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

第13节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13节

小说: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家庭的凝聚力能超越血缘、超越时代,把苦日子过甜。家庭的凝聚力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们展翅高翔。


第二卷莫为孩子的选择担忧

         对别人家孩子的自主选择容易表示同情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若这样,说不准也会拼命反对呢。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个星期天,我去一位同事家找一份复习资料,刚好赶上一家人议事不合,争辩得面红耳赤。原来是高考落榜的儿子不想复读,想问父母要四五百块钱,买一台电子配钥匙的机器,在距几所学校不远的十字路口开业配钥匙。父母好歹不肯答应,他们的理由有四:第一,父亲在重点高中的数学组是数得上的优秀教师,而且粗通理化课,这儿子学习数理化的条件岂不得天独厚?母亲又在校阅览室上班,时事政治及文科其他复习资料,要什么就可以提供什么。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你为什么不利用,偏偏要去十字路口修锁配钥匙呢?第二,父母虽谈不上有多么体面,毕竟也有些文化素养,怎能让自己的儿子高中一毕业就沦落到市井,与钉鞋匠、修脚匠为伍呢?第三,儿子补上一两年学,实在是尽力了,还考不上,那也就死心塌地了;刚刚高中毕业,怎么就要放弃呢?第四,很重要的一点是,高中刚毕业,没有社会经验,你能应付公家收税的、罚款的,地方上的痞子无赖么?放你出去不放心!    
      听了这父母的话,我深表同情,因为自己也是做过十多年母亲的人了,很能理解父母那份良苦用心。我想:此前就听说这家三个孩子,就数这老大不安分,不好好念书,屡屡留级。留得弟弟都上了大学,他才高中毕业。看将来人家弟弟斯斯文文回来,工薪白领,与你这配钥匙的两相对照,是啥光景。    
      尽管我心里这样想,嘴上却没有这样说。因为那父母已把我推到“仲裁者”的位置,我还得听听孩子怎么说。否则,岂不成了“一面子”官司?    
      那孩子自有他的道理:一、任你条件再好,我就是不喜欢坐在教室里死抠数理化。一看见难题,我的头就发胀——没兴趣二、你们让我复读是白白糟蹋家里的钱,白白浪费我的时光。因为我根本读不进去。要是我现在就赚上钱,还能帮你们供养弟弟妹妹——经济账三、我凭辛苦赚钱有什么丢人的?我都22岁了还去复读,一年一年考不上,老依靠父母,那才丢人呢——价值观四、人家现在正提倡下海经商呢。我又不准备一辈子就坐在十字路口配钥匙!等积攒下资金,我还准备做大老板呢——有理想五、你们不让我走向社会,永远不会有社会经验——要自立    
      一听这孩子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他的想法又合情合理,我就劝说那父母给他四五百元,让他尝试尝试。一旦在社会上碰了钉子,再作理会。    
      尽管这父母沮丧得很,一再强调他们不是心疼这四五百块钱,是担心他初出茅庐,在社会上结交了坏人,毁了他的一生。但因为拗不过儿子,还是顺从了他。    
    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不爱读书的高中生早就看到了商机!十字路口附近的几所重点高、初中,走读生寥寥无几,大都是住校生。一个宿舍住七人,只发给两把钥匙,其余五人都得自己配一把。他在上学期间就亲眼目睹了同学们跑大老远去配钥匙的艰难(有时配下的钥匙还开不了锁,得再去修整)。于是,在新学期新生入学前,这小师傅就练好了手艺,并在十字街的电线杆上张贴了大红广告:学生配钥匙,享受优惠价。每把钥匙八毛,不合套免费修整。  其他地方配一把都要一元,这里又便宜又近便。于是新学生、旧学生(那些毛手毛脚的孩子最容易丢钥匙)趋之若鹜。这位下海的中学毕业生初战告捷,一个多月就赚回了买机器的成本。    
      可是这对父母却笑不出来。当我向他们夸孩子有恒心时,他们却总是摇头苦笑,说他们因为他发的愁、生的气,远比说出来的这些多。孩子从小就爱拆卸东西,好好的马蹄表让他拆坏了,锁刚有点儿生锈,就让他鼓捣开了。原指望他学机械,长大当个工程师什么的,不料还不如吃粉笔灰的爸爸呢,坐到大街上吃起了“金粉”、“银粉”!  一年之后,这孩子积攒了些钱。有了小成功,就滋生了大愿望。他想在修锁配钥匙的同时,再做个下面带轮的铁皮小屋,面向学生,卖钥匙链、小锁头、贺卡、日记本、蜡烛、卫生纸、方便面、雪糕等。并想通过父亲的门路,在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门口申请块地盘,弄个经商执照,堂堂皇皇干起来。    
      不料,这件事情又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说:你愿意住铁皮屋子,我没意见;你想办营业执照,我也帮你。但就是不能到母校校门口现眼,不能赚我教的学生的钱。如果那样,我登上讲台都会周身不自在。    
      父亲倔,儿子比父亲还倔,他辗转求亲戚朋友帮忙,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他偏偏就在母校门口申请了地盘,正儿八经地经起商来。他认为这是方便母校师生呢。    
      有一次我遇到他,问:“生意怎样?”    
      他笑盈盈地回答:“不错。昨天晚上光蜡烛就卖下八十元。”    
      我恍然想起昨晚停电。在这临近高考的日子里,高三学生惜时如金。可不是,他也确实方便了学弟学妹。  十几年过去,这孩子早在原来那修锁配钥匙的十字路口附近买了房,开了小超市,做了小老板,手下雇着三个售货员。有趣的是,他父亲退休后还自愿到他那儿打工。而儿子觉得老爹卖货不灵便,把他辞退了。但每到年关,顾客盈门的时候,看儿子媳妇忙得很,这爱操心的父亲仍然要去帮忙。    
      “观念大变了。”我笑这位父亲的彻底掉价,见了面免不了刺一刺他。    
      “时代在前进嘛。”那父亲自我解嘲地说,“实际上咱老一辈坚持的往往不能代表时代潮流。当初要不是听了你的劝说,哪能发展到今天?”    
      其实我内心非常惭愧,因为我当时的价值观与这孩子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别人家孩子的自主选择容易表示同情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若这样,说不准也会拼命反对呢。    
    


第二卷教孩子寻求帮助

    公平公正的道德准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在温馨的家庭内和程式化的课堂上形成的。它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历练。    
      小叶的妈妈是个半文盲,望子成龙的心思也不怎么急切,可是,她却培养出两个有出息的儿子。探索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她放手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自己去寻求帮助。    
      小叶的妈妈原来跟着前夫在重庆生活,丈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膝前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后来发生了婚变,丈夫把她和小儿子小叶遣送回山西农村,自己又组织了新的家庭。小叶的妈妈带着孩子回村后,适逢“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们靠工分吃饭,小叶的妈妈生活难以为继,无奈又嫁了人,后来又生了一男一女。每当家中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时,小叶的妈妈就说:“孩子啊,给你重庆的爸爸写封信,让他帮帮你吧。”这位善良的母亲,从来也不抱怨,不在孩子心灵深处播撒怨恨的种子。    
      然而,一封封信都如石沉大海。    
      小叶的妈妈在万般无奈下,就领着正上五年级的小叶,跟生产小队队长说:“星期天、节假日,能不能让孩子帮队上结算结算工分(小叶的算盘打得不错),如果你们觉得他能行,就给他也记上几分。”    
      这样,小叶在十岁时就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打工。走出家门、校门,开始进入成人社会。自己出了差错,曾被别人冷嘲热讽;自己做得好,也会被别人赞许。其中的艰难辛苦难以一一尽述。    
      然而,小叶现在回头来重新认识那一段人生经历,却觉得那是妈妈送给他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公平公正的道德准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在温馨的家庭内和程式化的课堂上形成的。它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历练。    
      小叶在农村表现好,13岁被保送读高中。妈妈对其前途的期望并不大。孩子在校读的是“政治侧重班”,目标是为农村培养干部或农民夜校的政治理论教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社来社去”,直接面向当地农村培养人才)。入学前,妈妈又让小叶到各亲戚家寻求帮助,凑够了入学所需的第一笔经费。    
      入学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小叶申请到了助学金,补贴了部分伙食费。由于亲身经历了筹借学费时难以启齿的窘迫,小叶在学校如饥似渴,学得非常勤奋。政治侧重班的课程根本不能让他满足。他又借了数理化课本,蚂蚁啃骨头般硬啃。在同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找老师。为了学数理化,他几乎找遍了母校所有的理科老师。    
      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末期,主动找老师问课的学生几乎没有。因为上大学实行“推荐选拔制”,能否被推荐,与学校,更与学习成绩无关。“交白卷”的张铁生被宣传为“反潮流英雄”,“读书无用论”正统治着学校。小叶不同寻常的勤奋好学,自然感动了老师们,那些满肚子学问、无人重视的老师简直把小叶当成了知音,倾囊相授。有人好奇地问小叶:“你怎么对学习这样热爱呢?”他说:“在我的生活中,什么都不及学习快乐。”    
    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恢复高考制度后,刚满16岁的小叶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工业大学录取。    
      可是,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小叶的母亲却突然病逝了。母亲没有给小叶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下一家的拖累:尚未成人的弟弟、妹妹,还有病病歪歪的继父。母亲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言是:“儿啊,妈妈再也帮不上你了。世上好人多,自己找贵人相助吧。”    
      小叶在母校老师的资助下上了大学。    
      小叶是他家第一名大学生,很快就与亲生父亲重修旧好。在父亲和继母的帮助下,他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大学期间,小叶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积极参加多种活动,他曾以《我的老师》一文获得学校的征文大赛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他努力学习外语(中学期间未开设外语课程),不仅按学校要求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还自修日语。学校里有一位归侨老师,精通日语,小叶常去求教,受益颇多。毕业那年,适逢国家选派出国留学生,小叶以日语特长脱颖而出,在经过一年的加强训练后被派到著名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    
      留学期间,他克勤克俭。常用这样的座右铭来鞭策自己:道德品质上严要求,生活享受上低要求,学业科研上高要求。在取得博士学位前夕,他的继父也去世了。他又担当起了这个家庭擎天柱的角色,供弟弟读完高中和大学,帮妹妹成家立业,以及供养下岗的生父和继母。如今,小叶在日本一家著名企业专门负责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业务,可算是事业有成,但他没有忘记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他都及时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在竭力回报亲友、老师、母校、家乡和祖国。    
      一个人能清楚地判断出谁肯帮助自己,并能得到有效的扶助,其实就是自助能力的展示。这其中,个人诚信、亲和力和人格魅力都在发挥作用。    
      小叶的成功,当然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但妈妈放手让他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卷一个家庭的兴奋点

    女孩的光彩如果没有事业的附丽,当她被叫做“女人”时,便会黯然失色。    
      长女赴美留学之前,时间紧迫,与女婿领了结婚证,确定了夫妻名分,接着就负笈远行,家中根本没操办什么婚宴。儿子紧步大姐后尘,也是出国前夕才告知我们他与女朋友已经确定了关系,也是急急忙忙把未婚妻请来,照了个结婚照,然后就天各一方了。如今,两对年轻人都已相聚在美国,夫妻们亦相知相爱、互帮互助、志同道合,没感觉有什么缺憾。只是常有亲友们议论:你们家三个孩子,那两对都没有操办,待到二女儿结婚时,可得热闹一下了。更有贴心的至亲告诉我说:你们两口子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