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通达世俗一切法无实有,而说是已通达空性等说法,都是谎言。'又说:'如果想作一个纯正的学法人,基本应以信为最要!'复启问道:'生信之因为何?'秘密主复答道:'依止上师应视师如佛而生信;应念死无常而生信;应与具信者为友伴而生信;应思维轮回过患而生信。'
三、寂天《入行论》中说:“所说种种方便次第,皆为有情,以为修故,故不唯'专注修'(或译决断修),藏语'觉贡'为修,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应知佛说经教多分十之七八,皆属'寻伺观修'(藏语'皆贡')。若但执'觉贡'为修,实谤佛法多分',故《菩提道次第》中以'分别慧观'四字释'皆贡',以'专一安住'释'觉贡'。若无'觉贡'不能转变素常思想之心。以'恶”之'皆贡'为喻,如颇公说:'所谓修者,吾人非不修者,特以吾人所修者,非圆满佛陀之黄金为地等,乃修贪、嗔、痴,修地狱之炽铁为地等故,吾人但勿向此而修则可矣。'
四、莲花戒大师说:'说无闻无思而修,与具足闻思而修,二无分别,作是言者,是不知应断应证有多方便,得果最速,心境相合谓之修,如能修之心,与所修之悲(境)相和合(串习使之相和合),非无分别之谓(修也)。'
五、阿底峡尊者初住阿里二年,讲说法要,继因如约将返印时,藏王菩提光一再启请开示要法,尊者答说:'先所说法,已足用矣。'复经菩提光再四殷重启请,尊者始说如下教授:'识高智明的诸善友:余德薄智浅不足以言宣说法要,然以善友等之殷重劝请,聊再申说:
(一)直至未证菩提之间,不可无师,故应以善知识正士为依止,直至未通达空性之间,仍须多闻,故应常听上师教授。法者,仅只了知,难证大觉,故不可以了知为足,应从而勤修此心,应远离损害之境,常住于增善之域。
(二)未得坚定之间,喧嚣可扰。应住于寂静山林,离生烦恼之友,应以增善之友为依,心生受持。任于何时,作业(世务)岂有完期?应抛却之,安立而住,昼夜勤修,常时回向善根,自心常时不失寻察。
(三)获有上师教授者,或修行或任作何种,但能如师教而行,殷重恭敬而作,彼得佳果,已不远矣。若心如法而行,何愁衣食之不得。应观诸贪婪无厌之亲友,如饮盐水而不厌足,自应生起知足。
(四)应摧伏贡高我慢充塞之心,意气调柔,安详而处,应知所谓福德之虚名,亦是佛法之障碍。对应离之名利恭敬,彼是魔绳,应视如泥石,而抛弃之;赞誉颂德之语,彼为欺骗之街,应视如唾涕,而除却之。
(五)现在之安好、快乐、亲爱三者,纵全聚得,亦不过暂时,应抛诸脑后;来生较此生尤长,为来生饱满计,应深藏善宝;死时一切皆须抛却而去,无何可作,故任于何种,应无贪恋;对诸卑下者,应生悲心,除掉轻毁之意。
(六)勿对怨者憎!亲者爱!勿嫉才德,应生敬仰,则受其德矣。不观他过,宜省自失,视己过如脓血,而抛弃之。不计自善,应思他德,视己如众之公仆,谦恭而处。
(七)对一切有情,应作父母想,应生爱如己子之慈心,应常存欢悦慈意,说无气忿之诚实语。若多说无意义之语,易生混乱,故言应合量。无意义之举若多,则碍善业,故应止非法之行。勿以无意义之诸作业为重,事后徒劳而无益也。
(八)任何作业,确难如意,盖由过去业力而成。故宜以阔达为乐;噫嘻!违正士意直如死!故应诚直而行;此生苦乐,由过去业力而来,故不必怨天尤人;一切安乐,确是上师加持,应生报恩想;未伏自心,难伏他心,故应先调自心。
(九)无神通妙用,难成熟他者,故应精修;所积财物,决放置而去,故勿为财故,而积罪恶。唯趋于财物受用,实无意义,故应行以功德而为庄严之布施。
(十)欲此生美好,与后世安乐,应常守戒;浊世多嗔,应披息嗔忍辱之铠甲;由怠惰之力,至今无成,故应燃起精进之火;放逸之途中,将寿命消尽,故从今应具定力,安心定意而行。
(十一)由邪见之力,不达真义,故应观察正义,善友们:在此轮回泥淖中,无乐可言,故应归宿于解脱之大陆。
(十二)若对上师之教授,生起乐趣,如游悦意之园林,则生死之流可涸,余非空言,汝等谨记,此诸要义。从此谛听,若遵而行,匪独余生欢喜,自他有情,亦得安乐。下愚之言,希各凛遵!又阿底峡尊者说:'末世众生,依我教授承传,一心启请,即能与我相见(有授记),我死后住兜率,设有众生敬信我教法,必与我相值'等语。
六、玛巴译师赐弟子教授三十言:
(一)子应以三宝为依。
(二)应以信为友。
(三)分别为厉鬼。
(四)我慢为大魔。
(五)轻毁为大恶。
(六)嫉妒害道。
(七)酒能坏德。
(八)若忽四力以忏罪,则仍流浪于六道。
(九)若未勤积诸佛之善业,则不得佛解脱乐。
(十)未断十恶业,仍须受恶趣苦。
(十一)若未修习空与悲,则难得证究竟觉。
(十二)若欲此生成正觉,须待此心无散乱。
(十三)总摄密部究竟义,六法具足汝应修。
(十四)总摄教授究竟义,秘密方便要道汝应修。
(十五)若希求名利恭敬者,则彼已堕魔口中。
(十六)若自赞毁他者,则彼已堕危岩下。
(十七)若未调伏心象者,教授亦等欺惑言。
(十八)发心为大农。
(十九)无生为妙见。
(二十)方便要道趣深修。
(二十一)实行须由风脉道。
(二十二)须识俱生而受持。
(二十三)须依正士至尊师。
(二十四)勿趣人生放逸道。
(二十五)应观自心本无生。
(二十六)轮回无乐处。
(二十七)勿视苦为患。
(二十八)觉心即是佛。
(二十九)勿须多言,舍此无深语。
(三十)汝应修行于此诸善道。
七、《至尊弥拉惹巴清净史事》中记载说:'至尊弥拉得师玛巴欢喜摄受,传授灌顶及教授后,并赐生活用具,命弥拉去到'达口乍'闭关专修。那时,尊者弥拉燃一油灯,顶在头上,灯油末烬,身不移动。这样日以继夜,勤修了十一个月的时候,玛巴上师双尊(师之明母同来)持着'会供应用资具'前来关房中,玛巴上师说:'爱徒:你专修了十一月之久,已是那俱生暖乐修到得力的时候了。现在暂时开关来我身边,苏息疲劳,并将你生起的修悟情况对我细说一下”……几番劝勉,至尊弥拉始开关来到玛巴上师座前,恭敬顶礼,诚供七支后说:'我今于师前略述修悟,祈师赐鉴:我决知此烦恼聚积,成熟血肉之躯诸众生,具福善欲求解诸人士,其暇满人身,犹如大舟,浪游三途海中,被所积恶业之牵引,飘浮于上(善)下(恶)两途之分界处,实已至长乐与永苦,即其中具极大利乐与危害之时('决知'即内心生起了决定的了达)。我决知在此苦海生处,难以解脱中,现在依众生舵主——我至尊上师之力,能得解救之渴望中,最初皈依三宝,依皈依学处,当如理修学。其中一切福善之生源,确为上师,以此当如师教而行,切勿退失誓言。此为巨大的第一扼要;继此我决知暇满难得、死无常、业果、轮回过患等,于此诸门中,由猛利思修力,令我心油然感动!知欲求解脱轮回,应依别解脱戒,依此戒为基,渐次登诸乘。故应于所承受戒学处,如护眼珠而守护。若有退失,应忏还净。不为自利一己寂乐劣乘而迷误,应渴求从轮回中解救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将所有一切以慈心悲心所作善业,皆回向于利他,是为大乘发心;我决知应舍离声缘之道,而趣入大乘道中,并应以清净正见(空见)为基,而入密宗金刚乘道。此复于获证正见中,应求一具德相上师,善巧四灌顶清净仪轨,具全无颠倒传知之方便,而为灌顶。所谓'汪'者(汪,藏语意为权、自在,灌顶即含授权,令得自在诸义,即灌顶授权。)为授甚深正见之权故。此复应如次而精修。此中与显乘共通之人无我正见,当勤励寻求,依教及理,由因与喻多门,而求我不可得,由此通达人无我。应于如是人无我见中而一心等住,并依多种因门而抉择中,断诸疑虑分别,顿入无分别中,过若干年月日时而不自知,须依他而度量,是为生起寂止(定)。于此中复以正念正知而培修,未入昏沉,获得明了精坚,现有中而无自性,明了中而无分别,裸然清觉,澄净莹澈,是为寂止(奢摩他)之修觉。是于此(止)中摄持'胜观:毗婆舍那)。对凡俗有情来说,不能现见合量之胜观,须登初地始获证胜观。以此是依所缘而作为道相,其他所有寂止中显现之境相,佛尊身相等各种显现,仅是修中所起之修征,想是无巨大要义。总说起来,具明了精坚之善修止相,与及以甚深妙观智而观修,此为证得胜观不可无者也。思如登梯,须从下级然,修寂止任何一切有相无相门中,皆应先发慈心悲心,任何作为皆应以缘利他之发心为津梁。中间当应以清净正见归于无缘而修习,最后回向利他,发宏愿,仍归于无缘而行事。如是为一切道中最胜道。又如人饿时,知有食物,而不取食,不生益用,当食始益。通达空性,亦复如是,只知其义,不足益用,须修始益;特别是我得知通达胜观之方便,应于后得(下座未修时)中,勤行积资忏净二者为极要。总结要义,我得知现在瑜伽者所修空性、平等陆、无言说、无分别等,皆为与四灌顶符合之密宗金刚乘道次第之见。以上诸决知,是我实践,身心领受,甘苦自知,本来真体,穷追愈显,死生荣枯,等同一味。如是觉已,前来恩德无比上师双尊之座前,我无财物以供养,直至命存,愿以依教奉行而供养,并愿以我究竟通达供于色究竟天(佛所居天)法宫中。'玛巴上师双尊听其修验语后,认为弥拉身心获得进益,心极欢喜!至尊弥拉依此有所进益之修基上,继续于多数山林圣地向上道,不断艰苦精修,直至获证究竟殊胜成就。特别是至尊弥拉以依教奉行作供养,得师欢喜,将空行母单独耳传教授,独传弥拉一人而说道:'汝勿想于我座前,无财物供养,师不尽传教授,汝以财物·供我我亦不喜。我喜汝能依师教奉行而作供养,及汝之精进毅力,以是以独傅之法传汝,汝应勤奋建立修幢。'
八、善知识菩提宝(阿底侠尊者之弟子)说:'无论上根利智,能广研经教者,或劣慧者,都须从菩提道次第而入,由知门路,然后于别种经教,摄取受用。劣慧钝根,如由皈依起,至圆满双运位止,能精修固可得成,但能逐次了解,则于三藏十二部佛经要义,已种习气,否则,如先读大经论,由于劣慧,如入五里雾中,不但不得妙果,且未种习气,空过此生。'仲敦巴尊者也说:'如先未学菩提道次第,所学虽多,皆不能得纲领本末。'
九、甘丹派大德博多瓦传派应断六事。他作有颂说如下:
一,应离处所颂说:'自乡与家宅,本庙及城市,喧嚣纷嚷处,此五非行境,不净及淫秽,退失誓句处,人与非人等,为灾作障处,诸处应迷离。'
二,应离恶友颂说:'淫乱及退戒,妇女及爱染,见行不顺者,唯求此世义,缺立人性辈,痴呆与大欲,亲眷等恶朋,一概应远离。
三,应断食物颂说:'酒肉葱蒜等,偷来及剩秽,僧物与赎物,造恶而来物,与及五邪命,取饮砾石水,不净二边行,诸养应断离。'
四,应断衣着颂说:'具兽形相衣,质色两不宜,量度不合律,太好或过劣,装饰讲华美,与戒相连衣,与及有袖等,一概应断离。'
五,应离资财颂说:'不宜诸沙门,掌握之资财,珍宝贵物等,八种不观物,僧物及赎物,他人爱着物,着贪强取财,如敌皆断离。
六,应离作业颂说:'田业及商业,利贷与养畜,药业工巧业,与及养亲友,作村诵仪轨(即赶经忏为生),求雨阻雹等,官绅两者前,为役皆应离。'
十、又博多瓦在修习菩提道次第中,所修和所取,以庄严道之支分,如
一,在修行中,依止上师之特点,有颂说:'不觅各种不同师,得一具相善依止,师之誓句如命护,一切净行随师学。
二,他持律之特点,有颂说:'善受适自身心戒,对教学处如教学。
三,他修心之特点,有颂说:'修心依次皆净修,等引通达以抉择。'
四,他所求知的特点