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正说开朝十四帝 >

第23节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23节

小说: 正说开朝十四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他继续推行努尔哈赤招抚与军事征服相结合的策略,但不偏重于武力。他指示北征的将领要对当地的民众讲明:我们的祖先都是一家人,这在典籍上记载得明明白白。要用同宗同语的观念感化当地民众,与他们同甘共苦,笼络人心。在他的招抚政策下,众多的部落纷纷归附了皇太极,向皇太极纳贡称臣。到崇德七年(1642)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被纳入了清的版图。皇太极将当地民众都编入了旗籍,设官员管理当地事务,征收赋税。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自己后方和侧翼的异已力量,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砍伐明朝这棵大树了。    
    1628年,明天启帝死,崇祯皇帝上台,这时皇太极已完全征服朝鲜,蒙古的大部也已归服,因此,皇太极认为攻击削弱明王朝的时机来到,立即率领大军绕过了明军防御坚强的宁锦防线,取道蒙古南下。大军从喜峰口越过了长城,攻陷了遵化等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崇敬祯皇帝慌了手脚,急令袁崇焕率领边军回援。袁军与清军展开了激战,互有伤亡。皇太极在激战中施展反间计,让手下人给一个被俘的太监假露风声说,袁崇焕与皇太极订有密约,要共成大事。然后又故意放跑了这个太监。多疑的崇祯帝得到报告,心中顿生猜忌,袁崇焕被下狱问罪,第二年竟被凌迟处死。皇太极不费举手之劳,就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一个劲敌。接着,他又率军击溃了满桂等人率领的明朝各路兵马,接连攻克了永平、遵化、迁安、滦州等城。随征的将领们纷纷要求皇太极一举攻下北京城,此时冷静的皇太极表示,北京城是可以集中力量攻下来的,但明朝国力尚未倾颓,灭亡明朝不能做一朝一夕的打算。不如加紧整顿军队,等待时机。他安排了永平、迁安等4城的防守,然后率军返回了沈阳。    
    为逐步消耗明王朝,最终取而代之,皇太极自此一面假意求和,一面不断向明进攻。从1634年,皇太极又先后4次出兵进入明朝内地。由于明朝统治的腐败,后金兵在历次征战中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比如在崇德元年(1636),阿济格率军入塞,大小52战全部告捷,攻陷城池60余外,劫得人口、牲畜共18万。崇德三年(1683),多尔衮和岳托等人又率领清军打进了明朝内地,在内地转战了半年之久,接连拿下了70余处城池,俘虏人畜46万有余,皇太极反复进兵征伐,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给内地人民带了深重灾难。比如在天聪八年(1634),济南又遭到了清军的洗劫,许多无辜百姓都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城内外留下的尸体达13万具之多,景象悲惨之极。虽然皇太极曾多次申明军纪,但他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夺损毁明朝的财物人口,最终达到极力削弱明王朝的目的。    
    在对明朝边打边谈的过程中,情况逐渐有了变化。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前后,后金政权的肌体已经变得强健起来,来自朝鲜、蒙古的威胁也被解除。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皇太极因势利导,最终抛弃了对明朝议和的幌子而转为力主征伐。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反过去谦恭的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占有的。天道的变化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宝座,那能有帝王的后代长久充当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酝酿已久的双方决战———松锦大战在崇德四年(1639)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在锦州的周围,则分布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对锦州起着拱卫作用。崇德四年(1639),下定决心的皇太极发动了攻打锦州的战争,首先对松山发动了强攻。经过反复争夺,清军曾一度战略失利,关键时刻,皇太极常兵亲临战场指挥,化险为夷扫转战局。在最后的决战中,短短的10天之里,明朝13万大军损失殆尽,只剩下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万多残兵败将困守在松山城。崇德七年(1642),松山城中的明朝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失陷,洪承畴被俘。经过皇太极一番耐心的劝降,洪承畴最终叩首归降了清。接着,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献城出降。随后塔山、杏山相继落入清军手中。历时两年多的松锦战役,皇太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所剩无几,皇太极完全控制了关外的局势。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5节 柔情依依

    松锦决战的胜利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欢欣,但在决战过程中他的宸妃却突然与世长辞了,这在他的私生活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    
    提到皇太极的私生活,不能不谈到他的后妃。皇太极身处帝王之位,拥有众多的后妃,仅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后妃就达15人之多。    
    在皇太极身边的后妃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有点奇怪的是,这5位妇人无一是满族人,全部都是蒙古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太极的婚姻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极力谋求同蒙古族结盟,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明朝。他们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与蒙古各部联姻。皇太极后来的皇后也是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从科尔沁部迎娶的。    
    但她11年里未曾生养儿女,这使得她本人和科尔沁部的王公们都有些不安。天命十年(1625),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又被皇太极纳为妃,她就是后来的永福宫庄妃。庄妃在五宫后妃中年纪最小,正当妙龄,并且容貌出众,妩媚动人。据传,明将洪承畴在松锦决战中被清军生擒后,坚决不肯降清。是庄妃的美貌和规劝使他归降了清朝。庄妃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1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庄妃一生历经天聪、顺治、康熙三朝,对清初兴国大业多有贡献。在皇太极离世之后,多尔衮和豪格为登上皇帝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两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并且各自得到了一班贵族的支持。庄妃这时从中施展了巧妙的政治手腕,取得多尔衮的支持,将自己的儿子,5岁的福临立为皇帝。福临的儿子玄烨(后来的康熙皇帝)在即位之初也得到了庄妃的多方指点。庄妃一直活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享年75岁,死后被追谥为孝庄文皇后。    
    但是,在众多的妃子中,最得皇太极欢心的乃是关雎宫的宸妃。宸妃海兰珠是永福宫庄妃的姐姐,晚于妹妹9年入宫。为什么会出现博尔济吉特氏姑侄3人入宫侍奉一君的情况呢?原来,在宸妃入宫以前,孝端皇后、庄妃都未曾生养男孩,科尔沁部的贝勒却是非常希望将来由本部落妃子的儿子继承大位,以保证本部落的尊崇地位,于是便有了再选佳人入宫的打算。而皇太极则久闻海兰珠生得是天姿国色、月貌花容,且禀性贤淑文静,不可多得,也很愿意将海兰珠纳入宫中。天聪七年(1633),哲哲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偕同次妃(宸妃、庄妃生母)来到沈阳朝见皇太极,皇太极招待得极为热情。双方在盛宴言欢之际,定下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亲事。婚后,海兰珠倍受皇太极的恩宠,两人是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皇太极将一腔柔情都赋予了海兰珠,在崇德元年(1636)册封后妃时,海兰珠被封为关瞧宫宸妃,地位仅次于清宁宫皇后。    
    崇德二年(1637)七月,宸妃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皇太极的第8个儿子。皇太极异常高兴,马上宣布将皇八子定为皇储,并破天荒地颁布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在金銮殿、清宁宫等处大宴宾客,盛况空前。谁料想,皇八子出生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茶饭,身体渐渐虚弱不去。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战场上指挥大军对明军展开攻击,忽然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吃了一惊,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启驾奔向沈阳。皇太极的车驾刚进沈阳城门,就听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的心几乎碎了,来到宸妃的灵柩跟前,他痛悼离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来。他下令:对宸妃的丧殓一切都要从厚发送。    
    宸妃去世后的第二年(1642),松锦决战结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势。可是皇太极却无法完成这一大业了。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给他精神上以重大创伤,终于在崇德八年(1643)八月的一个夜晚,在清宁宫内的御榻上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6节 父子二人的比较评说

    皇太极作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位统治者,使满清政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努尔哈赤是马背上的君主,他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度过的。他不重视农业生产,部队的军需给养全靠掠夺所得,这就造成了一批专靠掠夺“战利品”和赏赐致富的军人,造成了后金政权经济的匮乏。皇太极登大汗位时,沈阳仓库里只有1000匹布,全年能得到的赋税也少得可怜。    
    皇太极登位后,改变了这种局面,国力得到了增强。    
    努尔哈赤是因为反对民族压迫而起兵的,但是他执行的,同样是民族压迫的政策。皇太极为了纠正努尔哈赤的错误,坚决纠正了对汉人的政策。他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为了形成新的统治集团,皇太极在原有的满族八旗基础上,把混编在八旗中的蒙族、汉族军队分割出来,组成蒙族八旗和汉族八旗,与满族八旗并列,形成以满族八旗为核心的二十四旗联盟制度。这一新的军政合一的制度,成为今后满清政权统治全国的基本方式。    
    皇太极又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机构。    
    由于这些改革和创举,一个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割据政权,终于脱胎换骨,成为封建强国。    
    大清建国之后,把疆域扩展到黑龙江以北,阻止了沙皇俄国的东进南下步伐。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强大的满清,正等待时机,完成它统一中国的任务了。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第二年,摄政王多尔衮便率大军攻入北京城,实现了改朝换代。皇太极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满清入主中原,问鼎华夏的那一天,但他奠定了大清国的基础,为以后满清一统天下准备了充足的客观条件。他的所作所为在清朝诸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