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六门教授习定论要义 >

第3节

六门教授习定论要义-第3节

小说: 六门教授习定论要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二种我执,是名粗重乱。
见前境分明,分别观其相,
是作意散乱,异斯唯念心。
于作意乱中,复有其乱相,
于乘及静虑,初二应除遣。
  此五颂中,初颂总举五乱心名,后四颂分别释义。
  ①外心散乱:谓心离开应缘的境,而缘其它的旁杂之事,如缘色等五欲,使心向外驰散流荡,而不宁静,是名外心散乱。
  ②内心散乱:谓心住一境时,昏沉、掉举等随烦恼在所缘境中间杂而起,心著其味,是名内心散乱。
  ③邪缘心散乱:在修定时,内心寻求眷属亲朋乃至徒侣,而生顾恋,或于身财而生贪著,是名邪缘心散乱。
  ④粗重心散乱:在修定时,起我我所执,由此二执,能随损益而起苦乐等受,分别我乐我苦。此中身安隐名益,身羸劣名损;或执我受苦乐,有苦乐被我受。如是一切,总名粗重心散乱。
  ⑤作意心散乱:在修定时,对于所缘之境,过分明察寻思,而反使其心失去前后相续的正念(定),故名作意散乱。为了对治此作意散乱,惟有对境不再分别明察,随起念心,回忆当初未乱时的状态,则散乱自息。又作意散乱,复有两种:一为修大乘定时,作意趣向声闻、独觉的下劣作意;二在修世间离欲道的初禅时,作意趣修二禅、三禅之定。是故作意散乱,遂成三种。此三散乱,初一失正念,第二向余乘,此二散乱有过无功,理应除遣;最后第三一种是从下定趣向上定的,无有过失,故不须除遣。
6、 住资粮
“资粮”者,谓修定之资粮,定特有的资粮是戒,学人常住于清净戒中故名住资粮。由此清净戒则成了修定者不可缺少的主要胜增上缘。成就清净戒者,论中说必由四种净因而成,如颂云:
住戒戒清净,是资粮住处,
善护诸根等,四净因应知。
正行于境界,与所依相符,
于善事勤修,能除诸过失。
  世亲云:“谓戒即是无边功德所依止处,必先住戒,戒行清净,无有缺犯。”此有四种:
  ①善护诸根:诸根即是眼等前六根。善护诸根即是修根律仪,也就是诸根之用合符律仪,清净无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正念住心,以念防心,而儒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功夫也与此处的善护诸根义相同。《六祖法宝坛经》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1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9'果能如是行持,是为真正的善护诸根。
  《遗教经》中佛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纵,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入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持之如贼,不令放逸,制而不随。”'20'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云:“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心,行平等位,眼见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21'
  ②饮食知量:人有两种最大的贪欲,一是饮食之欲,二是男女之欲。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对此正确认识,不生欲贪。就拿饮食来说,古人虽有“人非饮食不生存”的说法,但真学佛者应该深知,饮食仅作暂时滋养色身之用,不可过分贪著。在受饮食时,一作医药想,二作不净想,三作不食想(为将来解脱永不食而食),四作报恩想,五作无常想。随缘取食,知量而食,不生欲贪。《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22'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云:“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23'
  ③初夜后夜能自警觉:在《百法》中睡眠是不定心所之一,所谓不定者,一是其性善、恶、无记不定,二是与识(主要是意识)相应不相应不定。如果人们按时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正念不失而睡,则睡眠其性是善,反之是恶;仅能按时而睡,性属无记。再者,睡眠是“五盖”之一,能覆定慧,理应将不如法的睡眠彻底蠲除。一般说来,从傍晚七点到晚上十一点为初夜分,从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三点,为中夜分,三点以后到早晨七点为后夜分,每一时分相当于现代的四小时。学佛之人,于夜晚初、后二分,应当经行宴坐,精勤用功,如理思维法义,以对治懈怠放逸。中夜分觉寤瑜伽,如理而睡。切不可贪著睡眠,空过一生,甚或成为恶性,受诸苦恼。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集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无惭人。”'24'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云:“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维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悟,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如是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25'
  ④于四威仪正知而住: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在此四威仪中,正念住心,不失菩提大愿,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者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云:“心常住平等,处空闲聚落,威仪无变异,恒乐于禅定。”'26'此处的“威仪无变异”者,是指于行、住、坐、卧中,心常安住在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不取不舍的禅定寂照境中。学佛人也只有在四威仪中保持正知而住,不失菩提愿心,才能做到“随处作主,立地皆真”、“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一行三昧”的境界。《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云:“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以及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名为正知而住。”'27'
  如上“善护诸根,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于四威仪正知而住”四种,此是成就净戒的殊胜之因。于中第一“善护诸根”,是指修行者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上行清净行。第二“饮食知量”,是指修行者对于自所依身,虽藉饮食得以滋养,但受饮食时能够远离多少,处中而食。第三“初夜后夜能自觉寤”者,是指修行者对于止恶行善、学修正法,能够发起精进勇猛。第四“于四威仪正知而住者”,是指修行者在动止威仪上能够善用其心,远离一切邪见过失。由此四因,戒得清净。
7、 出离果
吕澂先生说:“今于加行定位谈果,乃藉果以明因也。加行趣向,在求出离,故名出离果。”'28'说出离果者,论中颂云:
最初得作意,次得世间净,
更增出世住,三定招三果。
  出离果有三,谓作意住、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此三果依前三类所缘建立,也就是依外缘、上缘、内缘的三定而得。具体地说:在修初定的外缘时,于所观境,系心一处,相续而缘,得作意住,自能出离散乱,使心如如,是为依初定得初果。在修次定的上缘时,由于厌下粗苦,以上地寂静相为自所缘,自会烦恼不起,虽未出世,而能得世间出离果的世间清净,是为依第二定得第二果。在修第三定的内缘时,以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则自能了知心识所缘唯识所变、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的道理,从而远离诸著,证受涅槃,永得出离果的出世间清净,是为依第三定得第三果。
  如上所说是为第三门“依所观境成就正定”义。

  【注释及参考资料】
  '1'晋译《华严经?净行品》卷6,《大正藏》卷9,430页下栏。
  '2'《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正藏》卷31,847页上栏—中栏。
  '3'《增一阿含经》卷41,《大正藏》卷2,773页上栏。
  '4'《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卷31,48页上栏。
  '5'《佛地经论》卷7,《大正藏》卷26,323页中栏。
  '6'《佛地经论》卷7,《大正藏》卷26,310页下栏。
  '7'《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页上栏。
  '8'《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卷31,146页上栏。
  '9'无性《摄大乘论释》卷7,《大正藏》卷31,425页上栏。
  '10'《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702页上栏。
  '11'《解深密经》卷4,《大正藏》卷16,704页上栏—中栏。
  '12'无性《摄大乘论释》卷9,《大正藏》卷31,442页上栏。
  '13'《摄大乘论本》卷中转引《大乘庄严经论颂》,《大正藏》卷31,143页下栏。
'14'《瑜伽师地论》卷19,《大正藏》卷30,384页上栏。
  '15'世亲《摄大乘论释》卷6,《大正藏》卷31,349页下栏。
  '16'《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17'《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7页下栏。
  '18'《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卷48,351页上栏—中栏。
  '1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49页下栏。
  '20'《佛遗教经》,《大正藏》卷12,1111页上栏。
  '21'《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397页上栏—中栏。
  '22'《佛遗教经》,《大正藏》卷12,1111页上栏。
  '23'《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397页中栏。
  '24'《佛遗教经》,《大正藏》卷12,1111页上栏—中栏。
  '25'《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397页中栏。
  '26'《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大正藏》卷15,53页中栏—下栏。
  '27'《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397页中栏。
  '28'《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1084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法音》2002年第12期 (总第220期)第6页)


四、依三圆满 如法受学
三圆满者:1、师资圆满,2、所缘圆满,3、作意圆满。
  前说三门各种因依,都是总说修定的正依。其实真修定者,不外“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而已,故此可用三种圆满加以诠表。
1、 师资圆满
论中颂云:
多闻及见谛、善说、有慈悲、常生欢喜心,此人堪教定。
  一切众生并非生而知之,德行的培养,心灵的净化,学问的积累,技术的掌握,全赖师长的教授。而学佛者,明因识果,解脱出离,则更需明师的指导与栽培,所谓“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者是。但真正的明师应具备五德。
  ①多闻:谓于如来圣教,众多妙法,能善受持,广学多闻,所谓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胜解法义。或缘小总法,或缘大总法,或缘无量大总法,是名多闻。《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29'所以作为真正的师资善知识,首先应该成就多闻。
  ②见谛:对于圣教所诠表的诸法实义能够如理亲证,成就现观。这恰与《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说善友性有八因缘中的第二因缘“能有所证”相同。如云:“云何名为能有所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