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

第47节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拧A氲健逗炻ッ巍分坝衩怼笔拢帜腿搜拔丁G寰谧セ窳撕牍饣实郏约八婧蟮穆和踔斐7贾螅ネ醵囝焐罄硎保尤蝗谜飧鎏幼谏肀撸⒏嫠咄督档哪厦骶迹馐恰罢嫣印保乔寰室馀衫茨厦魅怕胰诵牡摹K婧螅迅M酢⒙和酰飧觥疤印保黄鹧焊氨本诒本┮黄鹂沉四源�

  世界上没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例如此奇特的事件:北京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南京又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红楼梦》书中太虚幻境的楹联说:“假做真时真亦假”,南明的历史确实如此,不仅南北两个“太子”到最后也不辩真假;受此影响,人们对弘光皇帝即位前是否是真的福王也发生了怀疑。黄宗羲、顾炎武的文章中,都对福王的真实性表示了极大的怀疑。《红楼梦》创作初期,肯定曾经把书中主人公设计为“真假太子”,否则不会出现甄贾两个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还含着类似玉玺之通灵玉的描写。用其他任何考证或索引的资料,都无法解释此事;只有南明时期“真假太子”的故事,才可以合理解释《红楼梦》中这些奇怪的情节描写。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你前边说“元妃”是“太子妃”,后边又说甄贾宝玉是真假“太子”,《红楼梦》中的“元妃”是宝玉的姐姐,并不是他的妻子啊?《红楼梦》作者总不至于把姐姐写成妻子,让书中心爱的人物乱伦吧?问得实在有道理。当你知道了南明时的南京,发生真假“太子”案的同时,还发生了一起真假“元妃”案时,你便会对《红楼梦》的描写恍然大悟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怡红院(先是绛云轩)中,居然有四个大丫头贴身侍候,还有一大堆小丫头打杂,贾宝玉曾经与袭人偷试云雨情,与晴雯诀别时交换贴身内衣,与碧痕在一起洗澡弄得床上都是水,风流惬意得紧。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大家族中,成年男子三妻四妾,随便摸丫头、偷下人妻女的事情普通得很,但按照封建道德,对未成年的孩子,还是在男女问题上严加管束的,决不会在他婚前身边放一大堆年龄相当的女孩子,更不会在大观园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由他与女孩子自由交往,男女之大防还是严格讲究的。

  其实,《红楼梦》中贾氏家族中其他男孩子身边也没有一大堆女孩子侍候:贾环身边只有一个彩霞,还是赵姨娘的使女,并非专门为这个三少爷服务的。贾琏身边的那个通房大丫头平儿是凤姐陪嫁来的,并非贾二爷少时的使女。贾兰比宝玉也小不了几岁,他的身边,一个丫头也没有,李纨的使女并非儿子的使唤丫头。就连薛家的呆霸王薛蟠,小时身边也没有丫头侍奉,香菱是买来做妾的,并非使女,宝蝉是金桂陪嫁来的,同平儿的身份一样。所以,《红楼梦》中宝玉像穿花蝴蝶一样任意在女孩子中遨游是不真实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局面才可能出现呢?只有皇家!以前的皇家风俗就说不清了,明清两代,太子懂得人事后至大婚前,宫廷一般都安排四个“秀女”先侍奉他的生活,当然也是他的性奴隶。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描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作品。康熙皇帝玄烨大婚前,宫廷就曾为他安排了四个美丽的婢女侍候他,康熙皇帝所生的“大阿哥”,年龄比太子还大,就因为他是其中一个婢女所生,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没有大婚。后来这个婢女被册封为皇贵妃,她就是权相明珠的妹妹。除了皇家有这种风俗外,当时社会上不论官宦人家还是世俗人家,都没有这种风俗,按封建道德规范也不允许这种规矩存在,尤其是大户人家,男女的接触是有极为严格的限制的。所以,《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周旋于四大丫头之间,只能说明《红楼梦》作品早期是描写皇太子的生活,而不能说明当时除皇宫外,还有什么官宦人家会故意安排子女如此放纵。

  本文所引用的史料,均出自顾城先生撰写的《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北京,第一版)与薛正典先生编撰的《南明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南京,第一版),不另注。今天搜集的这些南明史料,在顺康两朝时文人还可以看得到,雍乾以后,就看不到了,因为这对儿宝贝皇帝父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热中于搞文字狱的暴君,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地查禁明末清初时期文人的作品,包括钱谦益、吴梅村、朱彝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作品,都在查禁之例,就连做过康熙朝刑部尚书的王士的诗文,也居然列入禁书。后来,又借修《四库全书》的机会,把明末清初的史料几乎一网打尽,全部销毁或抽毁掉了。所以,从这点看,生活在乾隆中期的曹雪芹,根本无缘接触这些史料。明末清初到乾隆中期,时隔一百多年,曹雪芹不可能深知当年发生在南京和北京的“真假太子”案和“真假元妃”案,也不可能发出“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感慨。遍观与曹雪芹同时的文人作品,也绝不见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曹雪芹不可能是《红楼梦》的初作者。 
 
 
 
第一节  敕建荣国府


  中国人最讲究慎终追远,任何人对自己的祖宗都是认真对待的,绝不会把自己的祖宗扯到别家的宗祠里面去。红学界公认《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家的祖宗做过“国公”么?似乎不曾。曹家祖先只是一个被俘的奴隶,身份是“包衣下贱”,须知,“公侯伯子男”,在封建爵位中,以公为首,除了皇帝王爷等金枝玉叶,就数公最为尊贵了,比封侯还要尊贵,包衣奴隶身份是永远与公爵无缘的,曹雪芹凭什么说自己的祖宗是宁国公、荣国公?曹雪芹家里除夕祭过宗祠么?似乎也不曾。满族在关外,根本就没有修建宗祠的习惯,逢年过节只不过“烧包袱”祭奠先人罢了。当时东北的汉人,不是流人就是俘虏,怎么可能修建宗祠?须知在族人中宗祠也不是谁都可以建、建在哪里都可以的,曹家即使在南京居住了三代,也不可能在居官之地修建宗祠!当然更不可能在除夕祭宗祠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贾宝玉的祖宗根本不可能是曹雪芹的祖宗,《红楼梦》的初作者也不是曹雪芹,他只不过是个披阅增删者罢了,书中有明文交代,不是什么故弄狡狯!

  《红楼梦》的初作者是洪昇,就是那个以“南洪北孔”著称的《长生殿》传奇的作者、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诗人洪昇!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岁。洪昇一生著作等身,除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长生殿》外,还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作品;洪昇的诗词在清初名气也很大,有《思词》、《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词》等作品集传世,还有大量的散套曲子存世。好多对清代文学研究不够的人,轻率地断言以洪昇的文学素养写不出《红楼梦》,请这些人把洪昇的作品搜集来,潜心拜读三年,然后再下结论!

  洪昇的家族确实是一个“百年望族”,与《红楼梦》的描写完全一致。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发迹于明代成化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赐太子太保。正德八年(1513)致仕还乡,在杭州西溪的蒹葭里修建“洪园”,为暮年养静之所。从此时到洪昇出生的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改朝换代,“洪园”足足繁荣热闹了一百多年!

  “洪园”位于今天杭州西溪的深潭口,今天的“洪园”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从遗迹仍可见到当日的繁华。西溪有个“五常乡”,是洪家祖坟所在地,这里为什么叫“五常乡”呢?因为这里的“百年望族”洪家先后出了五个“尚书”!古代“尚”与“常”通假,故名。洪钟本人先后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因为洪钟功高望重,明朝皇帝赐给他“白金麟服”,并追封他的祖父洪有恒、父亲洪薪皆为尚书,“妣皆赠一品夫人”;洪钟的儿子洪澄,官至御史中丞,孙子洪瞻祖,官至都御史,皆正二品,与尚书同级,当时也可以视同尚书。一门五代尚书,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不多见的。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贾府“荣禧堂”中的场面,特别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不是十分相称么!

  杭州西溪,古称“留下”。洪钟晚年致仕,在西溪建洪园为暮年养静之所。《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芳园筑向帝城西”,“楼台高起五云中”,“衔山抱水建来精”,正是对西溪“洪园”的真实写照。今天的留下镇,还有一条街道名“尚书坊”,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宁荣街”,“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两府相连,竟将大半条街都占了”的文字,足见书中是据实描写。

  既然洪家“百年望族”是从洪钟发迹,《红楼梦》为什么要把祖宗描写为“宁荣二公”呢?原来中国古时的习俗认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洪钟是洪家的六世祖,故作者要从五世祖写起。洪昇的五世祖是谁呢?就是洪钟的两个儿子,正可谓“宁荣二公”!洪钟的长子名洪澄,次子名洪涛,联想到“宁荣二公”的名字“贾源、贾演”,都从水旁,难道是偶合么?据洪诗《哭润孙族叔》诗,知洪润孙是洪澄的后代,洪昇自然应是洪涛之后,否则不会称“族叔”。《红楼梦》中说“宁荣二公”中“宁公居长”,宗祠建在宁府西墙外,应该都是据实描述。

  说到宗祠,人们必然联想到《红楼梦》中对“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场面的描写,特别是宗祠门上的两幅对联,气魄显赫得很!一联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另一联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上面是“星辉辅弼”九龙匾。后边一联应该表现的是洪家一门五尚书的功德,“日月”二字暗隐明朝。那么上一联表现的又是谁呢?须知,“功名贯天”,“保育兆姓”,可不是一般官员承受得了的!“星辉辅弼”,也只有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家方当得起,洪家难道还有更显赫的祖宗么?

  确实如此!洪的始祖,是南宋名臣洪皓父子。洪皓于建炎三年持节使金,被扣留十五年,艰苦备尝,始终不屈,是个苏武式的民族英雄。绍兴十三年回临安(今杭州),被朝廷封为“魏国公”,赐“国公第”于杭州葛岭,卒赠太师,谥忠宣。洪皓的三个儿子,都曾位居宰相之职。长子洪适,官至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事实上的宰相)兼枢密使;仲子洪遵,曾任翰林学士承旨(俗称内相),迁同知枢密院事;季子洪迈,曾任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正一品,视同宰相)。三人不仅官位高,学问也做得好,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洪迈的《夷坚志》、《容斋随笔》,在古典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三兄弟死后,都被朝廷谥以最高规格的“文”字,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父辈的名字,“敬”、“赦”、“政”三个“文”字,似乎也是作者有意表现显赫的家世。

  杭州西溪洪家塘旧有洪氏宗祠,祠堂内的楹联曰:“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把这幅楹联同《红楼梦》中贾府宗祠楹联对照看,“肝脑涂地”、“功名贯天”、“保育兆姓”、“座上珠玑”、“堂前黼黻”,就都有了出处。

  洪钟墓在西溪东穆坞。他去世时,嘉靖皇帝三次派使者谕祭,诏令赐葬,备极恩荣。其墓碑由理学大家、兵部尚书王守仁(王阳明)撰写;书碑由著名文人、武英殿大学士顾升成亲笔;篆额由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董屺亲题。这些名家手笔至今尚存,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物。联想到《红楼梦》中“荣禧堂”和宁府宗祠的匾额楹联,有的是皇帝“御笔”,有的是“穆莳”、“衍圣公孔继涵”书写。“穆莳”的名字怪怪的,似乎是“墓石”的谐音,表示是给祖宗题写墓石的人。用“衍圣公”来影射题写“墓石”的王阳明这样的理学大家、“心学鼻祖”,似乎也说得过去。

  《红楼梦》书中描写,为了管教宝玉,贾政往死里打,打伤后又有点后悔,想到自己家祖先也是武将出身,没几个是从科举晋身的。这也正是对洪家祖先出身的忠实描写。洪钟一生文武兼备,但却不是科举出身,而是从武出身。他先后任过顺天巡抚,巡抚贵州兼巡抚江北,总制湖广、陕西、河南、四川军务,修建过长城,打击过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也镇压过农民起义军,一生军功显赫。洪钟的子孙,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