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戒律学纲要(选录) >

第13节

戒律学纲要(选录)-第13节

小说: 戒律学纲要(选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成熟,发出离心,越出三界。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净,但能坚持一戒,亦可保
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强弱(系指对於可悔轻罪的持犯多寡而言),
可以决定舍此一身之后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
下,最少仍可做一个平凡的人,如想进入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须修禅定,到达
初禅以上,始能进入色界天。同时,色无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从禅定进取,
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够了,也可进入初禅以上的天界。从经律中看,
修人天福报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

  但从佛法的观点上说,生天远不如生在人间为好。天上的寿命,从四天王天
向上数,一天比一天长,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五百岁;到
达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一万六千岁。对於五
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为殊胜,但是,天人终是要寿终的,天福也有穷尽的,
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难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机会,天福尽了,命终还堕,
可能不复为人,而入三涂道中。律中记载,目连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当时
的名医,归依三宝之后,免费为僧众治病,以此功德死后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
目连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疗,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问耆婆,此时正逢
天人各各驾车,驰往园中游乐,谁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连尊者。耆婆见了,也只
微一举手,表示招呼,迳自驾车疾驰而去,目连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车子,
并且责问他:“见了我,为何不下车敬礼?”他的回答是:“享乐要紧,不由自
主。”并说:“我已算是好的,尚能举手为礼,其余的天人,连看都无暇看你一
眼哩!”这是说,生了天,沉浸在欲乐的享受中以后,就忘了学佛修行了,也无
心礼敬三宝了。

  人间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够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
曾介绍,唯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间的佛教,学佛持戒,虽可报生天上,但
是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
又有一个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间坐在一张矮床上,敛身入定,定中被一条毒
蛇咬著了前额,虽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觉,因其尚未证道,未出三界,当其出定
之时,即见有五百彩女,前后围绕,问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为天人了。并且要他
去礼帝释天主,但他未染欲乐,反以为天女恼他,故颇感困恼地说:“我只礼佛
陀,不礼天帝,并愿天帝能来礼敬於我。”天女告诉他说:“只有进入妙地园中
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礼敬。”因此,他便毅然放弃天福的享受,又去过出家的
生活了。这是说,有心学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应求享天福。”(大正二
三·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业力,可由各人的愿力来转变,如果虽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
生天的果报,但也可以发愿,愿此功德还生人间,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或作护
持佛法的长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净僧宝。如果没有把握,或因志愿不同,
亦可愿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增长莲台的品位,临命终时,佛来接引,
花开见佛,得不退转。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异,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则又超
过一切财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愿在家的信士信女,发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
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愿再来人间,否则也应往生西方净土。

  即在现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烦恼与凶险,至少不再有
因了主动的杀、盗、邪淫、妄语、酗酒而来的祸害。又据经中说,每持一戒,即
有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能使出入起
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够使人得到永久的安乐,也能予人以现世的安乐,受持五戒,便
是求取这两种安乐之宝的敲门砖。人间佛教的理想社会——轮王政治,也以十善
为其准则,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戒律学纲要

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第一章 八关戒斋及其内容     

第一节 绪 说

  已经讲了三归与五戒,现在继续再讲八戒。

  学佛之道,乃是逐段前进的,也是层层向上的。归依三宝,只是信佛的初初
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本来,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时代,
凡受三归的,也必连带著接受五戒;所以三归五戒,从其根本要求上说是分不开
的,后人之只受三归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种接引众生的权宜之计而已。

  受了三归五戒,只要能够如法奉行,绝对可保不堕三涂——畜生、饿鬼、地
狱。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三归五戒之使众生不堕三涂,
也只是了生脱死的一种权宜之计,首先使之不往下堕,扎稳了脚根之后,再使之
更上一层,而走上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便是这一了生脱死的门径。当然,
八关戒斋,仅是此一了生脱死之路的起点,只是一扇大门,只是一条路径,进了
门,上了路,还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们哩!所以经中都说,持八关戒斋是
众生种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为持五戒清净者生天,持八戒清净者,虽
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仅止於天,而不一定能够了生脱死。八戒生天,虽
生於天,终究必将得到了生脱死的涅盘之果。这是五戒生天与八戒生天的不同之
处。


第二节 什么是八关戒斋

  戒,在佛教,从大体上分,共有两大类别:一是渐次戒,一是顿立戒。

  所谓渐次戒,是指在家的三归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
不受三归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
比丘尼戒;沙弥尼进入比丘尼的过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
升,级级增加,故称渐次戒。在家二众,加上出家的五众,共为七众佛弟子,均
以渐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谓顿立戒,是指八戒与《梵网》、《璎珞》之菩萨戒,这两种戒是在七众
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梵语波罗提木叉),此戒与彼戒,虽然同为佛戒,但是不受
三归戒,同样可以直接来受八戒与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则仍为渐次戒)。

  那么,我们现在所讲的八戒,既非七众的渐次戒之一,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
之后来讲呢?因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摄入了沙弥十戒的大部,为了
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后,沙弥戒之前。

  八关戒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著香华发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我们看来,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条戒,其余前五条戒,
则与五戒相同,不过第三条的“不邪淫”在此改为“不淫”了。

  其实,这八条戒,就是沙弥十戒的前条,除了未将第十条的“不执持生像金
银宝物”列入之外,则与沙弥戒完全一样,只是把沙弥戒的六七两条,在此合为
第六戒的一条了。所以,也有人将此八戒依沙弥戒分列为九条的,因为最后一条
的“非时食”戒,不是戒而是斋,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
绝对不是等於吃素),过了中午而食,称为“非时食”。八关戒斋,也就以此持
斋为体为主为本为要,故而前面八条称为戒,后面一条称为斋。斋的意义是“清
净”,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是过中午
不食的;从根本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不过,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是在仅於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
不像沙弥戒是需要终身受持的。正因沙弥终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证阿罗汉果,
八关戒斋一日一夜受持,虽种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证阿罗汉果。但是佛陀慈
悲,因为世上尽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学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
差别因缘,使得许多的人皆无法走出这一生死之道,有的为了他们本身的职业;
有的为了妻子儿女的纠缠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够走上出世
之道的人则很少。因此,开出一个方便法门,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而又无法达到
目的的人,也有机会来过过出世的生活,种植出世的善根。八关戒斋,就是此一
广大的方便法门。八关戒斋,既然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条,故也相近於沙弥十戒的
分日受持了。出世的生活,是以沙弥的生活为基础为开始,分日受持沙弥十戒的
前九戒,也就相近於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
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阴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
两天,通称为六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环境的限制,仅受五
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


第三节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是为种植出世的善根,受
持八关戒斋,虽仅一日一夜,终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将得到涅盘之果!

  那么,为何八关戒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

  这一点,我们应注意到,八关戒斋的重心,是在设法关闭众生的生死之门。
八关戒斋的作用,是在由此关卡而走出众生的生死之门。生死的主要关键,端在
淫欲与饮食的二大祸源,儒家说:“食、色,性也——众生之成为众生的根本原
因。”依佛法的观点说:饮食为生死的增上助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
众生,皆由不断淫欲,所以不离生死;一切众生,皆因贪恋淫欲之乐,所以既助
成了后代之孙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缚缠裹!众生之有淫欲,乃是与生
俱来,淫欲之形成两性的交接,则又必在饱暖之后,饱暖属於衣食,食比衣更重
要,有食无衣,可以饱也可以暖,有衣无食,终必饥饿而死。所以淫为生死根本,
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於淫欲与饮食之外,必已了生脱死——三界之中,虽至
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已无淫念,但仍不离识食,故仍不出生死。为了超越
生死,所以戒淫,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斋。出世的生活,端从戒淫与持斋做起,
饮食虽为生死的助缘,淫欲却由饮食的满足而起,正因如此,持斋虽非戒,却是
戒之体了。

  也许读者要怀疑:八关戒斋的内容,明明有八条或九条。为何只说淫戒与持
斋才是八关戒斋的重心呢?

  这要知道,八关戒斋的前五戒,除了将第三戒的“不邪淫”改为“不淫”,
其余则与五戒一样,可见其重点是在於戒淫,故与五戒不同;至於第六条“不著
香华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以及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
床”,目的也是为了间接的戒淫。著花涂油、涂香、唱歌、跳舞、弹琴、杂伎、
坐宝座、卧大床,不论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对於修道的人来说,总是
不相宜的,这些都是放纵导欲的媒介,都会使人想到淫欲上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
东西,故其仍属戒淫的范围。至於第八条持斋,不用再解释了。

  正因为八关戒斋,是重在淫欲与饮食的戒除与节制,所以持了八关戒斋,就
是种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种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该受持八关
戒斋,不论你已受了三归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萨戒也好,都可以也应该
再来受持八关戒斋的,因为八关戒斋与三归、五戒、菩萨戒的受持,并无冲突。
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斋的限制,如果下次
要受,必须重新再受,这实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罗提木叉,不像五戒是
终身受戒,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时受持。


第四节 八关戒斋的内容

  八关戒斋的内容,前面已经大略地介绍过了,现在再来稍加解释。

  一至五戒,除第三淫戒之外,完全与五戒相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