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个体的崛起 >

第9节

个体的崛起-第9节

小说: 个体的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牵绻胍恢肿杂傻纳睿皇堋坝Ω谩焙汀氨匦搿钡难怪疲敲矗捅匦胂茸约鹤鲋鳎嬲头鸥鎏逄匦浴R虼耍鎏逍灾手欢砸痪浠案涸穑骸拔以敢猓 薄   ∏昂蟛灰弧   ∮行┲С帜甓绕拦赖娜嘶岜缃猓骸巴ü甓燃ㄐ拦溃颐侵辽倏梢悦磕耆么蠹医涣饕淮危 闭娴哪艽蠹乙黄鸾涣髀穑肯率粲Ω醚Щ帷俺聊墙稹卑桑∶娑钥焖俦浠氖谐。荒暌淮尉凸涣寺穑恐谒苤俣染褪且磺校奔渚褪鞘谐。从Τ俣劬突岜惶蕴6ㄐ拦乐贫热词窃谘踊菏奔洌那碧ù示褪牵耗阌惺奔洌矣惺奔洌允虑榭梢曰阂换涸俅怼4送猓磕暌淮渭ㄐ拦朗钡拿嫣福脖涑闪死泄隆C挥腥嘶嵬侣缎纳窃缫炎急负昧朔⒀愿澹员阌仙霞犊谖丁T己材谒埂じ衤匏梗↗ohannesGross)就说过:“谁为发言作了准备,谁就妨碍了发言。”  类似的还有小组绩效讨论会:邀请所有的评估人,对问题进行清算、分类,并在一些问题后打勾,然后强迫所有人发言。  “强迫”能产生什么样的正面效应呢?它只能制造出机械式的反抗,没有其他意义。如果没有强迫,绩效评估大会是开不起来的。当我们在工作中彼此合作、互相支持时,我们就能够通过批评、讨论,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组织中没有互助的机会,或者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相互批评、进步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借助绩效评估体系。否则,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只要开诚布公地交流就可以了,何必借助机械式的评估体系呢?其实,绩效评估制度就是“肯定自己”或“否定自己”。而且,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业务中做出绩效评估,那么还需要填写特定的表格、清单吗?所以,    绩效评估—我们根本就不需要。    就像爱人在做完爱以后会问:“我棒吗?”这种问题也需要问吗?难道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眼睛、耳朵和感觉吗?有互动自然就会有回馈,除非你心不在焉,感受不到对方的反应。同样,如果企业真心想留住某个员工,那么就必须尊重他,和他保持良性的互动循环,而不是用绩效评估制度去评价他。    认知取代评价    长期的权力直属关系、僵化的组织机构和迟缓的市场反应能力已成过眼云烟,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工具自然也成了遗物。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内外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如果继续采用旧的评估体系,你会发现它的成本过高。而且,在未来开放的体系与密切的网络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直接得到工作绩效的信息回馈,所以我们不再需要这个体系。况且,良好的工作绩效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可能错过下一个订单,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这些,是绩效评估体系无法完成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一切评估工具呢?很多已被制度化的好好先生可能无法认同我的观点。我想,只有等到旧的制度完全崩溃那天,他们才会回心转意。不过,你们也不必矫枉过正,我并没有完全否认回馈的重要性。管理阶层应该认真面对下属的表现,无论优劣,都要配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工作条件和时效,及时地做出评估,而不是等到业务结束很久之后(例如年底),才以形式化的数字作为评估结果。  如果你真的想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这些工具,就必须考虑清楚:所有的管理工具都要吗?答案很简单,你应该从中挑选最合适的。我建议,评估工具应该尽量简单、弹性,不要形式化,也不需要复杂的表格和分数。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客观,但却阻碍了个体之间重要的关系:彼此认知!


第一篇  无所谓企业第六章 员工意见调查的本质

—访问那些无话可说的人        需要体系就是减少诚实。   —尼采(Nietzsche)    危机的开始    我的务实能力是在3M公司练就的。毫无疑问,3M是一家以员工意见调查闻名的世界级公司。当它开始注意“员工们到底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德国的公司还尚未了解问题的重要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3M将员工意见调查当成必备的业务知识,并发展出完整的调查问卷。如今,这种方法已经大行其道,标准问卷随处可见。很多企业认为,通过它就能得知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这种工具化的策略忽略了很多潜藏的关系,以及往后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幕布,看看黑暗的一面吧。  其实,员工意见调查是早期严密的企业等级制度的象征。对于结构精简的现代企业而言,我认为可以直接透过该体系进行。然而实际情况和我的看法却背道而驰。在人事管理类杂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出售相关资料的广告,比如《开放是沟通》、《信任文化》、《跨越等级的对话》等等,这些新潮的名称包装着已过时的管理方法。诚实的水晶球却在忠心地提醒你:“小心背后的陷阱!”似乎有人对意见调查制度不满意,觉得有点刺眼,也许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了……  是不是自我认知的阴影太大了,以至看不清它的真面目?让我们来彻底搞清楚吧。且不论一次次重复使用的形式化问卷,我认为员工意见调查几乎就是危机的开始。这原本是一种特殊的修补机制,以备不时之需,但同时也预示了企业内缺乏时效性、沟通不良等问题。即使企业把它美化成“早期预警系统”,也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需要它的人,往往会和员工失去沟通。    苏格拉底的访问游戏    人们以为,通过提问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不然,因为人们在提问时,往往会局限于已知的信息。如果你一无所知,你就无从问起,只有在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时,才能提出问题。同样,如果你一无所知,你也不会被询问。根据我的经验,公司主管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自己已经知道了大概,只不过是需要具体数字的验证。他们认为,数字、曲线、图表这些客观性的东西往往比直觉更具说服力。    事前知道的,事后还会再问。    所以一般很难有“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逃避责任,一些负面结论经常会被忽视或粉饰。于是在董事会上,你往往只能看到正面的结果,意见调查成了粉饰太平的手段。如果在调查过程中,真的暴露出了某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人们会尽量美化,以便使它接近预期结果。如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出乎意料,主管们首先会问:“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意见吗?”  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先有答案,然后才有问题。因为员工访谈是在企业既定的发展框架中进行的,体系中本就有了对或错的成见,这些都会深深地影响受访者。更为重要的是,评判标准不同,访谈结果就不同。而且,访谈的形式和主题,已经告诉员工行为的正负导向。就像功利的科学家一样,他们重视的不是研究和理论成果,而是诺贝尔奖金的规则。员工们重视的也不是事实,而是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他们的意见正是主管所期待的。很让人失望吧?除非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设定任何的预期目标,否则永远也得不到事实的真相。  除此之外,人们还运用心理学原理,用计算机刻意排除不合己意的因素。当所有问题都被窄化时,受访者的视野也随之被窄化。举个例子,企业创始人不成器的儿子,想知道董事会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可以按照预想的方式和主题,一直询问直到得到预期答案。  这种操纵问题的手法是苏格拉底的拿手好戏。受访者在他巧妙的提示和引导下,很容易就说出苏格拉底预设好的答案。这就是他的目的,但这对于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受访者只不过是访问者的工具而已。    暧昧不明的眼光    员工意见调查不是选举,而是提问;员工们拿到的不是选票,而是问卷。不过,选举人能够自由表达主观愿望,因为法律会保障其权利和人身安全;而回答问题的员工却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心里一直在猜想:问卷结果会影响我吗?我的问卷会不会被认出来?  员工意见调查是在既有的权力结构中进行的,他们很难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这场后果严重的政治游戏。如果某人不愿意参加,其他人有权利指责他吗?事实上,即便以沉默应对,也会被看成一种答案。总之,这场游戏会被上升到道德层面。  如果你保持沉默,人们就会逼问你原因,批判你,甚至让你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访问者会要求你作出正面回答,而你真正的意见却不重要。这就是领导者的艺术:正确的问题和正确地提出问题。  由于运用了匿名和强迫手段,问卷调查的结果高度一致,这样问卷就成了完美的借口。员工会想(如果使用匿名制):“我会争取尽量不出头。”而主管则想:“他们说的不是我。”有时,主管还会特别挑选一个小组或部门,支持他的决定。于是,调查问卷就成了企业中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    虚假的连续剧    每一次员工意见调查都是一个希望破灭的过程:开始满腔热情,最后失望而归。员工失望的是:调查仅仅是调查而已,不能带来任何具体的改变,更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快,员工们学会了认清现实,厌烦了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什么?又来?”于是,堆积如山的问卷调查徒劳无功,没有任何实质效果。    没有结果的意见调查就像乏味的连续剧。    虎头蛇尾的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缺乏沟通,在此我不想多加讨论。但极为讽刺的是,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企业中,员工们经常被问及,是否感觉自己已充分参与了企业的决策过程。事实上,这种调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是“没有结果”。此外,微观的经历和宏观的反应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员工对其主管都有所期许,而这无法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因为,员工们的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是点状的,而公司的反应却是面状的,对员工通常一视同仁。问卷调查就像散弹枪,针对的是所有的管理层面,也许他们在讨论会上自认有错,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所以,这种做法根本无济于事,解决不了员工提出的任何问题。    推卸责任的手段    这也是系统产生的诟病。到底谁能从调查中得到好处?答案是发问者,否则他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提问呢?而对于受访者来说,如果涉及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是没有兴趣参与的。那么,问卷调查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呢?很简单,他们可以借此逃避责任。管理阶层向来以此作为骗人的小把戏,通过它来涉及、掌握、误导员工。他们不能指责员工们对此缺乏兴趣,而应该扪心自问:我真的重视员工们的意见吗?还是为了更好地洞悉员工的想法、以利控制呢?其实,问卷调查保护的只是提问的人。  有些主管会说:“我真的对员工们的意见很感兴趣。”对,没错,你重视别人的意见,因为你想保持现状。管理者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让一切维持原状。所以他们才提出问题,防止他人轻举妄动。由于我对此已见怪不怪,所以我想强调:在一个管理变革的时代,员工意见调查根本就是一种“反变革”的管理工具,是维持现状的借口,他们想制造的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假象,利用员工的意见来压制员工,就像戏弄小孩一般。    发问者借着发问成为主人,受访者却因此成为奴隶。    通向权力的路途被主管用一种巧妙的平衡仪式缩短了。但是,问卷不是选票,想借此让不喜欢的人下台是不可能的。它穿着自由的外衣,带着民主的面具,把等级制度的权威当作言论自由贩卖。民意测验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质上却是:问到你时,你才可以说话。  那么,管理阶层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呢?当员工们打开厚厚的问卷之后,他们会想:“我要批评什么?对了,其他人!还有上司!而且要说得夸张一点,否则别人看不懂!”所以,在回馈中总有一些说教的话。因为员工们不用为后果负责,所以他们恣意妄为。他们不必解释、不必证明,也不用曝光。“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我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人们会在心里喃喃自语。问卷调查居然也成为了员工推卸责任的手段,而匿名制则让他们越来越幼稚。    自编自导的发问者    这是个发问者当道的时代。这不只是因为好奇,他们必定期望我们能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要的不是建议,而是答案的价值。这两者是有明显差别的,后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