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達所發文故。如何乃執文不異聲。有時得字不得聲者。謂不聞聲而得了義。現見有人不聞他語。睹唇等動知其所說。此不聞聲得了義者。都由了達所發文故。由斯理證文必異聲。又見世間耄曊b咒。故知咒字異於咒聲。又見世間有二論者。言音相似一負一勝。此勝負因必異聲有。又法與詞二無礙解境界別故知字離聲。是故聲者但是言音相無差別。其中屈曲必依迦遮吒多波等。要由語聲發起諸字。諸字前後和合生名。此名既生即能顯義。由此展轉而作是言。語能發名。名能顯義。故名聲異其理極成。應知此中聲是能說。文是所說。義謂非二。如是則為無亂建立。
論。非但音聲至方攝語故。此是經部敘自宗義。論。何等音聲令義可了。有部問經部也。如我所釋有名之聲方能了義。汝言即聲了義。何等音聲令義可了。
論。謂能說者至智者立瞿聲。經部釋也。於一瞿聲詮其九事。由共定量故能了義。
論諸有執名至能詮定量。准聲共立定量。名亦如之。論。若此句義至別有實名。自此已下經部師難有別名也。但由假音聲顯用已辨。因何計有離聲實名。論。又未了此名至為由語生。經部定有部宗兩關進退難也。論。若由語生至何待別名。難語生名也。論。若由語顯至何待別名。難聲顯色。論。又諸念聲至可由語發。難無生理。一念之聲未能詮表。多念之聲乃能呼召。故知多念之聲乃有名也。前後念聲剎那已滅不可聚集。又不可說一字之名分分漸生。進退徵難無其生理。如何可說由語發耶。論。云何待至能生無表。有部反難經部成自義也。由多念表色念念漸生入於過去。最後表剎那無表方生。聲生於名義亦准此。論。若爾至應能了義。經部難也。既唯最後聲能生名者。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何須要待前念之聲。論。若作是執至不可集故。難異執也。若語生文文復生名亦同前難。前後念文不可集故。論。語顯名過應例如生。前難語生名。復准難語顯名也。生謂名由聲生。顯謂名先有體但由語顯。已上破有部離語有名。自下破離語有文。論。又異語文至莫辨其相。諸明慧者現量知無也。論。又文由語至皆不應理。若生若顯二關破斥。准語於名生顯之過也。正理論云。此難摺ψ运A宗。彼說去來皆無自體。聲前後念不可頓生。如何成文成名成句。若前前念傳傳相資最後剎那成文名·句。但聞最後應了義成。又無相資去來無故。既恒一念如何相資。既無相資前後相似後如初念應不能詮。聞後如初應不了義。故彼所執前後相資聲即能詮理不成立。我宗三世皆有非無。故後待前能生名等。雖最後念名等方生。而但聞彼不能了義。由不具聞。如先共立名等契約能發聲故。然聞一聲亦有了者由串習故。依此比餘。故經主言破彼非此。論。又若有執至而不應許。破異計也。若名與所詮義俱時而生。由如生相與義俱生者。即有三過。一名在現在義在過未。二子名與子俱生。父母不合隨意立名。三無為無生應無有名。論。然世尊說至安布差別。通有部難。難云。若謂離聲無別名者。因何經說頌依於名。答云。即聲安布假說為名。論。執有實物至及心次第。總非有部別立實名。如樹等行離樹無行。心之次第離心無體。名亦如是。離聲無體。
論。或唯應執至便為無用。經部縱文破有名也。論。毘婆沙師至所能了故。此迷有部宗也。正理論云。毘婆沙說名·句文三各有三種。名三種者謂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說一字時但可有名。說二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名身。二字生者說二字時但可有名。說四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六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八字時方謂多名身。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說三字時但可有名。說六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九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十二字時方謂多名身。此為門故餘多字生名身多身如理應說。句亦多位。謂處中句初句後句短句長句。若八字生名處中句。不長不短故。謂處中三十二字生於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經論文章多依此數。若六字已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以下生名後句。若減六字生名短句。過二十六字生名長句。且依處中句辨三種。說八字時但可有句。說十六字時即謂句身。或作是說。說二十四字時即謂多句身。或作是說。說三十二字時。方謂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說一字時但可有文。說二字時即謂文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文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文身。由此理故應作是說。說一字時。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說二字時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等三。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說四字時。有名等三。無句等三。有文等三。說八字時。有名等三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十六字時。有名等三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三十二字時。名·句文三各具三種。由此為門餘如理說。准上論文多念聲生一文。前念聲無文。一文生一名及一字句者。即一念聲三法同起。謂文·名·句。若二字名已去於前念文未有名·句。至其後字成名·句位方有名·句。多文生一名多名成一句者。非一一念聲皆有文一一文皆有名。一一名皆有句。然有一字生名。容有一字一名一句。或無一字句。句必須二字。其二字已上生名者皆於第二字等方有二字名生。若二字乃至多字生名者於前字即得生解。此由聞者串習於前解義。非謂於前位中有二字名等於先已生。如言諸行二字名。於中有二。一二一字名。二一二字名。餘例准此。所以如是如說二字名時。一人聞諸。一人聞行。各生一解故。若聞一兼二即是串習。若作此釋。善順名之極少謂一字也。又如說諸行無常等句。諸行是自性。無常是差別。句詮自性。名詮差別。無常二字或有名起或無名起。義則未定。如說無常可厭。無常即是自性。可厭即是差別。此無常二字理合有名。若為差別即無名起。如實說者若為自性。若為差別。皆悉有名。如人說諸行無常句。有人唯聞無字。或唯聞常字。或聞無常二字。或具聞四字。若唯聞無字者謂唯說無。若聞常字者謂唯說常。若合聞者謂詮無常。然此無常未屬何法。故知此上所聞皆不了句。若有聞說諸行無常。此方了句。知此無常諸行差別故。以此准知。諸行無常四字之邊。一一皆有一字名也。於中若至二字亦有二字名也。至第三字有一字名及三字句。如有但聞諸行無三字。此即謂詮諸行無也。諸行為自性。無為差別。至第四字有一字名。及二字名。及三字名。及三·四字句也。於中加減如理應思。又釋所以四字名等有一字名。發語遠加行心多緣此故。如說諸行兩字。必須先緣詮諸詮行一一別名。方可合成二字名故。正理·婆沙說名·句文各有三種。一名。二名身。三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有一字生有二字生有多字生。婆沙名有六位。有一字二字四字八字十六字三十二字。准此論據位相倍及極一頌。作如是說。然實以論非無三字五字七字九字等生名之者。上引論云一字生名·二字生名多字生名。多字生名者。或三字已上生名皆多字名。以西方語法。說二名身有合集義故。說三已上皆名多故。或說四字已上名多字生也。倍二字故。一字生名者。說一字時但名名。說二字時有名身也。多名身有二釋。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即謂多名身。有人云。問多名身中。一云說三字時名多名身。一云說四字時名多名身。其義云何。解云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第一第二字為一身。第一第三字復為一身。第二第三字復為一身。依聲明法言三已去方說為多。若四字生名名多名身者。鄰次相合即為三身名多名身。又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不約多身。又解身上加身名多名身。准上三釋自相牟楯。但遍說而已不能是非。何者准論所明。但說名·句文三各有三位。謂一二多。一以名一故不成身。二以名二故成身也。第三亦合以名多故名多名身。因何說一二之位即是名之一二。第三多位因何其數即說是身。若於此中以身多故名多名身。即是第三說其身數。於中亦合說身及身身。依第二解四字生多鄰次相對應名身身。又自引聲明說三已上方得名多。因何復說身上加身名為多身。若爾三字生者次第相合亦有二身。是身上加身。應亦得名多名身也。雖一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既不得所由。即是如虫食木。此中所說。一二多三皆約名說。不據身論。婆沙更有明文。應撿錄之。又牒文云。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謬。三字生名者唯有一三字名故。此中兩說不同。一據成多即名多身。謂三已上。二據位相倍。謂四名已上倍於前也。兼依二釋義皆無摺9收撾p舉。然唯有字·名·句體而無頌體者。其字·名·句。五趣·諸方愚智不同。但能語者皆聲發文。依名有名。依文有句。皆能說自性差別。故。皆令解自性差別。故其頌唯是文者能作。只是安布其文乃至名·句。更無別物。問如說一名一字。對諸方名各生異解。為有多名。為有一名為有一字。為有多字。答字唯是一諸方通和更無差別。名即不同。若為此方語唯有此方名無諸方名。所以知然。若不爾者。即應唯說一字生名應有多名。論既不說多名。故知唯有一名。又當發語遠方便心唯緣一方名故。問若爾何故生其多解。答此如絲竹之聲亦生名解似而非實。
論。此名身等至此皆應辨。已下半頌第二義門分別。論曰至然不可說。第一界地門也。於中有二。一云唯欲色界。一云通無色界。然不可說。二說之中前說為正。就前說中有其二說。一云唯隨語繫。謂唯二地。謂欲界初定。二云隨身繫。謂通五地。謂欲四禪。舊婆沙有四說兩重評文。初二說一云隨語。一云隨身。評取隨語。後兩說一云欲色界。二云通無色。評取前說。深法師云。一論不可有二評故。隨語繫者是後評。但說不許無色有名。非是欲許隨身繫也。法師此釋深有理趣。准正理論等解名·句·文身。皆依聲有文。依文有名。又此論云有情名聲謂語表業。故知餘聲無有名也。所依語業既唯二地。如何能依之名通於五地。若謂正理等論雙舉二故則容兩是。亦不應理。此論亦舉無色界名而不是非。豈亦兼取。故知名隨語繫義決定也。問若爾何故但法無礙解通其五地。而無論文說唯二地。答准論所說。名繫地中即敘二說。法無礙解繫地之中即唯說通五地。故知法無礙解據能緣說。若隨語隨身。皆容五地心能緣故。由此無文敘二說也。法無礙解是了法慧。如何即令與所解名定同地也。詞無礙解是其能作諸方語慧。由此唯於發語地有不通餘地。有人自作問答云。問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如何名等能詮三界。解云雖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然通果加行遠能發心能緣三界故。所發名能詮三界。詳此問答未達一切發語心也。一切近因等起發業之心。皆緣色聲為境。因何偏問通果心也。加行之中有緣其名。未必定緣所詮義也。如多人不識摩尼寶等。豈不得有此寶與名。論。又名身等至非所顯義。第二情·非情分別也。婆沙五十云。問誰成就名等。為能說者。為所說耶。設爾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染污法等。以阿羅漢等亦說染污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無為亦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答唯能說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故。十五又云。問名等為善·不善·無記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種。已上論文。然發業時近因等起唯緣於聲。遠因等起亦通緣名。不從遠因判性。餘處說業心二緣名者。據遠而說。論。又名身等唯是等流。第三五類分別。非色法故非是長養。隨欲生故非是異熟。是有為故非實。從同類因生故非是剎那是等流性。
論。又唯無覆無記性攝。第四三性分別門。
論。如上所說。已下一頌大門第二。總釋餘義。論曰。至無覆無記。釋頌第一句也。如文可解。論。并無色言至類通二義。釋頌第二句也。上句說一分同。下句說一分異。名身等。界唯欲·色。類唯等流。同分。界即通三。類通於二。是謂異也。正理論云。云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謂界地處種性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餘師說諸同分中有先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