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

第22节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22节

小说: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怀好意,在挑拨离间。    
    美国的父母们决不这样。近年来美国人来中国福利院收养孩子的不少,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你生在中国大陆,那是个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国家。你的父母因某种原因不方便带你,我们喜欢你,想给你帮助,就领养了你。那么,这样跨国领养的孩子,与养父母毛发不同、肤色不同,懂事后会不会与家长有隔阂呢?一般是没有。因为但凡不嫌办理领养手续的麻烦、不嫌抚育孩子的辛苦的人,都是特别喜欢孩子的,爱心会超越一切。就笔者所见,这些被领养的小孩反而更有自信。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哥哥姐姐们没什么特别,爸妈不能满足,才万里迢迢领养了他。甚至与家生家长的美国孩子谈论起来,他们会自豪地这样说:“你是上帝安排的,我是爸妈选择的。”因为爱才选择,优越感溢于言表。    
    与之相对,早期的哄骗和欺瞒往往埋下隔阂的种子。一旦那遮人耳目的窗户纸被捅破,彼此既尴尬又难接受。家庭教育中的诚信不是空泛的大话空话,应该贯穿在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中,因为家长们的行为规范远比千言万语起作用。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来自孩子的日常观察和亲身体验。1998年2月11日《羊城晚报》载,作家北野到英国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有个三岁的孩子,非要跟北野一起洗澡。北野就敷衍他,你先洗,我一会儿就去。等阿姨给孩子洗完澡后,因为北野没去,孩子就哭了,说北野欺骗他。孩子的妈妈当即就跟北野急了,责问他既然已答应和孩子一块洗,怎么又骗了孩子呢?这件事对作家北野触动很大,因为他马上想到,倘若是中国的妈妈,差不多都会对孩子说:“乖乖别哭,妈妈给你买糖吃。听妈妈的话,妈妈给你买汽车、飞机……”至于自己对孩子的承诺是否真兑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种受骗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诚信观念必然淡漠。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下,孩子将来必然形成这样一种人格:多疑、猜忌、对别人充满戒备、骗别人心安理得。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喊累,但累的内容有所不同。美国人的累往往是竞争的激烈、工作的紧张、生活节奏的快带来的。中国人的累恐怕就包含着揣摩别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甚至要提防暗箭和圈套。    
      另外,我们要教孩子诚实,就得听令人失望的真话,不能只爱听令人高兴的假话。比如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位妈妈,当孩子花掉她给的钱又跑回来问她要钱时,她不给。孩子出去玩了一会儿,回来搂着她的脖子说:“好妈妈我想您了”,她一高兴就给了孩子钱。孩子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时,她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变了个法儿哄她,她倒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对于诚实的观点,通常都是以我们的好恶为依据,我们对孩子所表现的情感反应如何,足以使孩子判定诚实是最好的处世方针,还是最坏的处世方针。    
    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得鼓励孩子暴露自己的情感,不管他的情感正确与否,要使孩子明白他不需要向父母撒谎。    
    


第三卷鼓励孩子的自助行为

    美国的父母们认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得靠平日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能力不是靠父母的金钱能买到的,也不是课堂上能获取的。    
    2000年的万圣节前,有两个十岁大的孩子到我家中推销巧克力糖。在万圣节那天,美国孩子们会穿上奇装异服,到各家去讨要糖果的,所以各家各户在此之前必须有充足的准备。由于语言障碍,我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就一口回绝了。这时,女儿听到孩子们的说话声,从里屋走出来说:“再买两份吧,应该支持孩子们的自助活动。”原来这两个孩子为商家推销糖果是为班内赚班费的。孩子们收了钱,在登记表上认真做了记录,道谢后就转到邻居家推销去了。美国的家长们往往这样:舍得花大价钱让孩子参加小铁人三项赛,舍得花钱让孩子们游迪斯尼乐园,舍得花钱买昂贵的玩具。但诸如交纳班费、公益捐赠,或者孩子们自己提出要参加某一夏令营活动时,父母常常建议他们经济自助,靠推销些小商品或打工积攒自己所需要的经费。有个叫迈克的孩子,想参加暑期的夏令营活动,他爸爸就建议他想法儿自己赚钱,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孩子曾到面包店问过,看店主需不需要他帮忙推销面包。人家取笑他说:“等你几时能一口气吃下三个大面包,就聘任你!”因为迈克才12岁,个子又不算大,所以    
    他有点儿泄气。他爸爸就鼓励他说:“你可以打电话问问附近邻居哪家需要手工洗地毯,爸爸帮你开车去拉回家洗。只要你能联系成这笔交易,就算你成功!”于是,迈克尽量克服自己奶声奶气的不成熟的声调,尽量使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诚恳、有亲和力,他一连打了20多个电话,才终于联系下一家主顾。这时,在清洁公司干过的爸爸就急忙帮迈克拉回了地毯,购置了清洗用具,认真清洗好晾干后,再给主顾送回去。有了这第一次的成功,就有了接踵而来的业务。人们口口相传,口口称颂,迈克在爸爸的帮助下还真赚够了自己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钱。当然,美国的父母们看重的绝不是孩子拿到手的这一丁点儿劳务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因为孩子步入社会、取得处世经验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而不是长到18岁时,突然将他推向社会,说:“好了,你长大了,自立去吧。”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得靠平日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能力不是靠父母的金钱能买到的,也不是课堂上能获取的。


第三卷悦纳残疾孩子

    与其为孩子先天丧失的能力而忧愁、难过,何不为他现存的能力而庆幸、高兴呢?与其说他这不行、那完了,何不指出他哪点行、哪方面是强项呢?    
    在美国时曾听美国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不禁对美国为人父母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罗伯特夫妇,男士是大学教授,女士是社区工作者,生有一子。这儿子英俊聪明,很有音乐天赋。孩子提议爸妈再给他生个漂亮的妹妹,于是罗伯特夫妇又怀了二胎。但是,当医生从育婴室抱来他们的“二胎”时,不仅事与愿违,不是他们盼望的漂亮女婴,而且这男孩睁开眼睛时只有白眼球,没有黑色的瞳人。医生不得不告诉他们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这孩子有先天残疾,终生失明。罗伯特夫人怀抱着这样一个“肉团”,简直不相信这是自己生出的孩子,接连问医生是不是“医院搞错了”。尽管医生一再说千真万确是他们的孩子,罗伯特夫人仍不情愿将那发胀的奶头送进这孩子的嘴里。她说她当时差点儿被这不幸击昏了……    
    这时,产妇的妈妈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医院劝告女儿:“不管怎么说,是你十月怀胎孕育了他。他既是你生出的,你就有责任和义务哺育他、教养他。因为他是咱们家的孩子!    
    悦纳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于是,罗伯特夫人含着泪把自己的奶头送进那张嗷嗷待哺的小嘴里。回到家里,这对可怜的父母又耐心地做儿子的工作,让他善待有残疾的弟弟。他们对儿子说:因为弟弟没有视力,我们更要关心他、体贴他,给他讲述外面的缤纷世界,扩展他的听力和想像力。于是,妈妈就一边喂奶一边给儿子唱童谣、讲故事,哥哥也常常为弟弟弹奏钢琴曲子。当这残疾儿以微微的笑意表示回应时,他们就以热烈的赞许声、鼓掌声来鼓励他。    
    然而,两年之后,又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这对父母面前:他们发现这孩子没有语言能力。但是,这一次这对父母却默默承受了这个打击。妈妈首先认定的是孩子良好的感知能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因为她发现自己在给他重复以前讲过的故事时,孩子会预先就表达会心的微笑。有时那故事的紧张情节会引发孩子的肢体语言,他全身紧张,连小手都会握得紧紧的。他们这样想:与其为孩子先天丧失的能力而忧愁、难过,何不为他现存的能力而庆幸、高兴呢?与其说他这不行、那完了,何不指出他哪点儿行、哪方面是强项呢?于是,那母亲就日复一日地给他读书、讲故事。每晚在孩子们睡前,她都坐在他们的床前,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读上一段书。有时,她会特意不念出一个句子中的某两个字,问他们下面的意思你们能补上么?她故意对大儿子眨眨眼,等着看二儿子的反应。当二儿子急得红头胀脸,用手比画着想补上什么时,妈妈就握握他的手,夸他聪明,表示自己已理解了他的意思。看残疾儿子有了求知的欲望,他们还特地请了盲文教师,来教儿子认字。同时,当大儿子的钢琴老师来教钢琴曲时,他们总是把二儿子也抱到旁边,让他一起聆听。久而久之,奇迹出现了。当残疾儿子长到12岁时,有一天罗伯特夫人外出回来,听到屋内传来悦耳的琴声。她很吃惊,因为大儿子已住了寄宿学校,这琴声来自谁之手呢?她小心翼翼地趴到窗口张望,原来弹奏者正是二儿子。罗伯特夫人冲进屋去,就与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她惭愧地说:“对不起,妈妈实在是低估了你的能力。”她原以为盲人儿子会找不到琴键呢。后来,她为儿子请了最好的钢琴老师。在全美残疾人钢琴演奏会上,他们的二儿子夺了第一。他的音准、乐感早超过了他的健全的哥哥。其实,美国父母悦纳残疾孩子,上面所述不是特例。大家熟知的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就是她的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两岁那年,正当海伦咿呀学语的时候,一场致命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老海伦对妻子说:“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没有理由歧视她、厌弃她,而应千方百计,把她培养成有用的人。”    
    但是,对一个没有视觉和听觉的孩子来说,与大人交流是何等困难。然而,海伦的父母却想尽了一切法子,要让她掌握更多的知识。每一次有客人来访,父母总是叫孩子一起来陪客。说话的时候,母亲不顾有客在旁的尴尬,耐着性子把女儿的手伸到自己嘴里,让女儿用手指感知她说每个字母和每句话时舌头的位置和动作,然后,叫海伦移动双唇、转动舌头来模仿。知道孩子有学习的欲望,海伦的父母还为她请了盲文家庭教师。那位名叫安妮·利沙文的教师原来也是盲童。14岁时,一次成功的手术使她重见光明。六年的盲童学校生涯使她积累了一定经验,海伦在安妮的帮助下终于开启了蒙昧的心扉。父母、教师一起教海伦说话、识字、写文章。海伦终于由上盲童学校转而上女校、女子学院,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海伦从事写作和讲演。她决心以父母和老师赋予的力量,来拯救那些和自己一样生活在黑暗和孤独中的人们。她几乎跑遍了美国所有的地方,还曾到过许多国家讲演。她的《冲出黑暗》等许多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地。她把挣得的钱捐献给各国政府和慈善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和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19世纪的两个伟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政府对这位象征教育界奇迹的学者也十分推崇,经常约她去白宫做客。政府希望通过海伦的事迹,促动更多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笔者两次赴美所到之处,美国家长们推着轮椅、带着残疾孩子出游的情景随处可见。他们对残疾孩子的关爱和耐心,堪称我们的楷模。    
    


第三卷两种不同的教育思路

    我们的教育思路是告诉学生谁是谁非,并把结论当做“真理”。美国的教育思路是教学生批判地读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地解释事实,寻求真理。    
    前几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超过4000亿美圆。美国庞大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联邦政府拨款;二是各州的地方税收(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投入教育);三是私人财团捐款(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美国“教育为本”的思路还体现在他们的总统大选中。2000年总统大选,辩论的两大焦点就是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小布什的一张王牌就是他在得州对中小学教育的推动。最近又在网上得知,1999年美国教育总投资已占其国内总产值的7。7%,达到6350亿美圆。因此,美国学校的硬件设施多数居世界第一。 但是,如果把中美教育的对比停留在硬件设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