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的枕边书-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梭和玛丽永同时辞退了。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了终身的痛苦。40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人都会犯错误,对待错误的态度常常显示一个人的品格。敢于忏悔,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才有机会改正和进步。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2永远不会再有今天的太阳
安格斯读小学的时候,他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他,安格斯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他们知道与其骗儿子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安格斯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以后,安格斯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的。
时间过得那么飞快,在安格斯幼小的心灵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他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就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他觉得自己跑赢了太阳。以后他就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他十天就做完了。那时他三年级,常常把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安格斯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20年里,他因此受益无穷,虽然他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切莫浪费时间,因为他是生命所赖以制造的东西。”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成功。和时间赛跑吧,获胜的一定是你。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3热情和冒险
你可能会认为一位50岁的女士买辆摩托车是在冒傻气。但,贝莎却决定这样做了。
“买它到底干什么?”亲戚、朋友不满地问。
“去探路。”贝莎告诉他们。
“开着小车照样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说。
“是的,但我怎能随时停车,去欣赏遍地的野花和去倾听小溪的私语呢?”贝莎回答说。
“你会出事的。”他们说。
“也许会这样。但这正是我还未驾过轻骑的原因。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驾驶小车,但你也未必就不会被抛向空中,就像斗牛士在牛角上一样。”贝莎用自己的理由回答他们的好心。
为了好好练习一番,就得找块安全地。贝莎发现了一条石板小径,在周末期间,她常可独自享有这条小路。每当她对摩托车发烦时,便下车慢悠悠地转一圈,尔后便开足马力返回。驾驶技术每天都有些长进,贝莎驱车慢行时,常常乐得哈哈大笑,没想到这样无忧无虑自由地闯入风中,会是这般兴奋。
有一天,贝莎冒险驶到离村庄两英里远的河边,支好车架,便拎了一包菜到河边喂鸭子。一会儿,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人在盯着摩托车,突然,她的胳膊被碰了一下。
贝莎回头一瞥,原来是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向伙伴点了一下头,说:“我们想用我们的自行车换你的这个。”
贝莎笑了,但一张充满稚气的小胖脸和一张生有雀斑的脸却十分严肃。她认真答道:“这是一个慷慨的建议,但我一人用不了两辆自行车。”
他们点点头,表示能理解。
邻居们似乎也产生了兴趣。贝莎骑车经过他们时,他们微笑着招手致意:“可好?”头一次,她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头盔,变色镜、长手套和身着皮茄克的“全副武装”模样看起来很有趣。但此后,她从他们脸上看到的,都是热情和对冒险行为的羡慕。
当然,骑摩托车很危险。贝莎的一位朋友对此最具说服力:她曾骑车摔进水坑,付出了折断胳膊的代价;另外有位寡妇在返校途中,跌入了深坑,因之不敢再出现在讲台上,怕年轻的学生嘲笑。
但,贝莎却始终乐此不疲,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比冒险更危险的事是不是不应该去做?也许正如作家卡里逊·肯勒所言:“人老不应惧险。”倘若能以这样的方式生活,这辈子便“没白过”了。或许,不一味追求“安定”而追求“没白过”,是生活的真正要点。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4“幸运”的代名词是工作
20世纪50年代,约翰·迪巴托洛爵士在商业中心精明的投资,使他获益匪浅。现在,他的财产已超过10亿美元,包括饭店、办公楼和运动队。尽管他已年高81,还每天早晨5点半就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大概他想延长自己的“幸运线”吧。
杰米·凯格尼回忆起在二次大战期间,他在芝加哥的士兵营的后台所见:那时,宾·克劳斯比是典型的轻松型演员,能自如地和观众聊天,然后唱上几支歌。可他下舞台时,浑身湿得像在糖水里泡过一样。
“我完全没想到他会出这么多汗。”凯格尼说。“他演唱时,在每个音符里都倾注了全部心血,那表面上的轻松自如,只是他付出的异常艰苦的努力的一部分。”
想想加利福尼亚天使队的投掷手杰姆·阿伯特:他以每小时90英里的奔跑速度再加上快球,为他赢得了185万美元的年薪。在他第三次参加棒球联赛时,已过上了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令他高兴的是,球迷们更注意的是他靠努力赢得的短跑速度,而不是他天生的独臂。:有些人使成功看起来很容易。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在享受成功的果实,却忽略了培植和浇灌它所需付出的艰苦劳动。记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幸运”的代名词是工作!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5人生的五枚金币
扎和从小生长在内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他和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他又累又怕,到最后走不动了。爸爸就拿出了五枚金币,把一枚金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四枚放在他的手上,说:“人生有五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刚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原上的那枚,你不能把五枚都扔在草原,你要一点一点地用,每一次都要用对地方。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白白浪费。”
听了父亲的话,扎和又重新鼓起了勇气和力量。他们走了一天一夜,终于走出了草原。
他一直记着父亲的话,也一直保存着那四枚金币。25岁的时候,他爱上了大海,就把人生第二枚金币抛向大海,做了一名水手。34岁的时候,他买下了一只大船。他说他还有梦想没有实现。而且他还对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人生的三枚金币,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最宝贵的。”:时间也给了你五枚金币,这就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你是否问过自己,你已经用掉了几枚金币?你还剩下几枚金币?你用金币换来了什么?
时间只给了五枚金币,请你善用每一枚。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6一个有“教养”的人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由于亨利·福特接受的“学校教育”很少,所以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称亨利·福特是“一个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先生不满这种指责,向法院控告这家报纸毁谤他的名誉。当法院审理这个案子时,这家报纸的律师要求福特先生坐上证人席,以便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确实无知。这位律师问了福特先生很多问题,企图证明:福特先生虽然拥有许多关于汽车制造的专业知识,但总的来说,他却是一个很无知的人。
福特先生被问的问题很多,如“班尼迪特·阿诺德是何许人?”“1776年英国派了多少士兵前往美洲镇压叛乱?”……
对后面的问题,福特先生回答说:“我不知道英国究竟派多少士兵,但我听说,派出去的士兵比后来生还回国的士兵多很多。”
福特先生对这种问题很厌烦,在回答一个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问题时,他向前倾身,用手指着向他提问题的律师说:“如果我真的想回答你刚刚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其他问题,让我提醒你,在我办公桌上有一排按钮,只要我按一下,马上就会有人来回答这些问题。请问,我身边既然有那么多专家能够把我们需要的任何知识提供给我,我为什么还要在我脑子中塞进那么多的一般知识?”
这种回答当然是合乎逻辑的,这个答案也使律师哑口无言。法庭上的每一个人也明白,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答案,而不是一个无知者所能提出的答案。任何人只要知道他在需要某种知识时,可从何处取得这种知识,以及知道如何把知识组织成明确的行动计划,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亨利·福特在他的“智囊团”的协助下,掌握了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从而使他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物之一。:学最实用的东西,最有助于发挥你的特长的东西,最能发展你的事业的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一旦掌握了这门学问,你积累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 危难时敢于打破规则(上)137谁说行家总正确?
那是在佛蒙特的一个寒冷早晨,一个女编辑开的车突然一阵发飘,于是她赶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门前停了下来。“别担心,”机械师向她保证:“车一跑起来,就不会再飘了。”她了解自己这辆车,在过去哪次冷天它也没有过这情况。可行家告诉她没事儿,她也就只好将车开走了。
后来却发现是水箱冻住了,她那辆车也几乎报废。“真是报应,”她告诉朋友,“就因为我听信了那些别人以为什么都懂的人的话,自己对周围事物应有的判断也丧失了。”
这个世界已变得那样复杂,我们在了解或同它打交道时,从能力方面就已失去了自信。但常识却是现在和过去一样是大有益处的。再多的专长也替代不了对某一人、某一情境的特别认识。多数情况下,你还得相信自身的判断。
乔·库德尔特是几乎丢了性命才学会这一点的。一天他在看书的时候,无意识地挠了挠后脑勺,忽然注意到有那么一块地方,在挠头时发出的声响就和指甲划在空纸盒上的声音差不多。他马上去找大夫。
“您说您脑袋里有个洞?”大夫取乐似地说,“什么也没有,有的恐怕也是您头皮上哪根神经弹出的曲子!”
两年里库德尔特找了4个大夫,他们都告诉他完全正常。找到第5个大夫时,库德尔特几乎都绝望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您要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