉、林广,训练虽然严酷,但是一旦解散,就和部下喝酒赌钱,无所不为;还有些教官,则多恩少威,或者有威无恩……虽然颁布了《诸军训练条例》,明确提出了各种训练指标与操练规程,但是要打造一只真正强大的军队,还需要有真正精干的军官与公正的奖惩监督。这些东西的养成,绝非一部《条例》的颁布就可以解决的。所以,章楶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约束好这些教官们。
  但是章楶这次来找王厚,却是为了别的事情。他走到王厚身边,笑道:“处道,刚刚接到兵部行文,卫尉寺想派一批军法官来讲武学堂,一同参加训练。”
  王厚不明其意,便不接口说话,只是默默的看着章楶,知道他必然会继续解说明白果然章楶顿了顿,又望了王厚一眼,才道:“但是学堂教官人手略嫌不够,而且……”
  王厚心中顿时雪亮,当下淡淡一笑,说道:“而且没有人敢接收军法官,这些人将来是要配备军中,负责执行军法,监督将领的,而我们这些第一批教官,却没有几个人会在讲武学堂呆一辈子,迟早要编入禁军之中,到时候难免不碰上这些冤家。此时训练起来,轻不得,重不得……”
  章楶苦笑着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他倒不料得王厚如此坦率。
  王厚嘴角忽然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他掂了掂手中的软鞭,淡淡说道:“既然他们想来,就让他们归我管好了。我倒要先看看,这些所谓的随军军法官,究竟长了几颗卵子?”
  章楶倒不料王厚居然一口答应,不由松了口气,一面笑道:“这些人也只来受训半年,然后还要回卫尉寺受训半年,主要是成为卫尉寺军法官的教官,派到军中的机率也是很小的……”
  王厚忽然注视章楶,脸上肌肉一跳,轻声道:“大祭酒太小看我了!我王厚对朝廷忠心耿耿,怕什么军法官!”
  章楶哂然一笑,道:“那就好。我还要去看看神卫营的教官,兵器研究院的惨案,对他们的打击太大了。”
  王厚连忙欠身抱拳,道:“末将恭送大祭酒。”
  ********
  尚书省,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
  左仆射韩绛、右仆射吕惠卿并排坐在上首。吕惠卿打量着座中的诸人,六部尚书中,吏部尚书冯京、户部尚书司马光、礼部尚书王珪在左,兵部尚书吴充、刑部尚书陈绎、工部尚书苏辙在右;六部尚书之次,则是大理寺卿张景宪、司农寺卿安焘、太府寺卿石越;压班的两个座位,左面坐着尚书左丞王安礼,右面坐着尚书右丞吕大防。此外,太常寺卿常秩与新任军器监兼知兵器研究院苏颂则坐在了最下首,他们二人均不带参知政事衔,是奉命前来旁听并作证的。若按照旧制,太常寺卿为九卿之首,如今却事权多削,反而远远比不上九卿之末的太府寺,看着正襟危坐的张景宪、安焘、石越,常秩不由在心里感到一阵别扭。这一切自然都落在了吕惠卿眼中。
  吕惠卿淡淡一笑,旋即正容,随即缓缓说道:“太府寺卿石大人关于建忠烈祠与先贤祠供奉殉国将士与逝世贤者的建议,门下后省通了忠烈祠的建议,却驳回了先贤祠的建议,理由是:凡国之贤者,或可入孔庙陪祠,或可入宗庙配享,设先贤祠是多此一举,虚耗国帑。”他说到这里,有意无意的望了石越一眼,见石越面色沉静如水,竟是看不出深浅,心中一凛,继续说道:“今日要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堂是否决定坚持设立先贤祠?”
  韩绛轻轻咳了一声,望着石越,问道:“石大人,你是倡议者,你的意见如何?”
  石越的目光依次扫了众人一眼,才缓缓说道:“下官依然认为先贤祠的设立非常有必要,因为孔庙、宗庙非常人所能配享。”
  “贤者自然不是常人。”吕惠卿接过话来说道,“在下以为,给事中们担心的,是先贤祠供奉的人是什么人,是不是要把杨朱墨翟之流,全部请进去供奉?谁有资格入先贤祠又当由谁来决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奏折只怕会再次被驳,那就会是很严重的事情。”
  “虽不必杨朱墨翟皆入祠,但是如算学名家入祠,却是可以的。此前以算学家配享孔庙,争议甚大,若设先贤祠,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石越的声音微微抬高了些,似乎要以此表明他的决定,但在他的心里,却知道以这样的理由,是很难说服众人的。他知道先贤祠对在座的人来说,除了苏颂以外,都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在座的这些人死后,既便是进不了孔庙,也是能进宗庙配享的。
  果然,礼部尚书王珪以息事宁人的语气说道:“石大人,这个先贤祠如果专为祭祠算学家,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何况,这次兵器研究院不幸死难的人,完全可以进忠烈祠祭奠,那也是罕见的殊荣了。为何非要偏执于一个先贤祠的设立?”
  “二位相公,诸位参政,常大人、苏大人,”石越抱拳环顾,慨声说道:“先贤祠的设立,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它可以鼓励一代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知,了解天地间的奥秘,甚至于不惜为此献身,因为他们会知道,自己死后,英灵能得到祭奠,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天下的认可!同时,先贤祠也是慰藉军器监事件中死去的二十五名研究员和八名工匠的地方,他们不仅仅是为国捐躯,他们也为追求真理而死!在一个个教训中吸取经验,是我们前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必须被我们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
  但是没有人听得懂他的话。司马光蹙眉道:“死去的人诚然值得悼念,但是有英烈祠足矣。我总以为,如果创立先贤祠,一定会破坏董仲舒以来儒术独尊的地位……”
  石越愕然道:“君实尚书何出此言?”
  “朝廷为钻研奇技淫巧的人如此郑重的大开先例,如果说不影响天下的风气,我却是不相信的。如果只是入祠英烈祠,倒还算得合情合理。”司马光目光直视石越,似乎想直入他的内心,了解他心中真实的想法。
  “君实尚书,这是一种偏见!”石越也正视司马光的目光,朗声而答,没有丝毫回避。
  “偏见?儒学自是正统。”
  “儒学不仅仅只有九经!天地之间,存在大道,要了解道是什么,就需要我们格物致知。仅凭九经,是不能了解天地的真理,圣人的本意的!”
  吕惠卿心里其实是非常同意石越的意见的,但同时他也十分怀疑石越是不是别有用心。不过吕惠卿更明白这件事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含义——白水潭学院集体悼念死者英灵的事情,他早已听说,《汴京新闻》、《新义报》甚至《谏闻报》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吕惠卿没有丝毫兴趣去得罪白水潭学院上万师生。他更乐得看石越和司马光打擂台。
  而与吕惠卿相反的是冯京虽然心里支持司马光的意见,但是却不愿意看到二人发生矛盾,这时见二人争执,便连忙出来说道:“我以为我们不必争执这些细节,政事堂本身是支持动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门下后省,都给事中杨绘和礼科给事中吕希哲要如何说服?当务之急,是要尽量避免发生三驳的事情出现。”
  吕惠卿假意沉吟一会,目光转向韩绛,问道:“韩相以为如何?”
  韩绛本来就在为难,如果不支持石越,不免得罪了这个红人,若是支持,就要承担三驳的政治风险。杨绘的性格,他是非常明白的,虽然到时候是杨绘与吕希哲辞职还是他韩绛、吕惠卿与石越辞职尚且难说,但是事情走到那一步,本身就已经是失败了。他沉吟良久,才含糊的说道:“如果一点不改,再次递到门下后省,那是断然不行的。另外,我以为这次设立英烈祠与先贤祠,本来就是以政事堂的名义颁敕,那么,我们也需要一个体面一点结果……”但说了这么多,在座之人竟是没有人明白他的意见究竟是什么。
  吕惠卿忍住笑,说道:“韩相的意思是,我们修改一个杨绘能接受,朝野能看得过去的方案?”
  “正是。”韩绛微一犹豫,便点了点头应了。
  吕惠卿环顾众人,说道:“若依在下的意思,不如做两手准备,一面且由石大人去草拟方案,最好能先说服杨绘与吕希哲;一面可由常大人先准备祭祀之礼,到时候纵然给事中们不肯通过先贤祠的方案,我们也可以给死者风光大葬,迎入英烈祠,以示朝廷之恩。”
  韩绛连忙点头,赞道:“此议甚佳。诸位大人可有意见?”
  众人自然都知道这是八面玲珑之法,自然也没有人会出来反对。石越虽知众人是在推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点头答应。
  吕惠卿顿了一会,见众人都无意见,方又说道:“既是如此,那此事便算暂时议妥。咱们且说第二件事,也与兵器研究院有关。是一个叫赵岩的研究员改进火药,制成火药颗粒的事情。赵岩的嘉奖令已由吏部颁发,我们要讨论的,是军器监苏大人上表,请求扩大震天雷与霹雳投弹的生产,给永兴军诸路以及河北诸路诸军配备霹雳投弹。皇上下诏,询问尚书省与枢密院、学士院的意见。”
  吴充待吕惠卿说完,便接过话来,道:“这时候推出这件事情,有利于提高兵器研究院的士气。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以为装备军队,应当循序渐进。不如配合禁军整编进行,整编一军,装备一军,以霹雳投弹为主,神卫营才装备震天雷;河北与陕西,只需要少量装备便可。”
  “装备诸军,吴尚书所议甚是。想来枢密院也会同意。”苏颂微笑道,“但是下官所说的重点,还是扩大生产。生产的地点,生产的规模……下官以为,可以在大名府与长安各设一个生产基地,此外,在江宁或者杭州设一个生产基地,再在桂州或广州设一个生产基地,生产的规模,大名府与长安,以日产五百枚至一千枚为额,东南两个地方,则以日产百枚为额。再加上京师的生产能力,大宋每天可以制造两千到三千枚霹雳投弹……”
  “且慢。”司马光打断了苏颂的叙述,问道:“一枚霹雳投弹的成本是多少?”
  “现在已经可以降到三百文左右。”
  “一个普通厢军一个月的薪水?”
  “相对来说……”
  “一天以生产两千枚计算,是六百贯,一个月是一万八千贯,一年约二十一万六千贯。如果再计上运费……”
  “君实尚书,三百文已是相当便宜,一枚霹雳投弹也就是七八枝箭的价格,但是比七八枝箭的作用要大得多。
  “但这是额外支出的,难道军器监准备减少弓箭产量?”
  苏颂顿时语结。
  王珪插话道:“但是皇上一定是支持的……”
  司马光截断他话,凛然说道:“大臣是不是专为迎合皇上的意思而设的。大臣要为天下着想!”
  王珪一时间面红耳赤,心中暗暗大恨。吕惠卿悠悠讥道:“司马大人说得不错,但是我以为,正是因为大臣要天下着想,才不应当吝啬区区每年二十余万贯的开支。须知若打一次败仗,国家的损失远不止二十万贯。”
  司马光毫不退让,反唇相讥道:“吕相公莫不是以为有了霹雳投弹就可以战无不胜?我却以为有了霹雳投弹,只怕不过是多了把双刃剑而已。若是自觉因此可以战无不胜,只怕穷兵黩武,国家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司马大人又何必危言耸听?国家每年军费,单单俸禄支出就有近千万贯之巨,区区二十余万贯,算得了什么?裁掉两千厢军就省出来了。以我看来,这个规模还只是初步的,还要扩大。”吕惠卿慢条斯理的说道,显然是存心在这个问题上激怒司马光。
  石越静静旁听,立时就明白了吕惠卿的用心:皇帝循问尚书省、枢密院、学士院,不过是问怎么样更好的执行,了解一下利弊,至于增建霹雳投弹院,进行大规模生产,那是势在必行。如果司马光在这个问题上再次逆鳞犯颜,保不准皇帝就要把他赶出政事堂。因此吕惠卿才这么咄咄逼人,不断刺激意欲节省财政开支的司马光。
  石越心里也非常恼怒司马光在先贤祠的问题上和他纠缠,导致他在政事堂陷入被动,吕惠卿从而可以轻轻易易的把包袱丢给他。但是让司马光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却并不符合石越的利益。户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完全有赖于司马光个人的政治威信——石越无法想像换一个人来推行并县省州的政策的结果,那么必然是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唯有司马光一人有本事让这么大的改革安安静静的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