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俱舍论疏 >

第67节

俱舍论疏-第67节

小说: 俱舍论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聞。兼凡。拢畞K佛。佛非聲聞僧是福田·及拢當z。論。歸依法者至故通歸依。明歸依法。此論文毘婆沙意也。三十四云。問歸依法者。為歸依自相續諸蘊滅。為歸依他相續諸蘊滅。為歸依無情數諸蘊滅耶。設爾何失。若但歸依自相續諸蘊滅者。如何不是少分歸依。若亦歸依他相續等。諸蘊滅者。如何但言我歸依法不言一切。又如何說救護義是歸依義。他相續等諸蘊滅。於我無救護義故。答應作是說。歸依自·他相續及無情數等一切蘊滅。問他相續等諸蘊滅。於我無救護義如何歸依。答彼雖於我無救護義。而彼於他有救護義。救護相等故亦歸依。此依得說。若依自性隨有漏法有爾所故。自他所得滅無有異。我於一切有漏蘊中得離繫故。一切滅於我皆有救護義。論。若唯無學法至成無間罪。外人難有部也。論。毘婆沙者至彼隨壞故。引婆沙通難。以破所依能依無漏法壞故。所以損生身。望無漏法得罪。
    論。然尋本論至不容前難。論主不信婆沙通自通難也。本論但言無學法能成於佛。不言生身非佛身。既是佛出血。於佛得罪。故不容前難。論。若異此者至非僧非佛。反難有部。若佛·僧身非僧。非佛。唯無漏法是佛僧者。若佛及僧住世俗心爾時無無漏法。應非僧非佛。論。又應唯執至成佛無學法。重反難也。現見。飲食等供養比丘身。歸禮生身佛。若謂生身非僧佛者。飲食等應供養苾芻戒。歸禮佛應唯歸禮佛無學法。不應歸禮佛生身也。
    正理論云。今詳經主於本論義未甚研尋。能成佛言已遮佛體攝依身故。謂佛名言依佛義立。唯此所目是真佛體。若佛名言就依身立。於未證得無學法時已有依身應亦名佛。故知佛號不目依身由此依身。非能成佛。故本論說能成佛言。已遮依身亦是佛體已顯佛體唯無學法。乃至。毘婆沙者作是釋言。壞彼所依彼隨壞故。如是釋難深為應理。正理又云。經主乃至爾時學·無學法不現前故。此難不然。非所許故。謂我不許學·無學法唯現在位方成佛僧。唯言佛僧得彼法故。得於諸位曾無間斷。寧住世俗心。便非僧非佛。設許現在方成佛僧。亦無有過。以許彼得其體亦是學·無學故。得一切時常現前故。經主復言。又應唯執成苾芻戒即是苾芻。是我所宗。豈成過失。以得戒故假說依身亦名苾芻。與前義等。是故經主於對法宗不善了知所說文義。婆雌子部作如是言。補特伽羅是所歸佛。此非應理。所以者何。彼無差別不成歸故。謂歸離繫補特伽羅。與歸世尊。有何差別。准上。經部歸生身。有部歸無學法。婆雌子部歸補特伽羅。論。有餘部說至不共法。敘異說也。此意歸佛身中有漏無漏有為功德。與上三說不同。大眾部等佛無有漏。與大乘同。上明所歸三寶體也。正理論云。所歸依者謂滅諦全。道諦一分。除獨覺乘菩薩學位無漏功德。何緣彼法非所歸依彼不能救生死怖故。謂諸獨覺不能說法教眨еT有情令離生死怖。菩薩學位不起期心。故亦無能教眨x。故彼身中學·無學法不能救護。非所歸依。有餘師言。不和合故。不顯了故。如其次第。獨覺菩薩非所歸依。論。此能歸依何法為體。問也。
    論。語表為體。答也。此出能歸依體。正理論云。此中能歸語表為體。自立誓限為自性故。若并眷屬五蘊為體。以能歸依所有言說。由心等起非離於心。婆沙三十四云。能歸依者。有說名等。有說是語業。有說亦身業。有說是信。應作是說謂是身語業。及能起心心所法。并諸隨行。如是善五蘊是能歸依體。俱舍同第二師。正理不同婆沙諸師。諸師中無取語業·及心等為體者。應作是說是正義。因何兩論皆不同婆沙正義。有人云。論主故述婆沙不正義。試後學徒為覺不覺。眾賢尊者不覺斯文還依此釋。若依正解同婆沙評家。此釋非理。論主大有與婆沙不同義。豈皆試後學耶。又但讀婆沙者即覺。何為眾賢不覺。又眾賢兼有隨行能起與俱舍異。如何是同。今詳。三論不同。所以者。有別意也。婆沙通說能歸。所以取身·語等。俱舍言此能歸依者。即此律儀中能歸體也。正理言此中能歸者。亦是律儀中能歸也。皆有別意。此由論乘明受律儀後釋三歸故。此中受律儀三歸能歸以語表為體。以能教先稱受者隨教稱故。若身禮亦不成隨教歸依之法。由此兩論唯取語表業。俱舍據顯略不說心等。正理具述兼明心等。若謂意別合有是非。既無是非。大意是同。據義別也。婆沙通明歸依通身·語等。論。如是歸依至一切苦故。釋歸依義。歸依救濟為義。由此三寶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以餘不能永解脫一切苦故。
    論。如是世尊言至能解脫眾苦。下引五行頌證。前兩頌證耶不脫眾苦。後三行證正歸依能脫眾苦。制多者。外道塔廟。論。是故歸依至為方便門結也。八眾受律儀必以三歸為門。正理論云。如是歸依救濟為義。他身拢吧茻o為。如何能為自身救濟。以歸依彼能息無邊生死苦輪大怖畏故。非如牧豎防護諸牛。提婆達多守餘人等。但令不散。非所歸依。不能令息生死畏故。雖復亦有歸佛法僧。然彼不蒙現救濟者。以彼摺椒鸾汤砉省H缬幸劳鯙檫‘王敕王不救濟。此亦應然。有餘師說。彼亦能與後邊善根為種子故。歸依但作正行種子。非即由此能息苦輪。故有歸依未蒙救者。有餘師說。彼雖歸依。未能奉行歸依所為故。歸依所為其體是何。謂見四諦。故伽他說。伽他即俱舍五行頌中後三行頌諸有歸依佛等。又云。又佛譬如能示導者。法如安耄し接颉I缤嬲腊閭H。又云。三所歸依有差別者。佛唯無學。法二俱非。二俱非者非學非無學也。僧體貫通學與無學。又佛體是十根少分(謂信等五根。喜·樂·捨·意·具知根也)僧二十通(加未知當知根及已知根也)法體非根。擇滅涅槃非根攝故。又歸依佛。謂但歸依一有為沙門果。歸依法者。謂通歸依四無為沙門果。歸依僧者謂通歸依四有為沙門果。及四果能趣向。
    論。何緣世尊於律儀處。已下。第四明立支所以。文中有三。一明離耶行所以。二明離虛誑語所以。三明離飲酒所以。半頌即初文也。論曰至非非梵行。此有三因此即初文准此非梵行不感惡趣。論。又欲耶行至離非梵行。第二因也。論。又諸拢咧林^定不作。第三因也。正理論云。經生拢咭嗖恍泄省kx非梵行則不如是。若異此者經生有學應不能持近事性戒(非梵行應是性罪。應不能持性罪。理實亦能持遮罪。謂不飲酒。況性罪也。又解。以是性戒名性罪非五種不作皆是性罪)。於欲邪行一切拢硕ǖ貌蛔髅麨槁蓛x此不作律儀無有別體。前戒已捨。今生未受故。但是前身曾受五戒。雖復經生更不受戒。欲邪行等必定不作。非梵行即不如是。雖有學曾受具戒。經生捨戒更未受戒。即犯非梵行也。正理論云。若諸近事後復從師要期更受。離非梵行得未曾得此律儀不。有餘師說。得此律儀。有說不得未得律儀。然獲最勝杜多功德名獲勝遠離法者。謂能遠離婬欲法故。今詳。後解為勝。不得律儀應得別遠離無表。所以者何。離非梵行律儀無獨受者。必以五·十·二百五十·五百等同受得故。此等闕支不發律儀故。
    論。諸有先受至得律儀不。問。論。理實應得至得別解律儀。答。論。若爾云何後非犯戒。難。自下半頌答也。論曰至非毀犯前戒。釋頌。如文可解。
    論。何緣但制近事律儀。下半頌。第二明離虛誑語所以。論。亦由前說至得不作故。答。論。復有別因。此重問也。
    論曰至能防後犯釋頌文也。如文可解。婆沙一百二十三云。有作是說。離虛誑語易可訪護。非離餘三。謂處在家御僮僕等。難可遠離離間等三。復有說者。作虛誑語業道最重餘三少輕。是故不立。有餘師說。唯虛誑語能破壞僧故立學處。餘三不爾有餘復說。若諸拢呓浬环噶⒔陆洹B}者經生必定遠離虛誑語業。非餘語業所以者何。餘語有三。謂從貪嗔癡生。經生拢唠m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拢咭褦唷6肛潯む了J枪什涣ⅰ8屓绱苏摗
    論。復以何緣至近事律儀立餘飲酒為性罪家問。論。誰言此中不離遮罪。立飲酒為遮罪家答。論。離何遮罪。重問。
    論。謂離飲酒。重答也。論。何緣於彼至唯遮飲酒。縱是遮罪重問。自下半頌。第三明離飲酒所以。論曰至令離飲酒。釋所以也。論。寧知飲酒遮罪攝耶。問。
    論。由此中無至能無染心。答。夫性罪者必染心行。為療病時分限飲酒。無染心故非是性罪。論。豈不先知至即是染心。難也。論。此非染心至故非染心。答。自知性多飲。自節力飲。豈非知量。染心寧有。論。諸持律者言至彼飲酒故。敘異說也。佛既唯除性罪。皆開供病比丘。既復有病佛不開酒。故知飲酒是性罪攝。第一證也。論。又契經說至是性罪攝。第二證也。論。又諸拢咧寥鐨⑸取5谌C也。既殺生拢环笟⒌仁切宰铩o嬀坡}不犯故亦是性罪。論。又經說是身惡行故第四證也。論。對法諸師言非性罪。立對法宗。論。然為病者至犯性罪故。通第一證。論。又令醉亂至所霑量。通第二證。不能飲者。乃至。茅端所霑量酒。亦醉亂故。若開能者此類亂故。所以總遮。
    論。又一切拢亮繜o定故。通第三證。
    論。又經說是至皆是性罪故。通第四證。五戒唯此一戒言放逸處餘四不言放逸處者。是性罪故。正理云。何緣此皆性罪。乃至。如為除病知量服毒能令無損。豈是罪耶。故非飲酒皆惡行攝。若為憍逸。或為歡娛。或知醉亂而貪故飲。此等皆託染污心生。約生經中說身惡行。應知此是性罪所攝。准此論文。若染心飲酒是性罪。又准此。染心斷草等亦是性罪。不染心方是遮罪。論。然說數習墮惡趣者。牒別文也。論。顯數飲酒至轉增盛故。通別文。有三因。如文可解。論。如契經說至依何義說。此問。經中依何義名窣羅酒迷麗耶酒。復皆言末陀及是放逸處耶。論。醞食成酒至所依處故。已下釋也。醞餘物成者。蒲桃等。所以經說三名。酒是放逸處言窣羅迷麗耶。簡檳榔等亦能令醉不制飲也。言末陀者。簡醞食為酒及醞餘成變壞。不能醉人者亦不制。飲醞食及餘物酒末陀者。無問多少。是放逸所依處。故制令不飲也。

俱舍論疏卷第十四

興福寺慈恩院本交了永賢
保延三年八月十四日夕於枺显狐c了
今日依中宮御惱於大佛殿有千僧御讀經云云
俱舍論疏卷第十五

                沙門法寶撰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論。此別解脫至不爾云何。此下一頌。大文第九明三種律儀所從得處。初之從字通其三節。從一切。從二。從現。第三句從字通二節。從根本。從恒時。總有五節。論曰至後起而得。釋第一節。謂別解脫律儀從一切根本·加行·後起處得。即是殺等加行·根本·後起。太法師取禮僧等加行。說重等後起。此恐非也。婆沙一百二十云。別解脫戒通於業道加行·後起處得。此是明發戒處。已發戒後方說重等。如何後起是發戒處。耶殺等加行·根本·後起為勝。戒防此三位故。論。從二得者至性罪遮罪。釋第二節。有二種二。謂情·非情。性罪遮罪。若唯染心發。是性罪攝。如殺生等。若通染不染。是遮罪攝。如飲酒等。正理論云。於情性罪謂殺生等。遮謂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謂盜外財。遮謂掘地壞生草等。
    論。從現得者至有情處故。釋第三節。即離七惡業根本加行·後起得別解脫戒。七惡業道及加行·後起。既有情所依所止處。發戒亦合同。過去未來非是有情。非依處。及非止處故。於現在蘊界處得。正理論云。有情處者。謂諸有情。及諸有情所依止處。現蘊·處·界。內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為有情所止。非過未故(解云。有情即是六界之總名。所依即是內蘊界。有情所止者。即是外器·草·木·及財·食。此等皆是現在假聚。非過未故)婆沙一百二十云。彼別解脫戒唯於現在有情數蘊·界·處得不於過未。墮法數故。論。若得靜懀е翛r從遮罪。釋第四節。正理論云。若得靜懀Аo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以定中唯有根本業道故。非從前後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無此律儀故(解云。此由六禪地中靜懀Ъ盁o漏。與欲惡戒作斷治等。翻此故有二種律儀。惡戒既唯根本七支。此亦唯根本業道。散心非彼斷等對治。由斯無有此類律儀。非如別解脫從別緣制)論。從恒時者至蘊·處·界得。釋第五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