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够了!我们将立刻回头,重新使用用得好好的旧正字法。〃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可能是语言改革派们始料未及的。德奥瑞三国已准备召开紧急会议,应对这些反对的声音。
一项初衷很好的改革,怎么会落得如此窘境?德国《焦点》杂志撰文分析说:新正字法得以推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在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德国,语言文字应属于人民,而不是文化官僚们的私产。德国人一直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对于文字的正误非常敏感。德国科隆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理发店招牌拼错,当地人立即报警。如今,面对12000个新〃错别字〃,德国人焉能泰然处之?
但是,希望德语改革半路刹车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新正字法已经普及了六年,退回传统将造成语言混乱,也浪费大量金钱,最重要的是主张改革的官员们将颜面扫地!看来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了。作为经历了语言改革的中国人,我断定,德语改革的结果,最终将造成两套拼写系统并存的局面,德语也将出现〃繁体〃与〃简体〃,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们。
/* 86 */
“台”字的误会
夜里在网上遇到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网友,他问我:最近在杭州的报纸上经常看到〃抗台〃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他说,别误会,这是〃抗台风〃的简称。这位网友又问:那为什么不简称为〃抗风〃呢?我告诉他,简称〃抗台〃是对的,因为这个〃台〃对应的繁体字是〃颱〃。
在所有简化字中,〃台〃字应该算得上最复杂的一个。它对应着四个繁体字:台、臺、檯、颱。
〃台〃在三千年前的金文中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解做〃说也〃,也就是〃喜悦〃的意思,当是〃怡然〃的〃怡〃的本字,读做〃yi(阳平)〃。当它读做〃tai(阳平)〃的时候,本义指星名――〃三台〃,后来引申比喻为辅助国君的〃三公〃。所以,〃台〃就成了敬词。我们说的〃兄台〃,用繁体字不应当写成〃兄臺〃。台还有一个用法,用于〃天台山〃、〃天台县〃等地名中。
〃臺〃跟〃台〃根本不是同一个字。《说文》中解释为〃四方而高者〃,即〃四方形而高耸出地面的建筑物〃。后来引申为〃高出地面、供人活动或表演的设施〃,比如:舞〃臺〃、看〃臺〃。因为〃臺〃往往处于中央位置,后来也成了机构的名称,像:天文〃臺〃、电视〃臺〃。当然,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也是这个〃臺〃。
〃檯〃字如果不简化,或者简化成〃木+台〃,当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形声字。凡是〃桌子或像桌子的器物〃都当用这个〃檯〃。比如:柜〃檯〃、写字〃檯〃、 〃檯〃灯、〃檯〃球等。但是,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却把〃檯〃简化成了〃台〃。
〃颱〃字很好理解,也是个典型的形声字。令人不解的是,〃颶〃和〃铮Аǘ技蚧闪恕āⅰǎǘ馈U〃没有简化成〃风+台〃,可谓自乱其例。
需要指出的是,〃抬〃和〃胎〃字,繁简体是一致的,不属于简化字。
有语言学家指出,汉字的发展规律是形声化,通过对〃台〃字的分析,似乎印证了这个判断。简化并不一定能带来简单,有时,反而会使文字更加复杂。
/* 87 */
汉字会亡吗?
文/王佩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剧本大纲,剧中的主人公――你――得到一本魔法书,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把汉语统统忘光了。
你从睡梦中醒来,你咬自己,知道这不是梦。墙上挂着的曲里拐弯的方块字让你痛苦,你看着一张张黄色的脸,黑眼睛的光芒让你恐惧。你走过广场,看到那张巨大的画像,你漫步在三孔,抚摩着圣哲的雕像。江南的莲花红了,多雨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陌生的是采莲女子的笑靥。月亮升起来,李白杜甫的月亮,照在你的脸上,你开始想家了,那个遥远的、甜蜜的、遗忘在时间之外的家。终于你无法忍受这样的煎熬,把大幕急速拉上。
汉字会亡吗?我在键盘上轻轻敲下这五个字,九月江南的孤夜,雨在不停地落。《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假如有一天,汉字消失,天会不会落下金雨,鬼会不会在白昼里唱歌?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关于汉字存废兴亡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近几年,这场论辩又转战到互联网上。兴派和亡派各执一端,争得你死我活。兴派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文字,亡派认为拉丁化才是一切语言最终的归宿。平心静气地分析两造陈辞,你会发现,他们与其说是在说服对方,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汉字归根结蒂是一种信仰,正像《圣经》中所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对于不信的人而言,说破天也没用。
那么,汉字会亡吗?理性的人们说:会的。理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会灭亡,不是越高级越能幸免,而是越高级越容易灭亡。但理性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信仰。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每当想到鲁迅这句话,我的心头就猛地一颤。这好像一句谶语,始终悬在我们头上。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极端的选择,灭或者亡?终于,我明白了,鲁迅说的是信仰的代价。也许有一天,信仰的灭和肉体的亡,两样之中,我们只能选择一样……
/* 88 */
VS是个什么东西?
文/王佩
近来报章的标题,越来越喜欢用两个字母:VS。《体坛周报》奥运期间一篇报道的标题写到――两门炮VS六条枪:中俄女排决战前“火力”大比拼。《市场报》今年6月份的一个标题――电子报vs印刷报,谁将笑到最后?
那么VS是什么意思呢?VS是versus的简写,versus是拉丁文,表示“相对照、相对立”的意思。这个词及其简写,后来被英文采用,又辗转流入了汉语之中。在英语中,VS是个介词,它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用法。
1、 体育报道中,表示谁跟谁进行比赛。例如:罗马VS国际米兰。
2、 一般报道中,表示两个对立的事物。例如:国家安全VS个人自由。
3、 法律文书中,表示谁跟谁发生了诉讼。例如:“布朗VS教育会议”案
VS进入汉语之后,只继承了英语中的前两种用法。在法律文件中,人们一般都把“VS”翻译成“与”。
汉语为什么要借用这个外来的字母组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汉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翻译它;第二,它有比汉字更直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VS都可以翻译成“对”,比如可以说:“今晚的球赛是罗马对国际米兰。”但表示两种事物对立的时候,“对”往往无法传达“VS”所包含的“对抗,对立”的意思。有一部关于美国性书大亨的电影,名叫《人民VS拉里?弗林特》,我们翻译成《人民反对拉里?弗林特》,其实不尽准确。因为VS只表示两者对立,并没有说明谁反对谁。当然,要是翻译成《人民对拉里?弗林特》,那就不知所云了。正因为“VS”没有一个确切的汉字与之对应,所以才原装进口过来。
另外,即使在“VS”可以翻译成“对”的场合,人们也更喜欢用这两个字母。因为VS放在汉字中非常醒目,起到了分词的效果,从而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不信?咱们回过头来分析《体坛周报》的标题。“两门炮VS六条枪”比“两门炮对六条枪”看上去更清楚、明白。
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兼容并蓄是其的特长。既然WTO,CEO这些词都大摇大摆进入汉语殿堂,一个小小的VS,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我说,VS是个好东西。
/* 89 */
网络说“客”
文/王佩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勃兴,相关词汇和术语潮水般向汉语涌来。常言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骡子快了不等驴。语言这种生猛的东西,往往不等规范制定出来,就已经蔚然风行了。
科技语汇的翻译引进,最主要依赖于民间智慧。肉食者鄙,不足与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前些年,有专家把Internet翻译成“因特网”,以为“信、达、雅”俱备,作为规范大力推广,结果还是被约定俗称的“互联网”一词给废黜了。
在电脑网络术语中,以“黑客”、“骇客”的翻译最值得称道,既符合汉字规矩,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网民的智慧。
“黑客”的英文是“hacker”,内地称为“黑客”,台湾译为“骇客”,香港两者都用。“hacker”本来是个褒义词,指那些计算机技术高手。后来,个别高手开始在电脑网络上搞一些破坏,连累得所有hacker都背上了黑锅。当中文引进这个词的时候,原本高贵的hacker在公众眼里正变黑变骇,所以才有了这个叫法。
黑客、骇客黑不黑?且不管它,单说这个“客”字。《说文解字》中说:客,寄也。王筠注曰:“偶寄于是,非久居也。”可见客的特点不是常住,而是暂时停留,来无影,去无踪。在黑客到来之前,汉语里已有大量的客:侠客、剑客、门客、说客、旅客、乘客、麦客(替人割麦的短工)、食客、掮客、嫖客、偷渡客、必胜客(哈哈,这个不算)……黑客跟这些客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指人,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汉语灵活丰富的构词法,在“黑客”的基础上,孽生出一堆网络“客”。红客(redhacker)――具有爱国主义情结的黑客;极客(Geek)――某些技术领域的狂热分子;闪客(Flasher)――制作Flash动画的玩家;博客――这个词较复杂,下次专文分析。据说,还有蓝客、灰客之说。这些“客”已没有了“寄居”的意思,但与“黑客”一脉相承,称之为“某客”也是理所应当的。
/* 90 */
“博客”有毛病
文/王佩
“博客”这个词是方兴东最早翻译过来的。方兴东是那种在证券交易所门口卖包子的人,不管大盘如何起伏,他总能稳赚不赔。早在几年前,他开了一家互联网实验室,专门为投身大潮的网络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网络泡沫破碎,眼见着众多弄潮儿有去无回,方兴东虽没有一起葬身鱼腹,门庭却也日渐冷落起来。为走出低谷,他一直在寻找互联网新的兴奋点。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方兴东命该再崛起。大约在三年以前,一种叫Blog的网上新玩法在西方悄然流行。Blog,说白了,就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主页发布系统,很多人用它来记网络日记和笔记。方兴东懂得古人讲究“名实之辨”的奥妙,赶紧把Blog翻译成“博客”,建起“博客中国”网站,大力倡导博客文化。
乍一看,“博客”这个译名似乎很不错。首先,它是Blog的近似音译,其次,“博”字也抓住了Blog的部分本质。Blog内容广博,玩Blog的人,博雅沉毅者居多。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翻译有毛病。
问题出在“客”字上。在电脑网络词汇中,“博客”出现之前的各种“客”,都是指人,而不用来指技术,像黑客、红客、闪客等。黑客和红客会说:“我‘黑’了一个网站。”而不说 “我‘黑客’了一个网站。”闪客则说:“我创作了一个Flash。”不说“我创作了一个闪客。”唯独玩Blog的人会说:“我建了一个博客”或者“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博客”这个词应当用来指“玩Blog的人”,对应的英语是“Blogger”。而Blog是一种技术,不是人,不应翻译成“博客”。
那Blog应该怎么翻译呢?目前还没有精当的翻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Blog的早期玩家,今天依然叫它Blog,或者宁可叫它“博”(“欢迎访问我的博”),也不用“博客”这个译名的原因。
看来,方兴东虽然费了很多心力,“博客”直到今天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 91 */
一步不让
文/ 王佩
今年元旦,我参加了一家电子商务网站的全体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销售人员举着标语,绕场呐喊,气氛狂热,沸反盈天。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只见一队人马跑了过来,齐声喊着:“一部一部,领先一步!”不过他们的喊声马上被另一群人盖了过去,他们吼着:“我们最棒,一步不让!”
我感兴趣的不是这家网站的精神激励法,而是两个字的读音:“一”和“不”。
我们知道,作为单字,“一”读作阴平,“不”读去声。但在上述口号中,“一”却有两个读音。在“一部”中读阴平,在“一步”中读阳平;在“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