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部经 >

第56节

中部经-第56节

小说: 中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显露处(uttanaka)以人为密林,以兽类罪浅露于表面。却易防御之意。
3 以下之文参照中部第六十经。 
4 最高者,以brahmabkuta译之。
5 以下对此节参照中部经典一。

第五十四
1 “依多种”(nanattasita)依注释,意为依五种欲分(panca…kamaguna)。次“依一种”(ekattasita)指第四禅之舍。想是指前者于感情情绪等为中性(即舍受),后者指心完全平静状态(行舍)。
2 火坑(angarakasu)中部第二十二经译为炭窝。

第五十五
1 耆婆迦养童子(jivaka…komarabkacca),耆婆迦是“有寿命者”之意,养童子是“依依王子拾而所养”之意,依传述是娼妇所生之子。舍而被王舍城无畏王子拾养故称耆婆迦养童子。拾时还有命,故称为“有寿命者。”后成为名医,北传有译为耆域药王,童子医王耆域等。

第五十六
1 漉酒人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2
2 麻洗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3
3 意着天(manosatta)于生前,意有执著者之往生处。
4 以下四制戒文sabbavarivarito sabbavariyuto sabbavaridhuto sabbavariphuto于长部第二经亦有同文。vari谓水之语,始之一通此意义,予亦依此意而译之。第二以下照这样即不通,vari置于其次,见有varita之有略,予如本文译之。但依佛音注以水为vari、varana(有防拒)之意。第二以下解为后者之意或然亦说不知。原来此句,本来是否完全同文亦是不明白。现在耆那教典中有否此句,予未曾见闻。如北传汉译亦未曾见。故本来如何意义,如何文句以不得明了。予即如本文译之,并附记佛音之注。 
5 以“为敌对者”于原文有paccanikatabbam如佛音注pscsnkm katabbam译之。
6 罪恶(okara)此语,于原语不明,中部经典一(原文一一五页),予为由avakr来的,译堕落。出佛音注谓avakar.a之同义语,同时并记有lamakabhava(罪恶)字。我在此取其后者之意,而为罪恶。北传有相当于此者有“生死”,以合其次之秽字,故有“生死为秽。”想是原文之文字,故唯有如是之译。
7 度一切(vessantara)佛音对比为度贪欲等之过(ragadi…visama)有牵强之嫌。vessam是vissam(梵语visvam)(一切)而来的解为度一切者甚为至当。vessantara是出本生故事中菩萨之名,(南传本生经最后者)南传之注释vessa生于市镇之(庶民族)故vessa…antara名为(生于庶民族间)此亦是牵强附会之谓。认为从度一切者之意而来才是适当。
8 “幢被降”(pannadhaia)谓战胜而终。
9 第七仙(lsisattama)过去六佛之次,释为第七佛,以第七仙称释尊。
10 “得三明”(tevijja)者,谓得忆宿命智、天眼智、漏尽之三。婆罗门对比此,示为通三吠陀。
11 “达梵天”(Brahmapatta)者,信梵天为最高者,“信梵天者,信为达最高者,如达梵天,如是达最高者”之意。
12 破城帝释(purindadassa sakkassa)佛音以purindada为“与最胜之法施者。”sakka梵语sakya(有可能者之意)其意义无多大关系,但在译语,当然可近于本来之意译之。
13 译为无畏、据暹罗皇室出版本有appabhita巴利圣典协会本有appahina想是错误。
14 应令供养原语yakkha译之,此语北传音译为普通夜又,非天、非人,为毗沙门天之从属者,此语俗语之原解释√yaj由(供养)之语来的,为应供养之意。怕此颂亦豫想其意义想不出,于此而译之。

第五十七
1 进入请看中部第七经注。

第五十八
1 “共其他三人”(atta…catuttha)其文字之意思,“以第四为自身”,即自己以外有三人。

第五十九
1 百八受 巴利圣典协会本,此处有atthasatam vedanasatam pi暹罗皇室出版本及巴利圣典协会本相应部之原文有atthasatam pi vedana于注释有atthasatam vedana之说明。没有vedanasatam之说明,故依暹罗皇室出版本等译如本文。

第六十
1 无戏论法(apappaka…dhamma)对此译语参照南传藏二十八 注1于此panna梵语panca之转变,panca与parpanca大体同意义。予亦从此译之,但panca与parp…anca本来均是“扩大”之意,因此从多歧互意,多歧互迷议论之意想可释为戏论。然不见为panna是panca转变,可见为parna(羽、叶)的转变。即于羽于叶二者均为多数故apanpaka可得解为“二又或不分为多数”之意,可见是不多歧指根本一道,即中道。佛音常注为aviruddha(无障)advejjhagamin(不分开)ekamsagahika(执于一向)之意,panna不解为羽、叶,但原语之意结果是同样。
2 此说参照长部第二经一七中部第四十一经第七十六经等。
3 “恶”(dus)此字巴利圣典协会本及暹罗皇室出版本及本与亦无,注释本之暹罗皇室出版本有应取其有的之义。
4 说有论者(atthikavada)是对前者之无戏论者(natthikavada)。
5 “作者”原文有karato异本有karoto佛音之释有明显之karontassa故依而译之
6 此说长部第二经二0,中部第七十六经等参照。
7 “定”apannakam前面译为戏论,此用为副词,不多歧如前注1,用为副词故译“定”。
8 以下参照中部第五十一经。


第六十一 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

   北传 中阿一四.罗云经(大正藏一、四三六页。)
   本经是世尊以水盘之譬喻,王象之譬喻教诫罗喉罗。说法之要点,应时常反省,以净化身、口、意之行。大纲与北传虽然一致,但文意即有所不同。又,王象之譬喻的后面,有相当于巴利文法句经三O六、三0八之偈,又最后亦有偈。

第二品  比丘品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哆园。尔时,具寿罗喉罗住庵婆檗林。世尊由晡时宴默而起,往访庵婆檗林具寿罗喉罗。具寿罗喉罗遥见世尊正前来,为敷坐具与备洗足水。世尊坐于施设之座,洗足已安坐;具寿罗喉罗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于是,世尊将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唤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确实见此极少量残余水留于水盘耶?”罗喉罗答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彼等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是如少量如残留于水盘之水也。”于是,世尊将其少量残余水倾舍之,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见彼少量残余水倾舍耶?”罗喉罗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倾舍也。”于是,世尊倒置该水盘,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颠倒也。”于是,世尊将该水盘直立之,问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汝见此水盘是空、虚无耶?”罗喉罗曰:“如是,师尊!”世尊曰:“罗喉罗!故意妄语而无愧者,彼等沙门性为如是虚无、如是空虚也。”“罗喉罗!犹如象王,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而彼于战阵时以两前足作业,亦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以尾作业,唯护象鼻;于是,乘象之士作如是念:“此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彼于临战,以两前是作业,以两后足作业,又以前身作业,亦以后身作业,亦以头作业,亦以两耳作业,亦以两牙作业,亦以尾作业,唯护象鼻。象王犹故惜命。”然,罗喉罗!若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此象临战……乃至……以尾作业、又以鼻作业;彼时,乘象之士作如是念:“此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象王,彼于临战……乃至……以尾作业,又以鼻作业,此象王实不惜命也。今象王无有任何不用也。”如是,罗喉罗!凡任何故意妄语而无愧者,予言:“彼亦无任何恶不可作也。”是故,实以汝罗喉罗!汝当作如是学:“我不得戏笑妄言。”
  “罗喉罗!于意云何?镜有何作为耶?”罗猴罗曰:“镜是以省察为目的。”
  世尊曰:“罗喉罗!实如是,应省察而省察身作业也。应省察而省察口作业也。应省察而省察意作业也。” 
  “罗喉罗!若汝欲以身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身业:“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予之身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自他两害者也!此身业为不善,成苦果、苦报者也。”罗喉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方可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受苦果、苦报。”罗喉罗!汝实不该作如此之身业。罗喉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善、乐果、乐报。”罗喉罗!汝该作如此之身业。罗喉罗!汝正以身作业时,恰在其时,应省察汝之身业:“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也!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喉罗!若汝正于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猴罗!汝应舍如是身业。罗喉罗!又,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之身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喉罗!汝对如是身业应续行之。罗喉罗!汝已作身业时,应省察汝之身业:“我已作身业,此我之身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也!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猴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作身业,此我之身业为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亦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喉罗!汝之如是身业,当对师长、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应发露之、应显发之;忏悔已、发露已、显发已,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他不再犯。罗喉罗!又,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为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善、乐果、乐报也。”罗喉罗!如是汝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罗喉罗!若汝欲以口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方可转起两害者也!此口业为不善、成苦果、苦报也。”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乃至……可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喉罗!我实不该作如此之口业。罗喉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口业我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乃至……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也。”罗喉罗!汝该作如此之口业。罗喉罗!汝正以口作业时,恰在其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今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转起自害、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喉罗!若汝正在省察时则知如是:“我今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乃至……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喉罗!汝应舍如是口业。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予今以口作此业,予之此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乃至……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罗喉罗!汝对如是口业宜续行之。罗喉罗!汝已作口业时,应省察汝之口业:“我已作口业,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亦可转起两害也!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也。”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己作口业,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乃至……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喉罗!汝之如是口业,当对于师长、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应发露之、应显发之;忏悔已、发露已、显发已、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也。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已以口作此业,此我之口业为不转起自害……乃至……不转起两害者,此口业为善,乐果、乐报者也。”
  罗喉罗!如是,汝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罗喉罗!若汝欲以意作业时,则其时,应省察汝之意业:“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为可转起自害、亦转起害他、转起两害者也!此之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此我之意业……乃至……可转起两害者,此意业为不善、苦果、苦报者也。”罗喉罗!汝实不该作如是之意业。罗喉罗!若汝正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意业,我欲以意作此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