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4-悲壮的历程-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2)(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3)(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4)(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5)(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6)(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7)(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8)(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9)(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10)(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11)(图)
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12)(图)
总序开篇絮语
云年,30年前,随着冀东大地的一声巨响,你,匆匆地走了;你们——河北省地震局赴唐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全部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地震灾难中,匆匆离去!没有话语,没有告别,甚至没有让亲人们看上最后的一眼。。
云年啊你可知道,作为与你相知相爱16载的同窗、同行与妻子,你走后我不知多少次拿起笔,想对你诉说我的哀思与惆怅;然而,我又不知多少次放下笔杆。。我实在难以面对那斑驳的往昔,难以承受记忆的碎片对我心灵的撞击;我更无法给你带去真正的慰藉——向你报告地震预报过关的喜讯,那曾是你倾尽一生心力,痴情追求的目的。
如今,30年过去,岁月的沧桑爬上了额头,世事的磨砺再造了秉性;然而,思念的心却不曾改变。。哦,不,它在积淀,升华,凝聚!追寻那逝去的往昔,驰骋在记忆的海洋,我不仅越发鲜活地看见你不倦奋斗的身影,也更清晰地看见几代地震科学工作者顽强拼搏的足迹。
于是,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最后的岁末,我决心再一次拿起笔!作为当年从科大校门走出的第一批地震专业的学子,作为一名献身事业多年的科学工作者,作为一个以身殉职的年轻地震战士的妻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面对亲人以及唐山罹难同胞远去30年的幽幽之灵,面对我们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浇洒了40年的攀登之路——云年啊,我要向你倾诉,倾诉离别后的所思,所为,所想,所悟;我更要告诉孩子,告诉国人,告诉世界: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有一批又一批热血儿女,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了冲击当代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他们热忱而执著地探索过,抗争过,牺牲过,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血肉之躯,为开辟地震预报科学的道路奠基。
也许,他们的事业并不显赫,甚至充满风险与磨难;也许,他们不能看到胜利的明天,甚至还要面对一次次惨败;然而,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坚韧不屈。他们以涓滴归海的情怀,他们用甘当人梯的气魄,将一曲探索者的壮志悲歌,永远铭刻在人类与天灾斗争的史册!
云年啊,你听到了我的呼唤吗?你感知到我的心声吗?愿上苍赐福于你,但愿你能在天国静静地、静静地倾听。。
总序《悲壮的历程》读后感
《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读后感
《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特色的好书,它使我感动,使我警醒,使我震撼。
这部书稿的特色在于,首先,它以一个身为地震工作者的妻子悼念为地震事业牺牲的丈夫为切入点,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一段段浸透着血泪、思念,拳拳报国之心的场景,注入了深厚的亲情与怀念,以生动的具体形象,体现了地震工作者在攀登地震预报高峰之路上热忱而执着的奋斗历程,寓教于情,寓教于史,既有感召力又有说服力,读来亲切感人。
其次,本书又不拘泥于个人经历的陈述,而是以此为视点,展现了地震科学事业艰难历程的风风雨雨,这对于社会读者,甚至包括我们地震队伍本身,都是颇有意义的。
第三,本书对地震预报科学历史进程与当今水平的概括与分析具有较好的说服力。作者的认识既有个人的色彩,又不失客观。例如在“啊,唐山”一章中,作者忠实地记录了她本人在河北省地震局所亲历的唐山地震的监测过程,坦诚地剖析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局限性与失误的教训;而在后续的几章中,又全面回顾了中外地震预报的历史与现状。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能起到宣传地震工作,普及有关知识的作用,而且也客观、公正地回答了2005年那股对唐山地震预报问题的“算账风”。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社会价值不可小视。
第四,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老中青地震工作者的人物群像,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科学工作者的革命正气与科学精神,体现了他们“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是一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在社会心态日渐浮躁的今天,重温地震科学工作者创业的艰难历史,弘扬为地震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最后,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能从这种近乎文学作品的风格,用生动、流畅的文笔,将个人与整体,历史与现状,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织成一部颇具特色的大众读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一书,字里行间洋溢着地震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荣辱观,是我们防震减灾事业中的一支感人肺腑的正气歌。为我们树起了即形象又具体的道德标尺,能够成为各行各业“八荣八耻”教育生动的思想教材。
该书的出版,不仅对社会各界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地震工作者默默奉献、艰辛探索的业绩,了解我国乃至世界地震预报科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对于弘扬社会各界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地震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玲
2006年7月8日
悲情岁月悲情岁月
悲情岁月
轻轻地打开那尘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一次看见了那块手表。。
饱蘸着逝者的沧桑,凝聚着亡者的血泪,它的指针安静、肃穆地停滞在那个悲怆的时刻,昭示着曾经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巨大灾难的降临。
凝视着静静躺在表盘上的指针
我的心又飞回到遥远的1976
云年,随着唐山地震渐渐远去,你果真离开我们已近30年了吗?
30个春秋,星移斗转,寒来暑往,我实在难以想象,你是怎样独自熬过那长夜漫漫?!
轻轻地,再次打开那尘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看见了那块表——那块30年前从唐山地震的废墟下挖出的手表,或许,是从你那冰冷、僵硬的手腕上取下的手表。。
饱蘸着逝者的沧桑,凝聚着亡者的血泪,它的指针安静、肃穆地停滞在那个悲怆的时刻,昭示着曾经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巨大灾难的降临:
03时42分20秒!
1976年7月28日,对于当代中国地震工作者而言,永远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祭日。是日凌晨3时42分,在这永远载入人类灾难史册的瞬间,唐山——
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被疯狂抖动的大地颠碎,在滚滚尘烟和一片黑暗的冀东大地上,在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间,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埋葬!
面对灾难席卷后满目苍凉的唐山大地,面对劫后余生惊魂未定满腔悲愤的灾区父老乡亲,地震工作者心如刀绞,悔恨难当!
他们自责,他们愧疚,他们无地自容!他们无颜面对那一串串滴淌着血泪的数字:近百万人惨遭埋压,24万生灵殁于瓦砾,16万同胞身负重伤,上万个家庭夫妻离散,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
燕山悲鸣,渤海呜咽,京津披创,举世哀伤!
云年啊,就是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天灾中,你和你的战友们——此前一个多月,一直奔波于唐山、滦县地区执行任务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位同志:苏英俊、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拴正和你,
都被无情的震魔吞噬!你们以身殉职,为地震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凝望着这块沉睡了30年的手表——它,曾吸吮着你的体温,伴随你踏遍祖国山河;它,曾日夜为你报时,催促你争分夺秒勇战地震之敌;我突然顿悟:云年,这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前要传达给我的最后一个信息么?你要告诫我永远铭记这个时刻,是么?!
是的,我怎么能忘记,怎么会忘记啊!
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一座工业重镇毁灭了,24万生命葬送了,中国地震工作者十几年来的奋斗、求索与希冀,以及曾经似乎显赫一时的“辉煌”,也一下子彻底粉碎了、泯灭了。。
凝视着那静静地躺在表盘上的指针,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遥远的1976,飞回唐山地震爆发后那永生难忘的日日夜夜!
悲情岁月凝视着静静躺在表盘上的指针(1)
震后的唐山火车站面目全非
7月28日
石家庄。一个燥热难耐的夏夜,令人窒息、烦闷,我心神不宁,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直到28日凌晨才蒙蒙
睡去。
突然,我被一阵嘈杂的人声和疾步下楼的脚步声惊醒(可能是因为刚刚睡熟,我竟然没有被大地的晃动摇醒),然后就感到床板在剧烈地摇动。
“不好,地震!”我立刻翻身下床,抱起三岁的儿子就往楼下冲去。。
刚出楼门,正碰上住在对门的冯伟同志推着自行车准备出发,见我带着孩子,他连忙说:
“来,上我的车!”
我没有推辞,把孩子放在自行车大梁上坐好,自己坐在后座上。我们三个人一起,穿过夜色朦胧的裕华路大街,向省地震局疾驶而去。
十几分钟后我们赶到省局。那坐落在范西路的两座小楼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同志们已从四面八方赶来,奔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快,赶快弄清地震在哪儿!”跑进二楼值班室,我接过电话听筒,急忙往各个地震台打电话,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震中位置。
然而,很快我们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省内的地震台不是仪器被掀翻,就是记录超出量程范围无法分析震相;电话打到北京,情况大同小异;唐山地区,电话全部中断!
“快,向外省地震台要数据!”
不知经过多少时间,也记不清使用了哪些资料,我和姜秀娥粗略划出了一个可能的震中范围,在廊坊至渤海一带。大家都在暗暗祈祷:但愿这个地震发生在海里,千万不要“上岸”哪!
然而,唐山还是“盲区”!唐山地区的电话仍然打不通,也没有一点来自唐山地区队或其所属地震台站的消息。
“难道,地震就在唐山?!”
我不敢往下想了,只管埋头工作,穿梭在放电话机与放交切图板的办公桌之间。
时间飞快地过去,猛然抬头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亮了,可我们还没有搞清地震的确切位置!
直到后来,才从北京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地震发生在唐山市,7~8级,唐山市房屋几乎全倒平了。。国家地震局正在组织队伍前往现场。。
真是晴天霹雳!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哪,唐山倒平了,那得有多少人惨遭不幸啊!云年和他的战友们能逃过这一劫吗?!
然而,职业习惯驱使我不动声色,继续埋头工作:接听电话,了解灾情,分析数据,研究趋势,频频会商。。和同志们一起坚守在办公室。
7月29日
夜色降临,忙碌了两天两夜的办公楼稍许安静下来。
“叮。。”值班室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刺耳的铃声划破夜空,震人心弦。
我飞快地抓起听筒:“喂,你是哪里?”
电话里传来我急切盼望又害怕听到的声音:“喂,值班室吗?我是唐山地区队孟祥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