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十大巨星大结局 >

第4节

十大巨星大结局-第4节

小说: 十大巨星大结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泪水早已模糊了胡蝶的双眼。    
      潘有声去世后,胡蝶再也无心继续经商,开始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然而她摆脱不了孤独和悲哀,又思念起电影来。她这一生只有两个最爱,一个是潘有声,一个是电影。    
      1959年,胡蝶加盟邵氏公司,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电影界。    
    


电影皇后—胡蝶蝴蝶要飞走了!

    息影定居台湾,为的是躲避一段情债。移居加拿大,撰写影坛回忆录,遥望故土,情系上海。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蝴蝶要飞走了!”    
      胡蝶60年代中期定居台湾。她说在台湾拍戏时,发现那儿气候好,风景宜人,现在儿女长成,身心孤独,于是决定移居此地养老。但她最知心的朋友知道,她是在躲避一段情。胡蝶一生情感历经波折。    
      1928年,胡蝶与演员林雪怀结婚。当时,中国电影已进入有声片阶段,而林雪怀不会说普通话,便退出了影坛。胡蝶拿出巨款给林雪怀作资金,在上海四川路上开设一家“胡蝶百货商店”,可是林雪怀不好好地经营,竟把资金恣意挥霍而尽。胡蝶因此对他失望,开始厌恨起来。加之社会上各色人物不怀好意地在一边挑唆、怂恿,双方感情终于破裂。两人由闹翻进而对簿公堂,影片公司老板还代胡蝶聘请律师,并买通法官,终以林雪怀不务正业,社会不予同情,而判决林胡解除婚约,演出了雪蝶分飞的恨事。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海。    
      林雪怀失去胡蝶,感情上受到相当大的刺激,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后来又患上颧骨癌,于1935年6月在沪病逝。当林雪怀在病危困苦之际,正是胡蝶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苏联去参加世界电影展览会及漫游欧洲之时。胡蝶回国后,有人告诉她林雪怀病死的消息时,她只是冷笑了一声。由此可见,她对林雪怀之恨有多深。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婚恋闹得满城风雨的缘故,胡蝶深知作为演员更应洁身自好,她以后选择伴侣慎之又慎。她与潘有声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恋爱才宣布婚期。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因为潘有声是个商人,而且其貌不扬,貌美如花又如日中天的胡蝶何以会下嫁如此一个凡夫俗子呢?当年有人做了一首不无调侃的贺诗:    
      喜闻宝剑合延律,毕竟潘郎近至尊(按:潘的长下巴貌似明太祖)。夙愿同偿胡蝶梦,万人争看阮修婚。明星夜照双星灿,情舌私调闽舌温。宠集应防倾国妒,万千尊重美人恩。    
      但潘郎没有辜负美人。尽管他们近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中风波迭起,但他依然和她相守到了最后。丈夫去世后,胡蝶一度痛不欲生。    
      有一天,她在一位朋友家中见到了一位朱先生。当年胡蝶走红时,一次拍片,一少年徒弟因搬道具出了差错被导演骂个不休,胡蝶看不过去,就说:“人家年纪轻轻,不要这么责备嘛!好了好了!”导演看她面子这才住了嘴。此事过后胡蝶就忘了,谁知那少年却铭刻在心。他就是朱先生,几十年后见到胡蝶,又记起此事。    
      胡蝶没想到如此一件小事竟被人这么看重,不由深受感动。朱先生说:“今后,无论你有任何需要,我都将尽力帮助!”这时候,他已是个成功的商人。两人开始了交往,并渐渐有了感情,后来还论及婚嫁。但此时朱先生的元配太太突然出现了。胡蝶心地善良,不忍朱先生为难,忍痛拒绝了这段姻缘。于是她决定去台湾定居,以忘怀此事。    
      在台定居的时候,朱先生仍常来台湾做生意。他对胡蝶的朋友们说,他愿照顾胡蝶,让她过十年安静健康的日子,胡蝶对朋友们也不避讳这段情感,只是有些怅然。    
      1975年,胡蝶的儿子学成后在加拿大定居,要母亲搬去同住。胡蝶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朋友离台赴加,与妹妹胡珊同住。1981年,她由儿媳陪同回到香港,将先夫潘有声的骨灰移葬温哥华科士兰公墓,同时为自己购置了未来的安息之地。此时,胡蝶已与朱先生疏远了关系,不可能再见面了。    
      又过了三年,朱先生在美国去世。胡蝶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在这个世界上,她又少了一位知音。    
      1985年,突然有人来拜访她。原来,中国著名影星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应美国白宫之邀,赴华盛顿参加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特意转道加拿大来看她。    
      王丹凤回忆过去,异常兴奋:“我是看你的戏长大的,一直很喜欢,直到1948年到香港和你拍《锦绣天堂》才算第一次见面,那时真是太高兴了。没想到一晃我们分别已有三十多年了……”    
      胡蝶也感慨万分,说道:“就像做了一场梦啊……”    
      她们聊起当年的影坛旧事旧人,十分开心。胡蝶还对王丹凤倾诉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王丹凤夫妇走后,胡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想起最近几年,国内多家电影类的报刊陆续发表了数十篇关于自己的文章,有的朋友还特意剪下来寄给她,笑说:“你又老来红了。”读了这些或准确或牵强的文章,她决定把自己这些年影坛生活的经历写下来。    
      她请了刘慧琴帮忙记录。    
      在回忆录中,她追忆了从影以来的许多故事和旧时好友。可惜在谈及抗战时期那段生活时,她只简单地说:“关于这一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似乎都成了有确凿之据的事实。”这自然指的是她和戴笠的那段历史。    
      胡蝶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她一次又一次地说:“据说温哥华的地形像摊开的右手,它的方向是伸向太平洋彼岸的亚洲,伸向中国。我住在这滨海城市的临海大厦,不论晴朗的白天,或是群星灿烂、灯火闪烁的夜晚,当我站在窗户边向远处眺望时,我的心就像温哥华的地形似的,伸向东方,希望握着祖国———我的母亲那温暖的手。”她也曾起过远行回国看看的念头,可又因年迈力不从心而放弃了。    
      回忆录完成出版后,胡蝶了却了晚年的一大心愿。这时,台湾金马奖评奖委员会鉴于她一生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于1986年授予她金马奖。    
      在最后几年,因为身体的缘故,她不能常去看电影,但依然不能忘情于电影艺术。电视渐渐成了她的朋友,但看着看着,就又想到电影上去了。对导演的手法、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安排等,她分析得头头是道,朋友们笑说:“胡蝶对别的事情可能会糊涂,但只要一谈起电影立刻精神振奋,头脑清楚。”她在1988年6月亲笔致信将出版《胡蝶回忆录》的文化艺术出版社:“请代我向新老读者和观众致以诚挚的问候。我热望中国的电影能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    
      因胡蝶年事已高,她的儿子媳妇不放心她一人独住,于是,她又搬回了温哥华南郊与儿子同住。闲时,她偶尔出外散步。1989年3月23日,胡蝶在外出途中不慎跌倒引发了中风,此后一个月静卧于病榻,与病魔苦苦搏斗。    
      4月23日下午,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留下最后的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    
    


殇情名伶—阮玲玉三次分居

    阮玲玉(1910—1935) 原名:阮凤根、阮玉英。籍贯:广东中山。处女作:《挂名的夫妻》。成名作:《故都春梦》。主要作品:《血泪碑》、《白云塔》、《情欲宝鉴》、《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神女等》。最高荣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星。结局:不堪诽谤而自杀。    
      名伶自杀震动上海滩,万人空巷瞻遗容。轻率同居酿苦酒,灵堂遭侮辱。三次分居三次和好,第一次吞下安眠药……    
      1935年3月,春寒笼罩着大地,黄浦江水默默地向东流去。在通往万国殡仪馆的途中,挤满了人群。哀乐声中,一队送殡的灵车缓慢地向联义山庄墓地驶去。长达十多里的凭吊队伍,唏嘘饮泣,沉痛悲愤,徘徊不散。    
      是什么人的故去引起这么大的社会震动?    
      3月9日这天,上海大小报纸都在显著位置醒目地刊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著名影星阮玲玉自杀离世,年仅26岁。报上同时还刊登了一副对联:倾国影星,旧同居新同居失足同居;一代才女,写爱情演爱情非命爱情。    
      说到阮玲玉的死,得从她的个人生活说起。    
      阮玲玉最初叫凤根,父亲早逝,迫于生计,母亲何阿英带着她来到张府当帮佣。母亲省吃俭用,供凤根读书,并把她的名字改为阮玉英。    
      一天,已升入初中的阮玉英到张府看望母亲。路上遇到了大雨,玉英没有带雨具,便一路小跑往张家赶。在她推门而入时,恰巧与外出的张府四公子张达民撞了个满怀。阮玉英忙道歉说:“四少爷,对不起!”    
      张达民看了一眼生得十分标致的阮玉英,摆了摆手说:“没事,没事。”这个一向骄横的少爷等到阮玉英走过去之后,又恋恋不舍地盯着她的背影看了半天。    
      这无意间的碰撞,改变了阮玉英的命运。    
      张达民自从那次见到阮玉英之后,脑海中便常常萦绕着她的影子。阮玉英那窈窕的身材,白净的鹅蛋脸,一笑两眼弯弯,浅浅露出一对酒窝,这一切令他浮想联翩、茶饭不思。张达民得知阮玉英经常去虹口昆山花园玩耍,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和她见面。    
      这天傍晚,张达民精心修饰一番后,来到昆山花园。    
      当阮玉英轻轻挽着母亲的手臂散步时,张达民出现在她们面前。“四少爷好!”阮玉英的母亲赶紧上前打招呼。“哦,在家没事,出来走走。”    
      张达民此时见到阮玉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刻意找了些有关学校的话题与玉英交谈。这位没有丝毫少爷架子的四少爷渐渐赢得了涉世不深的阮玉英的好感。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达民傍晚时分常到昆山花园散步,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情窦初开的玉英感情上掀起了阵阵涟漪,不知不觉中坠入了爱河。    
      张达民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小儿子对阮玉英痴情,并想娶她为妻的事。她非常气恼,劝说儿子不要与阮玉英来往。当劝说没有奏效时,张老太太便把气撒到阮玉英母女身上,将何阿英赶出了张家。    
      何阿英被逐出张府后,张达民赶来安慰她们母女。他打算先和阮玉英同居,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婚姻,然后再正式迎娶。此时的阮玉英早被张达民不计较门第出身,不顾父母反对与自己结合的一片真心所感动,轻率地做出了与他同居的决定。1925年底,阮玉英办理了退学手续,离开了崇德女校。翌年1月,在北四川路鸿庆坊一所民宅,阮玉英开始了与张达民的同居生活。    
      阮玉英和张达民同居之初,还真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玉英喜欢音乐歌舞,张达民便租来一架钢琴让她练习,还经常带她到舞厅去跳舞。阮玉英对张达民的起居生活也照顾得十分周到。按当时的习俗,有身份的妇女多穿着长裙或长旗袍,阮玉英为了家务劳作时便利,常穿短长裤。对此,张达民曾做了一首打油诗给她:“不爱旗袍爱短衣,麻皮大姐兴遄飞。只因解手图方便,那管旁人说是非。”    
      张达民这时没有固定职业,小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他父母每月给的零花钱。由于他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因而在经济上对他严加控制,所给的零花钱也只能支付正常的家庭开支而已。日子一天天过去,新鲜的感觉开始淡化。张达民富家子弟的本来面目渐渐显露出来了。他难以忍受这种清贫无味的日子,开始把父母给的零花钱花在赌场上。他的手气不好,总是输多赢少,回到家就拿玉英母女出气,有时成天整夜地不归,甚至几天都看不到人影。    
      不久,张达民的父亲突然中风去世。为尽晚辈之礼,阮玉英还是与张达民一同去张府吊孝。但不想,张老太太在灵堂上明知故问地对张达民说:“你身边的女人是谁?”“是玉英,她今天来给爸爸吊孝。”    
      “放屁,你爹死,关她什么事?!你们早就没安好心,偷着在外面勾勾搭搭还不算,竟有脸到这里来!给我滚出去!马上滚!”“可我们早就同居了!”    
      “同居?什么是同居?那是轧姘头!你辱没家风,还有脸带她到这儿来。你叫她出去,我还能认你这个儿子,不然,你也不要再进这个家门!”张老太太说完,转过身对阮玉英母女厉声喝道,“你们还不快滚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