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正版语文 >

第12节

正版语文-第12节

小说: 正版语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读到一本国外的编剧教材,我才知道,原来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软件在国外早就有了。我按图索骥,下载试用了几个软件,顿时像刀耕火种的农民开上播种机一样激动。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卖字生涯,都是蹉跎岁月!

  对于写小说、编剧本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编故事。如果你用Dramatica Pro,就再也不用为故事发愁了。这个软件内置了32;768个故事模板,五花八门,七荤八素,分门别类,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它还能帮你设计冲突、塑造人物。如果拥有一套该软件正版,我敢说,至少在编故事方面你将所向无敌。当然能否把这个故事写好,还得要靠你自己的文学功底。

  现在很多人还是用WORD进行写作,其实,国外不少码字的人已经开始使用另外一款软件――Writer's Blocks,简称WB,我把它翻译成〃写作卡片〃。卡片大家都用过吧?其实这个软件的原理其实跟卡片是一样的。第一步:你把所能想到的人物、故事等创作的〃原材料〃都记在卡片上。什么逻辑、顺序、线索,都先不要去考虑。第二步:等 “原材料”积攒到一定程度,把卡片摊到操作台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的排列、组合。第三步:经过不断地重复前两步,你的思路会像钻出云层的月亮一样渐渐清晰,此时,你再按照这条思路,把卡片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至此,你的作品的基本构架就建成了。如果你还不满意,找出问题的所在,重复执行以上三步。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WB不能替你编故事,但它提供了一个自由、高效的创作平台。WB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完全符合文艺创作的思维规律。写作时,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发散的,把这些灵感的碎片记录、归类和整理,乃是创作最为关键的一步。我曾经使用WB创作过一部电视剧的梗概,效果好得出奇。

  以上两个软件可以从网上搜索到,我相信试用之后,你会同意这句话:网络时代惟一的局限就是我们的想象力。

  (完)

    
/* 51 */
  “想象”是黑社会卧底?     

  在我们报社里,我最崇拜的人是校对员。他们简直就是《无间道3》里的杨警官,隐藏得再深的内鬼也逃不脱他们的眼睛。

  跟校对员打交道久了,我渐渐掌握了一些“揪内鬼”的规律。比如,“杀手锏”,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撒手锏”;中国现在没有“村长”这一职务,正确的提法是“村委会主任”。把这些词语打成“内鬼”,我一点意见都没有。让我比较不解的是:“想象”一词,居然也成了“内鬼”!按照现行规范,正确的写法是“想像”。可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老师教的,书本里学的,都是“想象”,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改了?也太不把村委会主任当干部了。

  “想象”究竟是不是黑社会卧底?这个悬案足以拍一部《无间道4》了!

  首先出场的是韩非子,他斩钉截铁地说:“想象”不是黑社会卧底!

  在《韩非子?解老》中,是这样为犯罪嫌疑人辩护的:人们很少见到活着的大象,只能通过死象的骨头去猜想活象的模样。所以“想象”这个说法完全成立。这个解释,很有趣,也符合古生物考古学的实际。我们今天在电影里看到的“恐龙”,不就是这么“想象”出来的吗?

  但是第二个出场的清代学者段玉裁却说:韩非你错了!“想象”是坏蛋,“想像”才是好人。

  在他所写的《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指出,“象”和“像”是不同的。前者是“南越大兽”,后者是“似”的意思。段强调,在韩非的时代,只有“象”,没有“像”,所以两者通用,后来小篆有了“像”字,两个字就应当分出来了。最后段嘲笑韩非的说法是“俚语”,跟伦敦人笑话纽约人英语不正宗一个口气。

  作为法官的当前中国语界显然更倾向于段玉裁的学说。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身份,1999年版的《辞海》中,只收〃想像〃,而〃想象〃却从中消失了。

  但是这一“判决”却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以段说为准,把“想象”改成“想像”,那么“形象”也应当改成“形像”,因为段就是这么主张的。“内鬼”不止一个啊,刘建明抓起来了,别的要不要抓?比如“现象、表象、气象、景象、印象、抽象……”难不成都是“内鬼”?如果只抓“想像”,不抓它们,是不是在搞双重标准呢?

  究竟谁是谁非?究竟什么时候用“象”,什么时候用“像”?我已经彻底糊涂了。我去请教一位资深的校对老师。他说:你随便用吧,错了我们给你改。操这个心干吗?又不扣你的钱!

  (完)

    
/* 52 */
  禽流感如何能狙击?     

  “狙击禽流感――江苏已做好准备”,这是《江南时报》1月31日一篇新闻的标题。无独有偶,在新华网2月2日的一篇题为《防治禽流感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时评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一场狙击禽流感的战斗在大江南北展开。”

  禽流感如何能狙击呢?

  按照199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狙击〃是指〃以单枪或单炮隐蔽、突然、准确地射杀敌单个或小群目标的战斗行动。〃对付禽流感,单兵作战的方式显然不适宜。在上述新华网的时评中说:〃疫点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家禽被扑杀了。〃不是只消灭单个或小群家禽,可见〃狙击禽流感〃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阻击”。按《军语》的解释,“阻击”是指“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战斗行动。”对于来势不善的各类疫情,打阻击战才是正确的选择。新华网1月28日一篇报道的《广西、湖北、湖南采取措施阻击禽流感疫情》,用〃阻击〃显然更符合目前防治禽流感的实际。

  “阻击”为什么会被误用作“狙击”呢?

  首先,“阻”和“狙”这两个形声字声旁都是一样,读音上比较容易混淆。有一次到部队里采访,正好赶上战士们打靶,我就听到几个战士说“阻”击步枪如何如何。 在社会上,把“狙击”误当作“阻击“的也不在少数。

  其次,在社会流行文化中,“狙击”已是一种时髦的文化。在新闻报道中,“狙击手”一词经常出现,战后的伊拉克是狙击手出没的地方,发生于2002年的华盛顿附近的连环枪击案,也是狙击手所为。近年来的好莱坞大片非常喜欢狙击的题材,《决战中的较量》(又译为《兵临城下》)、《电话亭》(又译为《狙击电话亭》)都是与狙击有关的故事。电脑游戏更为〃狙击文化〃推波助澜,著名的网络对战游戏CS(即《反恐精英》)中,最恐怖的武器就是AWP狙击枪。 任何一个成功的CS战队,都少不了一名出色的狙击手。

  正因为“狙击”一词出现频率高,一些人觉得“狙击”比“阻击”时髦,不加辨别,拿来就用,所以才出现了打“阻击战”成了打“狙击战”的笑话。

  有趣的是,在游戏玩家中,很少有人把“狙”字读错。在网吧里,经常听见有人喊“快用狙”,“快捡那把大狙”,这里的“狙”就是“狙击抢”的简称。看来,电脑游戏对普及语文教育也有帮助嘛。

  (完)

    
/* 53 */
  “拥趸”是什么玩意?     

  近几年,“拥趸”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报章网页中。无论是一个球队、一个歌手、一辆跑车、一只马桶,都有各自的“拥趸”。

  “拥趸”来源于粤语,指的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是英语“fans〃的意译。〃fans〃这个词不好翻译啊!它对应的词由大家所支持的对象决定,支持球星的人,叫〃球迷〃;支持歌星的人,叫〃歌迷〃;支持〃影星〃的人,叫〃影迷〃。。。。。。如果这个大家支持的偶像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呢?那就不能叫〃什么迷〃,只能叫〃拥趸〃了!

  在“拥趸”这个词流行之前,“趸”是一个不常用到的字。“趸”读作“dun(上声)〃,是一个会意字,关于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趸〃是一万只脚,表示众多,引申为聚集;另一种说法是,〃趸〃是〃唯万是足〃,只有到了一万才足够,达不到就是不足,从而引申为〃囤聚、聚集〃,也有〃整批〃的意思。现在很多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普遍认为,“趸”是“囤积”的“囤”的异体字,完全可以用“囤”字来代替。与“趸”相比,“囤”显然更好认、更好记,因为“囤”是一个形声字,囤的形符“囗”,表示聚集的最大范围,象谷囤形;“屯”既表音,也表义。屯,本来是指草木破土而出的形状,因尾巴卷曲,又有聚集的意思。

  既然这样,“拥趸”可以写成“拥囤”。不过这样也有麻烦,因为“囤”除了读作“tun(平声)〃之外,还有另一个读音〃dun(去声)〃,后者表示装粮食的器具,小时候我们家就有这种〃谷囤〃。所以,如果把〃拥趸〃改成〃拥囤〃,也不妥。〃赵薇的拥趸〃听起来虽然很怪,但至少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改成〃赵薇的拥囤〃,那大家很可能听成〃赵薇的拥臀〃或者〃赵薇的拥盾〃,这不是越改越乱吗!

  有人建议把“拥趸”改成“拥众”,这个改法倒也可以接受。在现代汉语里,“众”不一定表示众多,也可以单指一个。“一个群众”、“一位听众(或观众)”这类说法,已经逐渐约俗成。既然这样,我们说“一个拥众”有什么不可呢?“拥众”至少比“拥趸”通俗易懂一些。问题是,这个词与港台不接轨,目前还没有几个“拥众”。

  说来说去,“拥趸”这个怪词的流行,都是英语“fans〃惹的祸。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译名,大家只好委屈一下,用〃拥趸〃来代替,拿来主义嘛。由于英语〃fan〃也有〃扇子〃的意思,我们也经常看到〃我是莫文蔚的扇子〃这样拐弯抹角、狗屁不通的句子。说到这里,我突发奇想,何不把〃fans〃译成〃番厮〃――喜欢番邦文化的小厮。别说我文化歧视啊,既然〃番薯、番茄〃这样的词大家依然使用,为什么不能用〃番厮〃?

    
/* 54 */
  面试很重要吗?     

  最近报社招聘记者,我也当了一回面试官。来求职的不少是应届毕业生,穿着比我们这些面试官都正式,难怪有人说大学附近的商店西装都脱销呢。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我们也不想太难为他们,没有考“下水道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或“强盗分金币”之类的变态试题。只是简单地问问他们个人的情况和对我们报纸的看法。

  “我太喜欢咱们《e时代周报》了!〃一位长得颇乖巧的女生说,〃我记得有一篇《经典FLASH背后的故事》,我读完哭了一夜。〃哭了一夜,太夸张了吧?我暗想。于是就问她,能不能告诉从几点哭到几点。她反问道:〃你哭的时候还看表吗?〃我登时语塞,有点尴尬,就换了个话题,问她,现在玩边锋的人很多,我们要不要开设一个边锋游戏专版。没想到她说:〃没必要。牙刷每个人都用,难道说我们非得做个牙刷版吗?〃我差点凝固。这个姑娘伶牙俐齿,是块做记者的好苗子,录用。

  接下来进来面试的是一个男生,他的笔试成绩不错,我们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他一坐下,身子就开始左右扭动,晃得大家有点眼晕。我问他脸为什么通红,是不是有点紧张?他说:“不紧张,你们房间里空调太热了。”我分特,报社为了节电,一个月以前空调就停了。接着,我的同事请他谈谈《南方周末》为什么“转型”?他想了一下,使尽气力回答:“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e时代周报》!〃这个回答让我们受宠若惊,但是像他这样明火执仗拍马的人,我们实在不敢用。

  看来面试真的很重要。

  古人说,充其内而显于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汉语是很强大的语言,掌握了汉语,就等于找到一切学问的门径!措辞不仅是“能言善辩”的范畴,措辞是一种思辩的过程。一个人的才能、性格,都会通过言谈表现出来。我一位朋友曾说,他不指望儿子将来能有什么特长,只要写一手好文章,能够善于表达自己就足够了。

  他这话不无道理。汉语的逻辑性特别强,它不是线性的逻辑,而是多元逻辑,字词句篇,立意修辞,各个方面都差不得!差了,说出的话就不通,就会露怯。有一些人,以为搞点MBA,弄些案例研究,就是很了不起的学问,殊不知这些学问,早就隐藏在汉语丰富的信息之中了。

    
/* 55 */
  以讹传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