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官后一直力主北伐,但随着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官还乡,直至46岁方复出,远行入蜀任夔州通判。
陆游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期满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南郑(今汉中)处理军务,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亲临前线从军报国的愿望。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和雄奇险峻的山川地势激发了他的才情。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陆游晚年才情不减,他75岁时游沈园,回想起早年与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虽然“梦断香消四十年”,但仍悲从中来,遂作《沈园》二首,共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有感伤之美。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
陆游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南宋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同时他在创作理论方面也主张写实,要从事社会实践,他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像所有杰出的作家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法不同程度的结合。他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权奸误国的现实,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这样的渴望不能实现,他就假托在夜晚的梦寐中去追求。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与《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29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
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遂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为避祸只得离开苏州,在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并立碑保护至今。
施耐庵平时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传》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既可恶,又没甚武艺,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着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突然发现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觉得这事蹊跷。他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李大作贼心虚,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咚”往地上一跪,连声求饶。
施耐庵问他为什么偷鸡,李大说:“我有90岁的瞎老母亲,已3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施耐庵对李大很同情,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送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不知道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是有用意的。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像,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
晚上,施耐庵的老婆把房门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睡在床上灯也不敢熄,两眼死盯住梁上的红布包。这时李大已躲在房间里的衣柜后头了。她眼睁睁地一直看到半夜,实在困了,便打了个盹。施耐庵有心观察,还没有睡觉,他先听到几声老鼠叫,又见李大像只跳蚤似地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是在梁上。
第二天天亮了,他老婆发现银子已经偷走了。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怎么也不肯要。施耐庵没法,在第二天大早,又派人送了两斗米到李大家。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便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那偷窃的事。
施耐庵随即把《水浒传》中有关写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取的李大的原形。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维妙维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水浒传》叙事;善于白描,简洁明快,没有滞拙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偶有写景文字;又极精彩。他的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对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有时也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罗贯中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
罗贯中成年后即离开故乡,外出漫游。他先在晋中和晋东南地区了解、收集关于五代时期梁晋交战的故事和传说,后离开山西到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河南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活动,为他的小说创作收集素材。约1350年前后,罗贯中沿运河南下到了杭州曾创作了三个剧本。1353年,罗贯中投身张士诚起义军,结识了正在酝酿创作《江湖侠客传》(《水浒传》的底本原名)的施耐庵,并拜其为师。1363年,因张士诚拒绝部下劝谏,施耐庵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也经杭州到淳安等地考察了解当年方腊起义的遗迹。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他的足迹遍及江、浙、赣、皖四省广大地区,搜集三国时期东吴方面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传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此后,罗贯中离别了客居20多年的江南,带着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施耐庵未竟的《江湖侠客传》书稿返回北方。他先取道汤阴县,凭吊了民族英雄岳飞,又来到与汤阴毗邻的浚县西北。他看到了黑山之麓,淇水之畔的许家沟背山依水,山青水秀,风景幽美,便在此隐居下来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在这里终于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全传》两部不朽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司马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与《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神话小说。小说以公元7世纪中国著名佛学大师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为原型,虚构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在取经路途中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怕任何权威、与所有恶势力水火不容的神猴形象——孙悟空,隐晦地表达作者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愿望。
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后经人遍索遗稿,汇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喜爱野史奇闻,曾仿唐传奇创作《禹鼎志》,是一部有鉴戒意义的短篇志怪小说。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著作为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已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
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一心想在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完整的《西游记》。
此前,他听说京城国子监和南都(南京)国子监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乐大典》。其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这些都是创作《西游记》前亟需阅读和参考的,可是一般人根本无法读到。
他寻思再三,借了盘缠,带上好友沈伯生(已高中进士,后升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写的几封信,赶到南京,在顾楼街文友朱祠曹家住下。先后持沈的介绍信件找了几位官场上的朋友,可是他们都表示:国子监规制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有关收录《西游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