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324-悲壮的历程 >

第6节

5324-悲壮的历程-第6节

小说: 5324-悲壮的历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开这个日记本,我看到你写在新一年里的第一篇日记:    
    1966。1。3    
    这是1966年的第一篇日记,它应当写下我在新的一年中的决心:    
    1。    
    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能不能坚持毛选学习,是我愿不愿意革命的表现;‘用’得好不好,是我进步快慢的衡量标准。”    
    2。    
    加强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突出政治,以政治带业务,把国家任务放在首位。    
     向雷锋学习,向王杰学习,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3。    
    加强团结,关心集体,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起到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    
    。。    
    明天是我23周岁纪念日,所以心中非常激动,23岁也正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而我就要看参加工作的头一年——23岁这一年!    
    不久后,我们迎来了1966年的春节,这是我们来到大西南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我们即将离别的日子——节后,我就要随“四清”工作队出征了。于是,我们俩一同去了西山、滇池,在那里登高望远,合影留念,为了告别过去,更为了祝福未来,也为了我们即将的别离。    
    在那本红皮日记本里,记下了我们分别后你的足迹。    
    1966。1。28    
    昨天,第一批“四清”工作队出发了!非比走了,带着满腔热忱,带着无限希望,做好最艰苦的打算下去了!这一去恐有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不能相见,几年来的真正考验真正开始了!    
    我把〔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缸子送给她作为纪念,并赠小日历一个,上有王杰同志的豪言壮语。    
    。。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她,她一定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我祝愿她在这次“四清”当中能够实现自己宏伟的志愿——加入亲爱的党组织!    
    。。    
    。。自己一个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一个是严防骄傲自满情绪露头。同时要做好吃大苦、耐大劳的准备,这是第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什么也谈不上!    
    是的,吃大苦,耐大劳。我们的确这样做了。我奔赴滇东北昭通地区马龙县月望公社文明大队参加“四清”,你留在昆明执行宏观组的任务。    
    在那段长达8个月的离别中,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但心中却恪守着同样的信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为 实现人生的理想,勇往直前!    
    如今,40年过去了,我脑海中仍然时常闪动着两个年轻的身影:    
    “她”,脚穿黑布鞋,身背行李卷,行进在滇东北的红土高原,斑斓的野花,辽阔的蓝天,伴她独自徒步30多里走进山寨农家;“他”,足踏登山鞋,身背地质包,行进在滇西北的雪域高原,巍峨的雪山,湍急的江水,伴他在盘山公路上攀援向灾区进发。    
    “她”,上高山,下水田,与贫下中农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他”,走山村,进藏家,与灾区人民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她”,铸红心,练本领,与贫下中农促膝谈心,在煤油灯下潜心修炼;“他”,搏激流,战严寒,与地震之敌顽强征战,在风雨征程中刻苦历练。    
    。。    
    如今,时过境迁,“她”,已两鬓斑白,“他”,已不在人间;然而,他们那种执著,他们那种率真,难道不仍旧弥足珍贵?    
    是的,弥足珍贵。    
    翻开那本红皮日记继续读下去,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你的中甸之行——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震”考察(有别于此前的滑坡考察)。    
    徜徉在你昔日的岁月,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就是这个“第一次”,仅仅是“第一次”,你就在与灾区人民共患难的过程中,开始了对宏观考察工作的反思,不满足于仅仅去做“事后方知”的事情。    
    这个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第一次”,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下面,就是你当年在中甸——今日滇西北雪域高原上的明珠、享誉中外的神奇的香格里拉——攀登的足迹。


转战西南中甸行(2)

    1966。2。3    
    今天已到下关,这篇日记是在下关写的,很有意义。    
    昨天由昆明出发,走了十个钟头,行程达427    
    km才达下关,算是比较辛苦的了。谭师傅连续行车,要比我们辛苦多了。    
    前天上午突接调查任务,要到中甸调查一个1月31日上午10点34分55秒的“5。4”级地震。这次地震又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了损失。幸亏那里人少,又是山区,所以只死了八头牲畜。有七人受伤,倒塌20多间房屋。。万恶的地震,什么时候才能被人们所掌握,我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1966。2。4    
    今天补昨天的情况。    
    3日上午在下关逗留了一会儿,碰巧遇见了黄永祥。。    
    在下关看了看加了油便出发了。途经大理县看到许多穿得非常鲜艳的白族人民。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到了“五朵金花”梳妆的地方——蝴蝶泉。到了那里真是一派自然风光,绿树成荫;泉水清澈透底,水中绿色卵石更具一格。泉上长一棵大树,弯弯地横在泉上,把泉水遮得不见阳光。岸边是一棵棵的红茶花,与池中绿石相映成趣,不由得诗兴大发,有作:    
    蝴蝶泉水明如镜,    
    葱树绿石映花红,    
    “金花”梳妆迹犹存,    
    人间仙境吾等行!    
    从蝴蝶泉出发一直走到“白汉场”住下,这里已经是金沙江边了。    
    1966。2。5    
    昨下午两点到达中甸,藏族人民比比皆是,穿着和我们〔演出时〕借的藏服一样:皮靴子,高帽子,大衣衫一披,腰带一扎,别具一格,当然都比较旧了。他们不说汉语,所以我们却是碰上了一个大难题,一个是找翻译,一个是学藏语。    
    听州长说,1963年这里还是叛乱区,治安极不稳定,后来才彻底清除了叛匪,现已基本没有问题。我相信大多数藏族人民都是自己的阶级兄弟,只有极少数的上层分子才是反动的。。    
    昨天过了金沙江,流水滔滔,大船横过,船工费力不少。回想起来,一路上我们耗费了多少人的血汗呀。尤其是公路边的道班工人,整天在公路上修路、养路、铺平,没有他们我们是不可能顺利抵达的。尤其是在“桥头”上正在兴建公路,那里场面真是动人,一片喊声,人来人往,有一段公路〔上干活的〕完全是“妇女”。这条公路一直修到“虎跳峡”,意思是形容那里非常陡,老虎可以由金沙江这岸跳到那边〔对岸〕去。那里的旅社、食堂的招待人员全是昆明等地调去的,非常热情,真有大会战的滋味〔气氛〕。被这种形势鼓舞,我自己深感在祖国大西南亲身参加这样一场震天动地的大规模建设是多么幸福。    
         
    中甸城外    
    (摄于1966年2月)    
    1966。2。6    
    今天在益思碰到一位藏族老大娘,她用藏语和我们翻译讲话,我们根本不懂。讲着讲着老大娘突然痛哭起来,我们都莫名其妙。翻译说:她是过去的奴隶,解放前无吃无穿,牛马不如,受尽了苦和累,解放后才翻了身(1959年以后),有吃有穿。她不能劳动,国家年年救济她,给她盖了新房,生活非常幸福。可是这次地震把房子震倒了,差点儿把她砸到里面(她有病躺在里面),现在政府又派人给她重盖房子,她自己感到感激又惭愧,现在又派人来看望她(指我们),真得感激共产党、毛主席,没有他老人家怎能有今天?说着就哭了。她还说,过去自己还念佛烧香,可是房子倒了菩萨没有管我,神也没来看我,还是共产党、毛主席派人来看我来了,今后我一定不再迷信了,我只相信共产党、毛主席。说着又不禁热泪满眶。    
    我们要走了,她非要留我们喝茶,我们由于要工作就走了,她突然向我们行了一个藏族礼节,我自己不禁热泪滚下。    
    是啊,这位老大娘身上穿的衣服很脏,手是黑的,脸也不洗,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自己应该亲近的人,才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姐妹。我们演节目的时候也行藏礼,那是显得多么轻松,也根本不能体会这个礼节中包含有多么深、多么厚的对党、对毛主席的热爱呀!我今后应拼命干,加油干,就是拼死 也在所不惜。。    
    这里的天气十分冷,汽车在外面放了一天,水箱中的水就冻了,根本发动不了,手都摇肿了,打破了,也不行,最后用火烤才解决问题。后来晚上就把水放掉,这也不行,第二天由于冰冻水灌不进去,所以缺水,汽车差点出了故障。我的漱口杯和塑料袋里面隔一夜就冻住了,热水一浇冰块哗哗往外掉。昨天早上起来脚冻得很疼,再一看,奇迹发生了,我带去的闹钟只见秒针转,不见大针走,过了半天还是早上八点半。原来大针走得慢,给冻住了。拨了半天它才克服了“冻静摩擦”走了起来。    
    1966。2。7(回忆)    
    今日我和刘百篪到讷帕海西面去调查。昨天晚上在决定分两组时,我主动争取去艰苦的地方——步行去(另一组坐车)。。    
    调查工作就是比较艰苦,今天连续过了几个落水洞,掉下去就是几十丈深渊。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形象时刻鼓舞着自己,我感到榜样的力量。    
    回来时,原定在益思集合,可是从6点一直等到8点车才来。天冷,又黑,风呼呼地叫,不禁想起这里曾是“叛乱区”。。    
    1966。2。8…2。11    
    考察工作基本结束了,今日动身返回昆明。这段工作主要是坐汽车出外调查,所以生活条件虽苦,但工作却并不累。主要是通过考察体会到地震工作的重要。宏观调查工作再不能满足现有工作了,即只是跑一跑,画一个等震线图,做一做事后方知的一些事情。。这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也远非祖国建设所能满足的。    
    今日行程200多公里到达丽江专区。    
    是的,我们不能只做“事后方知”的事情;我们要通过“马后炮”(震后的观测、调查),去寻求“马前炮”(震前预报)的依据;这才是宏观考察工作最终的目的。    
    就在你们中甸考察开始不久,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市发生了6。5级强烈地震。于是,刚刚回到昆明的第二天,你和战友们又出征了。


转战西南战东川(1)

    灯下,我凝视着一张特殊的“留影”:一条地裂缝犹如蛇蝎般横卧在长满枯草的田野里,在冬日阳光懒懒的映照下,一个清晰的人影静静地投射在地面上。。    
    它是从你保存的1966年2月5日东川地震现场考察照片中发现的。    
    他是谁?宽宽的头颅,大大的耳朵。。云年,那是你吗?没有人回答我。但我执拗地相信,那就是你!面对震波掠过的大地,你正低头凝想,你正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揭开大地的秘密,怎样才能战胜地震之敌?    
    也许,那真的不是你。但这又何妨?你的来信、你的笔迹,你的文稿、你的日记,是你奋战东川抹不去的印迹。    
    特殊的“留影”    
    是的,奋战东川的日日夜夜,是无法忘却的记忆,因为它对你而言,有太多的“第一”:第一次参加6级以上强地震的现场考察;第一次在地震现场既做测震分析工作,又进行宏观考察;第一次负责强地震宏观考察报告的撰写;第一次长时间(两个多月)在地震现场工作。。    
    这一切,对于一个刚刚迈出学校大门三个多月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    
    在那个红色的日记本里,记录了你面对挑战做出的回答。    
     1966。2。15    
    今日下午三点到达昆明,马上接到出发〔东川的〕命令,韩源他们还要准备资料,后天才能去。我坚决要求明天和曾先生〔一同〕去,被批准了,我非常高兴,但也感到担子重。    
    这次地震又使我们人民遭到很大损失,估计伤亡有1000多人,房屋倒塌4000多间,我站人员几乎全部动员去了,家中几乎无人。听说受灾当晚震后半小时内,解放军,机关、企业职工,学生赶赴现场,挖救〔掘〕抢救受灾人民,抢救出好几百人,有些人由于〔埋压〕时间过长而死亡。东川市是矿区,受灾的一定是矿区的家属。阶级兄弟遭难了,自己作为一个共青团员,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用拼死的战斗    
    同自然灾害做斗争!    
    在昆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